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墨
(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2)
梅堯臣“平淡”詩風內涵辯證
王子墨
(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2)
梅堯臣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緣于其平淡的詩風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由于梅堯臣的作品風格多樣,也導致了對梅堯臣“平淡”的詩歌特點的不斷爭論。從梅堯臣詩歌在描寫上的追新與鍛煉,情感上的深刻蘊藏和形式上的散文化風格方面,對梅堯臣的“平淡詩風”進行辯證分析。
梅堯臣;平淡;詩風;藝術內涵。
梅堯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世稱宛陵先生?!端问贰繁緜鬟@樣寫道:“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堯臣益刻厲,精思苦學,由是知名于時?!盵1]299正史肯定梅堯臣在當時的詩名,卻并未提到他“平淡”的詩風,僅說他“詼嘲譏刺托于時,晚益工?!泵穲虺紟状翁岬狡降?,在慶歷六年的一首《依韻和晏相公》里這樣說道:
微生守貧賤,文字出肝膽,一為清潁行,物象頗所覽。泊舟寒潭陰,野興入秋菼。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噢o未圓熟,刺口劇菱芡。方將挹溟海,器小已瀲滟。廣流不拒細,愧抱獨慊慊。疲馬去軒時,戀嘶芻秣減。茲繼《周南》篇,短橈寧及艦。試知不自量,感涕屢揮摻。[2]268
這首詩頗值得玩味,詩人的意思似乎是到潁州之后,觀覽物象,游賞佳境,才使得自己情性“稍欲到平淡”。梅堯臣還有一首詩談到平淡,《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
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譬身有兩目,了然瞻視端。邵南有遺風,源流應未殫。所得六十章,小大珠落盤。光彩若明月,射我枕席寒。含香視草郎,下馬一借觀。既觀坐長嘆,復想李杜韓。愿執(zhí)戈與戟,生死事將壇。[2]845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梅堯臣談到平淡的時候常常不忘提到“周南”、“召南”,在和晏殊的詩里把晏殊的詩比作 《周南》,自己的平淡與之相比就是“短橈”與“艦”。在《讀邵不疑》詩里,認為邵不疑的“已造平淡”的詩里有“邵南遺風”。可見梅堯臣心里的“平淡”常與強調比興的《詩經》掛鉤,他的平淡觀并非如同字面一樣容易理解,它的內涵是復雜的。
歐陽修曾道出梅堯臣詩風的復雜性。他在《梅圣俞墓志銘》中說:“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氣完力余,益以老勁。其應于人者多,故辭非一體。”[1]18在歐陽修看來,梅堯臣平淡的詩是早年的作品,晚年則追求 “怪巧”、“老勁”、意蘊深遠。不能說梅堯臣的“平淡”的說法是應付晏殊的客套之語,只不過“平淡”并非他唯一的藝術追求。正因為梅堯臣的“平淡”并非一成不變,他的許多詩歌并不能歸納為“平淡詩”,所以產生很大爭議,朱東潤先生就不認為梅堯臣的詩有所謂的 “平淡”:“他的窮途不免使他的再說話中有些遷就,但是對于自己的詩歌,提法沒有變更……他說邵必是平淡,但是自己所向往的是李杜韓,他的企圖是手執(zhí)長戈利戟,在斗爭中決一番生死。世上有這樣平淡的詩人嗎?”[3]13其實,倘若將“平淡”與“愿執(zhí)戈與戟”這樣的斗爭精神對立起來,用純粹淡乎寡味的“平淡”去衡量梅堯臣的詩,確實會不知所措,梅堯臣自己也沒有把“平淡”與講求比興的《召南》對立起來。當晏殊欣賞梅堯臣那些“寒魚猶著底,白鷺已飛前”、“絮暖鮆魚繁,露添莼菜紫”等平淡的句子時,梅堯臣卻說“此非我之極致”,對晏殊的贊許頗不以為然。其實,梅堯臣不是不作平淡詩,而是不滿足于一味的平淡,梅堯臣對詩歌的雕琢不僅豐富了“平淡”的內涵,有時反而會逸出“平淡”的軌道,走上其他的路子,呈現(xiàn)與“平淡”相反的藝術特征。因而梅堯臣“平淡”詩風的內涵是值得進行一番辯證分析的。
