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美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80)
走研培道路 做好我省中學生物教研工作
周東美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80)
“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求和當前教師隊伍現(xiàn)狀之間存在的較大差距。在中學生物教研中以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為載體,對教材進行深度研究,提高生物教師使用教材的有效性是提高生物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校際互動;校本教研;使用教材的有效性
課改的深入推進,不僅給教師帶來了一種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沖動,更多的是帶給教師們一種新的思考,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茫然與困惑。按照省教育學院的改革精神,在走研培一體的教研道路上,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課改的理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法,尤其是如何依據(jù)《課標》,對教材進行深度研究,提高教師使用教材的有效性,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難題,也是需要大家一起來討論予以解決的突出問題。
“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求和當前教師隊伍現(xiàn)狀之間存在的較大差距,以及省教育學院倡導的研培一體的教研模式,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新的課改理念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并內(nèi)化為新的教學行為。新課改倡導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角色要實現(xiàn)由課堂控制者和知識灌輸者向學生學習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的轉變,必須迅速掌握運用嶄新的課改理念去指導教學。
第二,青年教師群體越來越大,他們對《課標》和教材編寫意圖和知識框架的理解不夠深入,把握不夠準確,而能否有效使用教材,直接關系到教師備課和上課的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研究氛圍,以便提高他們實施新課程的能力。
第三,一些學校只有一名生物教師,或者是兼職教師,無法開展學科校本教研活動,阻礙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基于上述因素,提出“以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為載體,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為研究項目,著重探索“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模式的構建、作用、運作、方法和評價,研究教材的有效使用問題,同時研究骨干教師培養(yǎng)的途徑、方法與規(guī)律。在這一工作框架內(nèi),每一個互動合作小組成員的相互學習、幫助、交流是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的基礎;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師的潛力、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是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的內(nèi)涵;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是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的宗旨。這種教研方式本著為教師做引領,為教師提供幫助、有效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這樣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通過積極的交流與協(xié)作,群策群力、共同研討,組織多種形式的校際互動活動。
以哈爾濱市香坊區(qū)為例,全區(qū)以劃片分組為主要形式的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模式,使香坊區(qū)生物學科校本教研的質(zhì)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據(jù)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香坊區(qū)的生物教師成立了“紅燭基因”生物社群,組建了十個校際互動小組,由骨干教師牽頭,不同層次教師合理搭配,目的是促進各個層次教師共同發(fā)展,開展了系列的側重教材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動。
(一)轉變角色,教研員成為校本教研的參與者
新課程呼喚新教研,新教研呼喚新機制。在新的理念、新的環(huán)境下,教研工作只有根植于教學實踐,才能綻放出生命一樣的光彩與活力。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中,教研員的指導往往是指令性的,教師不易接受、甚至產(chǎn)生情緒上的對立。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教師有了更多的發(fā)言權,是不是就不再需要教研員的指導,可以把教研員完全撇開呢?我們認為這也不利于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因此,我們要做的是轉變教研員的角色,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為教師提供更細致的服務,引導教師學會學習,幫助教師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研究氛圍。
在教材研究的系列活動中,一方面,每一次活動教研員都參加,但不再是開頭作指示、結尾作總結,而是以與教師平等的身份參加到教師們的討論中去,再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拿出來進行交流。在為授課教師提供反饋意見時,教研員的意見也不再作為結論出現(xiàn),而是作為群體意見中的一個部分。這樣,把硬性的灌輸改變?yōu)槠降鹊慕涣?教研員的指導作用并沒有被削弱,而是更容易被接受。同時,這也非常有利于教研員更具體、準確地把握教師們在使用教材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也可以及時在交流中引導和幫助教師解決這些困惑。這既有利于營造一種平等的、積極的研究氛圍,也使教研員更準確地把握實踐中的問題、使教研活動更有針對性。
另一方面,教研員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也注重對教師進行隱性的指導、注重幫助教師解決具體問題。如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們往往參考教師用書,將教學目標定得比較宏觀,達成度比較高,不符合學生的學情,操作性不強,有的教師抓不準教學重點和難點,教研員可以和教師共同深入細致地研究課標和教材,啟發(fā)、幫助教師確定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目標。在研討中,教研員經(jīng)常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經(jīng)常從教師是否真正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的角度分析,引導教師關注學情,關注備課的有效性,這都對教師起到了隱性的指導作用,促使教師在研究中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精髓。
