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新,楊祖睿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光、物體的微觀性質與顏色的本質:兼對顏色哲學主要流派及常識的述評
袁建新,楊祖睿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物體的微觀構成部分沒有呈現(xiàn)顏色,顏色不是物體微觀的表面性質。通過光的作用,物體同樣沒有傳給我們顏色。顏色的本質是,人類作為知覺者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在自身的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性質。當代顏色哲學的主流觀點:顏色實在論是錯誤的。否定它有利于克服懷疑論,并消除事實和價值的二分對立。
顏色的本質;光;微觀性質;顏色實在論
每個人自然地持有一種信念:外部世界是有色的,并且習以為常地認為,看到的人物都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在哲學家們看來,該信念的合理性必須經(jīng)受理性的反思,因此,對顏色問題的研究構成了外國哲學,特別是現(xiàn)代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遺憾的是,國內哲學界對此問題研究仍然很少,除了李滌非從國外人類學和認知科學的成就來研究顏色認知的哲學意義外,現(xiàn)行的研究集中在對歌德等思想家的顏色理論思想的述評上①。而在哲學上對顏色現(xiàn)象的本質卻幾無研究。本文試圖結合光的性質和現(xiàn)代物理學、生理學和認知科學的成就,來研究顏色的本質,以此表明,常識和傳統(tǒng)哲學的主流觀點——顏色實在論——對顏色現(xiàn)象的理解是錯誤的。顏色不是外部世界固有的,而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產(chǎn)物。我們將分兩部分論述該問題:第一部分,通過探討物體的微觀性質、光的傳播,并結合現(xiàn)代物理學、生理學和認知科學的成就來研究顏色的本質;第二部分,概述當代國外顏色哲學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觀點,并作簡要評論。
顏色現(xiàn)象雖然是宏觀上觀察到的現(xiàn)象,卻不是作為宏觀物質實體而存在,因為顏色沒有物體存在的確定時空定域性,它似乎是依附于物體表面的微觀性質,并且通過光的作用顯現(xiàn)出來。不過,解釋顏色的本質必須說明四個問題:一是構成物體的微觀部分能否呈現(xiàn)顏色現(xiàn)象;二是顏色是物體表面的微觀性質嗎?三是光傳給我們的是否有顏色性質;四是顏色現(xiàn)象是物體的表面性質,還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產(chǎn)物?下面依次論述這些問題。
1.物體的微觀構成部分沒有呈現(xiàn)顏色
迄今為止,物理學告訴我們,構成物理對象的微觀部分或粒子是夸克。最初的三味 (類)夸克是上、下和強夸克,同一味夸克由于擁有不同的顏色而相區(qū)別:紅色、藍色和綠色,而攜帶顏色的是無質量的膠子 (Gluons)??淇穗S膠子的顏色變化而變化。夸克在一種特殊的群變換中保持不變性,叫做SU(3)顏色對稱性。這種顏色對稱性限制在一種源于色禁閉 (color confinement)的色波函數(shù)內,如同牛頓的光理論,顏色禁閉在無色光譜里,其在量子色動力學 (QCD)中的相似性,僅在于“無色”的單個狀態(tài)能作為自由粒子而存在。并且這種狀態(tài)是精確的夸克—反夸克對和三個夸克組 (量子)。但是既然膠子和夸克帶有顏色,它們被禁閉在介子 (mesons)和重子(baryons)里,不能作為自由粒子存在,有色的夸克被強相互作用束縛在一起[1]44-46。不過,物理學家所說的夸克的顏色,與經(jīng)驗中所呈現(xiàn)的顏色現(xiàn)象根本不同。物理對象呈現(xiàn)的顏色都是可見的,而夸克的顏色不是可見的。沒有任何人可以直接觀察到夸克的顏色,它們只是物理理論的假定。形而上學上,我們同樣可以假定構成物理對象的微觀部分是沒有顏色的。因此,對于物理對象的微觀部分是否具有顏色,只有兩種形而上學的可能性:或者是物理對象的微觀部分 (如夸克)自身具有顏色,而宏觀的顏色現(xiàn)象是由這些無窮多的微觀部分的顏色在宏觀上呈現(xiàn)而已,而這或是由無窮多微觀部分的顏色之和呈現(xiàn)出來的;或者是由微觀粒子的顏色及其變化產(chǎn)生的效應的顯現(xiàn)。明顯的是,宏觀上的顏色不能只是微觀上的無窮多夸克的顏色之和,因為帶色的夸克是被強相互作用禁錮而束縛在一起的。因而不能用簡單的相加方式描述無窮多夸克之間的顏色存在及其宏觀顯現(xiàn)方式。簡單的相加得到的只是單個夸克之間的顏色,在宏觀上,夸克之間的顏色相加頂多顯現(xiàn)紅、藍和綠三色,而不可能顯現(xiàn)五彩繽紛的世界。并且和的累積必須克服夸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這樣無疑會改變夸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而引起某種變化。