梅堯臣的詩在“平淡”之中包孕著其他特點,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平淡詩風卻又豐富了平淡詩風。可以把它歸結為:描寫的追新與鍛煉,蘊藏深厚的激昂感情,散文化的詩歌風格。
錢鐘鍾書曾經說:“他‘平’得常常沒有勁,‘淡’得往往沒有味。他要矯正華而不實、大而無當?shù)牧暁?,就每每一本正經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詩的詞句來寫瑣碎丑惡不大入詩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亂、上茅房看見糞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嚕之類??梢哉f是從坑里跳出來,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4]14-15錢鐘鍾書上述評價可謂擊中要害。梅堯臣30歲左右的作品,由于尚未經歷大的政治風波,心境較為平和,創(chuàng)作過不少清新自然,貼近日常生活的詩。正是歐陽修所說的“清麗閑肆平淡”。倘若只留下這類詩,梅堯臣也未必會有如此巨大的影響。梅堯臣很快就不滿足于這種堆砌的平淡,在平淡的外表下要翻騰出一些波瀾。當然,寫霍亂、糞蛆之類是比較極端的情況,《魯山山行》是藝術上比較成功地一首: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2]168
這首詩總體來說符合“平淡”的特點。這首詩妙在頸聯(lián)?!八湫苌龢洌挚章癸嬒?,梅堯臣用了一個熊爬樹的情景。在詩里用“熊”的意象并不多見,尤其對于文人來說,山行往往伴隨著幽趣,云水魚鳥的意象都比較常見。梅堯臣單單用了“熊”,確實給人以“意新語工”之感,使人耳目一新。意象的變化只是他小試牛刀。
再如他的《東溪》: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fā)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短短蒲茸齊似翦,平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2]772
這首詩有點“平得沒有勁,淡得沒有味”的特點,沒什么強烈的感情波瀾。但頷聯(lián)卻用了兩個醒目的字眼,“老”和“丑”。在一首記述游賞幽致景觀的詩里,用這類字眼不多見。梅堯臣用得恰到好處,沒有破壞整首詩的意境。用險怪的字句來描摹景色能看出他是從孟郊、賈島這一類苦吟詩人中學來的,例如孟郊的“老蟲干鐵鳴,驚獸孤玉咆”(《秋懷十五首》之十二),[5]61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暮過山村》),[6]395不過他們的詩沒有梅堯臣的詩顯得更加心態(tài)平和。
在對描寫進行雕琢、追新的時候,斧鑿之痕過于刻露,梅堯臣的詩往往又會從平淡之外翻出另外的藝術特點,背離了“平淡”的風格,顯出瘦硬與奇崛?!皽I落正濕衣,腸翻如轉車”(《昭亭潭上別》)、[2]462“青瑩鬼火動,不悟前山雨,昏徑梟鳥鳴,獨行毛發(fā)懼”(《夜行憶山中》)、[2]483“魚寒未動鱗,獸渡時有跡”(《春溪水》)、[2]543“鯉魚相隨不知數(shù),老蛤銜泥在深處”(《暮雨》)[2]481這樣的詩句俯拾即是。這些詩句不能歸納進“平淡”的范疇,梅堯臣的“平淡”被他的刻畫與錘煉所掩蓋,他愛用一些感官沖擊比較強的字眼,起到一種耐人咀嚼、醒目驚人的藝術效果。
