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從事語文教學(xué)十幾個年頭,這期間教過不同階段的學(xué)生:小學(xué)生、初中生、高中生。他們中總有一些人提起作文就唉聲嘆氣。通過對他們的觀察和總結(jié),我發(fā)現(xiàn)這些學(xué)生有一個通?。簩ι磉叞l(fā)生的事漠不關(guān)心,對周圍的景物也是從不留心,因此一到作文時就會覺得沒有什么可以寫的。就是讓他寫寫最熟悉不過的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他也會覺得無從下筆。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要豐富學(xué)生的作文素材庫。那么,如何才能積累作文素材呢?
一、用心體驗
新課標要求學(xué)生“寫作要感情真摯,表達出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墒乾F(xiàn)實生活中,學(xué)生的體驗太少,或者都是些枯燥而乏味的事,能寫出來嗎?怎么辦呢?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寫作生涯中,還發(fā)生過花錢買“踢”的奇怪故事呢!
莫泊桑在構(gòu)思一部作品時,有個細節(jié)需要細膩地描寫人被踢以后的感覺,可他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怎么也寫不出來。于是,他決定親身感受一下。他給一個乞丐一大把錢,讓他狠命地踢了自己幾腳。莫泊桑的愿望實現(xiàn)了,他忍著疼痛,趕忙回家,將剛剛得到的真實感受記了下來,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作品。是啊,寫文章就是要有生活體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不是從書房里整出來的,而是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好:“要描寫人和生活,就要經(jīng)常親自熟悉生活,而不是從書本上去研究它?!蓖瑢W(xué)們,讓我們走出教室,放下課本,走進生活中去——去用心地體驗百姓生活,去仔細地觀察風土人情,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妙多姿……生活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素材,也為我們豐富了寫作素材。
二、細致觀察
大文豪魯迅說:“如果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觀察了才能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保證寫作的真實性。唐代畫家戴嵩的《斗牛圖》一直被視為珍品收藏,不料卻被牧童指出:兩牛相斗,從來都是尾巴貼在屁股下面的,哪有牛爭斗時翹著尾巴的?因此《斗牛圖》也失去了它的價值。從中可以看出,沒有細致的觀察,作品的真實性就得不到保證。
因此,要想收集到較好的寫作材料,寫好作文,要先學(xué)會怎樣觀察生活。
1.觀察準備
要明確觀察目的。只有觀察目的明確,寫出的文章中心才能鮮明、突出。
2.按順序觀察
只有觀察有序,我們所獲得的一些認識,才能連貫、系統(tǒng)起來,才能揭示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寫作文時,我們才能做到線索明晰,層次清楚。觀察的順序很多:有方位順序,如前后順序、上下順序、遠近順序等;有時間的先后順序;有整體部分的順序;有事情情節(jié)發(fā)展的順序……我們在觀察時,要根據(jù)不同的觀察對象,選擇恰當?shù)捻樞颉?/p>
3.抓特點,有重點地觀察
面對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要做到細致地觀察,我們就必須抓住觀察對象的特點,有重點地去觀察。只有抓住了人或事物的個性化的方面,才能既把握住事物的整體,又抓住特點。另外還要寫好觀察筆記。
三、用心聆聽
傾聽是了解、理解、接受、接納外部世界的過程,是一種學(xué)習。一個會傾聽的人能夠從別人那里獲得很多信息,能夠隨時學(xué)到知識。常聽人家說“一雙靈敏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一個人的見聞是有限的,若能博采眾家之長,就會豐富自己的見聞?!读凝S志異》不就是蒲松齡聽來的嗎?筆者的很多作品都是聽了別人的故事后寫下來的。聽得多,見得廣,完全可以豐富自己的素材“百寶箱”。
四、大量閱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得多了,那些知識就儲存在大腦里,想寫的時候,它就會自告奮勇地跳出來毛遂自薦了。比如2001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的高考滿分作文《昭君的選擇》,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寶釵鳴冤》《刺秦》《屈原故事》,這些文章之所以得到評卷老師的青睞和贊許,這與小作者們平常的大量閱讀是不無關(guān)系的。正因為他們閱讀的文章多,了解的歷史故事多,才能夠?qū)懗鲞@些優(yōu)秀的作品。
五、想象豐富
如果僅僅有豐富的經(jīng)歷,細致的觀察,用心聆聽和閱讀,是斷寫不出好文章的。于漪曾說:“聯(lián)想寬廣、想象豐富的人,文章常常呈現(xiàn)汪洋恣肆、才情橫溢的情景。反之則行文枯澀,才思干癟。”因此我們在前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chǔ)上要放飛想象的翅膀,讓作文文采飛揚。
六、勤寫隨筆
當用到上述方法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忘記,要養(yǎng)成寫隨筆的好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為靈感有時是轉(zhuǎn)瞬即逝的,我們只有采取記筆記的方法把這些記憶保存下來。
總之,在生活中,我們只要掌握好這些方法,豐富作文素材庫。這樣,作文時就不會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了。
(作者單位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qū)江東初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