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濱
(昌吉學(xué)院教務(wù)處 新疆 昌吉 831100)
《通典》曰:“自(北魏)宣武已后,始愛胡聲,洎于遷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胡鼓,銅鈸,打沙羅,胡舞,鏗鏘鏜鎝,洪心駭耳,撫箏新靡絕麗,歌響全似吟哭,聽之者無不凄愴?!盵1]北朝時(shí)期,龜茲琵琶、五弦、箜篌等西域樂器極大地沖擊了中原音樂文化的格局,出現(xiàn)了“琵琶及當(dāng)路,琴瑟殆絕音”[2]的一邊倒局面。到了唐代,以西域樂器為載體的西域器樂文化更是占據(jù)了樂壇的強(qiáng)勢地位,變本加厲,獨(dú)領(lǐng)風(fēng)騷,形成了引人矚目的西域器樂文化景觀。根據(jù)《樂府雜錄》的記載,唐代的樂器有300余種,其中來自西域的占了很大比例,最具代表性的是琵琶、箜篌、觱篥、羌笛、胡笳、羯鼓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考述琵琶文化景觀。
唐代琵琶的形制種類根據(jù)源頭大體可以分為中原和西域兩個(gè)系統(tǒng)。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
琵琶,四弦,漢樂也。初,秦長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及漢武帝嫁宗女于烏孫,乃裁箏、筑為馬上樂,以慰其鄉(xiāng)國之思。推而遠(yuǎn)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于事也。今清樂奏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弦鼗之遺制。其它皆充上銳下,曲項(xiàng),形制稍大,疑此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梁史稱侯景之將害簡文也,使太樂令彭雋赍曲項(xiàng)琵琶就帝飲,則南朝似無。曲項(xiàng)者,亦本出胡中。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3]
《通典》所載略同。
《舊唐書·音樂志》和《通典》的記載可以視為一部微型的琵琶源流小史。我們以此小史為線索,分兩個(gè)系統(tǒng)梳理如下。
源于中原的系統(tǒng)主要是直項(xiàng)琵琶,圓形音箱,四弦,直項(xiàng)。經(jīng)歷了秦琵琶(弦鼗)、漢琵琶(秦漢子)、阮咸等發(fā)展階段。
秦琵琶是在秦鼗鼓形制基礎(chǔ)上,置柄張弦而成的撥弦樂器弦鼗。除了《舊唐書·音樂志》外,尚有(晉)傅玄《琵琶賦·序》記載:“杜摯以為,嬴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盵4](唐)徐堅(jiān)《初學(xué)記》引釋智匠《古今樂錄》記述:“琵琶出于弦鼗?!盵5]秦琵琶蓋為雛形而已。
漢琵琶(秦漢子)是因?yàn)鯇O公主遠(yuǎn)嫁而在前代樂器基礎(chǔ)上創(chuàng)制的。除了《舊唐書·音樂志》外,相關(guān)記載還可見于(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shí),因以為名也?!盵6](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聲音》:“批把,謹(jǐn)按:此近代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也。以手批把,因以為名。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shí)?!盵7](晉)傅玄《琵琶賦·序》:“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今觀其器,中虛外實(shí),天地之象也;盤圓柄直,陰陽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shí)也;以方語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傳于外國也。”[8]漢琵琶不僅被賦予了正式名稱(批把、枇杷、琵琶),而且以源出烏孫公主遠(yuǎn)嫁西域而知名。
阮咸之稱則徑取之于晉世以善琵琶著稱的竹林名士阮咸?!杜f唐書·音樂志》記載:“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xiàng)長過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shí),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類,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shí)以善琵琶知音律稱?!盵9]《隋唐嘉話》卷下記載:“元行沖賓客為太常少卿,有人于古墓中得銅物,似琵琶而身正圓,莫有識者。元視之曰:此阮咸所造樂具。乃令匠人改以木,為聲甚清雅,今呼為阮咸是也?!盵10]今日本奈良正倉院尚珍藏有唐代螺鈿紫檀阮咸。
源于西域的系統(tǒng)則主要有四弦和五弦琵琶。
四弦琵琶,即曲項(xiàng)琵琶,梨形音箱,曲項(xiàng),唐代徑稱琵琶或四弦?!端鍟ひ魳分尽份d:“今曲項(xiàng)琵琶,箜篌之徒,并出于西域,非華夏舊器?!盵11]《通典·樂典四》載:“曲項(xiàng),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傳是漢制?!盵12]李嶠《琵琶》:“本是胡中樂,希君馬上彈?!绷种t三考證,曲項(xiàng)琵琶的發(fā)祥地是伊朗,與近世阿拉伯的烏特同源。[13]今日本奈良正倉院珍藏有唐代四弦曲項(xiàng)琵琶。
