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平,孟凡平
(1.安徽師范大學 皖江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主體間性暨《文學與人生》課程的哲學基礎與教學實踐
趙 平1,孟凡平2
(1.安徽師范大學 皖江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基于當今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不容樂觀的現(xiàn)狀,以主體間性哲學作為理論基礎開設了《文學與人生》公共選修課程。以“在文學中感悟選擇審美人生,在人生中體驗欣賞文學美麗,構建審美人生”為課程理念與目標,《文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文學與人生的基本原理”和“文學的人生解讀”兩大板塊,透過文學洞悉人生,通過文學指導人生。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彰顯文學的形象生動性,延伸課堂教學空間,拓展文學對生活的指導功能,積極參與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審美人生實踐。
主體間性;文學;人生;人生觀;教學理念
今天,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的同時,我們卻發(fā)現(xiàn)我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了,而且在這個浮躁功利的時代,人的主體性意義越來越邊緣化,甚至成為“單面人”,而對理想信念等價值意義的需求卻越來越少,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有人拿錢買智育、有人拿錢買體育、有人拿錢買美育,但沒人拿錢買德育的現(xiàn)象。令人尤為擔憂的是,天之驕子大學生的理想也在功利社會的熏染下蛻變成了“利想”。但是,人既有著與自然生命對應的社會生命來體現(xiàn)人的社會存在,也有著與自然生命對應的精神生命來顯示人的意義性存在。作為與萬物共生的人,他最基本的使命是為自己的存在尋求意義。如果屬于人的主體范疇的人文素養(yǎng)低下,將嚴重制約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選擇,而人文情懷缺失,將必然導致人性之“惡”不斷泛濫,從而使得人類的精神家園荒蕪現(xiàn)象不斷蔓延。特別是BIT把人們帶進了數(shù)字化時代,數(shù)字化、工具化使地球變小了,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拉大了。數(shù)字化生存是一把雙刃劍,人們體驗數(shù)字化帶來的新的生存空間、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必須直面一個被抽象為一堆數(shù)字、符號的異化現(xiàn)實。消解異化的路徑就是張揚人文精神,消弭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的矛盾,強化科學人生觀教育。
我們傳統(tǒng)的人生理論是建立在主體性哲學基礎之上的:主客體對立的思維范式導引下的人生觀教育實踐是把教育看作主體 (教育者)對客體(受眾)的征服,主體對客體的教化,主體對客體的改造,主體對客體的勝利??傊?,傳統(tǒng)的人生觀教育往往把受眾客體化、器皿化——看做美德袋,結果,其自身的抽象性、說教性使其在人們的具體生活中游走,很難走進日益以功利化、快餐化為價值取向的人們的心靈深處。科學有效的人生觀教育應該建立于主體間性哲學基礎之上?!爸黧w間性”最先由胡塞爾在《笛卡爾的沉思》中提出,現(xiàn)已成為現(xiàn)代哲學的主要形態(tài)。它“主要與純粹主體性的東西相對照,它意味著某種源自不同心靈之共同特征而非對象自身本質的客觀性。心靈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隱含著不同心靈或主體之間的互動作用和傳播溝通,這便是它們的主體間性?!盵1]在間性視域內(nèi),人生觀教育不是主體對客體征服,而是主體與主體間的自由交往與對話,是人生經(jīng)驗的交流與分享。教育者角色已經(jīng)轉變;知識上是可信的學者、學習上是可依的導師、生活上是可靠的朋友、人生過程中是可托的向導。
文學是人類價值建構和精神生長的過程,是人類生存意義的自我確證。文學最基本、最偉大的功能就是對人類的生存賦予意義。文學與人生不是對客觀世界進行科學認知,尋求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而是對世界進行藝術化認識與觀照。這種體驗式的審美領悟,是生活在意義世界中的人類對意義的拷問。人是用與自然生命對應的精神生命來彰顯人的價值性存在的。對意義的訴求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問題。德育審美化,就是要克服現(xiàn)實生存的有限性,人是理論的形上性、抽象性,進入真實的、形象的生存現(xiàn)實,探求意義與價值之所在,獲得科學價值觀為自己迷茫的人生導航。作為高師院校人文社科類公共選修課程《文學與人生》,把人文科學當作是主體與主體間的理解活動,注重對意義的體驗和理解,其實質上是主體與主體間對話、交往的方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課程,它通過對人和自我的真正理解來實現(xiàn)對動物界的超越、對日趨“物質化”的現(xiàn)實的超拔,從而為自己尋求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生活在一個意義世界中,對人生意義的訴求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特性,而面對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時代,年輕的大學生迫切需要科學的人生理論導航。然而,人生哲學理論的形上性、抽象性很難靠近生活在日漸功利化社會中的年輕人。“文學借助于道德,借助于善,借助于理想的人格,而使自己變得充實、純潔,變得崇高,從而具有撼動人心、凈化靈魂的移風易俗的力量。道德則借助于文學,使理性的規(guī)范變?yōu)榛钌挠醒腥獾娜宋镄蜗?,變?yōu)樗麄兊木唧w行為,特別是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細微活動與沖突。經(jīng)過作家的鑄造與渲染,道德不再是平板的訓誡,而是被充分地情化了,并且裝上了想象的翅膀,活化了。一個形象化,一個情化,這就使一系列正面的道德準則、道德理想,能夠向美的界域升華,具備更易于被人們接受的美的品格?!盵2]有鑒于大學生需要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普遍性,《文學與人生》是作為人文社科類公共選修課程而開設的,其教育理念與目標致力于人生觀教育的審美化、藝術化研究,在文學中感悟選擇審美人生,在人生中體驗欣賞文學美麗,構建審美人生。文學就是人學。文學離不開人生,審美人生離不開文學。我們解讀文學與人生的關系,研究在文學情境中感悟人生的方法,在不同類型、不同意蘊的文學作品中感悟不同境界的人生,以關注人生、指導人生。
