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袁敏
大學:需要“學術”而非“偽學術”
黑龍江 袁敏
時下的學術往往表現為功利化、行政化的傾向,以“權力”而非“學術”為中心,以“數量”而非“質量”作為評價標準。高校教師中存在著科研立項、論文撰寫、課題驗收、成果鑒定、申報獎勵、人才遴選等虛假現象已不是個別,如果不及時抑制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影響原有的單純的學術氣氛。本文分析了學術的真?zhèn)?,闡述了學術與學風、學術與學生的關系,并對如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進行了探討。
學術;學者;學風;學生
學術,是指系統(tǒng)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化論證,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研究學術的主體是學者,學者是指在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yè)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術是對于問題進行科學、誠實的探討,學術是論道、求真的事業(yè),學術探討無止境,學術研究提倡質疑,沒有質疑就沒有進步。做學問要“于不疑處見疑”,這本應是學術界的常識,學術也本無真假,但是在浮躁之風盛行的當下,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在一些大學存在著學術功利主義的思想,出現了大量的偽學術。偽學術是以學術面目出現的所有假冒偽劣言行及其記錄。抄襲文字,抄襲觀點,抄襲方法,抄襲數據,通過行政力量爭取課題,通過人情關系評獎報成果,以及最近報刊多有批評的權學交易等等,都應當歸入偽學術。自己沒有花功夫,沒有付出勞動的所謂成果就是偽學術。偽學術表現為功利化、行政化的傾向,高等學校行政化趨向日趨嚴重,以“權力”而非“學術”為中心,影響了原有的單純的學術氣氛。學術腐敗在高等學校已成蔓延之勢,研究課題是開題一個報告,中期評估一個報告,結題一個報告,所有相關不相關的成果來個水果拼盤則大功告成。至于論文,很大程度上也是,大量借鑒,量體裁衣,貼標簽,找名言,加案例,流水線工作,熟練工操作,學術成了“包裝”?!半娮訌椭茣r代,技術的進步似乎與人的退化恰成正比,被技術俘虜的人們更傾向于將認知等同于符號操作,以瀏覽取代閱讀,以下載放逐記憶,以建構掩蓋反思,人類高深莫測、狂放不羈的思維方式正面臨格式化的危機。具體到學術研究中,就是以傳播代替生產,以復制湮滅革新,以來料加工懸擱獨立研發(fā),以理論反芻冒充思想原創(chuàng)。嚴肅的學術研究正變形為一場沒有問題意識的碎片式的寫作競賽?!盵1]站在一線教師的立場,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如果職評、晉升不那么門檻越來越高,如果教師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現實,也許我們不會見到這么多“高產作家”。如果偽學術盛行,這種風氣不剎住,學者不會有聲譽,年輕教師、學生更會效仿。“學而無術”勢必帶來學術上的急功近利,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發(fā)展,影響到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到民族的前途。
學術影響學風,學風顧名思義是學習風氣,包含著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原則,教師的思想境界、治學態(tài)度、行為表現,也包含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大學學風是大學中治學讀書、做人的風氣,是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的根本所在,是大學的靈魂和氣質,是大學的立校之本。優(yōu)良的學風就是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勤奮是鍥而不舍、永不懈怠,嚴謹是一絲不茍、認真負責,求實是求真務實、老老實實做學問、不弄虛作假,創(chuàng)新是不拘陳規(guī)、敢為人先、奇思妙想、標新立異、超越歷史。衡量一所大學是否一流、是否重要,最關鍵是要看它是否有一流的大師,一流的學術成果。學術正,則學風正。教師是大學學風建設的主體,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還在于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責任感的傳承。這種傳承。正是大學學風形成并且世代相傳的基礎。一所大學的學風正是靠著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學者積累起來的。
現在絕大多數高校教師在評職稱時,最大的“硬件”是看其完成課題的數量及級別,發(fā)表論文數量及刊物的知名度。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段評價學術勢必造成高等學校教師學術的庸俗化。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一生中只有一部《道德經》,僅僅幾千字,如果按今天的所謂標準,甚至還算不上一篇真正意義的論文。可是《道德經》卻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道德經》被譯成多種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尼采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美國《紐約時報》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難道我們能否認老子的偉大嗎?一年里“核心刊物”到底能發(fā)多少論文?這些論文在學術界又都是個什么水平?這些“核心刊物”是如何評判論文水準的?要知道,“核心刊物”發(fā)表的論文不一定質量就高,而一般學術期刊發(fā)表的論文也不一定質量就低。博士導師也不一定都有學術水平,而非博士導師也不一定都沒有學術水平??墒菚r下,博士導師卻成了敲門磚,只要掛上博士導師頭銜就可順利發(fā)文章。應該說,近些年來國內學術界剽竊成風,一是浮躁學風所致,二是這種只問產出不問質量的學術考核制度所造成的。因此,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呈現在我們面前:一方面,學者對以制作“核心期刊”為代表的評價機構頗有微辭,因為行政權力部門握有學術資源的分配權力;另一方面,高?!耙钥u文”認定學者績效的評價方式卻變本加厲。致使學術界不是在認真鉆研學問,而是熱衷于如何鉆營。