五弦琵琶,梨形音箱,五弦,直項(xiàng),唐代省稱五弦。《舊唐書·音樂志》:“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14]《新唐書·禮樂志》:“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后人習(xí)為搊琵琶?!盵15]《太平御覽·樂部二十二》引《國史補(bǔ)》曰:“趙壁彈五弦,人問其術(shù),壁曰:吾之于五弦也,始則心驅(qū)之,中則神遇之,終則天隨之。方吾浩然眼如耳,耳如鼻,不知五弦之為壁,壁之為五弦也。”[16]日本奈良正倉院珍藏有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此為琵琶發(fā)展歷史與唐代琵琶分類之大概,事實(shí)上的情形要復(fù)雜和豐富得多,敦煌壁畫上的樂器圖像即可參證?!岸鼗捅诋嬌系呐脠D像約700多件,是彈撥樂器中運(yùn)用最多的一件樂器,幾乎每組樂隊(duì)中都有琵琶?!盵17]從壁畫上看,阮咸還有曲項(xiàng)的、鳳首的,五弦、六弦的,五弦琵琶也有曲項(xiàng)的。因此在本文的討論中,除非特別說明,西域琵琶就其總名而言。
以琵琶為代表的西域樂器盛行于唐代是基于北朝的歷史傳統(tǒng)的。自北魏后,西域琵琶(胡琵琶、龜茲琵琶等)就成為北朝歷代統(tǒng)治階級和士大夫好尚的樂器之一。關(guān)于琵琶的記載不絕于史:
(齊)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后,傳習(xí)尤盛。后主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19]
(北齊幼主高恒)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數(shù),人間謂之“無愁天子”。[20]
周武帝在云陽,宴齊君臣,自彈胡琵琶,命孝珩吹笛。[21]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蔽釙r(shí)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盵22]
和士開,……傾巧便僻,又能彈胡琵琶,因此親狎。[23]
其曹僧奴,僧奴子妙達(dá),以能彈胡琵琶,甚被寵遇,俱開府封王,尤為親要。[24]
(北齊后主高緯)樂人曹僧奴進(jìn)二女,……少者彈琵琶,為昭儀。以僧奴為日南王。僧奴死后,又貴其兄弟妙達(dá)等二人,同日皆為郡王。為昭儀別起隆基堂,極為綺麗。陸媼誣以左道,遂殺之。[25]
從這些材料出發(fā),我們可以夸張地說,北朝對琵琶的酷愛和迷戀就代表著對西域音樂文化的激賞。
進(jìn)入唐代,不僅帝王和上層統(tǒng)治者對琵琶的好尚有增無減,民間的跟風(fēng)追攀也蔚為大觀。先來看高祖、太宗、玄宗與貴妃、德宗等深愛琵琶的有關(guān)記載。
高祖。高祖好胡樂,相國參軍盧牟子獻(xiàn)琵琶以討其歡心。
武德元年,相國參軍盧牟子獻(xiàn)琵琶,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疏曰:“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動(dòng)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既為竹帛所拘,何可恣情不慎。盧牟子所獻(xiàn),頻蒙賞勞。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必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少者,豈此物哉!”[26]
雖然孫伏伽上疏諫止,但盧牟子以進(jìn)獻(xiàn)琵琶而“頻蒙賞勞”的事實(shí)卻清晰地表明了高祖對琵琶的態(tài)度。
太宗。太宗愛好琵琶并導(dǎo)演了一出以琵琶表演戰(zhàn)勝西國的外交戲劇。
貞觀末,有裴神符者,妙解琵琶,作《勝蠻奴》、《火鳳》、《傾杯樂》三曲,聲度清美,太宗深愛之。[27]
太宗時(shí),西國進(jìn)一胡,善彈琵琶。作一曲,琵琶弦撥倍粗。上每不欲番人勝中國,乃置酒高會,使羅黑黑隔帷聽之,一遍而得。謂胡人曰:“此曲吾宮人能之?!比〈笈?,遂于帷下令黑黑彈之,不遺一字。胡人謂是宮女也,驚嘆辭去。西國聞之,降者數(shù)十國。[28]
太宗不僅深愛裴神符的高超琵琶技藝和創(chuàng)作才能,而且深味以琵琶在西國胡人觀念里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贏得了一場“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玄宗。玄宗朝樂手輩出,皇帝最欣賞的琵琶師有賀懷智。
琵琶宮調(diào)八十一,旋宮三調(diào)彈不出。玄宗偏許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29]
楊貴妃。楊貴妃不僅以琵琶與明皇相唱和,而且廣收諸王貴主以為琵琶弟子。
有中官白秀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獻(xiàn)。其槽以邏沙檀為之,溫潤如玉,光輝可鑒,有金鏤紅文蹙成雙鳳。貴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園,音韻凄清,飄如云外。而諸王貴主洎虢國以下,競為貴妃琵琶弟子,每授曲畢,廣有進(jìn)獻(xiàn)。[30]
德宗。德宗愛好琵琶,康昆侖、段善本、趙壁都成為皇帝常常召見的國手。