陸游曾經評價梅堯臣的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平生解牛手,馀刃獨恢恢。”(《讀宛陵先生詩》)梅堯臣的詩特別強調煉字,往往一兩個突出的詩眼使整首詩煥發(fā)出靈動的光彩。如“山形無地接,寺界與波分”(《金山寺》),[2]191“窗間晴氣入,空際晝涼生”(失題),[2]202“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后寄歐陽永叔》),[2]803“對山憐去鳥,隔樹識游人”(《與道損仲文子華陪泛西湖》)。[2]383這些詩句往往動靜結合,使梅堯臣從“平淡”之外煥發(fā)出生氣,并不給人枯燥乏味之感。正像朱熹說他的:“平淡中有意思。”
梅堯臣的詩有追新的一面,有時卻追求得過分,寫出一些不倫不類的詩。如《十一月三日病后始入倉》:
曾非雀與鼠,何彼大倉為,狐裘破不溫,黃狗捕其皮。霜花逐落月,綴在枯槁枝,予年過五十,瘦寢冰生肌。[2]642
這類詩往往詩味不夠,過于俚俗。梅堯臣寫詩的素材往往近取諸身,任何事物都往詩里寫,雖說開拓了詩歌描寫的范圍,但藝術上卻欠缺雕琢,比如《捫虱得蚤》:
茲日頗所愜,捫虱反得蚤。去惡雖未殊,快意乃為好。物敗誰可必,鈍老而狡夭,穴蟻不囓人,其命常自保。[2]398
這種詩翻來覆去說一些毫無新意的道理,從“平淡”中反而翻出了惡俗。朱熹就曾說他:“他不是平淡,乃是枯槁。”[1]64雖未指明是哪一首詩,但恐怕與梅堯臣這類描寫細物乃至俗物,卻又開拓不出新的藝術境界,只是發(fā)些浮泛的議論不無關系。
歐陽修的詩里說道,“梅翁事清切,石齒漱寒瀨……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1]8梅堯臣的詩歌在平淡之外開掘出瘦硬的特點,力求表現(xiàn)出一些崎嶇波折。嚴羽曾說:“梅圣俞學唐人平淡處?!边@類平淡恐怕是指梅堯臣學賈島、孟郊那類在平淡氛圍里造出奇崛的詩。所以,梅堯臣不滿足純粹的“平淡”,他要追新,表達一些他人所不道的東西,但有時流入追新的一面,就顯得詩味不足,雕琢不夠,甚至有些惡俗了。
梅堯臣曾多次應舉,卻不曾及第,宋代科舉之路已大大放寬,梅堯臣不能通過科舉做官,心中有老大的凄涼與不甘。由于長期沉淪下僚,有廣泛的社會閱歷,常常對貧苦百姓與社會不公抱以極大的同情與不滿。又卷入慶歷黨爭,政治上的顛簸加劇了他內心的不平。梅堯臣多次表述過他的詩歌追求,“我于詩言豈徒爾,因事激風成小篇。辭雖淺陋頗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子,區(qū)區(qū)物象磨窮年”(《答裴送序意》),[2]300“直辭鬼膽懼,微文奸魄悲。不書兒女書,不作風月詩。唯存先王法,好丑無使疑”(《寄滁州歐陽永叔》),[2]330“圣人于詩言,曾否專其中。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謂國風。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不獨識鳥獸,而為文字工”(《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2]336從這些能看出來梅堯臣要求詩歌要像韓愈的“物不得其平則鳴”和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朱東潤先生否定梅堯臣平淡的立論就是在于梅堯臣強調詩歌與社會的聯(lián)動,將詩歌當做斗爭的工具。能否因此就否定梅堯臣的平淡還有待商榷。試舉幾個例子:
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帐找皇?,無物充煎釜。 (《田家》)[2]93
無能事耕獲,亦不有雞豚。燒蚌曬槎沫,織蓑依樹根。野蘆編作室,青蔓與為門。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裩。 (《岸貧》)[2]470
九陌無人行,寒月凈如水。洗然天宇空,玉井東南起。我馬臥我庭,帖帖垂頸耳。霜花滿黑鬣,穴欲致千里。我仆寢我?guī)?,相背肖兩巳。夜深忽驚魘,呼若中流矢。是時興我懷,顧影行月底。唯影與月光,舉止無猜毀。吾交有裴宋,心意月影比。尋常同語默,肯問世俗子。(《月下懷裴如晦宋中道》)[2]578