如果教師搞的是“偽學術”就會造成虛假學風,這種“唯學歷”、“唯權威”至上的不良風氣,大大禁錮了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嚴重影響了科學進步和學術研究,“按量計酬”的評價標準出不了真學術。
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不講利益是不現實的,學校要追求辦學的效益;教師也需要提高待遇,保證利益。但是,作為大學教師,作為學者,如果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顧自身作為學者的道義和社會責任,是不配“教師”這個神圣稱號的,如果教師搞的是偽學術,即使行政地位、教師職稱再高,也難以服眾。
2010年1月26 日,溫家寶總理在會見科教文衛(wèi)體等各界代表時,他深有感觸地說:“一些大學功利化,什么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睂W術何為?學術應該為學生、為社會服務。學術的主體是教師,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良好的學術風氣、學術氛圍會對學生起到陶冶心靈的作用。反之,教師搞的是“偽學術”,學生同樣會效仿,就會出現考試抄襲舞弊,論文東拼西湊等造假之風,學生不追求學以致用,甚至有的學生依靠學術造假才能畢業(yè),以至販賣論文成了產業(yè),這樣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學風正,學以致用;學風不正,貽害無窮。我們的大學學術項目、學術成果比較多,但原創(chuàng)性成果實際上不多;我們培養(yǎng)了很多學生,但真正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卻很少。教師的教風、學風影響學生的學風,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好奇心。教師要常常告誡自己“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教師更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崇尚的行為,自己應當行之;要求學生反對的行為,自己應當堅決杜絕,真正做到行為示范。教師言行上的任何不檢點,都會影響到學生,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偽學術如果不及時抑制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影響原有的單純的學術氣氛。教師只有認真研究學術,才能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發(fā)自內心的稱謂。
杜絕偽學術需要徹底鏟除產生這種現象的土壤,營造嚴謹治學的社會氛圍;不能簡單的“按量計酬”,要讓真正扎實做學術的人得到表彰;要喚醒學者的學術良知與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循法度,用紀律和規(guī)則自己約束自己,真正體現學術的價值在于追求真理。杜絕偽學術僅靠教師自律是不夠的,還要不斷完善評價機制,“學術成果的取得需要長期的學術積累和研究,需要一定的周期。而量化管理的缺陷是重數量,輕質量;重文章的表面效果,輕文章的長遠效益;重文章的刊物級別,輕文章的內在分量。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標準引導學者只追求論文的數量,不注重論文的質量,導致大量學術垃圾的產生?!盵2]所以必須從評價主體入手,建立涉及每一學科分支方向的評審專家?guī)欤瑢<規(guī)鞈枪_的開放的和動態(tài)的。建立相應的答辯、回避、公示、反饋、申訴制度等,使評價機制更科學合理。時下之所以出現偽學術,究其深層原因在于學術管理制度不完善,對于學術不端等偽學術現象要建立懲處制度,實施相關措施,保證學術監(jiān)督的公平、透明。更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我國至今尚未出臺任何專門針對在學術上弄虛作假的法律法規(guī),只有完善的法律手段才能處置學術上的不端行為。要做到決不護短、決不手軟,盡管無法完全遏制類似行為,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學術界的公平、正義。專業(yè)學術期刊實際上是防止學術不端行為造成惡劣影響的重要關口。論文是否發(fā)表可由專家匿名評議,一經認定從事了學術不端行為,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內將不得參與任何由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不能在評審委員會任職,不能參加任何評獎等,將造假者的身份信息在研究誠信辦公網站上公示。一經發(fā)現學術期刊造假,也要對其按照相關法規(guī)進行嚴懲,監(jiān)管學術腐敗,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
綜上所述,學術影響學風,影響到大學的發(fā)展;而學風影響學生,影響到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到民族的前途。對于學術研究,“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陳云語),讓學術天空凈化,讓學術真正成為教師內心的向往,才能真正杜絕“偽學術”。
[1]趙濤.電子復制時代:何為學術與學術何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3.16.
[2]陳金清.學術不端行為及其治理探討[N].光明日報,2010.8.24.
(轉引自《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年第2期)
袁敏(1961年6月—)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德育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