貞元中有康昆侖,第一手。始遇長安大旱,詔移南市祈雨。及至天門街,市人廣較勝負(fù),及斗聲樂。即街東有康昆侖琵琶最上,必謂街西無以敵也。遂請昆侖登彩樓,彈一曲新翻羽調(diào)《錄要》,其街西亦建一樓,東市大誚之。及昆侖度曲,西市樓上出一女郎,抱樂器,先云:“我亦彈此曲,兼移在楓香調(diào)中?!奔跋?lián)埽暼缋?,其妙入神。昆侖即驚駭,乃拜請為師。女郎遂更衣出見,乃僧也。蓋西市豪族厚賂莊嚴(yán)寺僧善本,以定東鄽之勝。翊日,德宗召入,令陳本藝,異常嘉獎(jiǎng),乃令教授昆侖。段奏曰:“且請昆侖彈一調(diào)?!奔皬棧瑤熢唬骸氨绢I(lǐng)何雜?兼帶邪聲?!崩鲶@曰:“段師神人也!臣少年初學(xué)藝時(shí),偶于鄰舍女巫授一品弦調(diào),后乃易數(shù)師。段師精鑒如此玄妙也。”段奏曰:“且遣昆侖不近樂器十余年,使忘其本領(lǐng),然后可教。”詔許之,后果盡段之藝。[31]
趙璧五弦彈徵調(diào),徵聲巉絕何清峭?!姌冯m同第一部,德宗皇帝常偏召。[32]
琵琶不僅受到東西二都的帝王貴胄的擊賞,也盛行于唐代疆域的各個(gè)角落。僅從詩歌所及粗略分析,自北而南大體分布的就有遼東:“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李頎《古意》)[33];薊北:“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贸鋈?,橫笛斷君腸”(李頎《古塞下曲》)[34];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35];酒泉:“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36];吳郡:“吳郡泰伯祠,市人賽祭,多繪美女以獻(xiàn)。歲乙丑,有以輕綃畫侍婢捧胡琴者,名為勝兒”(劉景復(fù)《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37];揚(yáng)州:“揚(yáng)州勝地多麗人,其間麗者名月真。月真初年十四五,能彈琵琶善歌舞”(徐鉉《月真歌》)[38];九江:“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白居易《琵琶引》)[39];江陵:“江陵在唐世號衣冠藪澤,時(shí)人稱云: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鯽魚”(《江陵語》)[40];宋州:“歷歷四弦分,重來上界聞。玉盤飛夜雹,金磬入秋云”(張祜《觀宋州于使君家樂琵琶》)[41];西蜀:“臨邛美人連山眉,低抱琵琶含怨思。朔風(fēng)繞指我先笑,明月入懷君自知”(溫庭筠《醉歌》)[42];極北到北庭都護(hù)府所在的天山腳下:“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shí)雪滿天山路”(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43],極南到安南都護(hù)府轄下的銅柱立處:“銅柱南邊毒草春,行人幾日到金麟。玉镮穿耳誰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張籍《蠻中》)[44]
在大唐帝國的首都和地方,無論是宮廷的樂師、教坊的班首,無論是家府的樂伎、青樓的佳麗,無論是塞外的胡人、蠻中的神婆,都把琵琶這樣的西域樂器作為表情達(dá)意的重要的主流媒介。他們大多數(shù)被塵封在歷史煙云中,少數(shù)則在史書、樂書和詩歌中留下了名字,如白明達(dá)、康昆侖、段善本、曹妙達(dá)、賀懷智、雷海青、李管兒、王芬、曹保、曹善才、曹剛、裴興奴、裴神符、曹觸興、曹者素、安馬駒、李龜年、廉郊、鄭中函、鄭歡奴、劉蟬奴、穆善才、李士良、米和、鐵山、王內(nèi)人、重蓮、英英、月真和詩人王維等等。這些琵琶樂手中,有的出自琵琶世家,有的則是師徒相授,元稹的《琵琶歌》主要寫李管兒,但實(shí)際上從玄宗時(shí)期的賀懷智一直寫到了貞元年間的眾多琵琶高手。
琵琶宮調(diào)八十一,旋宮三調(diào)彈不出。玄宗偏許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自后流傳指撥衰,昆侖善才徒爾為?!螏煹茏訑?shù)十人,李家管兒稱上足?!缃褡蠼翟陂e處,始為管兒歌此歌。歌此歌,寄管兒。管兒管兒憂爾衰,爾衰之后繼者誰。繼之無乃在鐵山,鐵山已近曹穆間。性靈甚好功猶淺,急處未得臻幽閑。努力鐵山勤學(xué)取,莫遣后來無所祖。[45]
從詩歌中可以依稀看出,段善本——李管兒——鐵山當(dāng)為一個(gè)師徒系列,遺憾的是相關(guān)記載闕如。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及的“穆、曹”,白居易《琵琶引》中亦提及“穆、曹二善才”,李紳《悲善才》所悲者正是“東頭弟子曹善才”(《悲善才》,第5501—5502頁),白居易又有《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diào)弄譜》提及“曹供奉”[46]。與此相應(yīng)的是《樂府雜錄》中的記載:
貞元中有王芬、曹保保,其子善才、其孫曹綱,皆襲所藝。次有裴興奴,與綱同時(shí)。曹綱善運(yùn)撥,若風(fēng)雨而不事扣弦;興奴長于攏撚。不撥稍軟(不,疑作下)。時(shí)人謂:“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武宗初,朱崖李太尉有樂吏廉郊者,師于曹綱,盡綱之能。綱嘗謂儕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靈弟子也。”郊嘗宿平泉?jiǎng)e墅,值風(fēng)清月朗,攜琵琶于池上,彈蕤賓調(diào),忽聞芰荷間有物跳躍之聲,必謂是魚;及彈別調(diào),即無所聞。復(fù)彈舊調(diào),依舊有聲。遂加意朗彈,忽有一物,鏘然躍出池岸之上,視之,乃一片方響,蓋蕤賓鐵也。以指撥精妙,律呂相應(yīng)也。[47]
