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大雙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南京 210046)
論偵查實踐中類比模型建構方案
印大雙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南京 210046)
類比思維借助同構對應關系,在不同質的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建立起特殊的推理關系,其探索性價值充分體現于縱向層次的認知推理和橫向領域的知識轉移。事物層次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建構類比模型需在時間過程、空間變換和人物層次之間進行綜合考量,形成關于犯罪的性質、動機、方式、手段、嫌疑人特征的類比模型方案,還原案件發(fā)生時的真實情況,形成理性上的審慎和技術上的嚴格,直至逼近案件真相。
偵查實踐;類比模型;類比推理;建構方案
主持人語:中國邏輯學會秘書長 鄒崇理研究員
本期的“邏輯學與科學方法論”欄目收錄的文章是關乎邏輯學在偵查領域內運用的。印大雙的《論偵查實踐中類比模型建構方案》一文在構建偵查實踐中的類比模型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羅旭的《論偵查思維的哲學特征與優(yōu)化路徑》一文則探討了偵查思維的哲學特征,認為偵查人員應在認識和把握這些哲學特征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總結、提高自己偵查思維。
在類比推理深度、廣度和靈活性方面,所發(fā)現的兩組事物之間的同構對應關系,不是表面上的相似,而是事物之間深層聯系的相似。類比在相當的程度上依賴于某些非邏輯因素,與思維主體的知識結構和認識能力緊密相連,背景知識對于偵查過程中搜索的假說空間的大小和結構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類比推理效率的關鍵。
偵查實踐中的類比推理屬于“并案偵查”范疇,主要涵攝:1)合并多案同時偵查,根據若干起案件在犯罪性質、動機、方式、手段、嫌疑人特征等方面相同或相似,應用類比推理進行串案和并案偵查,從而得出案件為同一人或同一伙人所為的結論。2)根據已破的舊案與新案在許多方面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知舊案是某一人或某一伙人所為,由此應用類比推理進行并案,得出新案也是該人或該伙人所為的結論。偵查實踐中,選擇這一途徑常見的并案條件是:發(fā)案時間相似,作案地點相同或相似,作案手段相同,作案工具相同或有關聯,所留痕跡物證相同或關聯,犯罪語言相同,案件性質相同或有關聯,作案人數相同,作案人體貌特征相同,侵犯客體(對象)相似。
類比推理是對兩組事物之間同構對應關系的直覺發(fā)現,類比推理優(yōu)于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地方,正在于它可以不必以一般原理為中介,而直接在兩個(或兩組)具體事物之間利用某種相似點建立起推導關系。①按照凱斯·R·孫斯坦教授的說法,第一,對于時間和空間有限性來說,類比推理是現存最好的得出結論的方法。第二,按照一般性原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類比推理可以使之得到特殊的結果,對新的事實和觀點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開放性。類比推理按功能劃分可表示成下列六種形態(tài)(見圖1):
從自然界或已有的技術成果中,尋找出與發(fā)明對象類以的現象或事物,從中獲得啟示,形成直接類比推理。不同的事物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屬性,若將其類比,可明確方向找出規(guī)律。
用非同一類知識形態(tài)類比,將相似的數量關系或相似的圖形關系進行類比,將不等關系和相等關系進行類比,有時看起來本質不同,卻蘊藏著相同的東西。
采用間接類比推理,可以擴大類比范圍,使許多非同一性、非同類的事物進行比照,也可由此得到啟發(fā)、開拓。
當一種特殊的問題得到解決后,人們總尋找出一般的結論,從一些特殊問題出發(fā),找到一般性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經驗類比進一步的分析,從中找出合理的部分,從而逐步達到既定的目的。
指兩個事物的各個屬性之間,可能存在著同一因果關系,因此,可以根據一個事物的因果關系,推出另一事物的因果關系,這種類比推理就是因果類比推理。
