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兵,汪俊祺
(黃山學院 體育系,安徽 黃山 245041)
徽州雙人獸舞的文化特征
彭文兵,汪俊祺
(黃山學院 體育系,安徽 黃山 245041)
明代中葉以降300年,徽州經(jīng)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徽州雙人獸舞也因此迎來了黃金發(fā)展期?;罩蓦p人獸舞既具有民俗文化的一般屬性,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對其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徽州雙人獸舞充分反映了徽州人對生命的重視,對道德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對民眾的教化,對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等,滿足了傳統(tǒng)徽州宗族社會的需要,反映了人們一定的精神需求。
雙人獸舞;文化特征;徽州
明清徽州府轄歙、婺源、黟、休寧、祁門、績溪6縣,是一個典型的宗族社會。明代中葉以降300年,徽州經(jīng)濟因徽商的壯大而得以快速發(fā)展,“金令司天,錢神卓地”改變了徽州封閉落后的面貌;“人情丕變,萬象更新”,徽州人的價值觀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此一時期,徽州民俗活動也開始豐富多彩起來,特別是圍繞汪華、程靈洗和胡元帥的祖先信仰,張巡、許遠的雙忠信仰以及各種自然與社會信仰所展開的一系列迎神賽會活動,成為徽州重要的民俗事象,[1]10-11徽州雙人獸舞也是在此背景下普及和繁榮起來的。
徽州雙人獸舞主要有舞回、舞獅和舞麒麟。
清道光初年始,績溪縣伏嶺村火災(zāi)開始頻繁起來,尤其是到了春節(jié),火災(zāi)概率陡然增大。與此同時,野獸也時常出沒村中,對孩童和牲畜的安全構(gòu)成了極大威脅。村民們深信這一切都是村東頭雞鳴山巔的一頭“火獅”和山下的一只“石虎”在作祟。為了鎮(zhèn)住“火獅”和“石虎”而消災(zāi),村民們創(chuàng)設(shè)出了舞回活動。“回”是大口套小口,大口暗指寬口的獅子,小口暗指窄口的老虎,再加上“回”的頭上有一對犀利的角,因此,村民們想象著它比獅、虎更威猛,是真正的獸中之王。1830年后,元宵節(jié)舞回活動遍及周圍各村,并沿襲成俗。[2]268-284
最初的舞回是用彩色紙條披在兩人身上進行舞動,但紙條張力小,很快就破碎掉落了。村中一老婦看到此情形,便拿出一頂麻布蚊帳,制作了回頭、回身,這樣舞回才得以順利進行。隨著舞回風俗的普及,回的制作也日益精美。回頭、回尾以篾扎,用紙糊、彩繪,嘴可張合,舌可伸縮,回皮用土黃布綴以當?shù)禺a(chǎn)的苧麻絲染成的金黃色須毛。兩男性表演者,著土黃色褲子,褲腿綴金黃色須毛,褲腳連爪。[2]268-284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夜,村民們點起松明火把,參與到舞回活動中,向火獅、石虎示威。表演動作有快跳、慢跳、快步、慢步、轉(zhuǎn)圈、抖毛伸舌、理毛撓癢等低樁套路。1900年前后,伏嶺村外出經(jīng)商的“出門客”買回了制作精美的獅頭、獅皮,舞回遂改為實際上的舞獅,但人們?nèi)粤晳T地稱為舞回。[3]66-67
舞獅傳入徽州有800多年歷史,徽州的雙人獅舞有彩獅舞、青獅舞、火獅舞。徽州彩獅舞較為流行,它凝聚著速度、力量、靈巧、協(xié)調(diào)和準確,分低樁、中樁和高樁套路表演。低、中樁套路有:小跑“圓場”、“跳四門”、“翻元寶”、“五子奪魁”、“麒麟送子”、“獅子拖街”、“獅子橫戈”、“獅子拱背”、“獅子喝水”、“金獅扁擔”、“金貓避鼠”、“獅游臺灣”、“獅子看天”、“獅子舂瞇”、“推搡哥”、“獅子嘯天”、“獅子盤柱”、“豎牌坊”、“重羅漢”等,平穩(wěn)中透著驚奇。高樁套路總稱為“獅舞仙(天)橋”。所謂“仙(天)橋”,就是將18或36張桌子,壘成三層或五層拱橋,拱橋頂端放一把椅子?!蔼{子”自下逐層攀桌而上,登上椅子,作蹲伏狀,舉頭四望,謂“獅子望月”;接著獅尾人托著獅頭人臀部立起,獅頭人雙腳朝上并攏,謂“獅子拜觀音”;再并攏雙腳朝下點三次,謂“獅子拜年”;后接望月蹲伏狀,再豎蜻蜓,獅頭人雙手立于椅面上,獅尾人雙手立于椅背上,謂“金獅擎天”。隨后撤去椅子,在桌上踏步走四角,走畢以“天賜元寶”套路翻躬斗逐層而來,[4]173-191驚險中透著平穩(wěn)。
