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記峰 陽葉萍
“反哺”還是“接力”:北方農村親子關系探究
——基于山東日照云臺村的實證觀察
□吳記峰 陽葉萍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農村社會倫理建構的基礎,也是關系農村養(yǎng)老乃至農村文化建構的重要問題。我國北方農村親子關系中普遍存在“接力”走向,而“反哺”嚴重不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深重的鄉(xiāng)村倫理危機,甚至影響著整個鄉(xiāng)村文化的建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因此,新時期,必須加強社會的引導與干預,一方面,加大傳統(tǒng)“孝”文化宣傳,引領和諧、公平的親子關系建構;另一方面,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填補親子關系迅速轉變造成的養(yǎng)老空白,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反哺;接力;親子關系;農村養(yǎng)老;鄉(xiāng)村文化
“反哺”和“接力”是一些學者對于中西方家庭在處理養(yǎng)老問題時表現(xiàn)出的不同親子關系的一種模式創(chuàng)設,認為西方家庭在養(yǎng)老問題上普遍表現(xiàn)出了一種“接力”模式,而我國則主要是“反哺”模式。本文基于對山東省日照市云臺村①長時間的調查研究,試圖對這一問題尤其是我國北方農村地區(qū)的親子關系進行解讀,通過實證性研究對于養(yǎng)老過程中的所謂“反哺”模式進行論證。
養(yǎng)老問題在我國一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養(yǎng)老已然成為一個國人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性問題,而對于養(yǎng)老問題衍生出的親子關系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深層次的挖掘與解讀養(yǎng)老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
當前,普遍認為西方家庭在親子關系上普遍表現(xiàn)出了一種“接力”模式,而我國則主要是“反哺”模式。所謂“反哺”是指父母撫養(yǎng)子女,子女長大后再贍養(yǎng)父母的一種雙向循環(huán)親子模式;“接力”則指父母養(yǎng)育子女,子女繼續(xù)撫養(yǎng)后代,老人則被推向社會的一種單向循環(huán)親子模式[1]。就當下中國而言,城市居民由于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完善而已基本實現(xiàn)社會化,“反哺”還是“接力”的爭論主要是針對農村居民而言,因此,對于農村親子關系的探究將有助于我們真正挖掘出當前我國養(yǎng)老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是“反哺”還是“接力”。因此本文選取山東省日照市云臺村為個案研究對象,對北方農村的親子關系進行實證性考察。
云臺村,一個普通的北方村莊,因為地處齊魯大地,受儒家文化影響較重,又加上村莊雖地處沿海一帶,但是工業(yè)化與社會化程度并不太高,村民依舊主要是依靠農業(yè)以及外出務工營生,所以直到今天,村莊的傳統(tǒng)文化保持相對完整,整個村莊文化呈現(xiàn)出了濃厚的傳統(tǒng)主義色彩。筆者認為對于這樣一個傳統(tǒng)文化相對濃厚的村莊的研究結果可能對整個北方農村的親子關系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普適性。
“反哺”還是“接力”,其實一開始就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而是一個孰輕孰重的考量,現(xiàn)實生活中,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境遇中二者的分量或者凸顯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說在傳統(tǒng)中國農村,“反哺”模式還是一種凸顯的親子模式的話,那么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轉型,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弱質化了。眼淚開始往下流,即現(xiàn)代家庭的重心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孩子,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是親代對子代的極大付出,反之,子代對親代的贍養(yǎng)、照料和慰藉越來越少。代際關系的重心迅速下移,并嚴重向下傾斜[2]。這種“接力”模式的親子關系在北方的農村地區(qū)似乎已然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對云臺村的調研中,這種“接力”模式的盛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尤其是對于村中作為中堅力量的四五十歲的村民而言,他們上有老人要贍養(yǎng),下有子女要撫養(yǎng),他們身上的親子關系軌跡就很能說明這種“接力”親子模式的凸顯。在云臺村,現(xiàn)在就普遍出現(xiàn)了賀雪峰所說的“生兩個兒子哭一場”的社會現(xiàn)象[3]。主要就是養(yǎng)兒成本太大,是一般家庭所負擔不起的。