通常是在兩個物理意義不同的(即沒有明顯的性質聯系的)系統(tǒng)之間進行的。它要求兩個系統(tǒng)必須有同構對應關系。即兩個系統(tǒng)可能都只有的屬性之間某種定量的比例變化和函數變化關系。同構類比通常有以下三種形式:
1)當兩個系統(tǒng)具有一一對應的要素,可以嘗試將描述系統(tǒng)中諸要素的關系的數學表達推至被研究系統(tǒng),從而為它建立一個數學模型。
2)當兩個系統(tǒng)具有同構對應的要素,而被研究系統(tǒng)由于種種客觀原因不能夠(或不便)作定量觀測時,可以通過對系統(tǒng)中的相應物理量的實驗研究,將所得的結果轉換為被研究系統(tǒng)的結論。
3)當兩個系統(tǒng)具有同構對應的要素,可以根據其中一個系統(tǒng)所具有的某一要素或要素聯系來推知其中另一個系統(tǒng)也具有這一要素或要素聯系。
在同構類比中,由于同構類比定量地描述系統(tǒng)要素之間的關系,比同質類比只作定性描述前進了一步,使系統(tǒng)的要素之間的關系更為確定,因此可靠性也就更高一些。但是,在應用同構類比時必須注意它的有效性條件。
模仿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等,形成新的構思和方法。
圖1 類比推理應用系統(tǒng)結構圖
類比推理是建立在客觀世界的多樣性統(tǒng)一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的基礎之上的,這為事物之間進行類比提供了條件。類比推理建構具有下列特征:
1.整體性。在具體運用中,類比推理的建構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是主體綜合各種因素的結果,這些因素既有主體對基礎知識和目標知識了解和掌握的情況,也有主體生活時代的知識背景、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對其思維運用的限制。
2.基底性。信息、技術和經驗作為類比推理運用和建構的大背景,對類比推理具有本體性和基礎性的支撐,其中基礎知識和目標知識可以視為類比推理本體性的保障,知識背景、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則是類比推理本體性的基礎。
3.現實性。在庫恩的范式的描述中,不同時代,人們所接觸的知識不同,提出的問題各有差異。類比推理的現實性還體現在各個時代的知識背景、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都不相同,這些外在因素與類比運用者的內在因素相互結合,共同形成類比推理運用和建構的現實性特征。
4.實踐性。類比推理起著連通已知和未知的作用,往往能給予偵查部門行之有效的啟發(fā)思路。類比推理的運用和構造都是各種因素相互關聯的結果。從實踐角度考慮,現象、知識或背景,這些要素保障了類比推理實踐性的體現。
在問題求解中,類比推理有兩種作用。一是在領域知識不完備時。此時無法用演繹推理解決新問題,而使用類比推理就能將相似問題中的知識和求解方法引入新問題中以填補缺少的知識,從而求解新問題。另一種是在理論領域能求解新問題時。此時使用類比推理不僅能避免搜索大空間,而且能避免從基本原理開始推理,從而提供了求解捷徑,提高了求解效率。偵查實踐中,其類比模式大致經歷以下步驟:①類比推理解決過程可將之分為表征(representation)、提取信息(retrieval)、映射(mapping)、調整(adaptation)和歸納(induction)5個不同的階段。
1)確定類比對象、類比指標、時段。
2)確定類比對象的屬性、特性及其特征值。根據所確定的類比對象,分析研究它的本質屬性及相應靜動態(tài)特征及數量,并采用相應方法取得特征值。
3)確定類比對象的相似性。根據類比對象的特征屬性確定其共同特性及其特征值。
4)選擇類比方法。按照具體對象的基本狀況,確定相似特征、相似元、相似系統(tǒng)??蛇x擇類比方法有:經驗公式類比法、精細相似法、模糊相似法、灰色相似法、可拓相似法、混合相似法。
5)計算類比對象相似度。按照所選方法計算相應的相似度。
6)確定相應類比結論。根據計算的相似度,推演另一類比對象的相似特征、屬性,得出新對象的類比結論。
7)對類比結論的評估,預測類比結論的可靠性和或然率。
8)類比結論的應用。根據類比結論及其評估,確定該結果的模擬、仿真、相似設計、相似控制等。
偵查實踐中,根據對若干起在作案時間、方法、手段、侵害對象等幾個主要方面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可推測系同一犯罪嫌疑人所為。應用類比推理應具備以下五個基本條件:②應用類比推理的關鍵之一是選擇模型,并確定兩模型之間的對應要素;其二是確定兩模型間的同構關系,即對應要素的關聯性(或相似性),然后進行類比推理。
1)犯罪行為人的體貌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實施犯罪的時間和空間的相近性。
