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環(huán)中國?!敝袊Q笪幕z產的內涵及其保護

    2011-12-24 03:04:10曲金良
    新東方 2011年4期
    關鍵詞:文化圈中國海文化遺產

    曲金良

    “環(huán)中國?!敝袊Q笪幕z產的內涵及其保護

    曲金良

    地球上的“地中?!辈恢褂心蠚W—西亞—北非所環(huán)繞的地中海,還有“東亞地中?!焙汀懊乐薜刂泻!钡?。“東亞地中?!庇挚煞譃椤皷|南亞地中?!焙汀皷|北亞地中?!保渲行暮S蚣磭H上通稱的“中國?!卑ā皷|中國海”和“南中國?!薄1M管近代以來“東中國?!焙汀澳现袊!币巡辉偃坑芍袊惺怪鳈嗪凸茌?,但近代之前則基本上全部是中國“華夷秩序”和“朝貢體制”下的“中國文化圈”內海域;在“環(huán)中國?!眳^(qū)域的沿海、島嶼和海域水下,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其主體是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如何認識這些遺產的價值和實施國家保護與國際合作保護,既服務于國家海洋權益和文化遺產安全,又服務于國際友好,是值得重視的學術問題和實踐問題。

    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海洋權益;文化安全;國際合作

    一、“東亞地中?!保褐袊Q笪幕Φ膮^(qū)域結構與歷史內涵

    “地中?!保菍λ斜魂懙丨h(huán)繞的海域的統(tǒng)稱。但是,由于世界其他海域沒有直接稱名為“地中?!钡?,因此“地中海”才成了歐亞大陸西南部與非洲北部介于亞、非、歐三洲之間的廣闊水域的專用名詞。事實上,世界上可以看作是“地中海”的海域,至少還有“東亞地中海”,包括中國東部沿海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島嶼所環(huán)繞的“東北亞地中?!奔袋S渤海—東海,和南中國大陸—臺灣島—海南島—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即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東南亞群島所環(huán)繞的“東南亞地中?!奔茨虾?;南北美洲之間的“美洲地中?!奔醇永毡群<澳鞲鐬?;較小區(qū)域的“地中?!边€有歐洲北部的北海及波羅的海,東歐地區(qū)的黑海,西南亞地區(qū)的波斯灣,東北亞中國黑龍江與俄羅斯濱海地區(qū)東南部—朝鮮半島東部(東面)—日本列島西面所環(huán)繞的日本海(韓國主張稱為東海,中國在清代黑龍江東部沿海地區(qū)被俄羅斯侵占之前稱之為鯨海、南海)等。

    人類海洋文化的主要區(qū)域,主要是在這些個大型和中小型的“地中海”區(qū)域發(fā)展起來的。其中環(huán)大型“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區(qū)域大多涵括著環(huán)中小型“地中?!钡膮^(qū)域,使環(huán)中小型“地中?!钡暮Q笪幕瘏^(qū)域呈現(xiàn)為“亞區(qū)域”,也有不少環(huán)中小型“地中?!钡膮^(qū)域有著自己更多的獨立性特征。

    “東亞地中?!?,由“東北亞地中?!焙汀皷|南亞地中?!睒嫵??!皷|北亞地中?!奔袋S渤?!獤|海,中國東部沿海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島嶼環(huán)繞著它,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了以中國文化元素為主體導向的“東北亞文化圈”;“東南亞地中?!奔茨虾?,南中國大陸—臺灣島—海南島—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即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東南亞群島環(huán)繞著它,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了以中國文化元素為主體導向的“東南亞文化圈”。顯然,“東北亞文化圈”和“東南亞文化圈”是“東亞文化圈”的兩個子系統(tǒng),或曰兩個“亞圈”;兩個子系統(tǒng)或曰兩個“亞圈”的共同的核心層面、主導元素的基本屬性而言,是中國文化。也就是說,“東亞文化圈”就其核心層面、主導元素的基本屬性而言,是中國文化圈(亦稱為“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中國文化圈,從其環(huán)中國海的地緣生成與發(fā)展條件和內涵而言,無疑可稱為“中國海洋文明圈”。在中國海洋文明歷史上,東亞地中海即環(huán)中國海起到了溝通、聯(lián)結整個區(qū)域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交往的主體作用。中國文化、中國文明設若沒有東亞地中海即環(huán)中國海,設若沒有中國海洋文化、海洋文明,就不會有中國文化圈即“環(huán)中國海中國文化圈”,中國文化、中國文明就不會有幅員遼闊的海外發(fā)展空間,中國也就不會成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幅員最為廣大的文明國度。從這個意義上,“中國文化圈”就是“中國海洋文明圈”。

