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遵龍 趙燕平 孫志蓉
【摘要】 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出現滑坡,從而在教師中產生心理落差和挫敗感。本文結合教師中普遍存在的這種心理現狀,指出熱愛學生是我們一切教育的基礎,是教育激情的開端,是持久激情的源頭,同時對于教育激情的表現及影響因素等進行了分析,倡導師愛。
【關鍵詞】 教育激情 教育 教師 學生 師愛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a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the students' caliber trends downward, which leads to a feeling of frustrated and depressed in teacher's mind。This essay has pointed out that loving students is the base for all of our education, the source for educational passion, the force behind the long-term intense emo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essay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and factors of educational passion, and called for the teacher's love for students。
【Key words】 educational passion; education; teacher; student; the teacher's love
阿里巴巴CEO馬云經典語錄中有這樣一段話:“短暫的激情是不值錢的,而持久的激情才是有價值的。”
在工作中,我們往往是在從事一件新工作之初時,由于有新鮮感,有創(chuàng)新的空間,就感到這件工作很有樂趣,從而做這件工作時很有激情,但時間久了,就產生了疲勞感。我們的老師長期教授同一門課程,加之高職院校的老師曾經面對的是知識功底扎實,刻苦好學的優(yōu)秀學生,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現在的生源質量已遠不及從前,昔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造成了老師們心理落差大,挫敗感強,甚至有人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學識產生了懷疑。面對這樣狀況,如何點燃老師們心中的激情?讓他們找到創(chuàng)新點,恢復以往的風采是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商榷的事情。
1 教育激情的源頭
熱愛學生是我們一切教育的基礎,是激情的發(fā)端,是持久激情的源頭??鬃犹岢坝薪虩o類”,意為對誰都要進行教育。蘇聯教育學家贊科夫也曾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學生。
《學記》有云:“親其師,而信其道?!睂W生如果親近他的老師,就會相信他所講的道理。如果老師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或是朋友,經常與他們推心置腹地談心、交流,為他們排疑解惑,以慈愛之心對待學生,在內心深處尊重學生,與學生心心相連,學生就會從心底里敬重老師,就會配合老師工作。相反,如果老師從心底里看不起學生,不愛他們,就會在不經意間向學生流露出來,學生就不會對老師友善,也不會配合老師的教學與管理,老師也就越來越沒有成就感,逐漸地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泥潭。
在教學過程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們有沒有努力地去尋找過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發(fā)現閃光點后,有沒有適時地予以鼓勵?我們有沒有走入學生的心靈深處,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決定了我們能否長久地保有教育激情。學生尊重自己的老師,就會信奉老師的教誨;學生敬佩自己的老師,也會效仿老師去做人做事。這樣的話,老師們又何愁缺乏教育激情?
首先要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才能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才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成就感,有助于維持自己的教育激情。
2 教育激情的表現方式
教育激情主要表現在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關注學生的細微變化。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表現熟視無睹,他就很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面對勤學好問、滿腔熱情的青年,教師只有每天都有新的東西表現出來,才能受到他們的愛戴。如果你想成為學生愛戴的教師,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學生不斷地在你身上有所發(fā)現。
在我們的身邊常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這些老師努力地收集著最新的教學素材,盡自己所能傳授給學生將來工作中最有用的東西,在授課環(huán)節(jié)老師將這種激情傳遞給學生,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與老師呼應,有了學生的互動,教師在授課中就會長久保持激情,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往往對學生要求得極為嚴格。這樣的老師首先是以他們的朝氣和熱情感染了學生,從而受到學生的喜愛,得到學生的認可。而學生對老師的嚴格,有時甚至是嚴厲,非但沒有反感,反而變得更加依賴老師,即使他的課程內容有些枯燥,學生也會受到感染。這便是教育激情的魅力,是不斷更新知識所帶來的影響力。
更新知識的信息點來源于自己對所教授領域的理解,也可以來源于同事的啟發(fā),還可以以學生為師。陶行知說過:“你要教你的學生教你怎樣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huán)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p>
3 影響教育激情的因素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當我們滿足于現狀時,也就失卻了激情。影響教育激情的因素首先是自滿。有的教師或許會想:嗨,反正學生的學習基礎也差,以我的學識、水平足以應對現在的學生,于是逐漸消退了斗志,喪失了創(chuàng)新。影響教育激情的因素其次是慵懶。有的教師或許會想,反正自己距離退休也不遠了,接受起新知識也慢了,就這樣吧。這些想法都會使人逐漸地對新事物、新思想麻木起來,逐漸地泯滅了激情。激情的源泉在于創(chuàng)新,激情使得我們的工作有滋有味,激情使得我們的學習有聲有色,激情使得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4 葆有教育激情的途徑和方法
4.1 教師豐富的知識底蘊是保有教育激情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薄敖處煂W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睂W生走進校園,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這樣就需要教師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不斷地獲取新信息,不斷地充實自己。試想一下,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師與一位學識平常的老師比起來,哪一個更能吸引學生學習?有了學生的認可,是不是前者更容易持續(xù)保有教育激情?
4.2 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學習,是保有教育激情的方法。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提到:“教學必須符合受教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正是要符合當前的水平,而不是可能的未來的水平?!苯逃闹黧w是學生,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就是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拔苗助長不利于學生發(fā)展。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消化不了”或“吃不飽”都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而一個不夠熱烈的課堂學習氛圍無疑會挫傷教師的教育激情。所以教師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對于保有教育激情十分關鍵。
4.3 適時捕捉,把握教育契機,是教育激情的升華。教育契機稍縱即逝。在工作中,我們會發(fā)現有這樣的老師,他們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十分注意留意學生中的閃光點,注意捕捉學生思維中靈光一現的剎那,及時小結,及時予以鼓勵,學生在數十年后都不會忘記老師當時的表揚。把握教育時機很重要。教育契機便是點石成金的那一刻;教育激情的升華也在那一刻;老師及時的鼓勵就是那根金手指。當然,那根金手指也包括適時的批評,對于老師善意的批評,學生也會永遠銘記、永存感激的。
4.4 師愛是教育激情的核心。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fā)展。為愛所支配的知識是教育者所必需的,也是他的學生所應獲得的?!澳愕慕瘫尴掠型咛?,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別忙著把他們趕跑”(陶行知語)。我們不能因為學生底子薄,習慣差等原因就放棄他們。我國教育學家葉圣陶提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沒有了對學生主體的關注,也就沒有教育,缺乏師愛的地方沒有激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堅定與執(zhí)著定能守得云開見日明,讓師愛回歸吧!
如果說老師豐富的知識底蘊是保有教育激情的基礎,需要教師勤奮;因材施教是方法,需要教師觀察;捕捉教育契機,需要教師果斷;而師愛才是保有教育激情的核心。僅有豐富的學識和一定的教學手段與經驗是不夠的,還要用心來關注學生,師愛才是激發(fā)教育激情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最根本的途徑。
對于教學管理者而言,值得我們思考并應認真去做的是:努力營造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點燃廣大教職工激情的文化氛圍,讓教師們在教學活動中心情舒暢、愉快,有成就感。同時,教師也應該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捕捉自己靈光一現的智慧。讓自己的激情能夠持續(xù)迸發(fā),生活愉悅、工作舒心。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尷硇曰貧w,辨證地來看待我們的學生,看待周遭的世界,不被物欲橫流所迷惑,始終保有自己的激情,去探索教育的真諦,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變得多姿多彩。當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周圍人的時候,自會營造出健康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 外國教學思想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2 四書五經[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5
3 陶行知教育文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3
4 黃壽祺等撰.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5 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