因此,如果物理對象具有顏色,那么,這些顏色一定不與微觀上夸克的顏色相同 (物理學家就這么認為,即夸克帶有的顏色與我們觀察到的物體的顏色是不同的,它們只是物理理論的假定),只是微觀上的顏色與其變化產(chǎn)生的綜合效應的宏觀顯現(xiàn)而已。物理理論談論的只是理論實體(夸克)的顏色,與經(jīng)驗觀察呈現(xiàn)的顏色現(xiàn)象根本不同。我們可以肯定的只是顏色現(xiàn)象確實屬于人類自身,如我們的視覺和夢中,能否將它們確實地歸屬到物理對象,仍然懸而未決。由假設的帶色夸克之間的變化所產(chǎn)生的綜合效應本身屬于外部世界,這一過程與我們自身呈現(xiàn)顏色的變化過程,是獨立而分離地并置在世界中的。因此,外部物理對象的微觀變化和過程,就可能與我們自身呈現(xiàn)顏色的過程完全不同,微觀粒子變化的過程或許根本不會顯現(xiàn)顏色。因此,有些哲學家求助常識,認為顏色現(xiàn)象是物體表面的微觀性質。我們來討論該問題。
2.顏色不是物體表面的微觀性質
多數(shù)物理主義者以為,顏色是外部對象的微觀物理性質,主要是物體表面的反射性質。顏色性質就其空間定域來說,是定域在物理對象的表面部分的。然而,物理主義的理論存在不可避免的困難。對于這些困難,貝爾納和希爾伯特在《顏色實在論和顏色科學》一文中做了較詳細的回答[2]3-19。我們以為,至少有一個根本問題是反對者和物理主義者共同忽略的,即什么是物理對象的表面[2]3-64。只有說明這一點,才能說明顏色與物體表面反射性質的關系,才能回答表面反射的性質與我們的顏色表征的關系,才能說明顏色是否真的為物理對象所固有。
每一物似乎都有界限分明的表面。人們認為,表面形成事物與外部環(huán)境隔離開來的因果作用的二維封閉連續(xù)界面,并且這一界面不是瞬間的存在。在時間接續(xù)中,事物只有通過其界面才能與周圍環(huán)境區(qū)別開來,而被界面所分隔開來的部分構成了事物的內部,外部環(huán)境的因果作用只有通過該界面才能作用于事物內部。事物呈現(xiàn)的這一特征,就其微觀的空間性質來說,并非如此。從微觀上說,事物并不能有宏觀上的、固定單一的、在時空中同一不變的連續(xù)界面存在。宏觀上事物呈現(xiàn)的固定不變的封閉表面,嚴格說來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微觀上的某種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那么,微觀上的這一現(xiàn)象到底是什么呢?有必要作初步探討。
事物的微觀部分由無限多的物質粒子構成,這些粒子由于總是與環(huán)境發(fā)生因果作用,它們在每一個瞬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相互之間存在同時的相關聯(lián)系,這種同時相關性消除了絕對空間的存在。每一個瞬間,呈現(xiàn)出來的世界不是虛無一物,總是具有某種事物。事物的微觀部分的邊界就不是絕對同一的二維封閉連續(xù)界面,而是,在每一瞬間的空間上相鄰和不相鄰的量子之間存在同時關聯(lián)作用,并且這種關聯(lián)作用將隨著事物與周圍環(huán)境的作用而永遠地改變著。因此,在每一瞬間都會在事物的空間部分形成強弱的變化系列,這些系列構成事物空間部分的量子疊加或糾纏狀態(tài)。在事物保持其存在的同一性的時間史中,形成了與周圍環(huán)境處于糾纏或疊加狀態(tài)的空間狀態(tài)系列 S1,S2,……,Sn,……。其中,每一狀態(tài)至少都與另外某些狀態(tài)存在空間部分的量子疊加態(tài),在這些系列之間沒有空虛的空間,并且形成了一個作用最強的空間部分,它們就構成了宏觀上可觀察的事物表面。根據(jù)上面1小點的結論,S系列不可能呈現(xiàn)顏色性質。因此,我們只有轉向第三個問題,即,光傳給我們的是否有顏色性質。
3.光沒有傳給我們顏色性質
哲學家和常識公認,只有在視覺中,顏色現(xiàn)象才呈現(xiàn)出來,而其它四種感覺都不能呈現(xiàn)顏色現(xiàn)象,而且顏色現(xiàn)象總是與光有關,或者是物自身發(fā)光,或者是物反射光而呈現(xiàn)某種顏色現(xiàn)象。物自身發(fā)出的光不僅與物的表面性質有關,而且同時與物的內部性質有關。不過,該問題與我們的研究關系不大。必須回答的是,光傳給我們的是否有顏色性質,如果有,則說明顏色確實是物體的表面性質;如果沒有,則顏色一定不是來自外部世界物體的表面性質,而是起源于人類自身。