    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是架構在中國文明的整體之內的,中國海洋文明與內陸文明同構為整體的中國文明。這就是說,中國海洋文明的特征是,不但其自身的發(fā)展擁有自己本土文明的雄厚腹地優(yōu)勢,而且“吸納”和“集聚”了海外周邊地區(qū)的向海發(fā)展成果,并滋養(yǎng)、促進了海外周邊地區(qū)的文明發(fā)展。東亞地區(qū)歷史上形成的由中國歷代中央王朝與邊疆海外屏藩地區(qū)建構的“華夷秩序”和“封貢制度”,是中國文明自身和平、和諧、繁榮的吸引力和中國航海文明與當時這些海外地區(qū)航海文明互動的結果。這主要是通過環(huán)中國海即“東亞地中?!钡膮^(qū)域互動實現(xiàn)的。

    通過環(huán)“東亞地中?!奔喘h(huán)中國海的區(qū)域互動實現(xiàn)的“中國文化圈”即中國海洋文明圈,至少包括這樣一些基本內涵:

    一是自先秦直到清末的整個歷史時期,有一個以中國王朝為中心的由直轄區(qū)域和各自治區(qū)域共同構成的統(tǒng)一政治體制。

    二是自先秦直到清末的整個歷史時期,有一個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由主體區(qū)域和各自治區(qū)域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統(tǒng)一的核心文化體系,即漢文化或曰儒家文化體系。

    三是自先秦直到清末的整個歷史時期,有一個以中國大陸沿海與海外地區(qū)共同構成的海洋交通網絡,穿梭往來著封貢使團、貿易商人、宗教傳人、文化使者等乘坐的萬千航船。

    四是自漢唐之后直至清末的整個歷史時期,這一政治、經濟、文化共同體實施著統(tǒng)一的王朝體系,使用著同樣的中國文字、同樣的中國歷法、相應的百官制度;甚至在中國本土和朝鮮半島、琉球群島、中南半島最為緊密的統(tǒng)一體圈層內,通行著同樣的姓氏家族和親姻倫理秩序,形成同樣的禮儀之邦。

    五是直到今天,這一環(huán)海文明圈仍然顯示出其基于歷史文化積淀,其現(xiàn)代國家關系和民間交往具有更多的“同根”認同、更多的親情。

    作為“中國海洋文明圈”的主體中心,中國歷史上以“中原王朝”作為統(tǒng)一政體和文化體的向海發(fā)展,包括海洋發(fā)展和海外發(fā)展,在先秦秦漢,主要是在北方的環(huán)渤?!S海—東海區(qū)域,亦即“東北亞地中海”區(qū)域。秦漢以降,環(huán)南海的中國大陸地區(qū)、海南島地區(qū)、中南半島地區(qū)及其南部群島地區(qū),大部分成為中國中央王朝的直轄地區(qū)和屬國地區(qū),“東南亞地中?!币蚨蔀榱酥袊幕Φ哪喜康貐^(qū)。

