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田野考察的求真之路*

      2011-12-24 07:51:22張婷
      廣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
      關鍵詞:人類學家人類學田野

      張婷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田野考察的求真之路*

      張婷

      田野考察是人類學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做好田野考察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通過互相調查、擺正“自我”與“他者”的立場定位、拋卻文化等級主義思想、減少“觀察者效應”等方法進入田野。田野考察的最終目的是弄清事實真相、摸清規(guī)律,通過走出“他者”、反觀“自我”,實現(xiàn)科學性與價值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重視理論的價值,走出田野,促進人類學向著日臻成熟的方向發(fā)展。

      田野考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Abstract:The field work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pproaches in the Anthropology.To do well in the field work,we must dig deep into it’s essence,and observe it beyond its boundaries.Som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for us to dig deep into it’s essence,such as arrange an investigation between the investigator and the native informant,put“Me”and“Other”in appropriate position,discard ideology and cultureclassism,reduce the“Observer Effect”.Besides,we should reflect on our own through“Others”perspective;realize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scientificalness and value,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raise the experiential practice to the level of theory in hopes of pushing the progr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study of Anthropology.

      Key words:field work;dig into the essence;observe the field work beyond the boundaries

      “田野考察”是“field work”,“field study”或“field research”的中文譯法,也稱田野調查、田野研究,它是研究人文現(xiàn)象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人類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廣義而言,所有的實地研究工作都可稱為“田野研究”,包括社會調查訪問、各種問卷測驗的施行、考古學實地發(fā)掘、民族學調查考察等都屬之,但是狹義而言,田野工作卻特指人類學研究領域中的考古發(fā)掘與民族調查,其中尤以民族學的田野調查……最為引人入勝。[1]田野考察研究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強調“實地”,即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且要在其中生活相當長一段時間,靠觀察、詢問、感受和領悟,去理解所研究的現(xiàn)象。[2]然而,田野考察并不等同于實地調查,如王銘銘先生所提到的“心離身不離”式的書齋研究同樣也屬于田野考察的范疇。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現(xiàn)象學、解釋學、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滲入實地調查的工作方法后,現(xiàn)代人類學家在選擇田野工作點時,往往聚焦于偏遠、邊緣的社區(qū)與文化現(xiàn)象,其實田野工作地點的選擇并不一定拘泥于野外或基本未被開發(fā)的地方,只要能夠鑒別出某種文化形態(tài)的特質,能體現(xiàn)出“他者”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所學?;蛞婚g教室都可以作為田野的現(xiàn)場。本文是針對絕大多數(shù)進入他文化中的田野考察所展開的論述,屬于田野較狹義的范疇。

      研究者通過參與觀察、深入訪談等方法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并不是所有的第一手資料都是真實、可靠的,它們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有賴于田野考察的深入度及科學性。做好田野考察,要做到兩點:一是“入乎其內”,二是“出乎其外”。費孝通先生也曾在《社會調查自白》中明確提出做研究要“進得去,出得來”[3]。以上兩種說法是相通的。這兩個要求,看似簡單,實則內涵極深。它們是田野考察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一、田野:如何“入乎其內”?

      研究者進入異文化的場域中做田野,需要克服與研究對象之間語言、文化上的溝通障礙。即使克服了這些障礙,真正進入田野依然任重道遠。如今很多民族學、人類學等研究生為了田野而田野,在考察點待上一兩個星期,更有甚者待在當?shù)刭e館中看儀式錄像,獲取些表面的直觀感受就認為是做了田野了,這遠遠不夠。如果僅是停留在表面,搜羅一些無關緊要的數(shù)據(jù)、材料,而無法進入當?shù)厝说男闹?,無法采集當?shù)厝苏嬲乃妓耄廊皇菦]有跨進田野考查的門檻。具體說來,要進入田野,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互相調查