從這段記載和上引詩歌可以看出,曹氏家族當(dāng)為琵琶世家,向達(dá)先生推測女師曹供奉是曹剛一家,唐末之曹觸新、曹者素或與曹保同族[48],在這個(gè)家族中,被唐詩反復(fù)寫到的是曹剛:
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誰能截得曹剛手,插向重蓮衣袖中![49]
禁曲新翻下玉都,四弦掁觸五音殊。不知天上彈多少,金鳳銜花尾半無。[50]
大弦嘈囋小弦清,噴雪含風(fēng)意思生。一聽曹剛彈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51]
在現(xiàn)存的文獻(xiàn)中,對琵琶流傳情況的記載最為豐富,這也說明了當(dāng)時(shí)琵琶的盛行程度。
琵琶一旦進(jìn)入詩歌創(chuàng)作后,就極少被僅僅當(dāng)作器樂純客觀地描摹再現(xiàn),而是在不同的情境和語境中被漸次賦予更多的寄托和象征意義——即使是典型的詠物詩,太宗的《琵琶》也要突出“空馀關(guān)隴恨,因此代相思”的延伸意義,李嶠的《琵琶》也要強(qiáng)調(diào)“本是胡中樂,希君馬上彈”的歷史淵源和表現(xiàn)情境。這樣一來,純粹的音樂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范疇的琵琶就衍變成了詩歌藝術(shù)借以表情達(dá)意的語言符號。歷史傳統(tǒng)的積淀、現(xiàn)實(shí)表達(dá)的需要、詩人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讀者接受的心理等等都會不同程度地給這些語言符號注入多元指向的內(nèi)涵意義并涂抹復(fù)雜微妙的褒貶色彩。這個(gè)琵琶被符號化的過程恰恰就是琵琶文化景觀的顯性建構(gòu)過程。同時(shí),我們又注意到。這些語言符號總是被注入某些特定的內(nèi)涵而不是另外一些,總是被涂抹上某些特定的色彩而不是另外一些,這就與這些語言符號所指稱的琵琶自身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特征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與流布,這些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特征也被逐漸強(qiáng)化和固定下來,但往往被那些復(fù)雜多元的外在意義所淹沒而難以辨識。這個(gè)強(qiáng)化和固定的過程是琵琶文化景觀的隱性建構(gòu)過程。兩個(gè)過程合二為一就形成了琵琶文化景觀。這景觀由兩個(gè)部分組成,一是復(fù)雜多元的符號象征意義,這部分是顯性的外露的;二是激越悲絕的內(nèi)在審美意味,這部分是隱性的潛藏的。
參考文獻(xiàn):
[1][2]《通典》卷一四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8:3614—3615.
[3]《舊唐書》卷二十九[M].中華書局,1975:1076.
[4]《全晉文》卷四十五,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中華書局,1958:1716.
[5](唐)徐堅(jiān)《初學(xué)記》第二冊卷十六《樂部》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1—392.
[6](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
[7]王利器《風(fēng)俗通義校注》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1:307.
[8](晉)傅玄《琵琶賦》,《全晉文》卷四十五,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1716.
[9]《舊唐書》卷二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76.
[10]劉餗《隋唐嘉話》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9:46.
[11]《隋書》卷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3:349—385.
[12]《通典》卷一百四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8:3679.
[13]林謙三《東亞樂器考》[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257.
[14]《舊唐書》卷二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76.
[15]《新唐書》卷二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9—473.
[16]《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60:2631.
[17]莊壯.敦煌壁畫上的彈撥樂器[J].交響——西安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4,23(4):12—21.
[18]《通典》卷一四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8:3614—3615.
