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鳳 彭程熙
健康及健康投資的內涵
關于什么是健康,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理解和定義。傳統(tǒng)的觀點一般認為無病即是健康;而醫(yī)學上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或者說沒有生理機能失調”,從心理學的角度認為,人的各種心理情緒處于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而社會文化的角度則將健康理解為“個人完成社會任務的能力處于最佳狀態(tài)”,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則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tài)”。在本文中,將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較之其他學科而言更為全面與權威的理解,即認為健康是個體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部良好狀態(tài)。
對于健康投資的定義,百度詞條中有這樣的解釋,即“社會為保護和增進全體成員的健康,在一定時期內所投入或消耗的經濟資源”,從廣義上說包括對影響人體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的投資,而俠義上講健康投資僅僅是指“衛(wèi)生事業(yè)消耗的經濟資源──衛(wèi)生費用”。也有學者通過研究國內關于健康投資的相關文獻后,指出健康投資既包括“為了防病、治病,恢復和發(fā)展人們最基本、最普遍的社會活動能力、勞動生產能力而消耗的經濟資源”,也包括“一定時期用于預防和治療人體病變,維護和保持人們身心健康所花費的支出”。另外有學者也是從廣義和俠義的角度來理解健康投資的涵義,從廣義上講,健康投資是指“整個社會為恢復和提高人民的健康、發(fā)展各種有利于人民健康的事業(yè)而投入的全部經濟資源”[8];從俠義上理解則類似于“衛(wèi)生投資”,即指“在一定時期內用于預防和治療人體病變、維護和保持人們身心健康所花費的支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雖然到目前為止,對于健康投資的定義并未達成完全一致的書面意見,但是,大多數(shù)研究對于健康投資理念都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治療人們身心上疾病所產生的經濟消耗;第二,為了預防身心疾病,維護、保持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所消耗的經濟資源。
健康投資的經濟效益
健康資本存量。健康投資對于經濟的效益,并不是直接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要通過轉化為儲存在人體內的健康資本存量來發(fā)生作用。因此,要理解健康投資的經濟效用,我們首先應該清楚什么叫健康資本存量。李仲生在《人口經濟學》一書指出,健康資本存量,也可稱為健康存量,是指“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或身體素質等因素,……,表現(xiàn)為健康時間。如果一個人健康時間長說明健康資本存量多”。著名經濟學家Grossman在“健康資本需求模型”中指出,健康資本存量的獲取有兩種途徑,一是先天的遺傳,二是后天的投資。一般在做健康投資的相關研究時,我們都假設在多數(shù)人口中,先天的遺傳基因帶來的健康資本存量趨于相似[5],這樣才有利于我們研究后天投資因素所產生的影響,而所謂的后天投資,很大程度上講就是本文提到的健康投資。
健康投資的經濟效益。根據(jù)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包括人們學得的知識、技能、資歷和經驗等,不可置否,它們都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給勞動者帶來經濟收益。但是,這一切人力資本的獲得都要依靠人們的教育和學習,而人們獲得良好教育和學習效果的先決條件便是良好的健康基礎。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就包括“人的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而勞動是由人提供的,因此只有具有良好的健康基礎,個人才能提供更好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更優(yōu)的商品價值。因此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項重要內容,健康投資具有非常明顯的經濟效益,整合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減少疾病帶來的經濟損失。健康投資有助于幫助減少疾病帶來的損失,這也是多數(shù)學者在測量健康投資帶來的回報時最常使用的一種間接方法。在1909年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費雪(Fisher)就支持疾病帶來的損失應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因為早亡而喪失的未來收益的凈現(xiàn)值;(2)因為疾病而喪失的工作時間;(3)花費在治療上的成本”[11]。在Frisher的闡述中,前面兩個方面,我們理解為由疾病帶來勞動力喪失所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而最后一個方面,則是由治療疾病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在“世界銀行《1993年世界發(fā)展報告》中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通過健康投資而消滅麻風病所導致的殘疾,將使1985年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3億美元左右,這相當于該國家所得到的全部發(fā)展援助的10%;一項對9個發(fā)展中國家和7個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表明,在扣除了一生的醫(yī)療費用后,預防一例艾滋病將節(jié)省兩倍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一些城市節(jié)約額可高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倍以上”;在我國,“僅2003年,中國居民人類不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就高達8000多億元,相當于當年GDP比重的7.1%左右,其中還不包括未就診而采取自我醫(yī)療發(fā)生的費用”。這是從宏觀的角度,說明疾病對一個國家?guī)淼慕洕鷵p失;對個人而言,因疾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尤其是直接經濟損失,有更為直觀的感受,有的居民甚至可能會發(fā)生“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的情況。因此,加強健康投資,減少和預防因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不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有利于優(yōu)化人口生命指標。所謂生命指標,就是測量人口質量的一系列標準。在人口健康狀況方面,測量的指標主要包括平均預期壽命、殘疾人口所占比重以及死因指標等。曾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每增加1年的平均預期壽命,國內生產總值將提高4%。有學者通過整合文獻資料后指出,從1950年到1982年,“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加到69歲”,因此而創(chuàng)造的經濟收益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嬰兒死亡率從200‰降到35‰,為社會帶來的經濟效益約為2.6億美元”[10]。從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可知,到2007年,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3歲,嬰兒死亡率為18.7‰[15],如果按照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一年,可以提高4%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計算,從1982年到2007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69歲增加到73歲,由此創(chuàng)造的經濟收益在GDP中的比重也應從22%增加到38%。而從微觀上講,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可以使人們在更長時期內獲得投資帶來的收益,升高的投資回報率會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們進行投資的積極性,進而又可以提高人口的質量水平,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延長工作時間,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最終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增長。另外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顯示,截止2006年,全國各類殘疾人口總數(shù)為8296萬人,而1987年《關于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shù)據(jù)的公報》則顯示當時的全國各類殘疾人口總數(shù)約為5164萬人。由此可見,我國殘疾人口數(shù)量逐年有上升的趨勢,而殘疾人本身由于身體的限制不僅不能很好的從事生產勞動,為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收益,而且也不能很好的擁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并且隨著殘疾人口的增加,國家的衛(wèi)生事業(yè)負擔也會不斷加重,從而使本有限的社會資源顯得更加緊張。因此,加強健康投資,提升人們的生命質量,改善人口的生命指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幫助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率。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是人們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關鍵性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對于教育投資等其他幾個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而言,擁有一個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況,無疑會提高投資的效率,增強投資的回報率,從而為個人提供更好的經濟收益,同時也能從宏觀上為經濟發(fā)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勞動力,充分促進一國經濟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健康資本具有與教育資本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會對教育資本的投資效果起到抑制或者促進的作用,不管是對個人的經濟收益,還是對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擁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況和較多的健康資本存量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個體可以依靠先天遺傳獲得一筆健康存量,但是由于健康存量的消耗性和動態(tài)性,人們更多的健康存量應該來源于后天的不斷投資,因此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充分認識到健康投資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采取多種途徑增加健康資本存量。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