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湯海艷,2
(1.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2.中國礦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中華德文化研究□
中國古代冠禮的道德意蘊
楊 明1,湯海艷1,2
(1.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2.中國礦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作為一種倫理制度,一直支配著傳統(tǒng)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并起著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禮之始”之稱的冠禮在古代中國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幫助個體順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同時又引導其進入禮的社會語境。冠禮是以儀式為載體的“成德之教”,通過具體而生動的禮儀活動來啟發(fā)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成員。冠禮具體儀節(jié)所蘊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們重視。
冠禮;道德意蘊;禮儀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作為一種倫理制度,一直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并起著化民成德的作用。正如國學大師柳詒徵在其《國史要義·史原》中所說:“倫理者,禮之本也,儀節(jié)者,禮之文也?!笨梢姡瑐惱淼赖率嵌Y的根本精神,各種具體的儀節(jié)是禮的外在形式。儀節(jié)與倫理道德是“形”與“神”的關系,它們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復而瑣碎的儀節(jié)其實是古人精致而意味深遠的文化設計,其中蘊涵著極強的道德意蘊,失去了具體的儀節(jié)與禮儀活動,禮的道德精神則無從展現(xiàn)。有“禮之始”之稱的冠禮在古代中國地位非常重要,是嘉禮中重要的典禮,它在幫助個體順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同時又引導其進入禮的社會語境,正所謂“二十而冠,始學禮”。通過具體而生動的禮儀活動來啟發(fā)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成員。本文擬通過對冠禮的具體儀節(jié)的敘述來分析冠禮所蘊涵的道德象征意義和道德教育功能。
儀式總是通過語言與身體的程式化動作來完成的,冠禮主要由給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成人身份進行社會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儀節(jié)、禮辭以及身體的程序化動作所組成。根據(jù)《儀禮·士冠禮》及《禮記·冠義》,士階層以上的貴族男子到20歲時,家庭要在宗廟中為之舉行冠禮,冠禮的具體程序和主要內(nèi)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賓、筮賓、宿(請)賓及贊冠者。冠禮是古代社會的“成人禮”,是古代貴族青年必經(jīng)的重要生命禮儀,只有行過冠禮后的人才被社會承認,古人對它非常重視。凡是重要事情,古人都先要卜問吉兇,然后根據(jù)占卜結(jié)果行事,所以行冠禮之前,要用占筮來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及來賓?!抖Y記·冠義》云:“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主人(冠者之父)請筮人在廟門前占筮,筮人通過蓍草莖占筮來決定行冠禮的日期,這叫“筮日”。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后,冠者之父或兄到賓家(主人的僚友)邀請并告知行冠禮的日期,稱為“戒賓”。在舉行冠禮前的第三天通過占筮選定為冠者加冠的主賓,主賓選定后,主人前往邀請,稱為“宿賓”。最后主人再用同樣的禮儀為主賓選擇一位助手,即幫助主賓行冠禮的人,稱為“贊冠者”。加冠地點選在祖廟。這一切都表明冠禮是一項極為隆重的儀式活動。
2.為期。為期,就是約定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參加冠禮的主要人員確定后,在舉行冠禮的前一天黃昏,主人集合將冠者的眾兄弟在廟門外與有司及擯者(有司中佐助主人行禮事的人)約定翌日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3.冠日陳設服器、主人及以下即位。加冠的當日清早,主人要陳設冠禮過程中所需要的盥洗之器、冠服、梳妝用具和盛酒禮器等。陳設完畢后,主人、加冠者的兄弟、擯者和冠者都各即各位。
4.迎賓及贊冠者入。擯者向主人報告主賓及其助手的到來,主人從大門左側(cè)出來迎接,導引他們進廟。在這個過程中,每走到拐彎處,主人與賓都要互行揖禮,走到廟門前,主賓要互相揖讓后再進廟門。進入廟門后,主賓在行進中要相互揖讓三次,在升階時,主賓又三揖三讓后升階升堂。不厭其煩的揖讓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禮儀所蘊含的敬讓精神。
6.賓醴(向冠者敬酒的儀式)冠者。三加后,主人與贊者(助手)設筵席于室門西邊、堂正中,冠者將首次得到成人的禮遇。賓揖請冠者即席,面朝北向冠者授觶(飲酒器),賓贊者向冠者進上脯醢(干肉和肉醬),冠者祭食、祭酒,以感恩的心祭祀先人,表示不忘本。賓則以成人之禮與冠者相互拜揖,表示冠者已成人。