養(yǎng)兒成本的抬高有經濟發(fā)展、物質生活需求上升的原因,也有教育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增加的原因,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婚姻嫁娶中的花費對于農村人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天文數(shù)字。就像盧暉臨指出的那樣,集體化導致的農村平均主義心態(tài)的盛行,進而在農村形成了嚴重的攀比與跟風現(xiàn)象[4]。云臺農民,“不管窮富,都要給兒子到市里買樓,要不就娶不到老婆”②。這就使得當?shù)仞B(yǎng)兒娶媳婦的花費非常高,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到市里買房不是個別富裕家庭的行為,而是整個村莊的非理性的整體性沖動。當然,這里面也有很多無奈的成分,就像某些村民說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所謂創(chuàng)造條件,就只能是借錢或者貸款,“留下一屁股債,老的慢慢還”。雖然這種國家語境中的城市化進程在云臺村就像鳳凰涅槃般困難,但是在村民的觀念中,這是合理的,是天經地義的,“是我們生兒子掙的”。在他們的意識中,“一輩熬一輩”,做父母的就是應該給兒子蓋上房子,娶上媳婦,這樣才算是完成了任務,要不“死的時候都閉不上眼睛的”。這相對于西方國家的撫養(yǎng)子女到18歲而言,表現(xiàn)出了更為悲壯的“接力”般親子關系。而更為突出的是,現(xiàn)在對于云臺村的父母來說,兒子結婚生子也并不意味著奮斗的結束,夫妻兩人還是要繼續(xù)努力賺錢,幫兒子還房貸,幫兒子養(yǎng)孫子。父母的一生幾乎都是為了子女,除了子女的幸福,不再有任何其它的追求。農村這種“眼淚往下流”的親子模式從“砸鍋賣鐵也要孩子讀書”中也可以窺到端倪。親代對子代的付出是自虐的,是不惜代價的,是不計后果的,是生命不息、付出不止的。
而對于親子關系的另一個維度,在對待養(yǎng)老問題上同一個群體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反哺”在云臺村更多的是表現(xiàn)為一種話語,而不是行動。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觀念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5]?!梆B(yǎng)兒不孝,是個依靠”似乎已經成為歷史,現(xiàn)在對于云臺村的老人而言,兒女已經難以成為依靠。在云臺,老人大多都是單獨居住,很少有與兒女一起居住的,而且村中寡居老人特別多。孝敬的兒女就是能每年按時交糧或者贍養(yǎng)費的兒女,而對于很多老人來說,這種最起碼的生活需求都是沒有保障的。家庭中用于撫養(yǎng)子女和贍養(yǎng)老人的花費根本就不成比例,兩者之間是一種天壤之別。當然,這也與前面提到了父母對子女的不惜代價的愛相關,父代一般愿意為子代撫育孫輩而降低自身物質生活需求,“有狠心的兒女,沒有狠心的爹娘”,父代的心里一直考慮的就是子代的困難。這種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因一方面是家庭代際關系轉變,父輩權威全面喪失,家庭權力大部分轉移到到了子代尤其是兒媳手中[6]。而另一方面,這也恰恰從一個反面表明了農村親子關系中的“接力”走向,而不是“反哺”。當然,農村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在親子關系中“反哺”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社會養(yǎng)老保障機制尚未做到全范圍覆蓋,使得農村老人陷入生活困境。當然,就當前來看,這種困境在日常生活資料供給上還屬次要,最主要的是精神上的空虛與寂寞,再就是老人在面對疾病時的無可奈何。在云臺村,老人的大病基本上都是選擇放棄治療,這雖然與家庭收入水平有關,老人們害怕“人財兩空,給子女拉下一大堆饑荒”③。但是相對于人們在子女讀書問題上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砸鍋賣鐵也要供應”,顯然還是親子關系的走向在作祟。
由此可以看到,在云臺村,親子關系更多的表現(xiàn)出一種“接力”走向,一輩熬一輩,一切都是為了后代。而在對父代的“反哺”方面嚴重不足。而且,這種走向在鄉(xiāng)村輿論上也開始贏得許可乃至鼓勵,在對人的基本評價標準方面,傳統(tǒng)社會中“孝順”與否是評價個體的首要標準,不孝之人在社會中將無地立足。而現(xiàn)在人們似乎更看重個人的“本事”,即掙錢的能力并由此決定與之保持什么樣的關系[7]。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走向還呈現(xiàn)出不斷深化的趨勢。這必將對于農村養(yǎng)老問題乃至整個鄉(xiāng)村倫理產生重大影響。
在農村的親子關系處理中,“反哺”與“接力”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共同支撐著鄉(xiāng)村倫理的架構、促進著鄉(xiāng)村社會的延續(xù)。在具體的農村生活中,二者又各自表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走向,以不同的維度對鄉(xiāng)村社會的日常運作發(fā)揮了重要影響。