在徽州,跳儺和舞獅總是相伴而行?!冻汝柹⒅尽れh風俗禮教考》載,歙縣“儺禮頗近古,而不舉于官,乃鄉(xiāng)里好事者為之。新正用童子衣彩衣,蒙假面,作魁星、財神之類,或扮彩獅,敲擊鑼鼓,跳舞于庭,用博果餌,亦即玄衣朱裳黃金四目驅(qū)疫遺意”。清代婺源縣慶源村詹元相《畏齋日記》記有“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初二,陰,接獅儺會神,支銀五分賞儺人”的記載。祁門縣蘆溪儺舞表演程序是,盤古持開山斧表演開天辟地,劃定太極套路。接著是和仙持云帚,合仙持金蟾,表演太極生兩儀套路(也叫“劉海戲金蟾”)。四象則穿插跑八卦圖表演,意即“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彪S后兇星持杖拈須上,行惡作法,欲滅五谷;吉星持劍追殺,力挫兇星。最后由劉海引出獅子,圓場數(shù)周,意謂天下平安,萬方同樂。在鞭炮鑼鼓聲中,劉海嬉逗于獅前,躍騎于獅身上,表演“劉海逗金獅”(又叫“獅子報平安”)套路。表演完畢,儺人收去祭祀用的五谷犧牲及儺神圖,剪下獅子身上的苧麻,盛于盤中,讓村人拿去給兒童扎辮子或放在身上隔邪。[2]268-284
麒麟舞傳入徽州也有800多年歷史,麒麟舞在徽州府治所在地歙縣更為普及,內(nèi)容更豐富。流傳至今的有岔口村、承獅村麒麟舞。承獅麒麟舞始于清乾隆年間,承獅最先行的是獅舞,但村里并不安寧,人們認為是舞獅驚動了村莊獅神,后改為舞麒麟,且無論遇到喜事、樂事、哀事、愁事等都要舞麒麟,所謂“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罩蓣梓耄漕^似龍,大如籮筐、獨角、圓眼,頸似鹿,尾似獅,背部有鬃毛,頸和身腹部綴鑲金或紅邊的鱗甲,舞者穿著繪有麒麟甲的連襪褲,麒麟頭內(nèi)懸掛小燈籠,從而使得兩眼通明。麒麟由兩個壯漢支撐著舞動,表演著“舞四門”、“嬉八寶”、“奪玉書”、“銜玉書”以及 “騰云駕霧”、“涉水渡河”、“登高山躍平川”[4]173-191等舞蹈動作。岔口麒麟舞保留了儺舞的遺制,除飾麒麟者外,其余表演者都要戴儺具。從麒麟的古樸舞蹈程式里,人們可以領(lǐng)略到古時徽州的鄉(xiāng)土氣息。[5]
徽州雙人獸舞造型藝術(shù)通過特別的裝飾風格、整體構(gòu)成而得以體現(xiàn)。
徽州雙人獸舞通常采用大頭、大嘴、大眼、大腳的夸張化造型藝術(shù)。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彩獅造型,其獅頭以竹編骨架,用綿紙、布帛層層糊褙,最后上漆彩繪。獅嘴呈方形;刻畫的獅牙平鋪;獅舌朱紅微翹;獅的眼球成黑色,一半鑲?cè)胙劭?,一半齙露在外;獅身皮飾(獅帔),以紅、綠、黃、白、黑五色布制作;兩側(cè)獅毛用苧麻絲制作,染成紅、綠、黃三色;寬三、四寸的綠色背梁,周鑲紅色或黃色蜈蚣腳邊,并有銀白色金屬泡釘環(huán)列,背梁中央還有黑、白色布塊縫制的八卦圖;獅尾橢圓而短;獅頸懸掛一塊紅、綠、黃、白布鑲拼的尺許寬下幅;舞獅人以黃布帶束腰,著黃色連襪褲,腳腕處環(huán)系白布縫制、內(nèi)充棉花的寸許長獅爪,[4]173-191給人以喜氣盈門、平安吉祥之感。
徽州彩獅造型對本土物態(tài)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在已入選的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中,獅子是其涉及最多的體裁之一。[6]215與北派石雕獅的威猛形象有所不同,徽州石雕獅由于融入了民間獅舞的形態(tài)元素,將獅子雕刻得頭大臉闊,額隆頰豐,箕口肉鼻。頭頸披著漩渦狀的鬃毛卷泡,胸飾瓔珞華錦,脖掛鈴鐺,雄獅腳踩繡球,雌獅撫弄小獅,顯得憨態(tài)慈愛,達到了親和、吉祥的卡通化藝術(shù)效果。