7.冠者見母。冠者帶上干肉從西階下堂,到東墻那邊,從北頭的闈門出來,面朝北拜見母親,并獻上干肉,母親拜受后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
8.賓字冠者。取字是冠禮重要而特殊的儀節(jié),因為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成人之后,名只用于自稱,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以示尊敬。冠者拜見母親回來,面朝南于西階東邊站立,賓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辭,此即為《禮記·曲禮上》所謂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9.冠者見兄弟、贊者、姑姊、君、卿大夫和鄉(xiāng)先生。冠者見兄弟、賓贊者,然后出廟門、入寢門,拜見姑姑、姐姐,儀節(jié)與見母親一樣。冠者回家后更換服裝,脫去爵弁服,戴上玄冠,穿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拿著摯先去拜見國君,然后再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xiāng)先生。
10.醴賓、送賓歸俎。冠禮結(jié)束后,主人用醴(甜酒)酬謝賓,并贈給賓一束帛和兩張鹿皮作為酬謝。把賓送出大門,并派人把醴賓用的牲肉送到賓家。
從上述冠禮的具體儀節(jié)中可以看出,古代行冠禮的具體過程非常復雜,這表明冠者冠禮在古代受到的重視程度。古人認為冠禮是對青年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他們精心設計的繁復的儀節(jié)中都有特定的意義賦予,以此來教育和啟發(fā)個體。
在文化人類學者看來,人類非常依賴象征符號和象征符號體系,并賦予它們以深刻的意義。上述看似形式繁復的加冠儀式,是通過器物、服飾、言語、修辭等象征符號構成的表達系統(tǒng),每一個具體的儀節(jié)都隱藏著道德教化的價值指向和極強的道德意味,正如王靜安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盵1]指出了禮與德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也可以看出,當初周禮的建立是注德于禮,以禮來規(guī)定德。冠禮通過一系列的象征與隱喻,以及精致的具體儀節(jié)設計,意味深長地表達了它的道德意蘊,具體地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改變發(fā)式,表明冠者要接受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為了嚴格區(qū)分出童稚之年與成年,古人用發(fā)式、著裝和字號等外在的形式來作為成年的標志,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標志都有道德寓意。從上述加冠過程可知,給冠者束發(fā)是加冠前的重要步驟。“冠”的本意就是把頭發(fā)盤到頭頂上,先從根部束住,盤成髻,然后加冠以固定,這也叫“束發(fā)”,含有“約束”之意。發(fā)式的改變象征冠者的身份發(fā)生改變的同時,也象征已為成人的冠者從此之后要接受社會道德律令的規(guī)范和約束,不能再像童年那樣自由散漫。
其二,改變衣著,期望冠者明確社會責任與義務,注重自外而內(nèi)的修養(yǎng)。加冠是冠禮的主要儀式,冠是古代貴族戴的一種帽子。周代的冠有冕與弁兩種,冕是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典禮時戴的最貴重的一種禮冠。弁是次于冕的另一種比較尊貴的冠,分為皮弁和爵弁兩種。在加冠過程中,由主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和爵弁三種冠加于冠者,這三種冠的形式與意義皆不相同,冠服越加越尊貴,意在勉勵他有所成就?!抖Y記·冠義》云:“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儀禮·士冠禮》:“三加彌尊,諭其志也。”初加“緇布冠”,為一般百姓成人時戴的黑色布冠。在太古時代,人們以白麻布做冠,齋戒的時候才把它染成黑色戴上,貴族子弟在冠禮中首加緇布冠,既表示重古,也表示開始成人,從此擁有治權。再加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古代的人穿著這種服裝去打獵或戰(zhàn)斗,象征青年人從此要有承擔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責任與義務。三加“爵弁”,乃“宗廟之冠”,這表明冠者從此有參加祭祀的特權。三種不同的冠象征地表達了社會對冠者的期望,也表明他從此可以享有成人的權利,承擔成人的責任。
古人戴的冠和衣著是相配的,加冠后,冠者的衣服、腰帶和鞋子都要有相應地改變,這從上述的冠禮的“三加”儀節(jié)可知。尤為重要的是,冠者穿上新的衣冠,出來向眾人行禮,其姿容體態(tài)、面部表情和言談辭令都要和冠服相配。這其實是希望冠者通過外在形象的改變,來加持內(nèi)在德性的修煉。衣冠的整肅,也能達到自尊而尊人,被人敬重的效果。故《論語·堯曰》里孔子說:“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4)石夾剖面早石炭世下石炭統(tǒng)的底部發(fā)育灰黑色頁巖,是Hangenberg事件及其D-C生物滅絕事件在深水相的石夾水庫剖面上的具體表現(xiàn),推測殘留海槽拉張導致的海底火山熱液活動是事件發(fā)生的影響因素之一。
