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爽
(華東理工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上海200237)
基于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看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以《三國演義》中的宗教文化為例
陳文爽
(華東理工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上海200237)
以羅慕士翻譯的《三國演義》譯本為分析對象,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宗教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指出滲透在《三國演義》全文中的儒、佛、道,三位一體的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給譯者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羅慕士采取了背景知識介紹、文化詮釋、文化過濾、文化直譯、文化轉(zhuǎn)換等手段來達到正確傳神地傳播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宗教文化。
關(guān)聯(lián)理論;三國演義;文化缺省;宗教文化;翻譯補償
《三國演義》是中國明代作家羅貫中的著作,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該歷史小說承載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其中糅合的三位一體化的“儒”、“佛”、“道”三大宗教文化,更是給該名著增添了無限的本土文化魅力。然而,如何正確生動傳神地翻譯該著作中的宗教文化信息給翻譯者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美國漢學(xué)家羅慕士(Moss Roberts)的譯作被公認(rèn)為是《三國演義》最好的譯本。本文將運用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來分析美國漢學(xué)家羅慕士譯文中的宗教文化缺省翻譯?!度龂萘x》中所具有的宗教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復(fù)雜的心理因素和大眾的審美理想使然,是長期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結(jié)果[1],如何把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更好地傳播給譯語讀者,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究的一個課題。
中國學(xué)者王東風(fēng)首次提出了“文化缺省”這個概念,他把“文化缺省”定義為“作者和他的目標(biāo)讀者所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2]。有了這一共同知識或語用前提,在交流時就可以省去一些對雙方來說是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東西,從而提高交際的效率。作者在寫作時一般都會對自己意向讀者(intended reader)的知識結(jié)構(gòu)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對讀者的文化經(jīng)驗,一般都有比較準(zhǔn)確的判斷。因此,作者對于一些他認(rèn)為與讀者共有的且無需贅言的文化信息,往往會在文中略去。他的意向讀者則會在交際(閱讀)中根據(jù)語篇中某些信號的提示(cue)自覺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記憶中的有關(guān)認(rèn)知圖示[2]。譯語讀者由于文化的差異,往往無法將語篇信息與語篇外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造成閱讀上的理解困難。
《三國演義》承載了大量的中國文化信息。故事取材于公元前3世紀(jì)的漢末到后來的三國紛爭的歷史。全書蘊涵了濃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意識?!度龂萘x》的宗教意識并非單一宗教現(xiàn)象的孤立顯現(xiàn),而是以儒家學(xué)說為基礎(chǔ),兼有佛教、道教等思想的綜合體[1]。從該小說的核心儒家精神“仁義”到小說中比比皆是的妖法道術(shù)、神仙鬼怪、宗教文化滲透到《三國演義》中的方方面面。魯迅曾評價《三國演義》的核心人物諸葛亮“多智而近妖”[3],不可不謂是宗教文化的滲透力。
關(guān)聯(lián)理論是一種推理理論。該理論最初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用來彌補傳統(tǒng)交際理論的不足。雖然不是用來解釋翻譯,卻能有效地用來解釋翻譯現(xiàn)象。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框架內(nèi),翻譯是一個對原語(語內(nèi)或語際)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過程,譯者要根據(jù)交際者的意圖和受體的期待進行取舍,譯文的質(zhì)量取決于相關(guān)因素間的趨同度(convergence)[4]。關(guān)聯(lián)理論提出了“認(rèn)知語境(Contextual Environment)”這一概念。Sperber和Wilson把該概念定義為個人對“世界一系列的假設(shè)(a set of assumptions about the world)”[5]熊學(xué)亮教授把認(rèn)知語境歸納為四大類。他認(rèn)為認(rèn)知語境包括語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識、語言上下文知識、背景知識和社會表征[6]。成功的交際關(guān)鍵在于聽者在他的認(rèn)知語境里成功得選擇了有說者意圖的假設(shè)(speaker-intended assumptions)。該過程需要聽者付出一定的努力。而說者也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讓聽者更輕松地獲取正確信息。