上面已表明,物理表面只是物體的微觀部分之間的,處于相互疊加和糾纏的微觀量子狀態(tài)系列。光同樣處于波粒二象性的狀態(tài)系列,假設為L1,L2,……,Ln,……,這些狀態(tài)的構成部分不管是粒子態(tài)抑或波態(tài),相互之間都處在糾纏的疊加狀態(tài)之中。因此,物體表面?zhèn)鹘o光的,實際上是由S系列與L系列在時間中的交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新系列R。而每一個 Ri都至少與鄰近的諸Rk存在同時交互相關聯(lián)系,因而 Ri之間按照同時關聯(lián)性在時空中擴散到周圍環(huán)境,這些 Ri的結構性質和關聯(lián)性質,以一一對應 (同構)的標準來說,必然與表面性質狀態(tài)系列 S不同。就物體所處的環(huán)境空間來說,在 R系列沒有傳播開來時,同樣存在環(huán)境空間的變化系列 C。于是,R系列與C系列將交互作用而產(chǎn)生新的可視空間 E,E系列就是直接傳給我們眼睛的光子系列。必須強調的是,從物體表面狀態(tài)變化系列 S,經(jīng)過狀態(tài)變化列L,R到由光子構成的可視空間E,真正傳到人眼的只是處于離散量子狀態(tài)的光的最小能量單位:光子,根本沒有呈現(xiàn)顏色性質和現(xiàn)象所必需的連續(xù)性質,而只有由光子構成的離散系列。并且,根據(jù)現(xiàn)代物理學,單個光子是沒有顏色的。通過光,人類眼睛接受到的只是光的離散能量單位:光子,并沒有顏色傳給我們,結論必然是:顏色不是物體的表面性質,而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產(chǎn)物。
4.顏色不是物體的表面性質,而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產(chǎn)物
生理學和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表明,從外部世界進入我們眼睛的光子數(shù),在經(jīng)過角膜、晶狀體后,只有百分之五十能夠被視網(wǎng)膜所吸收,而能夠被視網(wǎng)膜的光感受器 (棒和錐)所吸收的僅只有百分之七。比如說,如果外部世界有100個光子到達我們的眼睛,那么,最終只有七個光子能夠被視網(wǎng)膜的感光細胞吸收而引起顏色知覺,即棒(rods)細胞和錐 (cones)細胞的視色素 (visual pigment)吸收的光子數(shù)只有七個[3]12。更為重要的是,視色素吸收光子的反應過程遵守單變原理(the p rinciple of univariance)。該基本原理表明,視色素的反應與吸收的光子量成正比,而獨立于光的波長,這意味著給定任何一類的光感受細胞,視色素的反應不包含任何光的波長信息[4]21?,F(xiàn)有研究表明,人類的視覺系統(tǒng)并沒有致力于恢復外部世界的物理表面光譜反射率,而是用一套主觀的表象去描述外部世界,而且人類視覺系統(tǒng)是將無限維的物理表面光譜反射率壓縮為三維的描述[5]397。因此,在顏色視覺產(chǎn)生的開始,我們從外部世界獲得的,只是無數(shù)分立的、離散的能量單位 (光子),不能從外部世界得到呈現(xiàn)顏色所必需的連續(xù)性秩序,而只是離散性秩序。而每一個光子明顯是沒有顏色的,這些離散的光子一個一個的進入人眼,同樣不可能呈現(xiàn)顏色。顏色不是外部世界傳給我們的,而完全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產(chǎn)物。視色素吸收光子后,將光信號轉變?yōu)榧毎碾娦盘?并且經(jīng)過視網(wǎng)膜的不同神經(jīng)細胞的匯集,把信號傳給大腦的視覺皮層等相關區(qū)域。這個過程的基本特點是:除了中央窩的神經(jīng)信號傳遞到大腦是一一對應外,視網(wǎng)膜其它區(qū)域的細胞傳給大腦的信號都不是一一對應的[3]7-14,24-33。由此可見,光絕對不可能將外部對象的構成和表面狀態(tài)的變化過程一一對應的傳給我們,從視網(wǎng)膜開始的人類產(chǎn)生顏色視覺的狀態(tài),就與引起我們產(chǎn)生顏色表象的光的狀態(tài),及外部對象的構成和表面狀態(tài)完全不同,我們表征顏色的知覺狀態(tài),與引起這些狀態(tài)的外部世界的狀態(tài)不是同構和同一的。
并且,視網(wǎng)膜細胞的組織和功能活動只是產(chǎn)生顏色視覺的必要條件,這些活動的結果通過兩條道路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合起來。顏色信息在大腦的視覺皮層如何被加工處理、并被精心做成,并且最終產(chǎn)生顏色知覺和顏色意識,仍然是認知科學、生理學和神經(jīng)科學沒有完全研究清楚的困難問題[4]23-25。本文在此不介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多數(shù)視覺科學家追隨牛頓,并傾向認為,顏色是在知覺者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在自身的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而不是外部對象的固有性質[4]16。