苑德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 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經濟學新進展
西方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研究新近發(fā)展
——BBV理論及相關文獻綜述
苑德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 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西方經濟學傳統(tǒng)觀點認為,公共產品由私人提供是無效的,因此,公共產品只能由政府來提供。然而,在現實中卻存在著有效的私人提供的公共產品。對此,經濟學家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給予了重新思考。BBV理論為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奠定了研究基礎和指引了研究方向,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為其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BBV理論;公共產品;擠出效應
公共產品常被定義為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非競爭性(non-rivalry)綜合體,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公共產品由私人供給的無效性。因為當公共產品由私人供給時,提供公共產品的主體就會給其他個體以搭便車(Free-Riding)的激勵,即每個人都選擇隱藏他們對公共產品的偏好,而避免為享用該公共產品而繳費。所以,公共產品的供給也就自然落到了政府的肩上。然而,在現實中卻存在著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實例,如科斯的燈塔、私人的慈善捐贈等,這表明很多公共產品可以由私人供給,并非所有的公共產品均由政府提供。這使得許多經濟學家要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進行重新思考。
自1965年Olson對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理論進行開創(chuàng)性研究以來,學術界就不斷涌現出對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話題的爭論。如 Chamberlin(1974,1976)、McGuire(1974)、Schmitz(1978)、Becker(1981)、Kim(1984)、Laffont(1982)、Warr(1982,1983)、Cornes(1984,1985)等均對該話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很多研究者通過實驗經濟學的方法對理論研究的結果進行解釋。
上述學者的研究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假設:一是只有單一的純公共產品被提供;二是消費者對消費品的偏好依賴于私人消費水平和私人自愿提供捐贈品數量的總和。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當捐獻者之間相互獨立時納什均衡的處理上;而相應的實驗研究則主要關注于個體行為與納什均衡的結果是否一致方面。如Sugden(1982)運用個人的慈善行為作為實驗的例子,得到在僅有一種純公共產品的情況下,納什均衡的結果與實驗的結果是不一致的;而Cornes(1984)和Andreoni(1985)研究發(fā)現消費者的效用不僅依賴捐贈品的數量,而且與自己的捐贈行為是密切相關的。Warr(1983)研究發(fā)現了中性理論(Warr’s Neutrality Theorem),即當只有一種公共產品被私人提供時,它的供給量是不受社會收入分配狀況影響的,且不論個人對公共品捐贈的邊際傾向有無差異,此結論都是成立的。Kemp(1984)在 Warr(1983)研究的基礎上把模型擴展到多種公共產品的情況,獲得了“擴展中性理論”(Kemp’s Neutrality Theorem)。基于這些研究成果,Bergstrom、Blume和 Varian(1986)對公共產品私人供給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并且獲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結論,我們把這些結論簡稱為BBV理論。BBV理論在以后的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理論發(fā)展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
Bergstrom、Blume和Varian關于公共產品私人提供的研究成果自1986年被刊登于美國《公共經濟學雜志》(JPUE)上以來,就引起了眾多公共經濟學家的關注。作者把一般均衡理論運用到經濟學家們所熟知的公共產品自愿捐贈的模型中去,得到眾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些結論至今仍然為眾多學者引用、檢驗和思考,而這篇文章也成為研究公共產品私人供給方面最有影響力的文章之一。BBV理論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中性定理和均衡存在唯一性定理。
假設經濟中僅存在一種公共產品和一種私人產品,且有n個消費者;消費者i消費xi單位的產品并捐贈gi≥0單位作為公共產品,則由捐贈而形成的社會總公共產品為G=Σgj=gi+G-i,其中,G-i指除消費者i外其他人捐贈形成的公共產品。消費者i效用水平為ui(xi,G),通過求解最大化問題:
證明發(fā)現,在不改變公共產品捐贈者集合時,較小幅度的收入轉移并不會改變均衡的公共產品數量,即“中性定理”。
接著,作者在BBV模型中引入政府主體,分析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對私人捐贈的影響,對中性定理進行了擴展研究。結果發(fā)現,當政府提高的公共產品的融資來源于捐獻者的繳稅時,政府公共產品的供給會完全擠出私人捐贈,此時,政府增加公共產品的行為是無效的。
Bergstrom、Blume和Varian通過放松中性定理的一些假設條件,得到了重要的均衡存在唯一性理論:(1)當私人產品及公共產品均為正常產品時,納什均衡是存在的,且具有唯一性,即在均衡時,公共產品數量G和捐贈者集合C組成了唯一的均衡解;(2)在納什均衡中,不改變現有捐贈者總財富水平的收入的轉移,一定不會減少公共產品私人供給水平,而增加了現有捐贈者總財富水平的收入轉移,一定會增加私人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即使收入分配會改變原捐贈者集合。
BBV理論是在對前人相關理論的假設條件進行了弱化后得到的重要結論,但其依然存在著一些強假設條件,如消費者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偏好一致性的假設等。同時,消費者捐贈行為的獨立性假設也決定了理論最終只能得到比較靜態(tài)的分析結果。因此,從BBV取得的成果來看,為以后學者研究公共產品私人供給這一主題提供了基礎和參考;但從其不完善及局限性方面看,又為以后學者對該問題的拓展研究提供了空間。
