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亮,曾 芊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體操運動員平衡木競賽行為程序的建立*
趙大亮,曾 芊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通過個案研究來檢驗行為程序對平衡木運動員成績提高的影響,來自研究設計、運動員、教練員等多個方面的評價結果表明:以放松、表象、自我暗示為主要內容的賽前行為程序對調整賽前心理狀態(tài)具有明顯的效果;以做難度前想動作要領為主要內容的賽中行為程序對促進比賽成績的提高具有明顯的效果。
運動心理干預;個案研究;行為程序
行為程序是指習慣化的用以應對逆境的心理策略與行為策略的組合[1]。目前對于行為程序的研究主要涉及籃球、高爾夫、橄欖球、排球、保齡球、射擊、跳水等運動項目。Lobmeyer與Wassermanv發(fā)現不管是大學生運動員還是更高水平的運動員,使用投籃前的行為程序都比他們不使用時有更高的投籃命中率[2]。Boutcher與 Zinsser發(fā)現在高爾夫球的推桿前,高水平運動員比一般比水平的運動員使用更長時間、更復雜的行為程序,并且在環(huán)境嘈雜時會更頻繁的使用某一相同行為[3]。Jackson和 baker以個案的研究的方式探索了一名世界頂尖水平的橄欖球運動員在不同任務難度的情況下使用行為程序的情況,他發(fā)現任務難度越大行為程序的時間越長[4]。Lidor與 Mzyan發(fā)現對于初學者來說使用設計的行為程序學習排球的發(fā)球時,把行為程序的關注點集中在動作準備更有利于動作技能的學習[5]。Mesagno等人發(fā)現對熟練水平的保齡球運動員,行為程序能有效的減少Choking現象的發(fā)生[6]。國內學者劉淑慧在幫助國家射擊運動員提高比賽成績的過程中,把心理技能和動作技術相結合,幫助運動員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心技結合的動作規(guī)范和行為程序[7]。趙國明以個案研究的形式驗證了賽前行為程序對跳水運動員技能表現水平提高具有促進作用[8]。這些關于行為程序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一次性完成的動作技能(一次罰球,一次發(fā)球等),而對于整套動作技能(體操、藝術體操等)的完成幾乎沒有涉及。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體操中平衡木這一項目來探索成套項目中行為程序制定的方法,并檢驗這些方法的有效性。
廣東省體操運動員陳某,女,16歲,為備戰(zhàn)11屆全運會,尋求運動心理學的幫助。這名運動員沒有參加全運會等大型比賽的經驗,在內部測試平衡木時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并影響了比賽的發(fā)揮。教練員希望能有一些運動心理學上的方法來幫助她在比賽中正常地發(fā)揮水平。
2.1 競賽狀態(tài)焦慮量表
競賽狀態(tài)焦慮量表用來檢驗運動員賽前的緊張程度。競賽狀態(tài)焦慮量表包括3個分量表,分別測量認知狀態(tài)焦慮、軀體狀態(tài)焦慮和狀態(tài)自信,各9個測題。共27個條目。問卷采用李克特4點評分。本研究中只使用了包括認知焦慮和軀體焦慮在內的18個條目,沒有使用自信心分量表。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陳某及其教練員認為,陳某比賽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賽前太緊張。同時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檢驗賽前行為程序對焦慮水平的影響,所以賽前認知焦慮水平的變化和軀體焦慮水平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已足夠反應行為程序是否有效。
2.2 行為程序使用情況問卷(自編)
行為程序使用情況問卷用來檢驗運動員的賽前行為程序使用情況。行為程序使用情況問卷是根據運動員賽前行為程序的特點編制而成,在測驗結束后進行評估。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行為程序的使用情況和對行為程序的評價兩個方面,共5個條目。采用李克特5點記分,平均分越低說明行為程序使用的情況越不好,平均分越高說明行為程序使用的情況越好。
2.3 測驗成績
本研究中的比賽成績評價是通過隊內大型的測驗的得分來表示的。在全運會決賽前,經常會有各種測驗。而教練員則會在每次測驗時給運動員的平衡木測試成績評分。本研究采用的比賽成績評價分數來自兩位教練員的測驗記錄。測驗質量評估由“難度分”與“完成分”兩部分構成?!半y度分”是指動作難度的總評分。“完成分”是指對當次總體表現評分。在每次測試結束時,教練員分別對運動員的“難度分”與“完成分”在李克特式5點等級上給出一個總分,該分愈高代表質量愈好。當一位教練對一個運動員的“難度分”與“完成分”分別給出一個總分后,再由另一位教練再次評估,兩位教練意見一致時該分值即被確定。本研究最后采用的測試分數為“難度分”與“完成分”的算術平均分。