因此,只有理解了人類自身,特別是人類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如何產(chǎn)生顏色視覺,才能最終理解顏色現(xiàn)象,而對此的說明,只有結合心靈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特別是認知科學,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谏鲜鼋Y論,我們將對國外顏色哲學主要流派的基本觀點及常識作簡要評述。
“物理對象是有色的嗎?如果有色,顏色性質的本質是什么?”圍繞這一中心問題,當代國外顏色哲學形成了著名的四大派:消除主義 (Eliminativism)、屬性論 (Dispositionalism)、物理主義者(Physicalism)和原始性質論 (Primitivism)。
消除論者以為,外部物理對象是無色的,雖然物理對象似乎是有色的,但這只不過是人類特殊的、穩(wěn)定的幻覺。主要代表人物是哈丁 (C.L.Hardin)、勃格豪森 (Paul Boghossian)和瓦拉曼 (David Velleman)。屬性論者、物理主義者和原始性質論者都認為物理對象是有色的。然而,對顏色性質的本質是什么卻存在分歧。屬性論者以為,某顏色性質是這樣一種引起人的確定知覺狀態(tài)的屬性,這一屬性使物理對象看起來具有該種顏色。主要代表是約翰斯頓 (Mark Johnston)、艾威爾 (E.W.Averill)和皮考克 (Christopher Peacocke)。物理主義者以為,顏色是物理性質 (例如某一確定的反射光的性質)。司馬特 (T.J.C.Smart)是物理主義之父,主要代表有阿姆斯特朗 (David A rmstrong)、杰克遜 (Frank Jackson)、舒馬克 (Sydney Shoemaker)、哈曼 (Gilbert Harman)、貝爾納 (Alex Byrne)和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原始性質論者同意物理主義者,認為物理對象有顏色,反對屬性論者的顏色性質產(chǎn)生人的顏色知覺狀態(tài)的觀點,認為顏色是自成一格的,因此他們反對將顏色等同于物理性質??藏悹?John Campbell)是這一派的主要代表[2]6-7。
四大派中,除消除主義外,其它三派都直接或間接地承認外部物理對象具有顏色。而物理主義者更是認為,顏色是某種物理性質,如微觀物理性質或反射性質[2]6-19。因此,顏色實在論是當代西方顏色哲學的主導思想。由于物理主義是當代心靈哲學的主流思想,并且顏色哲學中的物理主義影響也很大,因此,有必要多說幾句。物理主義大致是這樣的觀點:一是每一實體 (entity)或者自身是物理實體,或最終由物理實體構成;二是每一個性質或者自身是物理性質,或最終由物理性質所實現(xiàn)[6]622。一表明,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的每一事物是由物質原料 (stuff)組成。世界包含著最小部分或粒子,并且構成全部對象 (exclusively object)。這些最小粒子具有確定的基本性質和相互關系。一旦這些最小粒子和它們的相互關系和性質確定了,那么,每一事物就都確定了。這些基本性質和關系就是物理性質和關系,非物理性質和關系隨附 (Supervenience)它們而發(fā)生出來[7]9-10。第一部分已充分證明,基于物理主義思想,我們不能得出顏色是物體表面的微觀物理性質和反射性質,我們能夠得出的唯一科學合理的結論是:顏色現(xiàn)象是人類受到光的作用,在自身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如果我們將顏色性質看作是離開人類活動,并且為外部世界的物體所固有:不管人類存在與否、認識與否、活動與否,顏色都作為世界本身固有的性質而存在,那么,我們持有顏色實在論。上面的論證表明,顏色實在論是錯誤的,并且已經(jīng)被科學的發(fā)展所證明,也與顏色科學家、認知科學家的主流觀點——沒有任何東西是有顏色的——相背[2]3-4。雖然與常識相符,但在哲學上,顏色實在論存在兩個致命的問題:一是無法避免懷疑論的挑戰(zhàn);二是無法合理地說明事實和價值之間的關系,必然導致二者的二分對立。先看第一個問題。