近些年來,西方對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等現代經濟學方法對BBV理論的擴展上,即一方面對BBV理論進行檢驗、擴展及完善,以使其能夠解釋部分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在BBV理論中引入一些外生政策影響,從政策機理的角度來尋求激勵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方法。
由BBV中性理論知道,當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集合不變時,公共產品總供給數量是不受消費者間的收入分配影響的,即消費者因收入轉移而增加的收入會用來提高他們對公共產品的捐贈,然而這個捐贈的增加卻被收入減少者的捐獻減少而抵消,這兩種方向上的變化是可以相互抵消的。Itaya(1997)認為當把政府看作捐贈主體,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同時會完全擠出私人對公共產品的捐贈,從而導致公共政策在調整公共產品供給時無效性,而這也作為一個普遍結論而存在。然而相反的是,Abrams和Schmitz(1978,1984)、Clotfeler(1985)、Kingma(1989)等實證研究發(fā)現以上擠出效應并非完全,且發(fā)生擠出的可能性很??;Andreoni(1993)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當一種非自愿的稅收被征收用于為公共產品提供籌資時,擠出效應是不完全的?;贐BV中性理論及擴展理論和實證研究結論的不一致性,眾多學者從多個角度給出了解釋。
Andreoni(1990)認為當個人僅具有利己心的時候,個人面對公共產品總會選擇搭便車,而現實中,個人對公共產品的供給并非為零,個人利他主義是存在的,當個人利他時,他的效用水平不僅是個人產品消費數量的函數,而且是公共產品總量的函數,即個人不僅關心自己對私人產品的消費,而且還關心其他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而對誰捐獻的公共產品并不關心。此種利他主義被稱之為純粹利他主義(Pure Altruism),并在BBV理論中被作為基礎的前提假設。Hindriks等(2002)實驗證明,純粹的利他主義捐贈完全擠出了利己的自愿捐贈,不會影響公共品均衡供給,且不能作為解釋現實中不完全擠出的依據。
當一個消費者具有利己心時,如果他的效用函數與私人產品的消費數量及公共產品的總量有關時,他會努力促使他人提供公共產品,而自己選擇搭便車,特別在足夠大的經濟中,此情況極為嚴重,私人捐贈公共產品會變?yōu)榱悖ˋndreoni,1988),當然這與現實也極為不符。所以經濟學家們認為,現實中的捐贈公共產品的個人不能是單純的利他也不能是單純的利己,應該是介入兩者之間,因此帶有光熱效應的公共產品私人供給模型也應運而生。所謂的光熱(Warm-Glow)效應是指個人的效用函數不僅是公共產品總量和捐贈者私人產品消費量的函數,而且是其捐贈量的函數,即捐贈者的捐贈行為本身會給自己帶來效用。Andreoni(1993)實驗證明光熱效應模型是不能準確地獲得現實中擠出效應的大小,其原因歸結為模型不能準確獲得個人現實中的個人偏好。雖然光熱效應沒有準確獲得非中性擠出效應的大小,但是它卻為現實中擠出非中性提供了有力的解釋。
在BBV理論及之前,很多學者研究擠出中性都是基于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完全替代性。但現實中的慈善捐贈事業(yè)卻給出了私人產品和個人產品之間消費的非同質性的例證(Cornes等,1984;Schiff,1985),即認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供給之間存在差異性(Coates,1998)。管理無效率性、民主政策制定的信息不完全性和征稅的額外成本都會引起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不完全替代性,且上述的三種因素是BBV理論分析過程中所沒有考慮到的,要研究公共產品的供給與私人產品之間的替代效應應該將三種成本加入其中重新構造模型(Ferris等,2003)。Ferris(2003)通過對慈善救助事業(yè)的分析,得到政府高額的轉移支付成本是現實中不完全擠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捐贈者往往會關心政府轉移支付所造成的資金的外漏,同時他們也會根據轉移支付成本的變化對自己的捐贈進行調整。
BBV模型采用的是靜態(tài)博弈的框架。在靜態(tài)博弈中,每個行為人只能做一次捐贈的決策,并且他們是在不知道其他行為人決策的情況下作出的;而在動態(tài)博弈中,每個人都可以作出多輪決策,并且每個決策都是依賴于前一輪的捐獻總量做出的。而允許一些小規(guī)模且有歷史依賴性的捐贈行為存在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符合現實的動態(tài)環(huán)境(Schelling,1960)。在這種動態(tài)環(huán)境中,如果某一項公共工程在完成時不存在利益跳躍(benefit jump),動態(tài)博弈會維持在完成此項公共工程的水平,而在靜態(tài)的一次性博弈中,此種均衡結果是不存在的(Marx等,2000)。通過實驗檢驗,動態(tài)博弈中的捐贈水平會高于靜態(tài)一次性博弈的水平(Duffy等,2008)。此角度很好地為現實中擠出的非中性提供了佐證。
對于擠出的非中性還可以用不完全信息來解釋。在完全信息的公共產品私人提供模型中可以獲得擠出中性的結論,如BBV理論。但是現實中,任何收入再分配都不能向個人完全傳遞信息,另外,任何收入的再分配不能減少個體所擁有的信息,致使不完全信息的模型中,得到非中性的結果(Gradstein等,1994)。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還發(fā)現,捐贈個體之間可能由于存在遵從(conformity)效應等使他們變得有條件利他,此時當他們發(fā)現別人貢獻的公共產品越多時,自己也會相應地增加對公共產品的捐贈。
由BBV理論可知,當政府使用稅收政策對捐贈者進行課稅,然后用于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時,政府的征稅政策會完全擠出捐贈者對公共產品的供給,稅收政策無效。然而,政府對于公共產品的提供真會那么無效嗎?很顯然,現實中公共政策不可能是單一的,政府及一些機構針對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出臺的政策也不可能像經典理論研究中那么無效。
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結果是純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并且捐贈者之間的再分配是中性的,即公共產品的均衡數量是不變的(Warr,1983;Bergstorm,1986)。那么何種政策工具可以用來有效影響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問題呢?