其三,給冠者取字,強化對他的人生期許。名字是區(qū)別社會個體的符號,在古代,名在先,字在后。名是父親所取,字是主持冠禮的賓所取,是一個人成年的標志。據(jù)《禮記·內(nèi)則》記載,孩子生下來三個月,由母親抱著去見父親,父親握著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輕搔孩子的下巴,為他命名,這一儀式也叫“命名禮”。表明承認孩子來到人間,加入家族。兒童是無字的,字為尊稱,有了字,也就意味著“成年”。所以,《禮記·冠義》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禮上給冠者取字,其象征意義如《白虎通·姓名》說:“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蓖ㄟ^稱號的改變來表明冠者社會身份的改變,也表明社會對其成人身份的尊重與認同。
(一)通過明確的角色期待,促進個體道德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要經(jīng)歷不同的階段,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從自由無拘的、無社會責任的童年期到有社會責任的成年期是最重要的階段。個體能否完成這個階段的順利過渡,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因此,每個社會或群體都會想方設法通過特定的方式和途徑來幫助個體進行心理調(diào)適,實現(xiàn)角色的順利轉(zhuǎn)變。冠禮是古代中國為了幫助個體渡過“生命關口”而設計的儀式,是使個體從一個生物學意義的自我向“社會性自我”轉(zhuǎn)變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個體進行教育的一個階段性標志,對個體的社會化尤其是道德社會化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這種作用的發(fā)揮主要是通過明確的角色期待來完成的。
角色和角色期待是社會學概念,社會學中的角色概念則直接來自戲劇,是指社會個體以其所具有的社會位置所必須具備的特殊行為。社會上的每種角色都有一種被期待的行為模式、權利和義務,這種被普遍接受的、規(guī)定了應如何扮演某一角色的社會規(guī)范即是角色期待。傳統(tǒng)宗法社會希望一個童稚少年成年后要明確知道自己角色的轉(zhuǎn)變,并能夠按照社會對這一角色的期待去“做人”和“做事”,也就是嚴格按照角色期待去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那么,什么是成人以及怎樣做一個成人呢?北宋呂大臨曾言:“所謂成人者,非謂四體膚革異于童稚也,必知人倫之備焉。親親、貴貴、長長,不失其序之謂備?!盵2]由此可見,所謂的成人并不是說在體貌外觀上異于兒童,而是通過角色學習,深刻認知社會的人倫之道,并能嚴格按照社會期望與規(guī)定去遵守人倫之序。
在儒家看來,人是各種社會角色的總和,他們創(chuàng)立了五種相對角色,即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并對每種角色都給予明確的規(guī)定與定位,社會則通過角色期望來對個體的行為加以限制、規(guī)定和引導。如《禮記·冠義》云:“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睆闹锌梢钥闯?,冠禮的重要意義就在于通過這樣一種儀式教育,培養(yǎng)冠者明確的社會角色意識,讓冠者領悟并遵守群體和社會對自己社會地位的角色期待,并通過終身不倦的角色學習,在以后的生活實踐中嚴格踐履自己的角色義務,真正做到為人子則孝,為人弟則悌,為人臣則忠,為人少則順,扮演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這種個體將社會所肯定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加以內(nèi)化,形成合乎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過程也就是道德社會化的過程。
關于禮儀的道德教化功能,晚清經(jīng)學家皮錫瑞在《經(jīng)學通論》卷三中這樣論述:“古之圣人制為禮儀,先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非故以此為束縛天下之具,蓋使人循循于規(guī)矩。習慣而成自然,囂陵放肆之氣潛消于不覺。凡所以涵養(yǎng)其德、范圍其才者,皆在乎此?!盵3]由此可見,圣人制定禮儀的目的不是為了束縛人,而是希望通過對身體的規(guī)訓來涵養(yǎng)人的道德,期望人能在遵循規(guī)范的道德實踐中養(yǎng)成道德習慣和道德自覺。中國文化向來具有一種“身心互滲”的特性,把人看成是一個具有情感與理性、身與心合一的存在物。因此,中國古代倫理非常強調(diào)“以身訓禮”、“身禮合一”、“以身顯仁”,如《左傳·成公十三年》:“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薄盾髯印ば奚怼分^:“禮者,所以正身也?!睂ι眢w規(guī)訓與德性養(yǎng)成之間的樂觀態(tài)度,在實踐上就會通過身體的規(guī)訓來啟發(fā)人的道德理性,而禮儀則一直是身體規(guī)訓的重要手段。但是,“容禮教育絕非表面瑣碎儀文那么單純,透過一次又一次不斷重復的身體表演以及對儀文的詮釋,正在進行身體規(guī)訓的工程”[4]。關于禮儀對人的道德理性形成的作用,梁漱溟曾深刻地指出:“蓋理性在人類,雖始于思想或語言,但要啟發(fā)它實現(xiàn)它,卻非僅從語言思想上所能為功。抽象的道理,遠不如具體的禮樂。具體的禮樂直接作用于身體,作用于血氣;人的心理情致隨之頓然變化于不覺,而理性油然現(xiàn)前,其效最大最神?!盵5]也就是說,直觀而具體的禮樂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培育道德理性,其效果比抽象的道德說教來得更快更直接。