3)作案手段和工具選擇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4)作案對象和侵害部位的相似性。
5)犯罪現場遺留的痕跡、物品具有相關性[1]。
傳統(tǒng)的關于事物間類比關系的研究過于簡單化,特別是在定量研究和結構研究方面?,F代類比推理重視應用數學方法和科學實驗的結果,這一點有別于傳統(tǒng)的類比推理。首先對事物間的類比關系進行詳細分析,既考慮類比事物間的公共屬性,又考慮它們的冗余屬性和沖突屬性,并用廣義相關性對其進行解釋。然后定義不同決策原則下的泛類比度,使類比度定義符合不同的決策要求。最后給出類比推理中的泛邏輯組合運算規(guī)則,從而彌補了傳統(tǒng)類比推理研究中運算規(guī)則固定不變的缺陷。類比推理在人類的思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和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關于事物之間的類比度和類比推理的研究十分活躍。著名的理論有Tversky的基于特征類比度、Pappis的邏輯與或類比度、差值類比度以及后來的Chen等人的評分距離類比度等,但多數研究都有以下的不足:1)過于簡單化,僅考慮事物之間的相同屬性,沒有考慮事物間的冗余屬性和矛盾屬性;2)具有盲目性,沒有考慮到人類類比思維的偏向性,影響了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3)在類比推理中,人們往往假設事物之間是獨立的,因而帶有很大的主觀性[2]。
推理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偵查水平的最重要的標志,影響偵查的因素越來越復雜。著重考察案例與被考察對象之間的相似性,而不局限于每項指標的閾值和權重,在此基礎上引入現代類比推理的概念:
1.定量類比推理。偵查實踐中的定量類比推理依據類比對象的屬性之間的量的函數關系所建立的類比推理形式,即當進行類比的原始對象的數學函數關系同被類比的對象之間存在相似之處時,就可以推斷進行類比的兩個對象相同或其他方面的屬性相似。定量類比推理的優(yōu)點在于,它使得類比的程度增強了理性分析的成分,提高了類比推理的可靠性。
2.綜合類比推理。綜合類比推理是根據類比對象屬性之間各種關系的相似性所進行的推理。偵查實踐中應用綜合類比推理時,應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類比對象的本質屬性必須相同;2)類比對象的各種屬性之間具有因果聯系;3)類比對象的屬性的量之間存在著相似性;4)從類比對象的各種屬性相加的“總量”具有相似性。在綜合類比推理中,因果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可能出現“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情況。
3.模擬類比推理。運用類比推理,從模型實驗的結果,通過已經確定的相似關系,推出原型的結論。模擬類比推理可以被認為是最具有發(fā)展?jié)摿Φ囊环N類比推理形式。因為模擬類比推理是建立在事物屬性、功能、結構和關系相似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思維和科學實驗,將原始對象擴展到新的對象上,使其具備同原始對象相似的屬性、功能、結構和關系。這種類比推理所具有的擴展性是通過一系列的模擬推理實現的。
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提出各種假設條件,反復進行模擬實驗,運用模擬類比推理“復原”原始現場。因為模擬類比推理的結論是一種或然性結論,所以就決定了重建的模擬現場不可能同原始現場完全相同,即只可能是一種無限接近的“相似”。但是,這個模擬重建的現場在模擬類比推理的作用下,已經基本上具有了同原始現場性質、形態(tài)和結構等相似的屬性。
隨著類比推理研究的深入,需要進一步將相似關系重整化即引申和重新構造新的平臺,在考察各要素間的聯系時,引進參照模型和對象模型。如果把類比對象各自要素間的聯系方式及其功能和特征的知識加入到類比中去,那么類比模式將會包容類比推理特征的一些主要之點。這樣,類比推理模式可以表述如下:
參照模型:
對象模型:
猜測:(Ⅰ)對象模型有bn+1,(Ⅱ)對象模型有Rn+1'。在(2)中,a1,…,an為參照模型的要素,R1,…,Rm+1為參照模型中要素間的聯系及功能或特征,統(tǒng)稱為關系;b1,…,bn為對象模型的要素,R'1,…,R'm為對象模型中要素間的關系。R與R'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似,猜測性結論中的(Ⅰ)和(Ⅱ)是相容的。