對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補貼。Boadway(1989)認為對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給予適當的補貼,當在這些捐贈者不知道政府預算約束時,公共產品最優(yōu)會在納什均衡時達到。Roberts(1992)也分析,當個體忽視了稅收補貼效應時,補貼的效率會下降,但是理性的個體是不會產生預算幻覺的,他們意識到津貼必須由稅收來提供經費。Andreoni和Bergstorm(1995)介紹了私人提供公共產品補貼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政府可以增加公共產品的均衡供給,盡管貢獻者預測到補貼的稅收成本。Falkinger(1996)提出在納什均衡中可以用下列的激勵方案來增加私人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不按照公共產品貢獻水平來進行補貼,而是依據貢獻者提供的公共產品水平偏離平均水平的程度選擇合適的因子進行獎賞(或懲罰);在這種獎勵方案里,預算被定義為平衡,預算幻覺也被排除了,這樣一個有效率的均衡水平可以通過選擇一個合適的補貼因子來近似獲得。
Itaya(2002)在研究征稅在私人提供公共產品中的作用時指出,當把消費者之間由公共產品產生的外部性引入到社會的無差異曲線中,結果發(fā)現,僅征收所得稅的政府會產生并維持很多公共產品的非捐贈者。征收商品稅能否會改變上面結論取決于消費者所能了解到的政府預算約束的信息,如果他們了解了預算的話,公共產品供給不平衡狀態(tài)應該被保持,如果他們不知道,對比于只有私人產品的經濟,商品稅和所得稅可以使公共產品的提供達到最優(yōu)。
在現實中,和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密切相關的機構,如慈善團體會頻頻宣布捐贈人所捐產品數額在增加,其主要目的有兩個:首先,誘使捐贈人進行序貫博弈。眾所周知,如果捐贈人僅靠他們對公共產品的總供給的效應來評價他們捐贈的話,那么慈善機構將不按次序宣布捐贈。然而,隨著包含光熱(warm-glow)和假內行人(snob appeal)等額外效應的更為一般的效用函數的出現,慈善團體會從宣布捐獻所得獲得好處(Romano,2001)。其次,通過宣布一個富有的捐贈者捐贈一筆大的捐贈來開始一種新的籌資激勵。一個組織的領導層捐贈可能為其他捐贈者提供一個關于慈善事業(yè)是高質量的信號,那么,跟從者將做出更大的捐贈,這將使領導者獲利。困難的是,領導層捐贈能否使其他人都相信慈善事業(yè)是高質量的,因此領導者必須提供一個非同一般的捐贈數量去傳達可信的質量信號。由于有錢人提供信號的機會成本比較低,因此,在均衡時,他們可能通過一個大筆的捐贈來提供慈善事業(yè)的質量信號(Andreoni,2005)。實驗證明,機能較好的組織,領導層捐贈可以促使更多的公共產品捐贈,尤其當領導層具有驅逐權力的時候更是如此(Guth,2004)。
同樣,某些公共產品的提供要求有政府或一個大的捐贈組織拿出一定的種子基金(Seed Money),即該公共產品運行要有一定的門限(threshold)。政府提供了門限的一部分,同時誘使個人捐贈,當政府提供的本錢的份額足以使個人捐贈者捐贈時,會出現納什均衡。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政府一個很小的種子基金可以引起很大的私人捐贈(Andreoni,1998);當這些種子基金包含管理成本時可以產生更大的私人捐贈效應(Pecorino,2001)。
總的來說,BBV理論在西方關于公共產品私人供給方面的研究是方向性的,它為后來研究該課題學者們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和指引了方向。近些年來,學術界涌現出的眾多的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相關優(yōu)秀研究成果,為如何提高公共產品的私人供給水平、促進外生政策對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影響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本文對“現實非中性”部分的綜述內容主要是從行為者內生因素角度進行的,之后部分則是從外生政策影響角度分析的。而無論從內生還是外生角度去研究的成果無不借助于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等現代經濟學方法,可以說,這些方法為研究公共產品私人供給以及其他公共經濟學領域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在綜述中還發(fā)現,西方關于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研究都是在假定行為者對公共產品的偏好不愿表露的基礎上如何提高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而關于如何使私人表露偏好的研究文獻為數不多。
[1]Chamberlin,J..Provision of collective goods as a function of group siz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6,(68):707-716.
[2]McGuire,M..Group Homogeneity and Aggregate Provision of a Pure Pubic Good Under Cournot Behavior[J].Public Choice,1974,(18):107-126.
[3]Becker,G..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Warr, P..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a Public Good Is Independen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Economic Letters,1983,(13):207-211.
[5]Cornes,R.,T.,Sandler.The simple analytics of pure public good provision[J].Economica,1985,(52):103-116.
[6]R.Sugden.Regret theory: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J].Economic Journal,1982,(57):514-529.
[7]Andreoni,J..A theory of private donations to public goods:the egoistic contributor model[D].University of Michigan Working paper,1985.
[8]Theodore Bergstrom,Lawrence Blume,Hal Varian.O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6,(29):29-49.
[9]Kemp,M..A note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nsfers[J].Econonmic Letters,1984:259-262.
