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軍
(福建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朱熹卜筮思想探微
朱學軍
(福建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朱熹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前人對《易經》的注釋僅僅重視文本意義,而忽略了圣人伏羲所設的卦的預言功能。朱熹著書《易學啟蒙》闡述他的卜筮理論,其可貴之處在于把卜筮作為一種實驗性的實踐方法。在朱熹看來,卜筮與修身休戚相關,但卜筮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朱熹將卜筮“理性化”和“神圣化”,從而為文化傳統(tǒng)的體系化做出了貢獻。
易經;卜筮;修身;局限性
“朱子著《周易本義》,又著《易學啟蒙》,《語類》所載關于《易經》之對話共十三卷。《四書五經》除《論語》外以此為最多。《近思錄》622條中來自伊川(程頤,1033—1107)《易傳》者106條。除《二程遺書》外,北宋四子以此書至多??芍熳訕O重卜筮?!保?]朱熹如此重視關于卜筮的書籍,可以想象他對卜筮的重視程度,更何況當時的士人十有八九看重占卜之術。朱熹之前很多儒士從象數或者義的角度解釋《易》,朱熹皆持反對態(tài)度,他認為《易》實為一本有嫌疑的卜筮之書。
《朱子語類》卷六十七:“問本義何專以卜筮為主。曰:且須熟讀正文,莫看注解。蓋古易彖象文言各在一處,至王弼始合為一。后世諸儒,遂不敢移動。今難卒說,且須熟讀正文,久當自悟?!庇帧吨熳游募肪砹洞饎⒕俊酚性?“易本為卜筮而作,其言皆以象數,以斷吉兇,今其法已不傳?!庇纱丝磥恚祆湔J為,易傳本義實為卜筮之書。前人談論易學,幾乎都是從義理的角度探求,唯有朱熹從卜筮的角度研究易學一書,實為大膽創(chuàng)論。
朱熹認為《易》的本義就是占卜,而義理則是后有的,并且朱子批評義理學派將義理和經文本來的意思相脫節(jié)。伏羲、文王和周公作《易》,當初的用意只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占卜之需要,并沒有后來學者所發(fā)揮的道理。各朝代在學校中也沒有把《易》的卜筮作用列入教育內容,也就是說,《易》開初不在義理,而在卜筮。當然,朱熹不是說《易》與義理無關,他反而主張占卜之《易》與義理之間還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朱熹認為,《易》書其實就是一本卜筮之書,義理寓于卜筮之中,未有此事,先有此理,若有此理便有此事,象數是這樣,卜筮也是這樣。若抹去卜筮,則《易》與《中庸》、《大學》等書就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了;若放棄了卜筮談理,會陷入空談的境地,因而失去《易》本來的意義。因此,朱熹認為:“今人須以卜筮之書看之,方得;不然,不可看《易》?!?《朱子語類》卷六十六)朱子又說:“《易傳》義理精,只是與本義不相合?!兑住繁静敷咧畷?,卦辭爻辭無所不包,看人如何用。程先生只說得一理”(《朱子語類》卷六十七)。很顯然,朱熹認為程氏的《易經》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易》的本義,當然這并不是說程頤的講法是錯誤的,而是他把《易》給講死了。
朱熹曾在寫給張栻的一份信里談到了自己對于《易經》的看法:“近又讀《易》,見一意思。圣人作《易》,本是使人卜筮以決所行之可否,而因之以教人為善……故卦爻之辭,只是因依象類(卦象及它們之間的象征性聯(lián)系)。”[2]從此可以看出,朱熹對易學的研究主要在兩個方面:卜筮理論和闡釋理論。朱熹認為,《易》最初的意義并非在于不同層面的文本,而是在圣人伏羲所設的卦的預言功能中,文王和周公僅僅是對《易》原初意義的解釋。所以若要研究《易》,就要理解卜筮的實踐如何被運用到對神圣性的追求中去的。朱熹認為,《易》的價值不僅存在于被閱讀之中,而且還在于它當初作為卜筮被實際用于操作中。朱熹還認為,《易》為卜筮之書,由于卜筮而產生了卦爻,隨后有卦爻之象產生了占辭,而占辭中就包含了許多的道理和解釋。按朱熹的說法,《易》其實就象《老子》一樣講的都是抽象的道理,弄明白這些道理之后就可以運用到各個方面。