      研究者最初進入田野,十有八九是被田野當?shù)厝?(研究對象)所排斥的。因為研究者具備一個“外人”的符號。田野之內的人會出現(xiàn)一段時期的敵對情緒。他們不明白研究者的意圖,恐懼這些“入侵者”是否會給他們帶來災難。世界各地,很多社區(qū)都嚴禁外人進入自己的社區(qū)。即使勉強進入了,有時也會遭到很強的抗拒。例如人類學家喬健在美國拿瓦侯印第安人社區(qū)做調查時,當?shù)厝嗽毖圆恢M地對他說:“你的研究對你有好處,對我們卻沒有好處?!边€有人說:“你是從那麻煩最多的地區(qū)來的,我們怎能信任你呢?!”[4]在面對突然闖入的陌生人時,研究對象自然會有很重的防備心理,尤其是官方委托派去的研究者,則研究對象的防備心理更重。

      所以,研究者首先要被研究對象調查清楚,待他們明確研究者調查目的之后,才可能與之進行合作。大部分研究對象并不需要了解研究的全部內容和過程,他們最關心的是:“研究者是什么人?他/她到底要干什么?我能夠從這個研究中得到什么?”[5]要想調查“研究對象”,首先要讓“研究對象”調查“研究者”。用費孝通先生的話,這就是一個“互相調查”[6]的過程。

      有研究表明,中國人由內向相對的外人傳達的信息含量之遞減與趨向模糊的大體順序為:在成年人生活中,表現(xiàn)為,家庭>朋友>同事>上級官員;……鄉(xiāng)村生活中,表現(xiàn)為,家庭>宗族>村人>鄉(xiāng)鎮(zhèn)人>外人。[7]研究者作為相對于研究對象的外人,如何真正進入田野現(xiàn)場,盡可能充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就要在互相調查的基礎上懷著一顆真誠、平等的心與研究對象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

      (二)“懸置”自我,走進“他者”

      在經(jīng)過了最初“互相調查”階段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即研究者如何獲取研究對象最真實的信息,而不是針對外人的表面的、無關痛癢的或是不屬于研究對象真實想法和感受的歪曲事實。走進“他者”,并被“他者”所接受,要注意如下三點:

      第一,擺正“自我”與“他者”的立場定位

      “他者”是一個哲學概念,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一種符號,一種不同于本我文化的概念。研究者在進入“他者”的文化中時,暫時將自我的文化“懸置”,“忘掉”自己的文化,將自己想象成為“他者”文化中的一份子,充分浸潤在異文化中,盡可能的按照“他者”的方式所思、所想,達到“身離心離”甚至“身不離心離”的境界。由馬林諾夫斯基所開創(chuàng)的“移情”式主位研究似乎成了人類學田野調查中不言而喻的最高原則,[8]這也是我們在人類學中所提倡的文化主位的考察、理解。主位的觀點是這樣一種研究態(tài)度:人類學家從研究對象的觀點出發(fā)來理解他們的文化,拒絕用我們自己的范疇將他文化切割成零星碎片。如果僅以客位的、局外人角度進行客觀主義的研究,對于考察充滿價值問題的人文世界來說,甚至會得出違背現(xiàn)實的結果。

      然而,對于他文化研究者而言,要達到按照“局內人”的邏輯而思維,在較短的時間內是不易的。每一個研究者都有其所代表的群體和長期積淀下來的思維方式。馬林諾夫斯基曾說“不論在哪種情況下,人類學家都應該不帶任何偏見地評價現(xiàn)實情況”。[9]可是,研究者是帶著靈感與先見進入田野的,要其完全客觀不帶任何偏見,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上述所說“懸置”自我,忘掉自我,是一種預期和愿景,這也體現(xiàn)出了主位研究的局限性。在田野工作中,作為研究者是很難僅僅作為一名主位參與者存在的,而是要努力的克服偏見,懸置自我,盡最大可能向“局內人”靠攏,設身處地,研究者忘掉自我,不只想像自己是“他者”,而是要成為“他者”,進而反省主位文化與客位文化異同。為此,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茲提出了“遠經(jīng)驗”(experiencefar)與“近經(jīng)驗”(experience-near)理論。前者用學術語言或研究者自己的概念語言來描述所研究的異文化,后者用當事人的概念語言來貼切地描述出該當事人的文化建構,[10]其目的就在于調和主位與客位研究之間的關系。