[10]Kingma,B.R..An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he crowd-out effect,income effect,and price effect for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1197-1207.
[11]James Andreoni.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public goods crowding-out hypothe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1317-1327.
[12]James Andreoni.Impure altruism and donations to public goods:a theory of warm-glow giving[J].Economic Journal,1990,(100):464-477.
[13]Jean Hindriks, Romans Pancs.Free Riding on Altruism and Group Size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4):335-346.
[14]James Andreoni.Why free ride?Strategies and learning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8,(37):291-304.
[15]J.Stephen Ferris,Edwin G.West.Private Versus Public Charity:Reassessing Crowding Out from the Supply Sid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116):399-417.
[16]John Duffy,Jack Ochs,Lise Vesterlund.Giving little by little:Dynamic voluntary contribution gam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91):1708-1730.
[17]Mark Gradstein.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n a large economy[J].Economics Letters,1998,( 61):229-234.
[18]Robin Boadway,Zhen Song,Jean-Francois Tremblay.Commitment and matching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91):1664-1683.
[19]Josef Falkinger.Efficient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by rewarding deviations from averag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62):413-422.
[20]Itaya,Meza.Income Distribution,Taxation,and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2,(4):273-297.
[21]Richard Romano,Huseyin Yildirim.Why charities announce donations:a positive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81):423-447.
[22]Werner Guth..Leader and cooperation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D].Working paper,Tilburg University,2004.
[23]J.Andreoni,J.Scholz.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haritable giving with 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J].Economic Inquiry,1998,(36):410-428.
[24]James Andreoni,John A.List.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public economics:guest editors'introduc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1355-1359.
[25]Paul Pecorino.Market Structure,Tariff Lobbying and the Free-Rider Problem [J].Public Choice,2001,(106):203-220.
New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on the Private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s in Western Countries
Yuan Deyu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opinions in western countries,the private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s is invalid.They shall be supplied by government.However,in real life some public products are privately supplied.Then economists rethink the supply mode of public goods.BBV theory provides foundation and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private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s while the game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offer the effective research methods.
BBV theory;public products;crowding-out effect
F820.5
A
1007-2101(2011)02-0031-05
2010-11-1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擴大內需的財稅政策研究”(09&ZD031)
苑德宇(1981-),男,安徽宿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財政理論與政策、區(qū)域經濟理論。
焦世玲
責任校對:王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