類比的客觀基礎就是事物之間的各要素的普遍聯系以及這些聯系之間存在的相似性和可比較性。由于自然界不同領域的不同過程都處在廣泛的聯系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或相似的表現形式,有著類比的客觀基礎。
設A系統(tǒng)有 K個要素,B系統(tǒng)有 L個要素,即:
若A、B兩系統(tǒng)中存在N個相似特性,構成相似元集合,即:
則A、B系統(tǒng)相似特性數量的相似度為:
A、B兩系統(tǒng)的第i個相似元特征值為:
若各相似特征影響不等,或主要程度不同,取特征權數為:
若考慮A、B兩系統(tǒng)數量相似程度及特征相似程度的權數ω則:
上述特征值可用相關函數、可拓、模糊隸屬函數確定,權數可采用專家評估法、層次分析法、關聯度法等方法確定[3]。
將模糊集合概念應用于對案例和被考察對象相似性的判斷,這種基于案例的模糊類比推理方法有如下特點:1)在處理描述性指標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具有能夠吸收描述性指標的分析能力。2)能夠克服對專家的依賴性和專家的主觀性。目前應用較廣泛的預警方法通常要求準確地給定被評價對象的閾值和權重,具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所給數值是靜態(tài)的,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原本適用的數值會滯后于這種變化,而模糊類比推理方法只需要考察案例與被考察對象之間的相似性,不需要知道每項指標的閾值和權重。3)具有自適應、自學習能力:能夠不斷“學習”是模糊類比方法最主要的優(yōu)點,風險意識對動態(tài)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模糊類比方法的“自我學習能力”正為滿足這一要求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支持。
建立模糊類比的具體步驟:
1)找出描述每個案例的指標體系Gj=(g1j,g2j,…,gnj),每個案例的風險狀態(tài) rj已知,假設有m個案例,n項指標。
2)規(guī)定每個指標的相似度函數S1(),S2(),…,Sn()。一般而言,相似度函數多設為S(u,v)=1/(1+D(u,v))的形式,D(u,v)為論域 U 中元素u,v之間的距離,具體形式取決于領域知識。
3)找出被考察對象的相應指標Gx=(g1x,g2x,…,gnx)。
4)對每個案例 j(j=1,2,…,m),計算各項指標與被考察對象指標之間的相似度Sij=Sij(gij,gix),i=1,2,…,n。
5)對每個案例j與被考察對象x的整體相似度進行合成,
6)對所有案例j,由其風險結果rj推出被考察對象的預測或評價結果,
rxj=R(sjx,rj),其中,R()稱為類比轉化函數。
7)將各案例求出來的評價結果合成為綜合評價結果。rx即為最終的評價結果。
8)如果被考察對象有代表性,就將被考察對象和它的實際風險狀態(tài)作為案例,輸入系統(tǒng),由系統(tǒng)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
根據模糊類比原理,將被考察對象的各項指標與所有案例的各項指標進行模糊類比,由相似度合成函數計算出評價結果rxj,再將各案例求出的評價結果rxj合成為綜合評價結果rx[4]。
由于客觀事物及其相互關系之間的相似性具有多樣性和精細性,事物及其相互關系之間的相似性是多種多樣的,而相似的程度又是頗具差異的。類比推理由于難以排除適用主體的價值主觀性和認識的偏差性,推理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偵查水平的最重要的標志。類比推理具有相對局限性,類比的客觀基礎是事物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其同一性提供了類比的根據,而差異性則限制了類比的結論;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構成了某些相似屬性,它們的差異性卻又使其他屬性不一定是相似的。因此,類比推理成為一種或然性的推理,即它們的結論有可能是正確的,有可能是錯誤的,有的可靠度大一些,有的可靠度小些。