“反哺”模式的親子關系體現(xiàn)了我國“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當然,這其中也蘊含了生命更替運動的最高哲學。每一個人都是時間的移民,在時間的長河里遷移而達到生命的彼岸,這是個體生命運動的歷程。國家與社會也正是在個體生命的流逝與社會的時代接力中不斷發(fā)展[8]。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生命個體在其奉獻一生后的老年都應受到尊敬與禮遇,這是對生命的基本尊重,也是對后來者的激勵。另一方面,在整個社會中形成“尊敬老人”的風氣也有助于子代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當下“接力”走向極端化的情況下,對于子代的過分溺愛使其社會化嚴重不足,深刻的影響著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完整的生命發(fā)展歷程的順利前行,也使他們缺乏對社會和家庭承擔應有(38)的信念,這一切都必須回歸到“反哺”模式中去找尋救世良方。當然,“反哺”模式也有其固有的弊端,作為一種“前喻文化”,它鼓勵甚至是苛求著年輕人向老年人學習的風尚,這就從根本上排除了社會變更的可能,從社會進步上看具有很大程度的保守性,延緩了社會變革的進程[9]。
“接力”模式從其產生的社會基礎來看就帶有很大的社會變革與文化進步成分。一方面,它表明青年價值觀將越來越取得社會整體價值觀的重要地位,并逐步改變其邊緣地位而向社會價值觀的中心位置轉移[10]。這將在極大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發(fā)展更是依賴于科技及觀念的創(chuàng)新而不是農耕時代的那種經驗的傳授與繼承。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后喻文化”,“接力”模式在當下的農村甚至體現(xiàn)出了一種文化反哺現(xiàn)象,即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fā)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11]。這種現(xiàn)象在近幾年農民工浪潮興起之后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在農村家庭關系中,更多的表現(xiàn)出這種子代對父代的文化反哺。當然,就社會資源的積聚而言,父母在最有勞動能力的中年階段所積累的所有經濟資源通過辦婚事轉移到下一代家庭中,這就為子代的家庭運作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2]。同時,父代在子女教育與培養(yǎng)投入中的那種不惜代價與不計成本也有助于資源以一種隱性的、更為有效的方式向子代轉移。因此,可以說,“接力”模式的親子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將有助于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反哺”與“繼承”都有其優(yōu)勢與缺陷,在農村日常運作中,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和諧統(tǒng)一將有助于農村倫理道德體系的建構以及農村社會的健康運行。因此,在農村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反哺”與“接力”的和諧統(tǒng)一,建構公平、健康的親子關系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按照米德的說法,雖然親子兩代人生長在不同的文化當中,但是一定要注重交流,兩代人應該放下對立和僵持的姿態(tài),跨越分離的鴻溝,展開對話的交流[13],共同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與健康的社會倫理生態(tài)。
具體而言,首先,在西方國家重新發(fā)現(xiàn)家庭養(yǎng)老價值所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堅守自己的特色,發(fā)揚傳統(tǒng)“孝順”文化[14]。在“接力”親子關系走向發(fā)展迅速的同時,必須適度堅守“反哺”模式的作用,這不僅是人口老齡化發(fā)展過程中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前提下滿足老人生活與心理需要的客觀要求,也是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建構的基礎與底線,考驗著一個社會的道德與良知。這就要求不僅在物質上給予老人以生活的照料,而且在精神和情感上使老人得以安頓。
其次,注重發(fā)揚“接力”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安町悺蹦J剿⒅氐乃枷肱c新觀念的產生與進步,而不是傳統(tǒng)的去照搬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想意識[15]。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自我更新,加速了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敖恿Α蹦J揭欢ǔ潭壬弦搀w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香火延續(xù)”思想,決定了家族與民族的綿延不斷地繁衍與發(fā)展。因此,在農村代際關系中,必須鼓勵“接力”模式中合理成分的運行,激勵父代加大子代的教育投資,促進居民素質以及整個鄉(xiāng)村文明的進步。
再次,在傳統(tǒng)的“反哺”與“接力”模式之外,筆者以為當下北方農村代際關系中還有一個群體的利益被嚴重忽略,那就是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青壯年群體,也就是文章開始提到的農村四五十歲的村民群體。對上他們要服從“反哺”模式的道德要求而供養(yǎng)老人,對下他們又處于對子代無以復加的愛而投身到“接力”模式的無私奉獻之中,而在整個個人生命運作過程中,嚴重忽略了自身的發(fā)展與需要。因此,在親子關系的和諧建構中,必需注重他們的利益與需要,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幸福。