2.4 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評價
通過教練員和運動員對干預過程的評價來檢驗行為程序的效果。在研究的各個階段都會請教練員和運動員來評估當前的情況。
使用A、B、C三 階段的研究設計來檢驗行為程序的效果。A階段是基線階段,主要是記錄運動員的測驗成績和賽前的競賽焦慮水平。在B階段,要求運動員使用賽前行為程序,用競賽狀態(tài)焦慮量表和成績來評定賽前行為程序的效果。在C階段,要求運動員使用賽中行為程序,用競賽狀態(tài)焦慮量表和成績來評定賽中行為程序的效果。在每一階段都記錄5次比賽情況并進行評價。
4.1 行為程序的制定
在確定行為程序的方案前,與運動員進行了兩次一對一的訪談,與教練員進行了一次一對一的訪談。與運動員的訪談,其主要的內容是探索運動員在賽前和賽中習慣性的行為或應對方式有哪些?與教練員的訪談,其主要內容是,明確心理訓練的計劃及教練在此次干預中的責任。運動員談到,她在賽前主要是:“想動作要領,上到器械就想著千萬不要失敗,趕緊完成整套動作下來?!痹谫愔兄饕顒幼饕I:“撕叉結環(huán):踩住、擺動腿踢起來;小小直:正著發(fā)力、晚分腿、注意節(jié)奏;前挺平跳后團:晚發(fā)力、腰夾緊;立轉:順著做;側空翻:正著擺腿、轉正落;前團:先起跳;下法:起跳挑胯、注意落地?!苯Y合訪談內容為其制定賽前行為程序如下:“1、先做三次呼吸放松;2、表象一套成功的動作;3、自我暗示“想動作要領,按部就班完成整套動作”。賽中行為程序為各個難度的動作要領,但每個難度的動作要領都與運動員商量后簡化成一個最關鍵的動作要領:“撕叉結環(huán):擺;小小直:正;前挺平跳后團:夾;立轉:順;側空翻:正;前團:跳;下法:挑”。
4.2 行為程序的訓練計劃
在把運動員情況與教練員溝通后,又與教練員共同制定的行為程序的訓練計劃:(1)在每次訓練課和測驗時,都要求S使用行為程序;(2)咨詢者每周至少會找陳某談一次,每次大約1個小時左右。(3)教練員在每次訓練課開始時都要提醒陳某要使用行為程序。(4)教練員在每次測驗后都要對運動員的表現進行評分。
行為程序的訓練包括實驗室和訓練場二個部分,在實驗室部分,主要是幫助運動員制定行為程序并針對其使用的情況與其溝通改進。在比賽場地階段,我們要求運動員在每次成套之前都要使用行為程序,教練員在旁邊進行提醒,研究者每周與運動員交流行為程序的使用情況并使用量表對運動員行為程序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定。
圖1 A、B、C三個階段與賽前焦慮水平之間的關系。
5.1 焦慮水平特征
根據圖1可以看到,A階段,陳某的賽前競賽焦慮水平的平均分為27.2,說明基線階段陳某的賽前緊張程度比較高。這與陳某自己的描述也很吻合:“在每次上木(平衡木)之前我都很緊張,感覺腿上沒有勁,我緊張得快要死了,心想千萬不要掉下來啊?!痹贐階段,即賽前行為程序的干預階段,陳某的焦慮水平平均分為17.4,比A階段下降了36%。對于整個B階段來說,雖然在前兩次還有些偏高,但平均焦慮水平與A階段相比,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這說明,賽前行為程序對降低賽前的焦慮水平有明顯的效果。而B階段的前兩次焦慮水平偏高,可能是運動員賽前行為程序正在掌握的過程中,同時焦慮水平得分的跨度也比較大(從13-23),也說明了運動員賽前行為程序的掌握并不十分的穩(wěn)定。在B階段陳某的典型描述為:“在上木之前多做幾次深呼吸,感覺好很多,我覺得這個方法挺管用的,但有時還是會有點緊張。”C階段的競賽焦慮水平的平均分為16.4分,與第一階段相比也有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下降了40%,與B階段相比,卻差別不大,僅下降了4%,但是分數的跨度較小,說明在C階段,陳某的焦慮水平行到了較好的控制,同時也說明了行為程序在C階段已經能夠比較穩(wěn)定的調整陳某的賽前焦慮水平。C階段陳某的典型描述為:“我上木前感覺不怎么緊張了,就象跟平時訓練時一樣?!?/p>
圖2 A、B、C三個階段與行為程序得分之間的關系。
5.2 行為程序得分特征
根據圖2可以看到,行為程序的干預是在B階段和C階段。在B階段,行為程序的得分的平均分是3.8分,這說明行為程序的使用情況至少在平均水平以上(李克特5點記分,3分為平均水平)。跨度從2分到5分,說明陳某在B階段完整使用行為程序的一致性并不高,也就是說,陳某可能有時會部分使用行為程序,有時會完整的使用行為程序。這與圖1的B階段焦慮水平得分情況比較一致。圖1的B階段焦慮水平與A階段相比,下降比較明顯,但分數一致性不高,圖2的行為程序得分在平均分以上,但使用情況也不夠穩(wěn)定,這說明,行為程序的使用情況與賽前的焦慮水平有比較大的相關性。陳某的描述也說明了這一點:“我會使用行為程序,但有時由于緊張或其它的原因,但忘記使用其中的某一部分?!苯叹殕T也描述說:“我會督促她使用行為程序,她測驗完之后我也會問她,有沒有記得使用行為程序啊?感覺她這階段比賽前沒有以前那么緊張了,行為程序挺有效果的?!盋階段,行為程序得分的平均分為4.6,說明她在每次測驗前都能夠比較完整的使用行為程序。跨度從4分到5分,說明行為程序使用的一致性也比較高。結合圖1的C階段焦慮水平得分情況,說明行為程序的穩(wěn)定使用,帶來了穩(wěn)定的賽前焦慮水平。
