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馬孟麗
(1.紅河學院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 云南 蒙自 661100;2. 紅河學院商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論高校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的雙語教學發(fā)展
——以紅河學院商學院為例
王 菲1馬孟麗2
(1.紅河學院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 云南 蒙自 661100;2. 紅河學院商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雙語教學已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國際化教育進程的主要途徑之一。文章以紅河學院商學院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為基礎,找出該類學科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開展的困難,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以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高校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的雙語教學工作。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經濟學課程;管理學課程;雙語教學
教育部2001年發(fā)文提出,要在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其中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同時還特別強調: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yè),以及為適應我國入世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yè),更要先行一步,力爭在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10%。 由此可見,雙語教學已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國際化教育進程的主要途徑之一。與此同時,國家于2010年提出了教育“橋頭堡”戰(zhàn)略,為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指示精神,云南省制定了教育事業(yè)建設橋頭堡工作方案,提出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服務橋頭堡建設。此外,為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提出建設“一家園三平臺”,即堅持國際化思維、本土化行動、現(xiàn)代化目標,整合現(xiàn)有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豐富合作方式,拓展合作范圍,提高合作質量,全面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圍繞國際教育家園、國際基礎建設平臺、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平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平臺、構建內外聯(lián)動、平等互信,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開放型教育體系,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優(yōu)化、布局合理的適應“橋頭堡”戰(zhàn)略的教育發(fā)展模式,為橋頭堡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梢婋p語教學對于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是尤為重要的。
所謂的教育國際化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在國際教育貿易市場開放的前提下,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各國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相互包容,相互激蕩,共同促進世界的繁榮和發(fā)展,各國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僅要滿足來自本國、本土化的要求,更要適應國際間產業(yè)分工、貿易互補等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因此,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紅河學院的辦學理念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國際化”,同時,紅河學院作為云南省離口岸最近的一所高校,為適應“橋頭堡”教育戰(zhàn)略學校也開展了多種推動國際化辦學的方法。比如引進國外留學高層次人才、外派師資培訓、聘請專業(yè)課程外教、與國外開展合作辦學及學生境外學習和實習,對部分專業(yè)課程進行雙語課程的教學等。當然,這與國外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國際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要了解“雙語教學”,我們首先要了解“雙語”。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是這樣對“雙語”進行定義的: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當然他的母語語言知識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語言的。他對“雙語教學”的定義則:能夠使用第二語言或者兩種語言對學科知識進行教學和學習。 “雙語教學”項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1)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浸入型雙語教學(immersion program)。
2)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它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保持型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3)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yōu)橹皇褂玫诙Z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過渡型雙語教學(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紅河學院商學院目前開展的雙語教學是中英文雙語教學,教學形式屬于保持型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用中英文授課方式,對英文原版教材的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進行更深入細致的學習,同時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英語水平。
紅河學院商學院目前主要對《宏觀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原理》、《市場營銷管理》、《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經濟類和管理類課程開設了雙語教學??紤]到學生的英文水平程度,學院在大一學年開設了《大學英語》、《經濟學專業(yè)英語》、《管理學專業(yè)英語》等基礎課程給學生后面的雙語課程打下了英語和專業(yè)知識基礎,并且建議學生盡早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便為后期管理類與經濟類雙語課程的學習做準備。
對于以上雙語課程教材的選擇主要是引進西方的原版教材,如《微觀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原理》的固定教材是N.Gregory Mankiw編寫的《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和《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以及《組織行為學》的固定教材是Stephen P. Robbins編寫的《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這些教材都具備的特點是:都準確的用專業(yè)詞匯對專業(yè)知識概念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文章大部分內容都與中文教材的教學要點相似,便于教學進度安排;另外,教材多采用最新的案例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因此教學與實踐能夠緊密聯(lián)系而不會出現(xiàn)時代脫節(jié)。