懷疑論者通??梢岳妙伾珜嵲谡?得出“世界的客觀存在”值得懷疑的結論。休謨和笛卡爾的懷疑論就是如此。休謨以為,如果我們將顏色性質從外部物體的性質中排除出去,那么,外部世界將不可能有物體存在,因此我們關于“有一個由物體構成的外部世界”的基本信念就不成立[8]253-256。笛卡爾以為,由于我們醒著時所知覺到的外部世界的性質,包括顏色性質,在我們的夢中同樣可以擁有,因此,我們沒有絕對確定的理由肯定外部世界的存在[9]14-22,172-173。由此,依據(jù)顏色實在論,我們被迫去證明“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這一支撐人類基本信念的正確性。相反,如果接受本文結論,并追隨顏色科學家、認知科學家的主流觀點,將顏色視為,只是人類受到外部世界光的作用,而在我們自身的知覺和意識活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就不會犯投射論的錯誤,即不會將人類自身的知覺和意識活動的性質和現(xiàn)象投射到外部世界去,不會把屬于人類自身的性質當作外部世界物體的性質。
顏色實在論的第二個困難是,無法合理地說明事實和價值之間的關系,必然導致事實和價值的二分對立。顏色實在論由于把顏色解釋為外部物體所固有的性質,因此,顏色必然屬于物理的事實屬性,必然與由對顏色的知覺所引起的情感、情緒、審美感覺等價值屬性分離而存在:顏色屬于外部客體世界,而情感、情緒、美感等屬于主體自身。前者是客觀的,而后者是主觀的,從而必然導致事實和價值的二分對立[10]27-67。相反,如果我們追隨顏色科學家、認知科學家的主流觀點及本文的結論,那么,我們可以將顏色性質既視為事實屬性,又視為價值屬性。因為從顏色性質的呈現(xiàn)離不開主體受到光的作用來說,顏色具有客觀經(jīng)驗內容和認知內容,因而具有事實屬性。并且,由于顏色現(xiàn)象是在人類自身的知覺和意識活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而這一過程必然同時伴隨著情感、情緒、審美感覺等價值屬性的呈現(xiàn)。事實屬性和價值屬性就不是如顏色實在論所認為的那樣——分屬于外部客體世界和人類主體世界,而是人類自身同一活動過程呈現(xiàn)出來的兩種不同現(xiàn)象和性質,兩者同屬于主體世界。因此,事實和價值就必然是糾纏在一起,并從屬于人類活動的同一過程,而不是二分對立的。有人或許說,將顏色性質進而將事實和價值屬性看作人類自身的知覺和意識活動的產(chǎn)物,必然導致相對主義,從而否定事實和價值的客觀性和理性的普遍必然性,因為個人的知覺和意識活動是主觀的、私有的?,F(xiàn)有的科學成就足以反駁這一觀點,伯林(Berlin)和凱依 (Kay)通過對持100多種不同語言人群的顏色命名和顏色詞的使用研究,表明這些人群共同使用的基本顏色詞只有11種 (白色、黑色、紅色、黃色、綠色、褐色、紫色、粉紅色、橙色和灰色),這說明,存在所有人群的顏色語言的普遍理性概念和規(guī)則,它們反映了人類神經(jīng)系統(tǒng)組織的普遍性質[4]19-20。正是這些性質和規(guī)則保證了事實和價值的客觀性和理性的普遍必然性,因此,對顏色實在論的否定不會導致相對主義,相反,可以科學地理解和解釋人類理性能力的本質和界限,使人類理性能力限制在自身的認知和價值能力之內,并使理性不會超越自身,不將自身的能力和性質投射到外部世界。
顏色構成人類認知和知覺世界的最基本現(xiàn)象,只要張開眼睛,我們就必然看到顏色。但是,我們不應該把這一現(xiàn)象當作是離開人類自身的外部世界物體固有的性質。本文的研究和科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雄辯地證明,顏色只是人類作為知覺者,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在自身活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性質,而不是外部對象的固有性質。顏色實在論與常識將顏色視為外部物體 (或物體表面)的固有性質,不但站不住腳,而且不可避免地導致懷疑論,從而不能為“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這一支撐人類一切信念的信念辯護。對顏色實在論的否定,可以使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奠基于對人類自身活動的理性能力的科學合理的理解上,從而正確解釋人類的認知能力和價值能力,防止理性的過度擴張,消除事實和價值的二元對立,并最終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這正是研究顏色的哲學意義之所在。
注釋:
①李滌非《顏色認知及其引申》.《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2):32-37.關洪《牛頓、歌德和黑格爾——關于顏色理論的爭論》.《自然辯證法通訊》,1984(4):6-13.楊建鄴,劉友文《歌德〈顏色論〉初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151-158.楊建鄴,李香蓮《歌德、西貝克和歌德的〈顏色論〉》.《自然辯證法通訊》,1994(4):59-66.方在慶《歌德的〈顏色論〉及其文化背景》.《大自然探索》,1996(3):96-100.鄔波濤《顏色理論之爭的背后——從“原型”視角看歌德的自然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7):1-5.