根據圖1的A、B、C3個階段的情況和圖2的B、C2個階段的情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認為,行為程序的掌握情況對賽前焦慮水平有較大的影響,并且行為程序能夠有效的調整運動員的賽前焦慮水平。
根據圖3可以看到,A階段成績的平均分為4分,跨度是從3分到5分,B階段成績的平均分是4.6分,跨度是從3分到6分。B階段是賽前行為程序開始進行干預的階段,B階段成績比A階段提高了15%,并沒有顯著的提高。而且從A、B兩階段成績的跨度來看,這兩個階段的成績也并不是很穩(wěn)定。C階段是賽中行為程序的干預階段,這一階段的成績平均分是6.6分,跨度是6-7,比A階段提高了65%,比B階段提高了43%。對比前兩個階段,這一階段的成績有顯著的提高。而且從跨度來看,成績也相對穩(wěn)定。C階段是賽中行為程序的干預階段,這說明,賽中行為程序的干預對陳某成績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圖3 A、B、C三個階段與測驗成績之間的關系。
5.3 成績特征
綜合圖1、圖2、圖3的特點,我們發(fā)現,在賽前行為程序介入后,陳某的賽前焦慮水平有了顯著的降低,但測驗成績卻沒有顯著的提高,這說明賽前行為程序對調節(jié)賽前焦慮水平有顯著的效果,但對于直接提高成績卻幫助不大。賽中行為程序介入后,陳某的成績有顯著的提高,這說明賽中行為程序對提高運動員的成績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6.1 檢驗競賽行為程序對平衡木項目比賽成績的影響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檢驗競賽行為程序對體操中平衡木項目比賽成績的影響,分成兩部分進行檢驗。第一部分是檢驗賽前行為程序對成績的影響,從行為程序使用情況的趨勢圖和成績的趨勢圖可以看到,賽前行為程序對成績的提高并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干預前后,該運動員的成績提高了15%,沒有顯著的提高,這與已有的研究相比,并沒有取得一致的結果。以有的多項研究已經證明了賽前行為程序對成績的促進作用,本研究結論之所以會與前人研究成果出現差異,可能是因為已有的研究都是以一次性動作技能作為研究對象,而本研究是以整套動作技能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不同可能是導致結果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因而并不能說明行為程序沒有效果。因為行為程序的干預明顯的降低了該運動員賽前焦慮水平(下降了36%)。這說明賽前行為程序是有效果的,這種效果表現在對賽前心理狀態(tài)調解,而不是對成績的直接影響。第二部分是檢驗賽中行為程序對成績的影響,從行為程序使用情況的趨勢圖和成績的趨勢圖可以看到,行為程序的干預對成績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行為程序干預前后,該運動員成績提高了至少43%。這說明,對于整套動作技能來說,賽中行為程序對成績的影響要大于賽前行為程序對成績的影響。這意味著規(guī)范運動員比賽中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取得良好的成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整套動作技能的特點是由多個獨立難度動作組成,在分別完成這些難度動作時,運動員有時間考慮與比賽無關的事情,比如“如果最后一個難度失敗的話,我就完了?!边@種想法可能會干擾即將完成的難度動作。從行為程序干預前后,賽前焦慮水平和成績變化的趨勢圖上也可以看到,在B階段賽前行為程序干預后,成績并沒有明顯的提高,而賽中行為程序干預后成績成了明顯的提高,說明影響該運動員比賽成績的關鍵心理因素不是賽前心理狀態(tài)而是賽中心理狀態(tài)。已有的大量研究都試圖在探索如何調整運動員賽前的心理狀態(tài),以幫助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如倒U理論、冰山剖面圖理論、最佳功能區(qū)理論等。但很顯然,項目的不同對心理訓練的要求也不相同,對于成套類的項目來說,只調整運動員賽前的心理狀態(tài)似乎并不足夠,賽中的心理狀態(tài)的調整似乎才是影響運動員成績的更加關鍵的因素。
6.2 深入理解競賽行為程序的制定方法