注 釋:
①遵照學術慣例,筆者對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真實地名及當事人真實姓名做了一定技術處理,后同。
②云臺村訪談記錄。后直接引用話語同。
③ 饑荒,當?shù)胤窖?,“拉饑荒”就是“欠債”的意思?/p>
[1]洪彩華,李桂梅.“反哺”與“接力”:從養(yǎng)老模式看中西親子關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02):48.
[2]劉桂莉.眼淚為什么往下流——轉型期家庭代際關系傾斜問題探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47.
[3]賀雪峰.農村代際關系論:兼論代際關系的價值基礎[J].社會科學研究,2009,(5):84.
[4]盧暉臨.集體化與農民平均主義心態(tài)的形成[J].社會學研究,2006,(6):67.
[5]史秉強.代際之間“責任倫理”的重建——解決目前中國家庭養(yǎng)老問題的切入點[J].河北學刊,2007,(04):66.
[6]肖倩,楊澤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與老人贍養(yǎng)問題[J].求實,2010,(10):93.
[7]郭于華.代際關系中的公平邏輯及其變遷——對河北農村養(yǎng)老事件的分析[J].中國學術,2001,(04):82.
[8]劉喜珍.論代際公正的基本理念——以老年倫理關懷為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10,(01):31.
[9]肖群忠.傳統(tǒng)孝道與當代養(yǎng)老模式[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99.
[10]廖小平.代際價值觀及其初步展望[J].廣東社會科學,2007,(06):69.
[11]周曉紅.試論當代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J].青年研究,1988,(11):23.
[12]王躍生.婚事操辦中的代際關系:家庭財產積累與轉移——冀東農村的考察[J].中國農村觀察,2010,(03):60.
[13]吳小英.代際沖突與青年對話的變遷[J].青年研究,2006,(08):2.
[14]洪彩華.試從“反哺”與“接力”看中西親子關系[J].倫理學研究,2007,(03):74.
[15]成偉,陳婷婷.代際差異與沖突之分析[J].長白學刊,2009,(06):116.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harmonious rural social ethics construction,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endowment and even rural culture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important issues.The rural north-China in parental relationship to exist generally"relay"to,while"feedback"severity shortage,this is in some extent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caused heavy country ethics crisis,even affecting the whole village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ropulsion.Therefore,the new era,we must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society,on the one hand,increase the intervention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propaganda,leading the harmony,fair parenthood building;on the other hand,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to fill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used by the rapid transition of endowment blank,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Back-feeding"or"Relay":Discussion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Countryside of North-China——Empirical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Village of Yuntai,Rizhao,Shandong Province
WU Ji-feng&YANG Ye-ping(8)
C912.82
A
1008-8091(2011)03-0008-04
2011-05-19
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9
吳記峰(1985- ),男,山東日照人,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層民主及社會治理。
鄧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