鑒于認識活動的漸進性、階段性和反復性,考量偵查工作的法律性、策略性、邊緣性,①人類的知識有很大部分是通過類比法獲得的,人類知識體系中的“統(tǒng)一性圖譜”——即按時間演化順序和空間層次,實現程序化、組織化、協同化研究。類比推理是提出假設、發(fā)現結論、發(fā)現方法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我們由已知推出未知,啟發(fā)人們發(fā)現用以處理某種事件的新方式。類比推理是在掌握一組給定事物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按這種關系從其他的具有各種關系的事物中找出這一組具有相同關系的事物的過程,是一種對關系的推理,聯想的形式和現實化是類比推理的基礎。類比推理一般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跨度大,聯系廣,它由這類事物推斷另一類事物,宇宙間任意兩類事物之間幾乎都可以推斷。2)靈活性高,可靠性低。類比推理靈活性高,可靠性較低。前提真,結論卻容易出錯。3)探索性強,類比推理的結論不僅超出前提的范圍,而且超出前提類別,推斷跨度大。②在原先沒有聯系的兩個思維成分之間建立起了新的連結,并因此而獲得了關于如何求解目前所面臨問題的新的啟示、方法或觀點等。通過發(fā)現隱蔽的類比而獲得了新的想法,從而,如果就內在的思維結構進行分析,在此所看到的就并非是相容成份的“相互沖突”,而是整體性認知結構的改造或重組,也即是一個重新整合的過程,在先前并無聯系的領域之間建立了實質性的聯系,即發(fā)現了它們的可類比之處。由于類比是脫離常規(guī)的跳躍性思維,類比者在尋找目標范圍知識與基礎范圍知識的相似性時,往往并不局限于某種字面上的、可見的、全部的相似性,而常常是隱含的、部分的相似性。對于關系較為隱蔽的實質性的類比推理,波利亞給出了一般意義下的基本模式:A類似于B;B真;A更可靠。
類比推理是提出假設、發(fā)現結論、發(fā)現方法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我們由已知推出未知,啟發(fā)人們發(fā)現用以處理某種事件的新方式。類比推理突破了演繹、歸納推理只在同質同類的一般與個別之間運用的局限,借助同構對應關系,在不同質的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建立起特殊的推理關系,構造由此及彼的通道。其探索性價值充分體現于縱向層次的認知推理、橫向領域的知識轉移以及學科體系的總體把握等方面。類比推理并不嚴密,其理論模型必須接受實驗檢驗從而彌補了類比推理之不足。類比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它適用范圍廣,靈活性大,又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和預測性,是各種推理方法中最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Goswami認為,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是人類認知發(fā)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它不僅在分類問題和學習中涉及到,而且為人類思維和解析提供了一種工具,對科學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應用類比推理,可以開拓思路,引起聯想,形成猜想,找到解題途徑。在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時,若一時找不到解決辦法,則可通過類比把它化歸為使待解問題更簡單易求的一個問題,最后通過類比獲得待求解問題的解法,在偵查實踐中表現為以下兩種形態(tài):
1)相似補缺類比推理,根據兩個(也可以是兩個以上)案件之間的某些相似性,由其中一案件所具有的某一條件或條件聯系來推斷另一案件也具有這一條件或條件聯系。在這里,條件或條件聯系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作為依據的那個案件我們稱為“參照模型”,那個被推斷的案件我們稱為“對象模型”。因此,相似補缺類比推理也可以抽象定義為:根據參照模型和對象模型之間的某種相似性,由參照模型所具有的某一要素或要素聯系來推知對象模型也具有這一要素或要素聯系。
2)相似歸并類比推理。根據兩個(也可以是兩個以上)案件之間的某種相似性,推斷這兩個案件在其他方面也相似,從而歸并為同一個或同一伙犯罪嫌疑人所為。相似歸并類比推理也可以抽象定義為:根據兩個模型之間的某種相似性來確立兩個模型的共同結構;兩個模型的共同結構一旦被確立,這兩個模型也就被歸并于一個更為普遍的理論模型[6]。
隨著控制論、仿生學和協同學等重要學科的建立,找出了提高類比的應用可靠性的一個基本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找到了三個基本原則。這個基本觀點是:類比法的對象主要不是簡單事物,而是具有復雜結構的系統(tǒng)(模型);只有在系統(tǒng)(模型)之間進行類比,才能充分顯示類比法的威力。而三個基本原則是:一是兩個對象進行類比時,所根據的相似屬性越多,以此推測其他屬性相似也就有較大的合乎實際的可能性;二是類比所根據的相似屬性之間的聯系越緊密,類比推理應用也就越有效,推理結論的可靠性程度也就較大;三是類比所根據的相似數學模型越精確,類比法的應用也就越有效[7]。