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深入理解競賽行為程序的制定方法。根據訪談獲得的資料并結合陳某的特點,研究者把賽前行為程序分為二個部分:調整自己的緊張狀態(tài)、上平衡木前想一遍動作要領。賽中行為程序為完成每個難度前只想動作要領。
賽前行為程序中調整自己的緊張狀態(tài),包含了很多內容。在長期的運動心理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運動員在比賽中如果是因為心理的原因導致失誤,主要是因為:1、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不適合比賽,2、意識到了心理狀態(tài)不適合比賽,但沒有方法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去適應比賽。因此調整自己心理狀態(tài)的前提是先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而意識到需要調整的前提是了解賽前什么心理狀態(tài)是合適的,什么心理狀態(tài)是不合適的。例如,積極的心態(tài)是合適的,消極的心態(tài)是不合適的;賽前過度緊張是不合適的,賽前適度緊張是合適的等等。這些知識是以講課的形式教授給運動員的。在教給運動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后,就要求運動員使用運動心理學知識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但運動員具體使用什么方法調整我們并不做強制的規(guī)定。在與陳某的咨詢中了解到,陳某主要使用呼吸放松表象和心理暗示的方法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賽中行為程序要求陳某在每個難度前都要想動作要領。在對陳某的咨詢中發(fā)現,她在完成整套平衡木的過程中,會有與比賽無關的想法出現,尤其是在完成某些難度時,會有“千萬不要失誤”之類的想法。這種與完成動作無關的想法是導致她比賽中容易出現失誤的主要原因,也是賽前行為程序對完成整套動作效果不大的主要原因。在比賽中只想動作要領,其目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賽過程中。使用了這一賽中行為程序后,陳某的測驗中的成績馬上有了較大幅度的、明顯的提升,這可能因為陳某在使用行為程序之前并不知道在比賽過程中應該保持怎樣的心理特征才是正確的。這說明了心理學家對運動員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這種賽前和賽中行為程序的模式雖然是針對陳某特有的問題來制定的,但是在處理類似的問題時似乎都可以使用該行為程序,同時對于與平衡木類似的其它成套類項目,該行為程序也具有借鑒意義。
6.3 研究的局限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只有客觀的指標才能說明改變的效果。所以評價一項研究是否具有科學性,也著重考察它的指標是否具有客觀性。但是對于高水平運動員來說,由于研究樣本的限制,使得對于這一群體的研究不太可能作到完全的客觀。在本研究中,幾乎所有的指標都具有主觀性,但姒剛彥認為,當所有可能收集到的“證據”都指向一個方向時,便有理由相信干預是有效果的[9]。我們嘗試尋找所有可能找到的“證據”,來試圖證明干預的有效性。但受個案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我們雖然有信心認為本研究的干預是有效的,但在進行結論外推時依然需要保持相當的謹慎。如何有效的評估個案研究的有效性也是將來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本研究存在的另外一個局限是咨詢者作為干預因素的影響。從介入這一個案開始,咨詢者便對來訪者投入了巨大的熱情,無條件的關注她的任何一個進步,這有可能也是促使她發(fā)生改變的一個因素。本研究存在的第三個局限是除行為程序以外的其它心理學知識的影響。因為在督促陳某使用行為程序的同時咨詢者幾乎每周都會與她交流關于行為程序、訓練、比賽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會給她講解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所以陳某的行為改變也有可能與此有關。因此,在未來的評估心理干預效果的個案研究中要特別考慮到這一因素。
本研究通過單被試的實驗設計,以競賽狀態(tài)焦慮量表(部分)、行為程序使用情況問卷(自制)、測驗成績、教練員與運動員的主觀評價為指標來檢驗競賽行為程序的干預效果,來自多個方面的評估結果表明競賽行為程序尤其是賽中行為程序的干預,對運動員競賽成績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探索了賽前和賽中行為程序的不同作用,并為運動員行為程序的制定,提供了理論的支持。在已經結束的全運會的比賽上,陳某平衡木發(fā)揮正常,獲得團體總分第二名。但值得注意的是,陳某在參加全運會比賽時,距離本研究結束已有一段時間,而且全運動會的成績可能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用全運會成績來解釋本研究的效果需要考慮到這一局限性。