最能體現(xiàn)獅儺藝術(shù)造型的是表演者戴在臉上的儺面具。祁門縣、婺源縣至今還保留著百年前的儺面具,每一儺具代表著不同的意象?,F(xiàn)存婺源縣慶源村的儺面具有盤古、觀世音、和合、關(guān)公、沙和尚等60多個。面具采用鱗狀刀路,淺浮雕與鏤刻的結(jié)合使造像變形效果異常顯著。關(guān)公“紅臉劍眉”,判官“怒目圓睜”,和合“笑容可掬”,沙和尚“憨厚大度”,觀世音“端莊嫻靜”。面具色彩強烈、跳躍,多者已油漆過7次,有一片諸侯面具,其背面注明最近的一次油漆時間為乾隆十九年。祁門蘆溪儺,當?shù)厝私小疤亍薄ⅰ捌桨矐颉?、“地戲”或“地獅”,每年正月舉行。其儺面具有:盤古一枚,青面大眼,頭暴青筋;兩儀兩枚,一陰一陽,即和合二仙,笑臉;兇星一枚,即四季臉,春為綠色、夏為赤色,秋為棕色,冬為青色。四季面具均頭生兩犄,額飾三小人頭,雙眼深陷,大嘴齊耳,頂部可插翎子。在徽州諸儺中,祁門蘆溪儺最為古老,從人物、面具名稱、舞蹈語匯以及表演的程序看,都與 《周易》易理相近,通過“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的演繹,形象地描述了先民對宇宙發(fā)生和社會變化的最初認識,從而折射出古老的哲學光芒。[2]268-284
徽州戲劇演出活動逐漸活躍是在明代中葉徽商興盛后,尤其是道光至民國中葉,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局面。在徽州的鄉(xiāng)村城鎮(zhèn),凡遇結(jié)社賽會都必演戲;違反祠堂規(guī)定還要罰戲;有條件的家庭,在接待至親好友、娶親、酬愿、保禾苗等則會出戲。[7]64-67徽俗云:“鑼鼓響,腳板癢”,籍此形容徽州人趕場的熱情。
徽州雙人獸舞,是在鑼鼓管弦等樂器的伴奏下進行的,由于表演方式、內(nèi)容等的不同,樂器使用的種類、數(shù)量也有區(qū)別。即使是同一種獸舞,不同村落人表演所使用的樂器也有差異。歙縣岔口麒麟舞有專門的伴奏曲,其使用的打擊樂器是小堂鼓、大鑼、小鑼、鈸、吟鑼(吟鑼很小,只作擊拍用)。管弦樂器有笛、嗩吶、徽胡、二胡、月琴等。歙縣承獅麒麟舞打擊樂器為大鼓、大鑼、小鑼、鈸。管弦樂器為笛、嗩吶、二胡,樂曲主要是昆腔曲牌。民國時,承獅村的鳳舞臺班還對麒麟舞的腳本進行了整理、改編,增加了角色人物及念白和唱腔,麒麟舞的這一出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度成為鳳舞臺班的招牌劇目。[4]173-191
在藍田村,人們也將昆曲融入到了獅舞表演過程中。在彩獅舞的“五子奪魁”程式中,5名10余歲男孩,身著花箭衣、燈籠褲,扎幞頭巾。各執(zhí)槍、刀、弓箭、朝笏、金元寶依次舞動出場?!拔遄印比康菆龊?,隨即同舞共唱《五子奪魁》昆曲5支。而“獅子”則踩著樂曲節(jié)拍,在“五子”中穿梭、跳躍、舞動。彩獅舞是在 《急急風》、《慢長錘》、《紐絲》、《水底魚》、《快長錘》等組合鑼鼓經(jīng)中進行的。伴奏的鑼鼓種類有小堂鼓、京鑼、小鑼、中鈸、小镲,就是俗稱的“細鑼細鼓”。[4]173-191
最早的舞回也是在鼓、鑼、鈸伴奏下進行的,但鼓點相對簡單些。
徽州雙人獸舞大多以眾人耳熟能詳?shù)纳铒L俗來命名動作名稱。
彩獅舞中的“金獅扁擔”創(chuàng)意來源于山區(qū)百姓常把扁擔做為運輸?shù)墓ぞ摺Y橘胗诘胤?,稱“翻元寶”,是因為這里徽商眾多,富可敵國,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財富的向往?;罩萆铰菲閸纭羡置懿?,給百姓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徽商發(fā)家致富后,紛紛回家修橋、鋪路、建亭。嘉慶《績溪縣志》載,境內(nèi)有石橋112座;嘉慶《休寧縣志》載,境內(nèi)有石拱、石墩橋84座;黟縣屏山村有“三里十橋柳覆堤”之稱;婺源縣桃源村,在穿村而過的桃溪上就架起了36座石拱橋;[6]132-133黃山上的橋因云霧時??澙@,跨川如虹,臥波如龍,更是給人以空靈之感;“獅舞仙(天)橋”名稱的由來與此有很大關(guān)系?;罩萑宋亩κⅲ婆e發(fā)達,徽州府所在地歙縣,在明朝,文榜舉人482人、進士187人,武榜舉人75人、進士21人;在清朝,文榜舉人1042人、進士350人,武榜舉人226人、進士65人。[8]570-575“五子奪魁”即是寓意父母咸望子孫刻苦勤奮地修才、修德,從而科舉中的,光宗耀祖。“重羅漢”表演形式直接取材于在明中葉后葉村興起的“疊羅漢”風俗。“豎牌坊”,取材于徽州民間的建造牌坊習俗。整個徽州曾建有1000多座牌坊,歙縣至今尚存石質(zhì)、木質(zhì)等大小牌坊101座,[6]169人們籍此表達對忠、孝、節(jié)、義的宣揚,對功勛、科第、德政等的炫耀。如果說棠樾牌坊群中的一座石牌坊,體現(xiàn)出了徽商的財力、民眾的智慧;這種靠人與人、力與力“重”起來的活動牌坊則是奇險的,是力與美的展示。