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rèn)為,人類對改進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rèn)識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human beings have a natural interest in improv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5]。因此交流雙方他們在交談中付出的努力能改變他們的語境假設(shè)。這些語境改變(context modifications)被稱為語境效果。在整個話語推導(dǎo)過程中起著過渡作用,為最后得出語境含義做好準(zhǔn)備。當(dāng)話語的新信息與語境假設(shè)之間出現(xiàn)下述情況之一時,就會取得語境效果。(1)新信息加強了現(xiàn)時的語境假設(shè);(2)新信息與現(xiàn)時的語境假設(shè)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抵觸;(3)新信息與現(xiàn)時的語境假設(shè)相結(jié)合,產(chǎn)生了語境隱含[5]。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關(guān)聯(lián)理論中的核心理論:“最佳關(guān)聯(lián)(Optimal Relevance)”。他們認(rèn)為交際者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這種情況下“最佳關(guān)聯(lián)”得以實現(xiàn)。德國學(xué)者格特(Ernst—August Gutt)首次將關(guān)聯(lián)理論應(yīng)用于翻譯研究中,指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lián)系的推理過程。翻譯的過程就是尋找“最佳關(guān)聯(lián)”[7]。關(guān)聯(lián)理論是基于認(rèn)知科學(xué)上的一本理論,文化缺省也是有關(guān)認(rèn)知的活動,所以作者試圖用關(guān)聯(lián)理論來解釋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
《三國演義》對中國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該小說的文化背景對譯文讀者來說卻是陌生的。因此,譯者羅慕士采用了多種文化缺省補償方法來翻譯該小說。他運用了多種翻譯技巧,成功地將中國文化灌輸給譯文讀者,下面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角度來分析Three Kingdoms中的一些文化缺省的翻譯策略。
在文章最后的長達79頁的“編后記”中(Afterword:about three kingdoms)[8],羅慕士分了六個章節(jié)對小說的文化背景做了詳細的解釋,主要介紹了小說的歷史來源,參考文獻,文中主角在中國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行為的解釋等,把這篇有1 000多個人物出場的歷史小說做了詳盡的描述和說明。讓譯文讀者對該小說中的獨特的中國文化有了大致的輪廓和了解,掃除了部分閱讀理解障礙。此外,羅慕士列出了115個小說中主要人物和他們彼此的關(guān)系,小說每個章節(jié)中的主要事件時間表,75個官名和特殊稱號及11張地圖。背景知識介紹和補充的翻譯方法在翻譯中雖然不經(jīng)常使用,但羅慕士列出的這些歷史和文化背景大大改善了譯語讀者對譯文的理解,譯語讀者用了最少的努力獲得了正確的語境效果。
鑒于西方讀者對中國儒家思想的陌生,羅慕士在編后記中介紹劉備的時候提到“盡管劉備是一位皇室遠親,他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出身低賤,孝順母親。他的品德高于他的能力……他的自傳稱‘他贏得了天下人的心’,劉備的標(biāo)志性動作就是流淚”[9]。此解釋很大程度上給迷惑的西方讀者提供了備受作者推崇的主要英雄人物劉備為什么在他的筆下卻常常會流淚。筆者的意圖是以此來體現(xiàn)劉備“仁義”的品質(zhì),這是儒教思想的核心。西方讀者由于關(guān)于這方面的圖式的空缺導(dǎo)致理解的障礙,羅慕士的背景知識介紹彌補了這個空缺,讓他們正確獲得了語境效果。雖然編后記增加了譯語讀者在閱讀時的推理努力,但這些背景知識增加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rèn)識,這些知識的獲取彌補了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下面一個例子譯者以同樣的背景知識介紹宣揚了儒家的“天命觀”。
例句1:曹操以鞭指袁紹曰:“吾于天子之前,保奏你為大將軍,今何故謀反?”[9]
Pointing Yuan Shao with his whip,Cao Cao cried,“I petitioned the Sonof Heaven to appoint you regent- marshal.What justifies this rebellion?”[8]