[1]趙大亮.封閉式項目競賽行為程序的建立[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0,4:485-488
[2]Lobmeyer,D.L. & Wassermanv,E.A.preliminaries to free throw shooting:superstitious behavior[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86,9:70-78
[3]Boutcher,S.H. & Zinsser,N.W.Cardiac deceleration of elite and beginner golfers during putting[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0,12:37-47
[4]Jackson.R.C and baker.J.S.Routines,rituals,and rugby:case study of a world class goal kicker[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0,15:48 -65
[5]Lidor.R and Mayan.Z Can beginning learners benefit from preperformance routines when serving in volleyball[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5,19:343 -363
[6]Mesagno C,Marchant D,and Morris T.A Pre-Performance Routine to Alleviate Choking in"Choking-Susceptible"Athletes.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8,22,439 -457
[7]劉淑慧.射擊比賽心理研究與應用[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2-20
[8]趙國明,張忠秋,姚強.賽前行為程序對高水平跳水運動員競賽表現影響的個案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4):103-107
[9]姒剛彥.中國應用運動心理學家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1-19
Developing the Routine of Balance Beam Athlete
ZHAO Da - liang,ZENG Qian
(Gou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uo 510500,China)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the routine i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balance beam athletes by a case study,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which from research designing,athletes and coaches indicated that:the pre- competition routine which revolved relaxing,imagine,self-talking,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precompetition psychological state;in-competition the routine which concerned imaging the movement knack before difficult actions,had a effectively efficacy in improving the sports performance.
spor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case study;routine
G831
A
1007-323X(2011)06-0071-05
2011-08-15
趙大亮(1979-)男,遼寧省興城人,滿族,講師
研究方向:競技心理
*基金課題:廣州體育學院課題,課題編號:09Y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