[1]M ichela Messimi.Non-defensible M iddle Ground for Experimental Realism:Why We are Justified to Believe in Colo red Quarks.Philosophy of Sciences71,January2004.
[2]A lex Byrne and David Hilbert.Color realism and Color Science[J].Behavio 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3)26.3-19,3-64,6-7,6-19,3-4.
[3]James Brockmole.Light,Eye,and Brain[M].Thom son Higher Education.2007.
[4]Gerald H.Jacobs.Color Vision[M].in Encyclopedia of the Human Brain.Vol.2.Elsevier Science(USA).2002.
[5]陶霖密,徐光祐.基于物理模型的虛擬顏色空間[J].中國圖象圖形學報,Vol.6(A),No.4.Ap r.2001.397.
[6]Andrew Melnyk.How to Keep the“Physical”in Physicalism[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XCIV (12),1997:622.
[7]Thomas Hofweber.Supervenience and Object-dependent Properties[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CII(1),2005:9-10.
[8][英]休謨.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9][法]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0][阿]方啟迪.價值是什么[M].臺北: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86.
Abstract:Themicro-parts of objects don’t take on any colors,since colo rs don’t belong to the surface p roperties of microobjects.For all the interference of light,the object also can’t p resent us its colors.The nature of color is that colors are p roduced as the result of the perceiver’s active p rocess w ith the help of light.According to the dominate view s of colo r philosophy,color realism are fallacious.The denial of colo r realism is beneficial to defeating skep ticism and eliminating the dichotomy between fact and value.
Key words:nature of colo r;micro-p roperty;light;colo r realism
M icro-Property of Light and Object and the Nature of Color:Comment on the Main Schools of Color Philosophy and Commonsense
YUAN Jian-xin,YANG Zu-Rui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Histo rical Cultur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 411105,China)
B08
A
1673-0313(2011)01-0010-05
2010-11-08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編號09BZX040);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 (08YBA 037)的成果之一。
袁建新 (1968—),男,湖南寧鄉(xiāng)人,博士,教授,從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