    在環(huán)“東北亞地中海”即渤?!S?!獤|海區(qū)域的海洋文明中,山東半島地區(qū)作為歷史上中原王朝中心的構成地區(qū),是中國文明中心最直接的沿海地帶和海上門戶,是中國文明中心彰顯海洋特色歷史最早的地區(qū)。山東半島位于黃、渤海之間,是中國最大的半島,三面環(huán)海,通過海路連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中國海洋文化的南海文化區(qū),從秦漢時代開始進入中央王朝視野;自此逐漸形成了中國海洋文化的環(huán)南中國海亦即環(huán)“東南亞地中?!钡奈幕Γ覀兛煞Q之為“南中國海文化圈”。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中央集權制之后,普遍推行郡縣制?!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云:“二十六年(前221)……秦初并天下……今海內賴宗廟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ぶ檬亍⑽?、監(jiān)?!焙笥衷诮窈犹椎貐^(qū)建九原郡,在兩廣地區(qū)和中南半島地區(qū)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全國共40郡。其中南海在今廣東,桂林在今廣西,象郡在今越南。南海地區(qū)三郡設置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自此為“南中國海文化圈”的形成打下了由中央王朝直轄的基礎。

    漢承秦制,各地區(qū)仍以郡縣置;郡縣既多,其上又置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南越國,在原南越國地方設交州,為漢代十三州之一,也是漢朝最南部的疆域。交州設有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九個郡,其中在今越南設置的是三郡:交趾(一作交址,今越南東京,即越南北部)、九真(今越南中北部)、日南(郡治今越南順化以南,即越南中部及南方一部分),共五十六縣。州治在交址郡龍編(今越南北寧?。?。

    自秦漢之后,直到清朝晚期,盡管中南半島上各地區(qū)政權時叛時服,但整體上都屬于中國歷代中央政府的命官直轄或冊封自治地區(qū),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和“南中國海文明圈”亦即“東南亞中國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開通。漢代的徐聞(今廣東省雷州半島南端)、合浦(今廣西合浦東)、番禺(今廣州)等,已經成了連通東南亞、南亞之遠洋航線上的主要港口,珠厓、儋耳二郡(今海南島)成為重要的海上津梁。中南半島上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五十六縣,是漢朝政府南方海上絲綢之路上最前沿的直轄地區(qū)。當時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海洋網絡和航?;顒訁^(qū)域,主要是南海和泛南海區(qū)域,對嶺南發(fā)展、中外商貿、海外和平區(qū)域環(huán)境的形成作用重大。合浦采珠業(yè)的發(fā)展,也為這一海洋區(qū)域的商貿活動注入活力;與嶺南、南海諸國的珍寶、珍禽異獸、異香美木、佳果等的貿易,形成了亮麗的南海海上絲路航線和中外海洋貿易景觀。對此,《漢書·地理志》等史籍有較詳細的記載。

    《漢書·地理志》載:“自日南(今越南順化)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Kanci,又作建支,即印度馬德拉斯南的Conjeeveram),民俗若與珠厓(海南島)相類……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印度科脫倫或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贝藶橹袊诩s2000年前即遠航印尼、緬甸、印度與斯里蘭卡的最早記載。

    海上交通、海上貿易、海上往來,建構了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南中國海文明圈”亦即“東南亞中國文化圈”在中國本土和中南半島地區(qū)的鞏固和豐富,并繼續(xù)向馬來群島地區(qū)推進和發(fā)展的基本內容。

    南中國海的東部和南部,是主要由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構成的馬來群島。馬來群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群島,由二萬多個島嶼組成,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并臨近澳大利亞及南太平洋群島。馬來群島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東帝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qū)。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歷史上大部分與中國本土通過南海海路結成了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網絡,大多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附屬王國地區(qū),不僅其國王遣陪臣朝貢中國中原王朝梯航不斷,不少國王并親到中央王朝入貢,朝覲皇帝。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也多有海商或移民僑遷這些地區(qū),有不少地區(qū)是華人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區(qū)。如南中國海與印度洋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地區(qū),是中國本土海商和群島當地海商聯(lián)通南海絲綢之路并向印度洋(歷史上稱之為“西洋”)地區(qū)拓展,與來自印度半島、環(huán)阿拉伯海、環(huán)波斯灣地區(qū)的印度洋航海文化相互對接的必經之路,因而是華僑華人聚居最為集中的地區(qū),至今依然。現(xiàn)代國家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南口,就是以華人為主體人口的國家,華人占其總人口的75%。

