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靜
(宿遷學院五系,江蘇 宿遷 223800)
英語中的漢語詞語研究
盧 靜
(宿遷學院五系,江蘇 宿遷 223800)
英語中有許多漢語借詞,其歷史源遠流長。漢語借詞的語源以及借用主要有三種方式。這些漢語借詞反映了中國的文化,揭示了詞匯借用不僅是單純的語言現(xiàn)象,還是社會語言現(xiàn)象。研究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可以開辟社會語言學新的研究領域,賦予語言學以新的內涵和時代特征。
借詞;源語言;借用方式;漢語;英語
“所有的語言都從別的語言中借入詞匯。”[1]英語以開放性而著稱,亦是如此。它從其他語言中吸收了大量的詞匯并發(fā)展成為一種世界性語言。在其短短的 1 500年左右的歷史中,英語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斯堪的納維亞語等印歐語系中借用了大量的詞匯和用法,而“漢語因為是具有聲調的表意文字,理論上講,這一特點影響了英語對漢語詞語的借入,但是,大規(guī)模的英語到漢語和漢語到英語的詞語借入已經毫無困難地發(fā)生了”[2]。本文主要探討英語中漢語借詞的歷史、源語言以及借用的方式。同時還指出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反映了中國的文化,揭示了詞匯借用不僅是單純的語言現(xiàn)象,還是社會語言現(xiàn)象。
借詞,亦稱外來詞,是借用外族或外來詞匯來表達信息的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按語言學術語來講,借詞則是“雇用一種符號轉換 (code-switching)或是符號混合 (codemixing)的方式?!盵3]眾所周知,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常常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語言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其他語言中吸收借詞[4]。
借詞作為一種語言文化現(xiàn)象在漢語和英語中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根據(jù)牛津英語大詞典的記載,“silk”(絲)是通過絲綢之路,經由拉丁語和希臘語在公元 888年進入英語詞匯的。而“china”(瓷)的借入英語過程也是非直接借入的過程。明代 (1268—1644)英語中的漢語借詞逐漸增多,到了清代 (1644—191.),英語加速從漢語中借入詞匯。從牛津英語詞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的這一時期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例如:ginseng(人參,1654),bohea(武夷,171.),Taoism(道教,1639)。英語中的一些漢語借詞如 tea(茶,1601),kumquat(金橘 ,1699),bohea(武夷 ,171.),kaoline(高嶺土,1727)等表明貿易是英語中漢語借詞的載體。文化方面的術語如 kowtow(磕頭 ),Taoism(道教 ),pailou(牌樓 ),kylin(麒麟)以及有關政府的詞,如 yamen(衙門),taoyin and taotai等都是通過直接接觸或翻譯而進入英語。20世紀,很多政治、文化和商業(yè)方面的詞匯進入英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漢語中的很多詞匯進入英語,如: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 ”),Gang of Four(“四人幫 ”),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xiàn)代化),spiritual pollution(精神污染),Maoism(毛澤東思想),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改革開放),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國兩制)。其中一些已經被收入詞典,另外一些則應用于新聞媒體??偟膩碚f,不同時期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反映了中國文化和語言對英語的影響。這些影響來自于各個領域,如中國的產品、海關、經濟、藝術、政治和植物學等。
(一)源自標準普通話
普通話作為漢語的標準語言對英語中的漢語借詞貢獻最大,普通話進入英語的領域是多種多樣的。大體來看,主要是從三個語義領域:(1)哲學和宗教術語,例如:Confucius(孔子 ),I-Ching(易經 ),tao(道 ),yin and yang(陰陽 );(2)歷史和政治術語。如:Han(漢),Kuomingtang(國民黨),Maoism(毛澤東思想 ),M ing(明 ),Sung(宋 ),Tai– ping(太平),yamen(衙門);(3)度量衡和貨幣術語:zhang(丈),li(里 ),mu(畝 ),qing(傾 ),qian(錢 ),liang(兩 ),fen(分),jiao(角),yuan(元)。普通話進入英語反映了官方語言的特性。
(二)源自粵方言
粵方言(又叫廣東話)對英語中的漢語借入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大量的中國移民來自說粵方言的地區(qū),而且香港在過去的 150年間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以下是部分借入英語的粵方言:bok choy(福財),cheongsam(印章),chop suey(雜碎 ),chow mein(炒面 ),dim sum(點心 ),kum2 quat(金橘 ),kung fu(功夫 ),loquat(枇杷 ),sampan(舢舨 ),taipan(大班 ),wok(炒鍋 ),wonton(餛飩 ),and yen(日元 ),福財、旗袍、印章、雜碎、炒面、點心、金橘、功夫、舢舨、大班、炒鍋、餛飩,以及日元等,這些借詞大部分是關于飲食文化的。
(三 )閩語借詞
英語中 tea(茶),Bohea(武夷茶),congou(功夫茶),pe2 koe(白毫茶),oolong(烏龍茶)都是來自于閩語且都是關于茶的,這是因為福建省是中國主要產茶的地區(qū)。福建省在18世紀中期與荷蘭人和葡萄牙人進行貿易往來,到 19世紀與英國的貿易往來進一步加大,所以廈門就成為福建省出口茶的主要港口。歐洲最早的茶商是葡萄牙人。他們在 16世紀末到中國來買茶,那時他們采用普通話的讀音 cha。后來遠東的茶葉都操在荷蘭人的手里。這些荷蘭人都集中在南洋一帶,所以廈門人先把茶葉由中國運到爪哇的萬丹 (Ban2 tan),然后再用荷蘭船載往歐洲各國。廈門口語管茶叫做[te],荷蘭人也跟著讀 teh。因此歐洲人凡是喝荷蘭茶的,像法、德、丹麥等國的人都采用廈門音。英國最早也采用官音(例如 Thomas Blount在 1674年的作品里就拼作 cha,后來因為大量地購買荷蘭茶的關系才把 cha廢掉而改用 tea[5]。
從這個語義場來講,閩語對于英語中的漢語借詞有深遠的影響。以“茶”為原型,在英語中已經產生了兩個借入詞匯分別是普通話“cha”和閩語“tea”,因為閩語中“茶”的發(fā)音是 [dε:]。雖然官方話“cha”和閩語“tea”都是在同一時期(兩者相隔不到 18年)進入英語詞匯的,但是官方話“cha”已經很少使用。
(一 )音譯詞