這三首詩,前兩首可歸為一類,后一首是另一類。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蘊含著深厚的感情,但都用看似“平淡”的形式去表現(xiàn)?!短锛摇窡o一句議論,但最后用一句“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表現(xiàn)出作者的同情。這首詩里,作者隱去了激昂感情的外在表現(xiàn),在看似平淡的筆觸里蘊含鋒芒。《岸貧》則更進一步,全詩更像是在描寫一幅農村的生活畫卷,只不過場面過于寒酸,表現(xiàn)了赤貧農民的艱辛生活,梅堯臣用這首詩平鋪直敘了一幅圖景,不僅隱去了感情,也幾乎隱去了作者本體,把它當做連貫而客觀的場面描寫,將他的同情隱含在平淡的描寫中?!对孪聭雅崛缁匏沃械馈穭t是詩人對自我的關注,是他心靈的激蕩。詩人內心的憤懣與戰(zhàn)栗在靜謐的月夜爆發(fā),這首詩的開端還是一片饒有韻味的平淡場面,然而隨著作者“夜深忽驚魘,呼若中流矢”,一場噩夢驚醒,情感的激蕩打破這些平靜,在動蕩中感到深深的不安,這首詩可以視作一種過渡,激昂的情感倘若詩人不加以節(jié)制,梅堯臣的詩就會轉向充滿戰(zhàn)斗鋒芒的路子,與平淡相反,充滿了昂揚的斗志。
像上面列出的這些詩,都是有物、有事、有情的,梅堯臣時而以平淡的口吻道出,時而卻又顧不得平淡,畢竟“平淡”并非梅堯臣唯一追求的風格特征,他常常難以抑制內心的情感,從而打破了一貫的平淡。班固在《離騷序》里批評屈原,“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 ”[7]49-50加上《禮記》所載,“溫柔敦厚,《詩》教也”。[8]843所以自古以來,正統(tǒng)詩教對直抒胸臆或是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否定的,要求詩人“婉轉附物”,曲折表達。梅堯臣倒是多次“越位”,如《陶者》、《猛虎行》、《書竄》,都是直書無隱,感情噴薄而出,絲毫不留情面,只求一吐為快,顧不得“平淡”了,反而十分得激切、張揚。
梅堯臣的詩“其應于人者多,故辭非一體”,很難用一個簡單的詞匯去定義所有的作品。梅堯臣并非一個舉旗標榜“平淡”的詩人,與只求“清空”、“蘊藉”而掏空情感與“質實”的浙西詞人不同,梅堯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使他無法將詩歌順著平淡的路子開掘到底,鋒芒與情感填充了“平淡”的空間,因而使得詩歌滋味醇厚,有時不僅不平淡,反而是辛辣了。
“以文為詩”在唐詩中就曾出現(xiàn),韓愈就是一例,一首詩娓娓道來,夾敘夾議,詩歌的容量增大,句子增多。梅堯臣說自己“既觀坐長嘆,復想李杜韓”,至少在“以文為詩”的特點上,他倒是有些受韓愈的影響。梅堯臣有時用詩罵起人來、動起怒來也是不急不慢,侃侃而“罵”的,比如《猛虎行》、《書竄》。至于描寫日常生活,梅堯臣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平鋪直敘,隨物婉轉,內蘊豐富。他所擅長的散文化的詩歌風格,由于句子數(shù)量的增多,拉長了篇幅也拖緩了感情,使得詩歌的感情流露變得舒緩自然,給人行云流水的平淡之美,形成了他平淡詩風的一個方面,是對“平淡”內涵的豐富。他的作品被后人稱作“宛陵體”,南宋的陸游,清初王士禎等人都十分激賞,大量效仿。
劉克莊這樣評價梅堯臣:“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盵1]109王應麟又評價說:“梅圣俞之閑淡……雖時有宋調,而多近唐人?!盵1]190他們都肯定了梅堯臣在詩歌史上承上啟下的作用。如錢鐘鍾書所說:“宋詩還有個缺陷,愛講道理,發(fā)議論;道理往往粗淺,議論往往陳舊,也煞費筆墨去發(fā)揮申說。這種風氣,韓愈、白居易以來的唐詩里已有,宋代理學或道學的興盛使它普遍流播?!盵4]7梅堯臣的詩如果說真的為宋詩開辟了道路,那么愛發(fā)議論,并且時而迂腐,梅堯臣倒是起到了不好的示范。如《辯疑贈獻甫》:
一客逢吠狗,無箠制狗狂。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良狗豈妄吠,好言已莫詳。言乃仁之趨,叱乃義所當。趨仁不顧義,非是助狗猖。吾今不疑仁,仁義嗟何妨。[2]798
不僅道理淺薄無聊,而且毫無詩味。有時梅堯臣將這種散文化的風氣引入他一些日常生活的詩里,倒產生了一些平淡有味的詩。如《宣州環(huán)波亭》:
冒暑駐輪轂,徘徊北壕上,棟宇起中央,芙蓉生四向。今吾太守樂,慰此郡人望。雨從昭亭來,水入句溪漲。蜻蜓立欄角,朱鯉吹荷浪。岸木影下布,水鳥時引吭。心閑不競物,興適每傾釀。薄暮詠醉歸,陪車知幾兩。[2]462
梅堯臣這首詩的“平淡”更多的體現(xiàn)在心境上。“心閑不競物,興適每傾釀”是詩人內心的寧靜。在詩里有景有情有議論,正是梅堯臣詩歌的一個特點。這種詩在梅堯臣的集子里很常見。如《晚坐北軒望昭亭山》:
少客兩京間,熟游嵩與華。歸來宛溪上,厭往昭亭下。何以厭昭亭,衰遲倦驅駕。況復慚詠歌,嘉辭前有謝。咀嚼在人口,甘美如食蔗。方向陶淵明,苦語近田舍。節(jié)行固不變,出處亦多怕。常防惡少年,豪橫使出胯。譬如故將軍,尚被亭長罵。不若守弊廬,讀書至中夜。[2]531
這首詩里梅堯臣自比陶淵明,是后世學者認為梅堯臣“平淡”的論據(j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梅堯臣依然抒發(fā)了內心的不平,“常防惡少年,豪橫使出胯。譬如故將軍,尚被亭長罵”。只不過由于向晚的環(huán)境,以及作者此前較長篇幅的鋪墊,使感情不再那么激切,也變得舒緩有余,拿捏自如了。在詩的末尾加上一兩句議論是梅堯臣的慣常做法,相類似的還有 《九月十一日下昭亭舟中》、《次韻和吳季野游山寺登望文脊山》、《寄題滁州醉翁亭》等。這類詩往往前半部分描摹景物,平淡自然,最后要翻出一些議論。盡管有議論,卻被景物所沖淡,變得更加柔和。
平心而論,這種散文化的詩歌風格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一首詩的內涵,能包孕更多的內容,也較容易沖淡一首詩的感情,使之流入平淡乃至平庸,有時導致寫景不夠集中,抒情不夠深厚,正像毛澤東中所說:“韓愈以文為詩;有些人說他完全不知詩,則未免太過……宋人多數(shù)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一反唐人規(guī)律,所以味同嚼臘。”[9]這句話未免絕對,但從梅堯臣來分析,有些散文化的夾敘夾議的詩,描寫工巧,語句流麗,感情卻平淡不少。
陸游曾經做了8首仿效“宛陵體”的詩,都是五言古體,這幾首詩“一則徑取宛陵以文為詩的典型題材,用詩歌代替書信,其精彩處在復述對方書信內容時能夠做到意同語異且情辭俱;一則學宛陵在平淡中間出怪巧排奡,此為宛陵不為人熟知的一面,一則學宛陵在平實的語言中析情洞理,或借以物,或借以事,為宛陵最具有‘真味’的一面?!盵10]可見陸游有意學習梅堯臣五言古體詩歌中平淡的一面,錢鐘鍾書也推斷道:“抑自病其詩之流易工秀,而欲取宛陵之深心淡貌為對癥之藥耶?”[11]117可見,梅堯臣這些散文化的古體詩是被陸游當作 “平淡古拙”的“教材”來看待的。
有些學者認為,梅堯臣的平淡詩“不再特指那種田園式的清麗閑淡,而是在悄悄地置換其中的內容了……梅堯臣更推崇的是通過推陳出新求得語言的‘工’,從而產生平淡美”。[12]梅堯臣的平淡詩含有一種張力,平淡與雕琢相互拉鋸,平和與激切相互斗爭。歐陽修曾將梅堯臣比之于賈島、孟郊,梅堯臣回復道,“嗟我于韓徒,足未及其墻。而子得孟骨,英靈空北邙?!?《讀蟠桃詩寄子美永叔》)[2]250梅堯臣的自謙不算過分,他的平淡詩歌畢竟沒有流入孟郊一般的窮愁苦吟,錢鐘鍾書曾經比較兩人:“東野五古佳處,深語若平,巧語帶樸,新語入古,幽語含淡,而心思巉刻,筆墨圭棱,昌黎志墓所謂:‘劌目鉥鐘心,鉤章棘句’者也。都官意境無此邃密,而氣格因較寬和,固未宜等類齊稱?!盵11]166梅堯臣的詩糅和了多種藝術風格,既上繼風騷的《詩經》傳統(tǒng),也受白居易、韓愈的以文為詩的影響,同時雜以賈島、孟郊的錘煉字句,卻又在心理上親近韋、柳的平淡自然。因而梅堯臣的平淡詩應用較為辯證的眼光看待,他的平淡詩內涵豐富且包孕深厚,總體上紓徐自如,并不排除雕琢字句和情感蘊藉,但是當詩人對后兩者的重視超過追求“平淡”的時候,他的詩又站到了與“平淡”相反的一邊。這正是梅堯臣詩呈現(xiàn)多重面貌的原因。