    中國海的海域,以南海最大,位置最南,島嶼星羅棋布,其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個群島,以東、西、南三群島最為重要,在國防上、交通上、經濟上、國家綜合海洋權益上,都十分重要。就國防上來說,三沙群島是中國南方海防要地,為鞏固中國南疆之重要前哨;就交通上來說,三沙群島地處亞歐航路要沖,東通日本、美國,西達越南、印度、歐洲,南趨南洋澳洲諸國,是商旅往來要道,東西文明交流樞紐;就經濟上而言,三沙群島之漁產、鹽業(yè)、磷酸礦產、石油蘊藏均極為豐富。

    南海及其東、西、中、南四大群島,自秦始皇之世即開始納入中國王朝直轄或自治地區(qū)版圖,秦漢以降,代有經營。近代以降,南海外緣島嶼地區(qū)和中南半島地區(qū)先后被西方殖民,大多自此脫離中國,西方殖民時代結束過程中、結束后多成為獨立國家。盡管中國政府承認其各自的獨立,但中國政府沒有讓與其島嶼、海域的義務,中國沒有一滴海水是多余的。現(xiàn)在一些相關國家主張對其中一些島嶼和海域擁有主權,自然是對中國主權和海洋權益的侵犯?,F(xiàn)在的中國早已不是洋務派亦即洋奴派脅持朝政、唯唯諾諾、任人宰割的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對相關小國的侵犯、對并不相干的大國的干涉,中國人民是不會容忍的。

    這是中國沿海漁民文化生存發(fā)展的空間所在,海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空間所在,商舶航海網絡拓展的空間所在,國家南海海洋權益的行使空間所在,也是中國和平、和諧文化在現(xiàn)代條件下發(fā)揮其應有的世界影響力的前沿陣地所在。

    二、“環(huán)中國?!敝袊Q笪幕z產的重要價值

    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空間范圍,不僅包括“環(huán)中國?!钡膬染壍暮Q笪幕z產,而且也包括“環(huán)中國?!蓖饩壍暮Q笪幕z產。也就是說,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整體空間邊界,是由“環(huán)中國海”的內緣和外緣共同構成的?!懣臻g范圍的海洋文化遺產。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整體內涵邊界,就是環(huán)繞中國海這一海洋空間,中華民族在與海外民族跨?;又凶鳛槲幕黧w利用海洋所創(chuàng)造和積淀下來的文化存在。

    在這一“環(huán)中國?!焙!懣臻g內,在長期的歷史時期,中國一直是最大的內陸文明大國和海洋文明大國,一直對“環(huán)中國海”外緣周邊國家產生著巨大的輻射影響力,并由此不但在政治上構成了歷史上東亞世界直到近代才解體的以中國政治為中心的龐大的中外朝貢政體,而且也在文化上形成了“環(huán)中國?!币灾袊幕癁橹行牡凝嫶蟮摹爸袊幕Α?,在經濟上形成了“環(huán)中國?!保ú⒂纱诉B通了“環(huán)印度洋”和“環(huán)地中?!保┮灾袊洕鸀橹行?、以中國商品為大宗的龐大的中外“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網絡。這種“環(huán)中國海”中外之間的政治互動、經濟互連、文化互通,都是通過長期歷史上一直梯航不斷的中外海上往來實現(xiàn)的。而無容置疑的是,這種長期歷史上中外之間的政治互動、經濟互連、文化互通,一方面從質(內涵性質)上都是以中國大陸歷代中原王朝為主導,按照中國大陸歷代中原王朝的對外經略政策和中外宗藩體制及其朝貢制度而施行的;另一方面,由于“環(huán)中國?!遍L期歷史上的中外航海一直以中國為“軸心”,由于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統(tǒng)一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遍布沿海的港口和遼闊的幅員腹地,因此從量(無論是歷時的還是共時的)而言,中外航海文化的主體是中國航海文化,以此為主要構成的中外線性海洋文化遺產,即“海上文化線路遺產”,主體上也是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也就是說,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歷史的中心是中國,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主體屬于中國。