      研究者在田野現(xiàn)場并非只有嚴格的主位和客位兩種立場,也不能簡單的認為研究者是主體,而研究對象為客體。這需要超越主客體的二元對立關系,達到一種“文化互為主體性”的狀態(tài)。研究者需學會換位思考,進入現(xiàn)場要學會一個“融”字,努力成為“他”。要重新確立一種“研究者立場”,它既非“主位立場”,也非“客位立場”,而是一種為了弄清事實真相,理解“他者”為何以此種方式思維、行動而采取的立場。田野考察的目的就是為了求真,為了探究他文化之人、之事的來龍去脈,摸清規(guī)律,還原他文化的真相。

      第二,拋卻文化等級主義思想

      文化等級主義是西方“進化論”思想與殖民主義經(jīng)驗結合的背景下產生的。現(xiàn)代田野考查的研究方法多是以馬林諾夫斯基在特羅布里恩群島土人中的實地研究做范本的,這是人類學界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考察,也是人類學走出書齋走進田野的典范。但在西方殖民主義大背景下,馬林諾夫斯基也曾認為他是“文明人”的代表,他的研究對象是“野蠻人”。在西方嚴重的種族矛盾背景下,“文明人”才是人,而“野蠻人”不是人,是動物。①我們不否認馬林諾夫斯基作為現(xiàn)代人類學奠基人的歷史地位,但應看到特定歷史條件的局限性。令人欣慰的是,馬林諾夫斯基的學生也是日后成為“英國人類學之父”的雷蒙德·弗思 (Raymond Firth,1902-2002)開始意識到,“原始的”、“野蠻的”、“土著的”這幾個詞不但已陳舊而且還令人感到屈辱,……不論一個民族有多么小也應當受到尊重。[11]他認為文化等級主義的觀點是落后的。美國猶太人博厄斯 (Franz Boas,1858-1942)也致力于宣傳種族平等、文化平等的理論。然而即使現(xiàn)在世界上持文化等級主義的人類學家仍不在少數(shù),依然存在著的門戶之見阻礙了他們發(fā)現(xiàn)美的腳步,他們缺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胸襟,因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對其來說也是一種奢望?!拔幕燃壷髁x”給研究者的雙眼蒙上了一層紗,在這種偏見的蒙蔽下,他們就不會從被他們所認為的“野蠻人”和“低等文化”中發(fā)現(xiàn)研究對象的燦爛文化。所以王銘銘先生才會說“一個人類學家若不能相對地看待他人的文化,就很難理解這個文化;他若不能理解實踐這個文化的人也是人,就很難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12]在田野考察中,特別是對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進行考察時,務必避免文化等級主義觀念,避免將他文化中的人當物看待;秉承真誠、平等理念,研究者對于研究對象也不應是盛氣凌人的姿態(tài),而是入鄉(xiāng)隨俗,尊重當?shù)厝说慕珊蜕缃欢Y儀,真正做到一個“文化價值觀的相對主義者”,也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對話,才是有價值的。

      第三,減少“觀察者效應”

      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初期交往中,常常會出現(xiàn)因研究者在場而造成的研究對象非常態(tài)或表演性表現(xiàn)。如某民族地區(qū)的村民常會接待研究者的田野考察任務,因不同研究者的問題大同小異,村民早已形成機械回答的習慣,甚至是以研究者所希望得到的答案而并非真實情況來作答。另外,進入田野現(xiàn)場的研究者,有時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帶著單位的介紹信或是批文,無形中又給研究對象的心理帶來巨大壓力,讓他們認為這也許是官方或上級機關來檢查的。例如筆者在西雙版納州調查一所學校的教育狀況,最初很多教師不配合,認為這是上級教育局派來進行暗中評比而拒絕合作,后期做了大量工作才得以順利調查。