[1]周義敢,周雷,編.梅堯臣資料匯編[M].朱東潤,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宋)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宋)梅堯臣.梅堯臣詩選[M].朱東潤,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4]錢鍾鐘書,選注.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唐)孟郊.孟東野詩集[M].華忱之,校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6](唐)賈島.賈島集校注[M].齊文樓,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7](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白化文,許德楠,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漢)鄭玄,注.禮記正義[M].(唐)孔穎達,等,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毛澤東.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N].人民日報,1977-12-31.
[10]徐丹麗.陸游效梅宛陵體初探[J].中國韻文學刊,2006,(1).
[11]錢鍾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王順娣.梅堯臣的平淡詩觀[J].社會縱橫,2008,(8).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Mei Yaochen's"Plain"Poetic Style
Wang Zim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Mei Yaochen,whose simple but thought-provoking poems have struck a line for himself,is honored as the"forefather"of Song poetry.For the fact that his poem styles vary a lot,continuous argumentations occur concerning his poetic feature of being"plain".The paper aims to give a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Mei Yaochen'pursuit of novelty and polishing in poetic descriptions,his profound connotation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his unique style of resembling prose.
Mei Yaochen;plain;poetic style;artistic connotation
I207.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2-447X(2011)06-0040-05
2011-09-22
王子墨(1988-),天津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