    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其重大價值不僅僅在于人們常說的作為文物、遺跡本身所具有的具體的歷史、科學與藝術三大價值,對于中國來說,更在于其作為文化遺產整體價值的四大重要方面:

    其一,它是彰顯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內陸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海洋大國的整體歷史見證,是揭示長期以來被遮蔽、被誤讀、被扭曲的中國海洋文明歷史、重塑中國歷史觀的“現(xiàn)實存在”的事實基礎。

    其二,它是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資源。中華海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構成。缺失了這一有機構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是不完整的,而且近代以來已經被批判、拋棄得支離破碎。長期以來,人們一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就是內陸農耕文化,而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以中國海洋文化為中心為主體的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卻是中華民族自身并通過與海外世界的海上交流而形成的長期的、廣泛分布的大面積、大容量文化積存,只要正視它的存在,就會重視它的價值,就會形成保護它、傳承它,在當代條件下弘揚其精神、利用其價值、促進其發(fā)展的文化自覺。只有這樣的全面、整體意義上地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國家戰(zhàn)略,才會帶來中華文化全面、整體的復興和繁榮。

    其三,它是中國海洋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中海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基礎內涵。國家海洋戰(zhàn)略包括海洋政治戰(zhàn)略、海洋經濟戰(zhàn)略和海洋文化戰(zhàn)略,細分包括對內和諧海洋、對外和平海洋秩序的構建,海洋防衛(wèi)軍事力量的加強,海洋權益的維護,海洋科技的創(chuàng)新,海洋環(huán)境的治理,海洋產業(yè)的發(fā)展,海洋文化資源(包括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與當代海洋文化的創(chuàng)新繁榮,等等。其中海洋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其意義不僅在于對增強民族海洋意識、強化國家海洋歷史與文化認同、提高國民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發(fā)展繁榮當代海洋文化、對內構建海洋和諧社會、建設海洋生態(tài)文明的意義,還在于在很大程度上,它對于國家對外構建海洋和平秩序的戰(zhàn)略價值。以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為中心和主體的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不僅蘊藏分布在環(huán)中國?!皟葌取钡闹袊睾?、島嶼和水下,而且廣泛、大量分布在環(huán)中國?!巴鈧取币嗉础巴鈬钡臇|北亞與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廣泛、大量分布蘊藏的具有中國文化屬性的海洋文化遺產,總體上彰顯的是中國文化作為和諧、和平、與鄰為伴、與鄰為善的禮儀之邦文化的基本內涵,見證著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的祖先與中國本土友好交往交流,長期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互動,構建和維護著東亞和平秩序的悠久歷史。歷史不應被忘記,歷史會昭示后人。如何充分保護和尊重這些海洋文化遺產,如何充分尊重和善于汲取古代先人構建東亞海洋和平與和諧秩序的歷史智慧,對于今天的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的海洋和平秩序構建,是最具基礎性、真實性、形象性,最具說服力因而最具啟發(fā)性和感召力的“教科書”。

    其四,它是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國家海洋權益的事實依據,因而也是法理依據。法理的基礎是事實和在事實面前的公正。由于無論是在東中國海還是南中國海的不少島嶼與海域,《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都存在著外圍國家與我國的海洋主權和相關權益爭議,而作為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中心和主體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在這些爭議島嶼與海域都有廣泛、大量的分布,因而充分認識和重視這些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在這些島嶼和海域中的歷史“先占性”和長期擁有性,對于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意義。事實上我國學者和我國政府已經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對這些遺產的發(fā)掘和掌握尚不充分,加之思維空間尚未放開,理念模式尚多局限,對這些遺產的價值的利用與發(fā)揮尚不到位(例如中日釣魚島之爭,如果我國將歷史上的中琉封貢海路作為中國的海上文化線路遺產加以“申遺”和“保護”,或可改變與日“只爭一島”的局限;中越北部灣劃界,如果將中國沿海漁民所有的傳統(tǒng)漁場——這是中國沿海漁民和海洋捕撈業(yè)的生命線——作為“歷史水域”加以管理保護,北部灣中國沿海漁民或即不至于大量“失海”“失漁”;對南沙群島,如果我國政府對該群島及附近海域水上水下文化遺產實施保護,或可改變周邊國家與我國的爭端局面)。以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為主體的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對于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和我國沿海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權利,對于國計民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價值。