      在受“觀察者效應”影響較深的考察中,雖然研究者確實得到了大量一手材料,但這些材料的真實性和價值性卻是打了極大折扣的,嚴重的甚至還會給研究者造成誤導。這仍然要求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有較長的時間保持密切、持久的接觸,使研究者詳盡的了解該文化浸潤著的群體的傳統(tǒng)和價值觀,打消研究對象的顧慮,必要時給研究對象以經(jīng)濟或精神上的補償。研究者需要反思田野考察對于研究對象的價值,目光不可限于狹隘的經(jīng)濟利益,更應從深入的文化價值進行挖掘。研究者創(chuàng)造條件減少“觀察者效應”,是研究者獲取有價值的一手材料的必要保證。

      二、田野:如何“出乎其外”?

      田野考察的“入”與“出”并非單純空間意義上的概念,即:不是說在田野現(xiàn)場就不能“出”,也不是說在本我文化中就不能“入”。有的研究者即使身在田野,但如果只是以客觀主義的態(tài)度進行考察,也談不上“入”;同理,即使研究者離開田野現(xiàn)場,回到本我文化中,若受“他者”文化影響太深,無法從他文化中抽離出來,更談不上“出”。人類學初學者離開他文化回到本文化時會有較長時間的轉換期,甚至會在兩種文化的漩渦中迷茫。這其實是人類學家走向成熟的必經(jīng)之路,是一種學術上的磨煉。人類學家不能只是“坐在搖椅上玄想人類歷史”的人,所以我們重視田野考察;同時人類學家也不能不從田野中“出乎其外”,回到“書齋”,所以還要回歸理論研究,從多元中提取共性,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這是田野考察體現(xiàn)其學術價值的階段,也是實現(xiàn)人類學學科成熟的階段。

      (一)走出“他者”,反觀“自我”

      融入“他者”的文化,是為了能夠深入理解他文化中人的行為方式、信仰、價值觀。但如果沉溺于他文化中而不能“出乎其外”,則會出現(xiàn)“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弊端。對于他文化如果不能從場外的角度審視就發(fā)現(xiàn)不了其精華與糟粕,也不能對自我文化產生有價值的影響。如Bernard所說,“參與觀察包括將你自己融入當?shù)厝说奈幕腥?,同時又要學會每天將自己從這種文化中抽離出來,這樣你才能科學地判斷你所看到的和聽到的事情,才能比較科學地記錄和分析這些材料?!保?3]參與觀察是田野考察方式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對田野考察仍然適用。所以,人類學家需要走出“他者”,對于他文化中的問題,首先要理解它,承認它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殊表現(xiàn);但同時理解它并不等于認同它,還要思考它的局限性及其出路。列維·斯特勞斯曾說,我們的學科讓西方人開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還有一個種族或一個人群將被他作為研究對象來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時候,它達到了成熟。[14]人類學家通過研究“他者”來反觀自身,通過認識“他者”來反省自我。通過此種方式,人類才能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實現(xiàn)“自覺”。

      (二)實現(xiàn)科學性與價值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

      唯科學主義導向下的學術研究走向是尋求普適性、抽象化的普遍原理,追求一元化。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因主體的多樣性、特殊化、多元化,若忽視地域性、民族性差異,單純追求共性的“一元化”,在充滿價值問題的田野考察中是有局限的。若說田野考察傾向于個案、非主流研究,其研究成果滿足了主流文化下的獵奇心理,不具普適性,不能推廣到所研究文化之外的群體之中去,這是極片面的。

      追求多元,并沒有否定其科學性,而是體現(xiàn)了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在跨文化的田野考察中,尋找差異不是目的,而是在“和而不同”的理念指導下,尋找差異背后不同文化得以溝通的結合點。從多元的個性中提煉出共性,在尊重價值性基礎上體現(xiàn)科學性,最終達到科學性與價值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三)重視理論的價值