《文學與人生》課程突破了傳統(tǒng)類似課程注重文學理論闡述或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范式①如朱壽桐主編的《文學與人生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王曉明、董麗敏等《文學經(jīng)典與當代人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從文學與人生的審美意境角度入手,全面把握文學與人生關系的審美內(nèi)涵和精神要義,目的是要從審美的角度觀照文學與人生關系,探討二者之間的規(guī)律特征,建構文學與人生關系的審美關懷。該課程雖然也進行文學理論探討,屬于文學拓展課程,但我們將其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課程,是一門人生觀教育之通識課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把當前人生觀教育中涌現(xiàn)的一些新問題,放入文學視閾中,進行感同身受的體驗、鑒別、選擇,在高雅的審美洗禮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信念,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提升人生境界,呵護人的精神家園。
《文學與人生》課程講授的是張揚人性、建構理想人格、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學說主張與思想觀念,通過對人的生存意義、生存境況、人生態(tài)度的思考,弘揚終極關懷的價值規(guī)范與精神內(nèi)核,堅守數(shù)字化生存中人的精神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價值,隔斷社會的各種非人性化異化現(xiàn)象的發(fā)生。所以,《文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由兩大板塊構成,一是文學與人生的基本原理,一是文學的人生解讀。
通過基本原理板塊,在提升大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同時進行人生觀教育。具體內(nèi)容如“文學:追求人類感覺的解放”——文學的本質;“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人生之內(nèi)涵;文學無法脫離人生——《文學與人生》的性質;文學使人生美麗——文學之于人生的作用;人性的燭照——感悟人生;“卻顧所來徑”——拓展人生;心靈的呼吸——滋養(yǎng)人生;“讓你活得有笑容”——提升人生境界;情感的感動是文學創(chuàng)作之母——人生境遇與文學情境;距離產(chǎn)生美——文學對人生情境的審美提煉;風情萬鐘的尋情者——人生對文學情境的審美體驗……闡明美的本質,揭示審美規(guī)律。在對彰顯理想人生、蹉跎人生、進取人生、自由人生、情愛人生、游戲人生、審美人生等不同人生結局的文學作品欣賞過程中,由感性而理性、具體而抽象、循序漸進地完成人生觀教育。
通過文學的人生解讀板塊,針對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迷惘的迫切需要指導的重大人生課題,結合文學作品欣賞予以科學導航。一方面,透過文學洞悉人生。如我們欣賞《變形記》、《邊城》、《棋王》,讓大學生體驗到不同人生境界中不同人生的同時,也明白翠翠的世外桃源般生活太理想化了,格里高爾的大甲蟲世界太不理想化了,王一生在動亂年代、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風浪中尋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的人生經(jīng)歷是有著特別的人生啟迪意義的。在為王一生的一句“人還要有點東西,才算活著!”的吶喊而深深感動之后,會深刻思考工具與目的、理想與現(xiàn)實、物質與精神問題……世外桃源的理想沒有現(xiàn)實的地基只能是空想;過于功利化、目的與工具搞倒了就會異化人生。另一方面,通過文學指導人生。大學生戀愛十分普遍,但對于到底什么是真愛卻知之甚少,錢戀色戀誤戀物戀……并由此帶來很多生理及心理問題。我們通過經(jīng)典文學作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愛情必備要素之性愛、理想和責任,如解讀《小城之戀》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性愛,分析《人生》和《傷逝》幫助學生理解愛情中的理想要求,通過《安娜卡列琳娜》引導學生確立愛情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實現(xiàn)文學指導人生的功能。
(一)結合課程特點,彰顯文學的形象生動性,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能
《文學與人生》課程運用專題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在教學手段上通過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和精心選擇的音像資料,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將教學內(nèi)容再現(xiàn)于教學過程中,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yǎng),為自己的人生導航。如討論教學法,看完《安娜卡列琳娜》影音資料后,圍繞“安娜愛情失敗的原因、如何評價‘寧可坐在寶馬上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微笑’的愛情觀、‘小三兒’現(xiàn)象之我見、我的愛情觀是什么”等問題展開討論。通過人生情境與文學情境銜接,人物形象與身邊真人相接,小說情節(jié)與生活故事類比,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不同觀點激烈交鋒,論辯過程中逐漸厘清科學的愛情觀念,教學效果很好。