冠禮通過一套程序化的身體動作、服飾和語辭等象征符號構成的表達系統(tǒng)營造出一種肅穆神圣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冠者每加一次冠,都要穿著相應的服裝進行與之相匹配的容貌辭令、儀容體態(tài)的演示,在揖讓進退之間,其身心完全融入其中,有一種非常強烈而真實的道德情感體驗和精神升華。可以說,此時的“精神不再是一種受到禮儀影響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xiàn)并獲得了它的最大靈性”[6],而這種精神又賦予儀式以生命和意義,使得它不是徒具形式的機械動作。于是,儀式在模塑人的身心、變化氣質(zhì),陶冶冠者的道德情感方面體現(xiàn)出了其獨具“神奇魅力”的力量。它在促進冠者明白并踐行“成為一個人”和“作為一個成人”所應該具備的儀態(tài)和辭令的同時,也形成了其內(nèi)在的道德自覺。所以,劉向在《說苑》中說,冠禮的意義在于“內(nèi)心修德,外被禮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抖Y記·冠義》中也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儀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儀備。”
在注重禮樂教化的古代中國,禮儀作為獨特而精致的文化設計,一直是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并成為中國人做人與做事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在傳統(tǒng)社會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而言,作為中國古代禮儀中最基本的冠禮,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在個體修養(yǎng)方面,有助于個體德性的養(yǎng)成。我們這里的修養(yǎng)主要是指道德修養(yǎng),是指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進行的自覺的自我約束、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培養(yǎng)的功夫。傳統(tǒng)社會把倫理道德化解在各種禮儀之中,通過禮來正心、修身,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德,“學禮”、“習禮”、“遵禮”和“行禮”則成為個體終其一生的生存方式。在此意義上,禮是個人修養(yǎng)、修身的器具。個體遵循禮的過程也是道德實踐過程,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道德習慣,把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演變成人內(nèi)在的道德自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xù)不斷地按照道德規(guī)范來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提高自我的道德能力?!墩撜Z·季氏》云:“不知禮,無以立”,“不學禮,無以立”??梢姡趥鹘y(tǒng)社會,知禮和學禮是修身的基礎。作為嘉禮中重要的典禮——冠禮,則是個體真正“學禮”與“行禮”的開始,標志著個體從此將以成人身份進入禮儀社會,一生都要以禮為道德標準去規(guī)范自己的視、聽、言、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通過上述的冠禮的具體儀節(jié)可知,它首先通過外在形象(發(fā)式、衣著等)的改變來提醒冠者認識到未成年和成人的嚴格區(qū)別,希望冠者借此實現(xiàn)內(nèi)在心理上的轉(zhuǎn)變,從此拋卻童稚之心,按照成人的標準與要求去“做人”與“做事”;另外,它通過禮辭對冠者進行道德灌輸,提出明確的德性養(yǎng)成目標,“責成人之道”,已為“成人”的冠者要不斷努力去成就德性;最后,個體在行禮的過程中,在莊嚴而肅穆的儀式情境中,在執(zhí)行程序化的身體動作的同時,體會與內(nèi)化這些儀節(jié)所蘊涵的道德價值,其道德情感也會隨之升華。
其次,在文化傳承方面,冠禮通過具體的儀式活動向冠者傳輸、培育社會主導價值觀念,中華文化之“神”由此借助于禮儀之“形”而源遠流長?!拔幕洹瘛俏幕瘍?nèi)在的精神和核心價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長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號化的表現(xiàn),是文化其‘神’的載體?!盵7]中華禮樂文化在封建社會綿延存在幾千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通過語言文字、儀式和器物等符號載體而得以延續(xù)與發(fā)展,并成為傳統(tǒng)中國人的“生活樣法”。研究者們通常認為,冠禮是由遠古氏族社會的“成丁禮”演化而來,“成丁禮”是氏族社會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所必經(jīng)的儀式。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通過儀式,原始社會的成年禮的儀式過程大都非常隆重而嚴酷,一般都是在“男女青年到了性成熟期,一連幾年,通過部落所規(guī)定的各種程序和儀式,接受一系列的訓練和考驗,其目的在于使即將成為部落成員的男女青年有必須具備的知識,有勞動技能以及對困難和危險的境遇作斗爭的能力”[8]。從這里可以看出,成年禮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傳承,在培養(yǎng)他們必備的生存技能的同時,也向他們傳承本部落的文化。