    三、“環(huán)中國?!敝袊Q笪幕z產的保護問題

    我國海洋文化遺產具有如上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廣泛分布在環(huán)中國海的廣大?!懣臻g內,但其“生存”狀況卻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威脅、破壞乃至大量損滅,其整體現(xiàn)狀令人堪憂。尤其是,隨著新世紀“海洋時代”的來臨和全球性海洋競爭白熱化態(tài)勢的出現(xiàn),我國的海洋權益的維護包括海洋文化遺產安全的保護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挑戰(zhàn)。由于作為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中心和主體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廣泛、大量分布在一些與環(huán)中國海周邊國家存在主權和權益爭議的島嶼和海域,而這些島嶼和海域大多已被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實際控制,他們一方面作為政府行為,為了“證明”其“主權”和其他“權益”的歸屬及其“存在”,遮蔽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歷史存在,故意破壞、鏟除具有中國屬性的海洋文化遺產,建筑他們自己的現(xiàn)代海洋實施,或改頭換面為他們“自己的”海洋“遺產”,從而導致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損滅。一方面由于其遺產法規(guī)體系和管理制度的不夠完善,也由于中國屬性海洋文化遺產的“價值連城”,作為其政府行為,往往與國際上“先進的”海底撈寶公司“合作”藉以分贓獲利;作為民間行為,則肆意偷盜、搶挖破壞和販賣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從而導致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損滅。

    盡管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海洋大國,歷史上連通海外世界的海上文化線路有多條,但至今中國尚乏對海洋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廣泛重視,至今沒有專門的系統(tǒng)研究和作為國家行為、跨國合作行為的“世遺”申報。

    重視研究和保護中國與環(huán)中國海區(qū)域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東南亞地區(qū)之間以及非、歐之間跨海連結的一條條海上“文化線路”,對于豐富世人關于“中國文化”既包括中國內陸文化也包括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內涵的了解和認同,認知中國海洋文化在中國文化對外跨海交流、對外輻射影響和構建東亞中國文化圈中的作用,強化國人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中既重視內陸文化遺產保護也重視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理念,切實加強我國文化遺產的全面系統(tǒng)保護包括跨國合作保護與價值利用,都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意義。

    我國海洋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研究與保護的亟需任務至少有四:

    首先,是摸清我國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家底,闡明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內涵,為學術界今后開展多學科的全面、系統(tǒng)、立體研究和政府的全面、系統(tǒng)、立體保護奠定基礎。毋庸諱言,我國學術界對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的全面系統(tǒng)研究尚未開始,更遑論立體、深入。連全面整體的基本家底尚不掌握,自然談不上對其全面整體的評價和利用。目前,對于大多海域的水下文化遺產來說,由于水下考古探測人員、探測技術和海洋設備條件的限制,大量信息還多靠走訪漁民等“采風”調查所得,發(fā)現(xiàn)最多的是“疑存”,其在茫茫大海中具體方位何在、其具體海況如何、其遺產內容、狀況到底怎樣,因多種條件限制,目前尚未得到海洋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廣泛支持,要使“疑存”成為真正掌握并得到保護的“遺存”,還有很遠的距離。今后的海洋水下考古,更為需要的,還在于取得海洋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廣泛支持,并且從長遠看,海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必須從與海洋科學與工程技術結合的海洋文理工交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入手。