[19]《隋書》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3:331.
[20]《北史》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0.
[21]《北齊書》卷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2:145.
[22]《顏氏家訓(xùn)集解》(增補(bǔ)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3:21.
[23]《北史》卷九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42—3043.
[24]《北史》卷九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55.
[25]《北史》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526.
[26][27]《唐會要》卷三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55:628,610.
[28]張鷟《朝野僉載》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9:113.
[29]元稹《琵琶歌》,冀勤點(diǎn)?!对〖穂M].北京:中華書局,1982:304—305.
[30]明皇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4:51.
[31]《樂府雜錄》,《羯鼓錄·樂府雜錄·碧雞漫志》[M].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6:29—32.
[32]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五弦彈》,冀勤校點(diǎn)《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280.
[33]李頎.古意.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1355.
[34]李頎.古塞下曲.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1338.
[35]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廖立《岑嘉州詩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424.
[36]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廖立《岑嘉州詩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427頁。
[37]劉景復(fù)《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9896.
[38]徐鉉《月真歌》,《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8643.
[39]白居易《琵琶引》,顧學(xué)頡校點(diǎn)《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241—243.
[40]《江陵語》,《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10004.
[41]張祜《觀宋州于使君家樂琵琶》,《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5851.
[42]溫庭筠《醉歌》,《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6759.
[4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廖立《岑嘉州詩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317.
[44]張籍《蠻中》,《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4376.
[45]元稹《琵琶歌》,冀勤點(diǎn)?!对〖穂M].北京:中華書局,1982:304—305.
[46]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diào)弄譜》,顧學(xué)頡校點(diǎn)《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721.
[47]《羯鼓錄·樂府雜錄·碧雞漫志》[M].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6:29—32.
[48]向達(dá)《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7.
[49]白居易《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顧學(xué)頡校點(diǎn)《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588.
[50]薛逢《聽曹剛彈琵琶》,《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6388.
[51]劉禹錫《曹剛》,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