眾所周知,卜筮和祭祀是早期政治禮儀的重要基礎。朱熹對《易經》的解釋主要在于它的卜筮功能的重要性,認為卜筮在修身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程朱學派主張,價值內在于天賦的德性,可以通過修身的方式來體驗和踐履。朱熹認為,修身是判斷一個知識分子素養(yǎng)的終極標準。朱熹所關注的根本問題是通過修身的方式成為圣人的困難性和可能性問題,這是定位朱熹解釋《易經》的一個重要前提。
對《易》的解釋,朱熹著有一本書叫《易學啟蒙》,內容就是關于卜筮的理論和實踐的,在給陸子美(南宋著名易學家)的一封信中朱熹提到自己寫作此書的目的:“近又嘗作一小卜筮書,亦以附呈。蓋緣近世說《易》者于象數全然闊略,其不然者又太拘滯支離,不可究詰,故推本圣人經傳中說象數者,只此數條,以意推之,以為是足以上究圣人作《易》之本指,下濟生人觀變玩占之實用?!保?]《易學啟蒙》是一本卜筮書,其思想繼承了邵雍的象數論,主要討論了象數問題。此書共四章,其中第一章主要是關于河圖、洛書的數論和宇宙論的符號體系的細致研究。第二章是解說陰陽之道的,其中討論了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和邵雍先天八卦。在第三章里朱熹重點探析了用蓍草卜筮的程序。最后一章中,朱熹講了怎樣由蓍草求得一卦再求其變卦,又是怎樣由本卦到變卦而得到預言的。不難看出,朱熹的這本書實際上是為那些求圣人之道者而寫的實用卜筮教材,但他寫卜筮的最終目的是有益于修身。
朱熹認為,《易》的原初之意并不在于它本身的哲理性,而在于其預言性,告訴人在特定的情況下該如何行動。自王弼以后,學者都把《易》當做哲學的文本依據,朱熹對此頗有微詞。他認為,這樣會失去卜筮在修身中應有的價值,一再強調“易本卜筮之書”。朱熹認為,《易》不象《詩》《書》《禮》《春秋》四經那樣以教育為目的,而是被用做卜筮的。[4]朱熹還指出,當時的象數派注釋者認識到了圖和象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卻忽略了它們在人事方面的作用;義理派注意到了文本中隱含的道理,卻忽視了文本的具體所指。他提出伏羲卜筮被后來的圣人們部分的偏離了,因為他們認為道的規(guī)律比卜筮重要。
朱熹作《易學啟蒙》,試圖讓知識分子掌握蓍草卜筮的方法以實現修身之目的。朱熹在給呂祖謙的一封信中認為卦爻辭本為卜筮者“斷其吉兇,而因以訓誡”。“今欲凡讀一卦一爻,便如占筮所得,虛心以求其詞義之所指,以為吉兇可否之決,然后考其象之所以然者,求其理之所以然者,然后推之于事,使上自王公,下至民庶,所以修身治國皆有可用,似得三圣(伏羲、文王、周公)之遺意?!保?]從此信中可以看出朱熹的觀點:正確的卜筮實踐對修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朱熹對卜筮的理解具有其局限性,原因就在于他把卜筮與“鬼神”聯(lián)系在一起。關于朱熹與卜筮之間,曾有如下記載,“先生獨惕然以侂胄(韓侂胄,1027年卒)用事為慮。既屢為上言,又數以手書啟生徒汝愚(趙汝愚,1140—1196),當以厚賞酬其勞,勿使得預朝政。……丞相既遂,而朝廷大權悉歸侂胄。先生自念身雖閑退,尚帶侍從職名,不敢自嘿,遂草書萬言,極言奸邪蔽主之禍,因以明其冤。詞旨痛切,諸生更諫以筮決之,遇《遁》之同人。先生默然退,乃取諫藳焚之,自號‘遁翁’”[6]在這次占卜行動中,謀劃的雖并不是朱熹本人,但事實上他卻在場?!墩Z類》卷107中記載了朱熹第二次卜筮經歷,只是當時他不在場,也不是主動。然而,此次記載的內容實為預卜吉兇,并非象朱熹所言卜筮為決嫌疑之用。
朱熹一方面認為“鬼神”沒有人格意志,是“氣”化的產物,而且以陰陽的自然之理運行,堅持用自然主義非人格化術語解釋;另一方面卻說:“神,伸也;鬼,屈也。如風雨雷電初發(fā)時,神也;及至風止雨停,雷住電息,則鬼也。”[7]他承認人死之后有靈魂的存在,這種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似有矛盾之處。當然,要對朱熹的鬼神觀給予充分的理解,因為就連圣人孔子都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在進一步的論述中,朱熹把“鬼神”和單獨的“神”區(qū)別開來,他說“鬼神”是可以看得見的氣的運動形式,而“神”是氣的一種妙用,只有圣人才可以理解,這就是普通人要靠卜筮而圣人不需要的原因。朱熹一貫堅持用陰陽之氣變化來解釋鬼神,并且用這個理性化的“鬼神”解釋卜筮思想。