    其次,是梳理、復原我國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文化線路”及其“文化空間”,為國家實施“海上文化線路遺產”的“申遺”保護和跨國保護與利用提供決策參考方案。海洋文化遺產大多是由一個個遺產“點”組成“線”和“面”而構成“文化線路”及其“文化空間”的,其構成“海上文化線路”和“海上文化空間”的價值遠遠比其作為一個“點”的價值大得多。比如“南海一號”,它作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現(xiàn)在陽江,而其在南海中的原址海域、與其相關相連的其他海域水下和島上岸上海洋文化遺產的一個個“點”的連成一線(甚或多線)、連成一片(甚或多片),對其整體內涵進行全面揭示和系統(tǒng)呈現(xiàn)、對其整體規(guī)劃保護和價值利用,無疑是價值增大、成本較小的。

    三是國家對環(huán)中國海我國海洋文化遺產實行全面有效管理保護,進而服務于保障海洋權益和文化遺產安全的國家戰(zhàn)略。我國海洋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國家重視對海洋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目前還處于作為“水下文化遺產”的意義層面,與海濱海岸和島嶼上的“海洋文化遺產”尚處于理念上和管理上的分割狀態(tài),這是“文化遺產”和“海洋文化遺產”理念與觀念存在缺陷、著眼于考古發(fā)掘技術手段和文物保護技術要求上的差異的結果。全面、系統(tǒng)地揭示與闡釋我國海洋文化遺產遺存的價值內涵,強化社會和文物部門對岸上和水下“海洋文化遺產”的整體、系統(tǒng)認識,從而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建構整體、系統(tǒng)的管理保護與價值利用機制,以國家行為維護我國文化遺產資源的安全和相關海洋權益的安全,是學界和政府理應擔負的重大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四是揭示和彰顯中國作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海洋大國的豐厚海洋文化積淀,提升國民的海洋文化主體意識,重塑國人的中國歷史觀和中國文化觀,包括海洋史觀和海洋文化觀,為促進中國文化包括海洋文化全面發(fā)展繁榮提供歷史的和文化的認同基礎,從而服務于國家文化戰(zhàn)略和海洋戰(zhàn)略發(fā)展。長期以來國人大多對中國的海洋文明歷史重視不夠,尤其是近代以來在知識界“拿來”西方“精英”理論作為“經典”并長期占據教科書話語權的影響下(如黑格爾《歷史哲學》,其中就闡述了只有西方文化才是海洋文化、中國沒有海洋文化的“高論”),“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而“中國文化是農耕文化”、“海洋文化開放開拓開明先進”而“農耕文化保守封閉愚昧落后”幾乎成為國人的“共識”,從而導致國人往往對于中國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有一種“己不如人”的自卑心態(tài)和自殘意識,動輒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口誅筆伐,自我矮化,自慚形穢。盡管多年來中央一直將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納入國家戰(zhàn)略決策,理論戰(zhàn)線也不斷加以闡述和倡導,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內涵,還強調得不多,重視得不夠,還沒有形成國民的海洋文化主體自覺。我國海洋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研究與保護,就是要通過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調查發(fā)掘以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為中心、主體的環(huán)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研究認識其豐富內涵,進而揭示、闡明其作為中國文化有機構成的豐富存在和重要價值,以扭轉長期以來被扭曲的中國海洋文明歷史觀念,增強國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整體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促進中國當代海洋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和全面意義上的中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G122

    A

    1004-700X(2011)04-0022-06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

    猜你喜歡
    文化圈中國海文化遺產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中國海 (外一首)
    圈里事兒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銅鼓文化圈的演變過程
    東亞季風在東中國海海面高度變化中的作用
    關于創(chuàng)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幾點思考
    秦皇島融入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文化圈”的路徑探析
    文化遺產保護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普宁市| 肥乡县| 博客| 西盟| 沂源县| 开阳县| 湘潭县| 马尔康县| 云霄县| 安多县| 焦作市| 漳平市| 定远县| 枣阳市| 婺源县| 阿图什市| 无极县| 锡林浩特市| 鹤庆县| 鲁山县| 隆化县| 太白县| 临夏县| 宿州市| 永吉县| 岐山县| 芦山县| 鸡泽县| 西畴县| 三原县| 胶州市| 周至县| 汤阴县| 宁蒗| 平阳县| 昌吉市| 西乡县| 北海市| 海阳市| 新龙县|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