徽州是移民社會,歷史上的三次世族大遷徙,給徽州帶來了正宗儒風。從歷史角度看,對徽州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祖籍徽州的朱熹所創(chuàng)立的新安理學思想。在明清徽州,宗族的族規(guī)、家訓中都有類似“一切儀節(jié),謹遵朱子《家禮》”的明確規(guī)定。[9]113在徽州,倫理已實現(xiàn)生活化,人們非常重視平時的“繼善成性”和“日生日成”,強調(diào)在日常生活中修養(yǎng)孝悌忠信之道。這一倫理思想在徽州居民的建筑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如黟縣西遞村“大夫第”就嵌入了“留耕”(取自“心田存一點,留與子孫耕”勸善聯(lián)文)題額和“作退一步想”題額,其繡樓就是作后退一步建造的,并將墻的棱角削去;在西遞村東園的門上有一把鏤空扇形楣望,不大的拱門高出地面四級臺階,人們過門時,自然地要抬頭向上望,即抬頭見扇(善),其寓意是做人要為善、也有勸人為善的用意。雙人獸舞在這樣的文化村落里表演,其在愉悅?cè)松硇牡耐瑫r,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徽州雙人獸舞本身作為一項民俗活動,倫理思想亦是其要渲染的主題之一。
“魁星點斗”、“字舞”、“張仙送子”、“麒麟嬉玉書”等徽州麒麟舞套路動作直接、充分地傳達了這一信息。拿承獅麒麟舞腳本中的魁星唱、白、念來說,魁星之唱——“麟誕魯崗,孔圣之祥。玉書瑞降,華夏輝煌,誨爾蒙童識經(jīng)章。百花齊放,燈彩滿堂。頌太平,和聲悠揚!”體現(xiàn)出了徽州人的尊孔理念??侵住翱翘惶?,村村傳喜報!魁星舞一舞,文耀牌坊豎!方斗舉一舉,五子同科舉!朱筆點一點,狀元金牌匾!”表達了徽州人盼望科舉取仕,光宗耀祖的心愿。魁星之念——“巨筆掄元積德堂,文魁點斗把名揚。滿門朱紫皆富貴,富壽綿綿大吉昌!”[4]173-191道出了前世積德與后世享福的因果關(guān)系。
舞獅過程同樣也蘊涵著深厚的倫理思想。獅子出場及獅舞中的低樁 “圓場”、“跳四門”,“獅游臺灣”中的順舞三圈、反舞三圈以及高樁走四角等套路動作,體現(xiàn)出的是中庸和諧思想。在獅舞“麒麟送子”表演套路動作中,舞獅者事先將一名小孩抱著,藏在獅身下,舞蹈著進入新人房內(nèi),并在床上產(chǎn)下“小獅”,隨后“小獅”歡蹦亂跳地滿場游走、打幾個滾、翻幾個躬斗,參與到大獅的舞動過程中,傳達的是儒家孝文化。再有“獅子拜年”寓意徽州尊敬老人、兄弟孝悌的傳統(tǒng)民風,而“獅子拜觀音”則表達了人們對風調(diào)雨順、一生平安的期盼等。
借助雙人獸舞,徽州人將自身的文化信仰、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充分地宣揚出來。在活動中,族長和族眾、富者和窮者、上智和下愚之人結(jié)為緊密的社團,在視聽之外打開廣闊的精神空間,喚醒道德自覺,規(guī)范善惡行為。
徽州雙人獸舞是活態(tài)的、承自往昔的,它承載著歷史、社會、審美、精神、教育等價值。它的產(chǎn)生、存在和發(fā)展,滿足了傳統(tǒng)徽州宗族社會的需要,反映了人們某些精神需求。其長期存在并不斷發(fā)展,也表明它能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改變自己的內(nèi)容與方式,從而成為大家所能接受并加以愛好的民俗活動?;罩蓦p人獸舞所表現(xiàn)出的對生命的重視,對道德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對民眾的教化,對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等,是其對于徽州社會的文化作用,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文化功能不可忽視。