朱熹對《易》的功用界定為卜筮,關鍵在于他想讓知識分子通過一種實踐即正確利用卜筮在修身中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目的。他努力把卜筮當做知識分子凈化自身的一種方式或途徑,引導道德實踐。然而,朱熹沒有看到卜筮的局限性。卜筮的局限性在于它本身替代不了修身,只有正確的運用卜筮這種實踐才可能達到修身的最終目的,而如何把握“正確”的度就成為了有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知道,其實卜筮是體驗式認知的一種形式,主體通過這種方式把預言轉化到自身的生活中去。所以,朱熹反對把《易》僅僅看成道德律條書,關鍵在于實踐,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把《易》中的圣人智慧內化而成為圣賢。朱熹認為程氏僅僅關注對于文本的理解而沒有堅持《易》本身具有的卜筮性,沒有將卜筮這種實驗性的實踐方法提高到一定高度,從這個角度講,朱熹超越了前人對《易》表面的應用。朱熹把卜筮溶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顯示了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他把卜筮“理性化”,并將其重新解釋為非人格化的氣的功能,與人格化的鬼神相區(qū)別,通過將卜筮神圣化而給予它新的地位,使之與祭祀平等,為文化傳統(tǒng)體系化做出了貢獻。朱熹通過對《易》的解釋而建構了一種途徑,使人們能夠通過這種途徑與遠古圣人的智慧有一個具體的經驗式的聯(lián)系,從而使得宋朝文化處在人性文化創(chuàng)造性起源的基礎之上。
[1]陳榮捷.朱子新探索[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1.
[2]錢穆.朱子新學案[M].臺北:三民出版社,1971(卷4): 28.
[3]王云五.朱子文集卷三十六[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宋)黎婧德.朱子語類卷六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卷二十七[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出版社,2003.
[6](宋)黃幹.朱子行狀·勉齋集卷三十六[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7](漢)王充.論衡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諸子百家叢書》影印本.
Exploration on Zhu Xi’s Ideas of Divination
ZHU Xue-j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7,China)
Zhu Xi is a master of Neo-Confucianism,he thought predecessors’comments on Book of Changes on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text meaning while ignored the Gua’s prophetic feature that the sage Fu Xi had set.Zhu Xi’s Books Enlightenment about Book of Changes explained his theory of divination and his valuable point is that he took the divination as an experimental practice.In Zhu Xi’s view,divination and self-cultivation are linked together,but divination itself has its limitations.Zhu Xi made divination“rational”and“sacred”,which contributed to systematic cultural tradition.
Book of Changes;divination;self-cultivation;limitation
B221
A
1671—8178(2011)03—0059—03
2011-08-21
朱學軍(1979—),男,河南周口人,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和文化哲學。
(責任編輯:周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