基于類比推理的啟發(fā)式搜索技術,是通過類比這種方法獲得與新問題相似的過去問題的求解過程,作為啟發(fā)信息來指導新問題的求解,從而可減少搜索的盲目性,縮小搜索范圍,降低問題求解的難度,以實現類比推理的目的性擴張。
借助類比推理提出的假說,其偵破價值相當高,使偵破范圍壓縮到最小限度。類比推理為案件的偵破提供線索,對偵查假說建構有很重要的作用。類比推理作為一種推理形式,屬于弱式推理,其結論是或然性的,類比對象的屬性應是重要的、關鍵的屬性,而不是無關緊要、偶然的屬性,需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其他方法,使或然性推理上升為必然性推理。
[1]王冬生.刑事偵查中類比推理研究[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3(2).
[2]谷曉巍,何華燦,邢春曉.基于廣義相關性的泛類比度和泛邏輯組合規(guī)則[J].軟件學報,2001(12).
[3]李斌,張欣賞,劉丹江.類比推理定量模型及在油田開發(fā)中的應用[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6(3).
[4]李旻暾.基于模糊類比推理的商業(yè)銀行風險預警系統(tǒng)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3(9).
[5]王儒芳,李紅.表面相似性類比推理問題解決中的情感效應[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
[6]史曉斌.論并案偵查的推理形式[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5(1).
[7]袁希娟,龔耘.淺談類比法[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On the Analog Modeling Program in Detection Practice
YIN Da-shuang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Nanjing 210046,China)
Analogy,whose exploratory value is fully reflected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evels of cognitive reasoning areas of knowledge transfer,builds a special reaso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bjects or two different types of objects with the help of isomorphic correspondence.The levels of Things have their own complexities,diversities and differences.The construction of analog model should be taken into overall consideration among time,space transformation and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develop an analog model program concerning the nature,motive,manner,means and the suspects’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me,restoring the real situation when the crime committed and forming some kind of rational carefulness and technical strictness until approaching the fact of the case.
detection practice;analogy model;analogy;construction program
B819
A
1674-8425(2011)06-0005-06
2010-12-26
印大雙(1963—),男,江蘇丹陽人,教授,中國法律邏輯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邏輯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法哲學。
(責任編輯 范義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