[1]卞利.徽州文化全書·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朱萬曙.徽州文化全書·徽州戲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藍凡.中華舞蹈志·安徽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4]柯靈權(quán).歙縣民間藝術(shù)[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國安徽在線網(wǎng).徽州民俗[EB/OL].http://www.anhuinews.com/history/system/2002/03/29/000003796.shtml,2002-03-29.
[6]陸林,凌善金,焦華富.徽州文化全書·徽州村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7]汪俊祺.徽州地方戲曲武藝表演及價值功能[J].黃山學院學報,2011,(3).
[8]汪俊祺.“尚文”風尚下的明清徽州武術(shù)狀態(tài)[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5).
[9]周曉光.徽州傳統(tǒng)學術(shù)文化地理研究[D].中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2005.
Cultural Features of Beast Dance for Two People in Huizhou
Peng Wenbing,Wang Junqi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300 years after the mid-Ming Dynasty,beast dance for two people came to its prim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izhou economy.The dance not only has common features of folk culture,but also has its own cultural features.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dance fully reflects the value Huizhou people put on life,their worship of morality,their love for nature,their education for people,and their creation of arts.All these meet the needs of traditional Huizhou clans and embody certain spiritual demand of Huizhou people.
beast dance for two people;cultural feature;Huizhou
J722.2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2-447X(2011)06-0004-04
2011-10-11
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010sk445);安徽省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ASS2011225);黃山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2009JXYJ15)
彭文兵(1976-),安徽宿松人,黃山學院體育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文化與體育產(chǎn)業(yè);
汪俊祺(1964-),安徽歙縣人,黃山學院體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文化與學校體育。
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