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偉偉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探索的未知領域的過程。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將語文學習過程變?yōu)閷W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呢?本人在此談自己的一點淺見,與同仁分享。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探究性學習重在提高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從中捕捉并確定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一般地,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在剛剛涉入情境時最容易因為條件的制約,而使學生不明就里,此時教師要營造氛圍,創(chuàng)造條件,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對問題反復研讀,從內到外,由表及里,加工處理信息,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如,在學習了新聞單元之后,學生對新聞體裁在感知的基礎上有了新鮮感和興趣,教師即可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師生共同分析研究,獲得新聞素材后要求學生在“零亂而無序”之中,分析、比較、篩選,隨后尋找一個“切口”,寫一篇綜合報道或新聞評論。
二、引導發(fā)現
探究性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的探究意識。而這種意識恰是來自于平等地審視教材,把教材當作學習研究,同時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對象。
如學習《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時,避開說明文的有關寫作知識,就其說明的內容來看,已經顯得較陳舊,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會很濃。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和擴展,學生會表現出較興奮的情緒。他們能具體列舉出大、小以及中等恒星,知道宇宙中除了恒星、行星以及星云外,還有彗星;除了這些自然界的星體之外,還有大量的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空間站、太空探測器等等。只要態(tài)度一轉變,主動學習的行為就產生了,問題就有了,探究性學習也在其中了。
三、設立主題
探究性學習并非泛泛而談,毫無邊際的空學,它完全可以對某一學科、某篇文章、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使學生能夠更多地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而不少教材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性學習的機會。這里,教師可以從選擇內容的開放性、角度的多元性以及創(chuàng)造精神的獨立性諸方面為之搭好學習的平臺。例如,學生學習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組織學生閱讀蘇軾的其他作品,可以研究“剛柔相濟的蘇詞”“蘇軾詩詞中的寫景技巧”等。
四、寫作啟思
探究性寫作大大拓展了中學生的寫作內容和題材范圍,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理性和抽象能力得到迅速發(fā)展。探究性寫作不像一般的記敘文和議論文那樣只是簡單記錄作者日常生活經歷和對一些問題的淺顯認識,而是以整個世界和社會作為研究對象,一般性地去探究客觀事物的特征、性質和規(guī)律性的問題,所以在寫作內容的廣度、深度和思維的層次上遠遠高于其他文體。我曾指導學生寫《中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問題之研究》的論文,要求學生在寫作之前先進行探究,通過觀察、調查和閱讀等手段收集有關資料,然后對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在找出有關中學生學習的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后,才能形成一篇論文。
五、開拓領域
探究性學習在目標定位和內容選擇上偏重于學科間的聯系和滲透。中學生喜歡進行豐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提出大膽的想象和假設,在諸多方面會表現出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如果我們的探究性學習能夠寓于現代化科學發(fā)展趨勢相聯系的學科之中,并以此為延伸,將語文教學與社會的發(fā)展緊密聯系,便會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仔細鉆研甚至大膽解決一些開放性、前瞻性、實效性的社會問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性質。例如,學習說明文《向沙漠進軍》一課,在分析認識沙漠的危害時,教師可聯系沙塵暴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人類破壞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惡果,滲透自然科學知識及環(huán)保知識,分析沙塵暴產生的原因,研究治理的對策,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社會和生活實際。
總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沃土,它順應時代發(fā)展,必將改變教師單方面控制課堂的預設式教學現狀,代之以學生自主參與、師生平等對話的自然情境教學。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沖動和探究欲望,有益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與條件,讓學生的各種潛能得以充分開發(fā),使學生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在情感意識、精神境界、思想意識、人生態(tài)度等方面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王興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