音譯是將源語中的某一詞匯按照其原有讀音,采用目的語符號,連音帶意一起借用到目的語中而成為借詞。換言之,就是按照漢語詞的音節(jié),用英語中發(fā)音與之相近的詞直接譯過來。一般用于翻譯漢語的專有名詞。英語是一種開放性的語言,在吸收外來詞匯時,可以不經改變外來成分而為其所用。因此它使用的范圍最廣,引入的漢語詞也最多。這些詞除了語調上外,大體上和漢語拼音類似。如:fengshui(風水 ),taichi(太極 ),Hanlinyuan(翰林院 ),cha(茶 ),kai2 shu(楷書 ),lishu(隸書 ),pipa(琵琶 ),erhu(二胡 ),suona(嗩吶)等。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有不少音譯詞被意譯詞所代替,如:wushu變?yōu)?martial arts(武術 ),pingpang變?yōu)?table tennis(乒乓球 ),jiaozi變?yōu)?dumpling(餃子 )等。
(二 )意譯詞
意譯詞即為用漢語的語素或詞用英語對應的語素或詞譯出的借詞,是使用英語的原詞來表達中國特有的事物。中國人在使用漢語時經常會使用修辭手法,如果帶有修辭手法的詞被意譯成英語,而且采用直接翻譯的方式,那么意譯而來的英語也帶有修辭性質。這些意譯而來的英語大多帶有中國的時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如果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或某個時期的政治狀況不了解的話就無法理解這些英語。以 paper tiger(紙老虎)為例,如果不知道這個詞的比喻含義就會理解成“a tiger made of paper”(紙做的老虎),而將其理解為一種玩具,那么當這樣的詞出現(xiàn)在具體的語境中時就會鬧出笑話。下面的例子可見一斑:(1)有時代特色的短語: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 ”),work point(工分 ),ironrice bowl(鐵飯碗 ),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 ”),Red Guard(紅衛(wèi)兵 ),Gang of Four(“四人幫 ”),Four Moder2 naizations(四個現(xiàn)代化 ),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計劃經濟),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籃子工程)。(2)歷史文化特色的短語:Four Books(四書),Five Classics(五經),Eight-legged essay(八 股 文 ),Dragon Boat Festival(龍 舟節(jié) ),spring roll(春卷 ),moon cake(月餅 )。
這些詞在句法語義上符合英語的語法習慣,但對于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來說,這些詞帶有中國特色,不易為英美人所理解,因此這些詞使用時通常用黑體字、斜體字或加引號來表示,有時還用同位語或注釋的形式加以解釋。
(三)音意譯結合法借詞
音意兼譯詞是指詞的構成是兩部分,即 (漢語詞 +英語詞)或 (音譯 +意譯),這種帶有英語附加成分的詞在英語中也為數(shù)不少。如 Chinatown(唐人街)中的 China是中國封建王朝“秦”的譯音,“town”是英語中城市的意思。此外,China rose(月季花),Tian An Men Square(天安門廣場),Peking Opera(京劇 ),Nanjing University(南京大學 ),Silk Road(絲綢之路)等都屬于音意譯結合法借詞。
喬姆斯基曾說:“語言問題基本上是權利問題?!盵6]通過英語中漢語借詞這面鏡子我們看到了影響中國和英語國家交流的種種社會文化因素。借詞被稱為“異文化的使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紐帶和橋梁的作用?!懊糠N語言的詞匯都包容著其使用者的文化、物質和知識……是歷史的一面鏡子?!盵7]研究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可以開辟社會語言學新的研究領域,賦予語言學以新的內涵和時代特征。英語在發(fā)展中吸收了眾多漢語詞匯,這些漢語借詞折射出英語的多元性、開放性及融合性。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增加,語言間相互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大,程度也越來越深,多種語言間的相互融通具有普遍性,是人類語言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1]Hatch,Evelyn and Cheryl Brown.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McArthur,Tom.Oxford Concise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李小飛.從英漢互譯詞看中外文化滲透 [J].山東外語教學,2004,(1).
[4]徐世璇.瀕危語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5]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Schmid,Caroll.The Politicsof Language[M].Oxford:Ox2 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Bourcier,Geog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Z].Cheltenham:Stanley Thornes Ltd.
Chinese L oanwords in English
LU Jing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The language of English containsmany Chinese loanwords,which have a long history.The source languages and trans2 mission languagesof Chinese loanwords in English havemainly three means of borrowing,which reflect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Chi2 nese loanwordson English and demonstrate that loaning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but also a socio linguistic phenomenon.Studying Chi2 nese loanwords in English can open up a new research area of sociolinguisticsand give new connotationsand characteristicsof the times to linguistics.
loanwords;source language;meansof borrowing;Chinese;English
H3.9
A
1001-7836(201.)09-0146-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60
2010-12-10
盧靜 (1981-),女,江蘇宿遷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