產(chǎn)生于農(nóng)業(yè)宗法體制下的冠禮與氏族社會的成人禮有差異也有聯(lián)系,它不再采用各種嚴酷的形式考驗人的心理與生理,而是采用平和、文明而象征性的儀式來傳輸“尚德”社會的主導價值觀,進行文化傳輸,引導冠者進入禮文化的語境。個人通過社會化過程將社會價值觀念內(nèi)化,學習和掌握社會規(guī)范,事實上就是繼承、傳遞和保存了社會的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是一個內(nèi)涵極為豐富、外延很廣泛的概念,“舉凡行為儀節(jié)、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和社會觀念都屬于‘禮’的范疇?!Y’既是社會各階層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歷代社會共同體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理論框架和價值標準,并作為歷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心理情操、倫理觀念和政治思想”[9]。所以,對禮的遵從,也就是對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中華禮文化也因此綿延至今。
[1]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477.
[2]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1414.
[3]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4:13.
[4]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guī)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409.
[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109.
[6][美]赫伯特·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圣[M].彭國翔,張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3.
[7]朱貽庭.論文化的“形神”結(jié)構與宏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J].探索與爭鳴,2007(4):60-63.
[8]林耀華,主編.原始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1984:387.
[9]丁鼎.“禮”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范式[J].齊魯學刊,2007(4):13-15.
TheMoralImplicationsoftheCappingRitesinAncientChina
YANGMing1,TANGHai-yan1,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Law & Politic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China is known as a country with many rites. Rite, as an ethical system, governs the lifestyle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he people and plays the rol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perfecting their virtue. The capping rite was very important in ancient china. It not only helped individual successfully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but also guided them into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rite. The capping rite was a moral instruction with ceremony as its carrier and educated people through concrete and vivid ritual activities. It cultivated qualified members for the society. The moral implications in the capping rite is still of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people..
capping rite;moral implication;rite
2010-11-10
楊 明(1968-),男,江蘇興化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研究方向為倫理學基本理論、中國傳統(tǒng)倫理與道德哲學、道德建設理論與實踐;
湯海艷(1974-),女,江蘇睢寧人,中國礦業(yè)大學文法學院講師,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
B82-067;D648
A
1674-9014(2011)01-0001-05
張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