      大學里,人類學家的成丁禮要經(jīng)過“學院——田野——學院”[15]的程序。即進入田野之前和走出田野之后都要注重理論的價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田野考察的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靶腥f里路”還是要以“讀萬卷書”來做前提的,“讀萬卷書”使研究者有基本的考察理論、學術素養(yǎng)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舍此,即使“行萬里路”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保證實踐成功的實踐智慧,不只有科學理論構成,其中還有價值理性的成分和情景性知識。但是缺少科學理論的“實踐智慧”永遠只能是低水平的、經(jīng)驗層次的、殘缺不全的智慧。[16]

      “出乎其外”還要求研究者從一堆堆駁雜的數(shù)據(jù)、調查資料中跳脫出來,沒有圍繞概念或觀點,整天埋頭于整理經(jīng)驗事實性的材料,造成的結果將會是研究者被海量、看似沒有聯(lián)系的事實所淹沒。這就是要以形成理論為目標。理論的魅力就在于將研究者對經(jīng)驗的思考組織起來,形成能夠用較少的說明性原則來解釋相對廣泛的觀察現(xiàn)象。當然,我們承認要形成理論是極其困難的,它需要以大量的事實做例證,并且還需要有簡約性、可證偽性以及足夠的啟發(fā)性來不斷的產生新的知識的特點;并且很多理論的真理性可能只存在于理論層面,而非實踐層面,也許短時間內無法被世人接受。形成理論之路是困難崎嶇的,但“無限風光在險峰”,正是理論的魅力引導著研究者的個人成長和學科的不斷成熟。提取理論框架,尋求更寬廣的理論解釋力,是田野工作最終的理論使命。[17]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寫到“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18]其道理用于田野考察—— “入得,出得”——田野考察的求真之路不正印證了王國維的辯證之法嗎?

      注釋:

      ①見費孝通:《江村經(jīng)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第1版:第311-312頁。

      [1]李亦園.田野圖像[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50.

      [2]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39.

      [3][6]費孝通.社會調查自白[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13,8.

      [4]喬健.漂泊中的永恒——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增訂版)[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159.

      [5]鄭欣.田野調查與現(xiàn)場進入——當代中國研究實證方法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3,(3).

      [7]莊孔韶.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501.

      [8]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330.

      [9][11][英]雷蒙德·弗思著.費孝通譯.人文類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68,7-8.

      [10]劉海濤.人類學田野調查中的矛盾與困境[J].貴州民族研究,2008,(4).

      [12][14][15]王銘銘.人類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18,192.

      [13]Bernard,Russell.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Maryland: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2.324.

      [16]孫振東.教育研究方法論探索[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312.

      [17]劉謙.田野工作方法新境界:實證主義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18]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

      〔責任編輯:羅柳寧〕

      Dig Deep into Its Essence,and Observe It Beyond Its Boundaries:the Due Requirement of the Field Work

      Zhang Ting

      C912.4

      A

      1004-454X(2011)01-0082-005

      重慶市重點文科基地重點項目“西南民族教育研究中民族性與地域性關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0502003)成果之一。

      【作 者】張婷,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2008級碩士研究生。重慶,400715

      猜你喜歡
      人類學家人類學田野
      玉魂帛魄 華夏基因
      尋根(2024年5期)2024-01-01 00:00:00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Module 3 Foreign Food
      希望的田野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瑪格麗特·米德:20世紀著名的人類學家
      在希望的田野上擔當作為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4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
      在希望的田野上
      金橋(2018年5期)2018-09-22 02:16:44
      尋找源頭的野心
      西华县| 新竹市| 武鸣县| 高尔夫| 山西省| 漠河县| 乾安县| 永修县| 大荔县| 翁源县| 文成县| 民乐县| 涿鹿县| 秀山| 凌源市| 梓潼县| 通化市| 云林县| 确山县| 碌曲县| 鹰潭市| 县级市| 巢湖市| 田林县| 临城县| 耒阳市| 吉安县| 北安市| 隆德县| 特克斯县| 广昌县| 乌鲁木齐市| 福州市| 济南市| 舞阳县| 新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垣曲县| 绩溪县| 淮北市| 宁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