人生觀決定人生軌跡,不同的人生觀就有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就有不同的人生選擇,不同的人生選擇肯定有不同的人生收獲。人生觀本是一個宏大的課題,但運用案例教學法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天龍八步》珍瓏棋一節(jié)為例,圍棋珍瓏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各位棋手的性格和人生,正所謂“變幻百端,因人而施,愛財者因貪失誤,易怒者由憤壞事。”段譽愛心太重,不肯棄子。性情中人,見一個愛一個,到媽媽死時才告訴他所有的親妹妹都不是親生妹妹也舍不得撒手;慕容復之失,由于執(zhí)著權勢,勇于棄子,卻說什么也不肯失勢。為復興大燕國的夢想,不擇手段,什么都可以舍棄,青梅竹馬的美女語嫣也被他一掌打入枯井;段延慶生平第一恨事,乃是殘疾之后不得不拋開本門正宗武功,改習旁門左道的邪術,一到全神貫注之時,就會走火入魔,正也不是,邪也不是。只有小和尚虛竹旁觀者清,無輸贏成敗之心,卻有慈悲之懷,為救人閉眼瞎放一氣,本是胡亂攪局以救人,不想歪打正著解開棋局。這種“案例教學因為具備生動性、趣味性和應用性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學生通過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理論”[3],教學效果很好。
(二)延伸課堂教學空間,拓展文學對生活的指導功能
教育空間必須向日常生活延伸,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提高人文素質,提升規(guī)劃人生的能力。
1.圍繞主體間性的教育理念,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我們認為:“讀懂學生話語才能真正了解他們、讀懂他們。知道他們想什么不想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敢想不敢做,什么做了沒敢想,什么想也不敢想……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世俗不是媚俗、通俗不是庸俗、認同不是同流、同流決不合污。用他們的腔說話、用他們的調(diào)講事是為了教育主體走進對象主體的心靈深處,或者說,是為了讓學生允許我們走進他們的心靈、諦聽他們靈魂的聲音。就象是潛伏,同流是為了情報或策反一樣,我們得到他們的認同為的是獲得話語權之后的人生導航!”[4]
而今,網(wǎng)絡文學、網(wǎng)絡文化日趨庸俗化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作為網(wǎng)絡時代的弄潮兒也未能脫俗,那些網(wǎng)絡熱門話語后面折射的是其人生觀、價值觀、人生理想與追求,“郁悶啊”、“我看上的名花有主,看上我的慘不忍睹”、“看一題考一題緣分,蒙一題對一題運氣,橫批:多做無益;過一天看一本效率,考一門過一門實力,橫批:突擊成才”、“畢業(yè)就是失業(yè)”等等。對此,人們或觀望或責罵,少有人積極參與,正確引導。仔細研究會發(fā)現(xiàn),除了經(jīng)濟杠桿是導致網(wǎng)絡庸俗化的直接誘因外,青年學生缺乏甄別高雅與庸俗的能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為此,我們發(fā)揮教研室的優(yōu)勢力量,在綜合利用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倫理學、文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同時,借助網(wǎng)絡陣地,加入大學生QQ群、博客、微博,積極參與大學生討論,尋找共同語言,搭建學習交流的教育平臺,構建民主、平等的育人環(huán)境。
2.積極參與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審美人生實踐?!罢n堂教學是提高學生道德理論水平的重要途徑,但是,理論真正的價值在于其能夠指導實踐,能夠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滿足主體的實際需求。”[]《文學與人生》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在于其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指導學生人生,因此,我們的教學并不局限于課堂和教室,而是通過教師的帶動參與到學生社團活動中,參與到社會生活實踐中。課程組成員通過指導校團委主辦的“放飛夢想……”演講比賽、文藝匯演活動,參與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學生處主辦的德育小品大賽等活動,提升了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文學與人生》不是哲學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論,而是以它對世界的感悟保障人類的精神永遠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時候,還是在情緒晦暗的時候,或者在我們陷入迷狂的激動時刻,它總會給予我們可靠的心靈指引。
[1]尼古拉斯·布寧.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 [K].余紀元,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
[2]趙平.文學與人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41.
[3]郭俊輝,曹旭華,王富忠.案例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4]趙平.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轉換藝術——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路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0).
[5]孟凡平.“道德與生活”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探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G642
A
2095-0683(2011)03-0183-04
2011-03-21
安徽省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高師院校人文社科類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20100520);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校級精品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0wjjpkc01)
趙平(1964-),男,新疆喀什人,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生,皖江學院教授;孟凡平(1972-),女,河北沽源人,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校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