(二)以教學問題為切入點,卓有實效地開展教材板塊研究
圍繞“聚焦有效教學,構建生命課堂”這一主題,香坊區(qū)教師進修校生物教研員王春燕確定了“如何有效使用并拓展教材”這一教學研究問題,以校際互助小組組成的專業(yè)社群為單位,開展了多次研討活動,從優(yōu)化利用教材內(nèi)容——篩選有用的教材中的資料內(nèi)容、適當補充拓展最新的生物科技、生物最新發(fā)現(xiàn)、貼近生活的有效資料;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討論學習等方面進行了研討交流,深入研究了“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恰當拓展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這個教學實際問題,這些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活動,為實現(xiàn)用教材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以課例為載體,落實教材使用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課例研究是新課改實踐的主要研究方式,課例研究也是香坊區(qū)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的重點研究內(nèi)容?;有〗M將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課程設計等準備工作做充分,活動時連同授課過程一起展示給大家。研討時,教師們分組討論,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組內(nèi)教師與授課教師之間的交流,并當場提供經(jīng)過整理的反饋信息,提出對授課教師的改進建議。
例如:校際互動的第一組郝宏娟老師展示的課例《植物種子的萌發(fā)》,就很好地說明了互動的實效性。第一組教師在上課前給全體教師展示了他們組的集體備課過程,包括對教材的處理、對活動的設計、對學生的分析等,細致到實驗報告上的每個問題的提出。即使在上課前教師們對學生的狀況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但是上課過程中學生的狀況還是與教師預想的有一定的差距。課后,由郝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聽課的所有教師與郝老師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臨時情況提出了寶貴意見。又如,第三組王寶柱老師展示了課例《植物根的生長》,課后,聽課教師對王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比喻手法給予了肯定,但對于備課過程中只關注教材的拓展,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中過多的、煩瑣的比喻給學生的理解帶來的障礙也提出了寶貴的改進意見。這樣的交流過程,使上課教師在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給其他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思路。
(四)加強專業(yè)引領和交流,突出骨干在教材研究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
骨干教師是課改研究的中堅力量,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其他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一同在課改的道路上成長,在每個校際互動小組內(nèi)都配有學科的市區(qū)骨干教師,素質(zhì)較好的年輕教師;有師資力量較強的、生物組教師較多的中學,也有郊區(qū)的、只有一位教師的學校。在校際互動小組的校本教研活動中,骨干教師引領教師解讀《課標》,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作教材分析,提高整組教師把握教材的能力;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課展示,給年輕教師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如,互動小組第二組的郭斌老師的一節(jié)《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就充分展示了骨干教師的成熟魅力,課堂上的成熟穩(wěn)重,語言的精練幽默,對教材的理解把握準確,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突顯了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
香坊區(qū)校際互動式校本教研模式,從形式上看,整合了學科資源,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從功效上看,它貼近實際,有效地解決了使用教材方面的實際問題。經(jīng)過兩年的實踐,我們認為,這種模式的教研活動,有利于滿足不同層次教師教材研究的需求,從而形成教師提高的內(nèi)在動力,推進了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進程。
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今后要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改革的師資隊伍。要加大培訓力度,以課改培訓、教科研活動為載體,強化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引導教師積極投身于下一步國家要求的課改精神的學習之中,不斷提高業(yè)務水平。同時,還要調(diào)動廣大教師參與課改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調(diào)查研究,總結實驗經(jīng)驗,吸收外省好的做法,進一步推進我省課程改革。強化督查和指導,集中時間對全省課改情況進行全面督查指導。從長遠來說,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才是改革動力的基礎。我們要創(chuàng)造、鼓勵和支持知識分享的文化環(huán)境。因此,在不同層面今后要多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訓,包括研討會、經(jīng)驗分享、改善評估及各類優(yōu)質(zhì)教育的培訓課程。
通過課程改革的實踐,我們深深地認識到,推進改革并不難,關鍵是落實,關鍵是教學質(zhì)量是否真正得到提高。隨著課改實踐的進一步深入,隨著教育環(huán)境的進一步改善,新課程改革的成果必將成為提升教師素質(zhì)的載體,必將成為學生自我完善的空間,必將成為我省教育教學騰飛的平臺。
G633.91
A
1001-7836(201.)09-0093-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40
2010-12-17
周東美 (196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理科教育研培部生物教研室教研員,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