商學院的經濟類和管理類雙語課程教學方式主要用以下兩種: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謂傳統(tǒng)教學模式,我們可以理解為教師授課主要還是采用課堂內授課,學院選擇了英語水平較高的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yè)教師進行英語授課,教師主要在課堂進行知識點的講授。
多媒體教學模式:教師多采用多媒體,如PowerPoint等教學軟件輔助教學,學生可以通過PPT對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和英文專業(yè)詞匯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生動的PPT教具設計,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專業(yè)課程雙語學習的興趣。
目前教師對經濟類和管理類雙語課程的考核主要有試卷、報告、調查分析等形式,其中主要以試卷考核為主,其考核結果占總考核成績的60%。
通過對商學院雙語課程學習的學生和雙語教學的教師進行隨機的訪問和抽查,針對學生和老師所提出關于雙語學習和教學的問題和困難,將主要的問題進行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教材是英文原版,對于學生的專業(yè)課程學習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學生普遍反映雙語課程學習難度較大,可以參考的書籍較少,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雙語課程學習能力,在雙語課程上耗費的精力遠遠大于其他母語授課的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收效甚微。
學生普遍反映由于雙語教學教師的水平(主指英文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一樣,部分雙語課程成了英文教材、中文授課的情況。
教師們提出了教學上存在困難:由于學生英語水平不等,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英語水平較差,導致了無法進行雙語課程的學習,甚至根本聽不懂英語,使得雙語教學的教師不得不放慢教學進度,降低教學難度,開始部分中文的講解,影響了教學的預期目標。
基本上現(xiàn)有的所有經濟類和管理類的雙語課程都是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多媒體輔助的教學模式,對雙語教學來說,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和教師都感到不但學習興趣沒有提高,而且教學難度也在增大,教學的結果不盡人意。
這里說的改進教材的使用,不是說換教材,教材本身的選取是經過了教師們思考和討論的,因此這里主要是指改變教材的使用方法。教師習慣于按照教材的章節(jié)設置一一進行講授,這樣不利于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掌握。因此,教師可以采取選取教材中主要的教學知識點以及與中國國情相符的知識點進行教授,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針對教師英語水平不等的情況,建議增加雙語教學教師的英語培訓。培訓可以分為“請進來”和“送出去”,即請一些相關專業(yè)的國外教師對本土老師進行專業(yè)英語的培訓,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也可以讓教師到國外專業(yè)院校進行培訓,以提高雙語教師的實戰(zhàn)能力。就管理類和經濟類課程本身的特點而言,需要信息和知識點的實時更新。因此,多讓此類課程的雙語教師有提高和培訓的機會,才能真正的與國際接軌。
在教學中突出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進行經濟類和管理類雙語課程學習的學生本身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嚴重阻礙了雙語教學的開展。因此,增強對學生英語基礎的強化就成了重中之重。建議可以增加學生的英語課程,既然要改革,就應按照專業(yè)學科的特殊性,制定適合專業(yè)學科發(fā)展的教學計劃,而不能簡單的讓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課程設置等同。因此,對于對英語要求較高的商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增加英語課程的課時量。與此同時,在進行雙語教學課程前,應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有個測試和摸底,根據(jù)學生水平建議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進度設置。如不能達到專業(yè)課程雙語學習的,可以推后雙語課程的學習時間,以確保自己能夠適應學習環(huán)境。
1.社會實踐教學模式
教師除了采取之前提到的兩種教學模式之外,還可以對部分課程采取社會實踐的方式對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英語水平進行鍛煉。如讓學生對于某個或某些知識點相關的案例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整個實踐過程得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方式,并用英語進行書面和口頭表達。該模式可以讓學生們直接地參與到學的環(huán)節(jié),而不再是一味地接受知識,更多的是思考和解決問題。
2.團隊訓練教學模式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讓學生們以組的形式,對部分案例進行模擬演練,用英語進行實戰(zhàn)練習,鍛煉學生的經濟類和管理類課程的英語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
總之,雙語教學已成為當前推進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國的雙語教學還處在一個摸索與發(fā)展的階段,因此需要有更多有豐富經驗和良好的語言能力的專業(yè)教師來完善和豐富雙語教學。管理類和經濟類課程的雙語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英語能力以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國際視野,因此高校應該首先從制度上和政策上支持雙語課程的建設,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增進與境外高校的合作,將雙語課程作為學校推進國際化進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注釋:
①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index.html.
②王旭東.關于“雙語教學”的思考[KB/OL].http://www.edu.cn/20020226/3021146.shtml.
[1]陳艷.試論高等學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J].經濟師,2006(5):103-106.
[2]李慧仙.高校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及走向[J].中國地質教育,2005,(3).
[3]齊晶瑤,王文利.關于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5,(3).
[4]陳向陽.淺析高校雙語教學[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5]裴文英,陳駿.高校雙語教學的誤區(qū)、困惑與對策[J].教學研究,2005,(5).
[6]滕小瑛.雙語教學的探索與體會[J].中國大學教學,2005,(7).
[7]古廣靈.地方院校雙語教學的理性思考[J].改革與戰(zhàn)略,2005,(2).
On Bilingual Teaching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urses——A Particular Case of Business College of Hong he University
WANG Fei1MA Meng-li2
(1.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llege, Hong 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 China;2. Business college, Hong 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form pace of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fast.Bilingual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find the problem and difficulty during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urses in Business College of Hong he University, meanwhile, to give some adv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bilingual teaching for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economic courses;mangement course;bilingual teaching
G633
A
1008-9128(2011)03-0116-03
2011-04-16
王菲(1982-),女,昆明人,碩士。
[責任編輯 姜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