在該例句中,譯者把天子直接翻譯成“Sonof Heaven”。源語讀者由于大腦里有關(guān)于“天子”的文化圖式,所以沒有理解上的障礙,但是譯語讀者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譯語“Sonof Heaven”可能導(dǎo)致理解障礙。譯者在結(jié)束語中解釋道:我們偉大的祖先們認(rèn)為只有上天才能給皇帝授權(quán),這就是為什么皇帝也稱為是“Sonof Heaven(天子)。[8]這個解釋彌補了這個文化缺省的文化背景,雖然譯語讀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來理解,但是他們對源語的文化的習(xí)得和熟悉彌補了他們付出的推理努力。
由于不同的東西方文化,為譯語讀者獲得“最大關(guān)聯(lián)”,譯者有必要過濾掉有些源語文化意象。一些學(xué)者對該翻譯技巧心存芥蒂,但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角度看,省去譯語讀者認(rèn)知環(huán)境下不能理解的文化圖式是非常有效的一種翻譯手段。譯者也成功地采取了這一策略來翻譯《三國演義》中的宗教術(shù)語。
例句2: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9]
If in your greatness of spirit you would unfold your mighty talents,talent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Jiang Ziya,and apply your grand strategy in the manner of Zhang Liang,then the empire and the sacred shrines of the royal house would be doubly blessed.[8]
例句3:維曰:“天象雖則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9]
“Despite the signs,”Jiang Wei said,“Dose your Excellency not have a way to pray for a reversal?”[8]
儒教所推崇的“仁慈忠義”含義廣泛,在英語里很難找到對應(yīng)的譯文。在例句2中,譯者籠統(tǒng)地翻譯為“greatness of spirit”,雖然舍棄了表面的詞義,卻抓住了意思的精髓,省去了譯語讀者不必要的認(rèn)知努力。在例句3中,“祈禳之法”是道家的法術(shù),指禱告神明以求平息災(zāi)禍,福慶延長。在字面上很難翻譯,譯者直接翻譯成“a way to pray for a reversal”,該譯文讓譯語讀者獲得了最佳關(guān)聯(lián),以最少的努力獲得了最大的認(rèn)知效果。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宗教文化詞,在西方也有類似的表達,雖然使用的意象不同,卻可以相互轉(zhuǎn)換。例如:
例句4:一得一失,天數(shù)當(dāng)然。見機而作,勿喪九泉。[9]
One gain,one loss,as Heaven’s lots dictate.Act as opportunity beckons and avoid perishing below in the nether Springs.[8]
“九泉”是中國人認(rèn)為人死后居住的地方,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在西方人的眼里,也有一個人去世后居住的地方,被稱作是“the nether world”。譯者在例句中將“九泉”轉(zhuǎn)換成“nether Springs”不僅掃除了譯語讀者認(rèn)知上的障礙,也保留了部分源語的意象,可謂是個兩全其美的成功翻譯。譯語讀者獲得了最佳關(guān)聯(lián),以最少的推理努力得到了最大語境效果。
給文化加注不僅可以獲得和原文相當(dāng)?shù)恼Z境效果,而且保持了和原文的相似度。奈達曾在他的著作里討論到:給譯文加注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是彌補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另一個是增加有關(guān)歷史文化內(nèi)容的信息[9]。獨特的宗教文化更需要加以注釋說明來消除譯語讀者的閱讀障礙。請看下例:
例句5:操大喜;于是先發(fā)矯詔,馳報各道,然后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9]
Elated with the response to his appeal,Cao Cao forged a decree in the emperor’s name,and swift messengers carried it to various points.next,he recruited volunteers for the cause and raised a white standard bearing the words“Loyalty and Honor”.[9]
譯者在譯文后的注釋里面解釋到:“忠”和“義”的概念是這篇歷史小說的核心?!爸摇苯?jīng)常翻譯成“l(fā)oyal”或者“l(fā)oyalty”。它意為對權(quán)威的全心奉獻,也是“孝”意思的延伸?!傲x”更難翻譯,慣常譯法“righteous”太片面?!傲x”意為對一事業(yè),準(zhǔn)則,人或者群體的承諾;它是“悌”——友情,意思的延伸。在該譯文中,“義”被翻譯成多種譯文,包括“honor”、“honorable”、“devoted to the cause of”、“l(fā)oyalist”、“righteous”、“sworn”、“true allegiance”和“ethical”……注釋對儒教所提倡的“忠義”的內(nèi)涵及如何翻譯進行了解釋,讓譯文讀者在獲取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同時,獲得了最大語境效果。
自從Gutt在1999年出版了他的博士論文《翻譯和關(guān)聯(lián):認(rèn)知與語境》,該認(rèn)知理論在翻譯領(lǐng)域得到了廣泛得運用。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把翻譯重心從文本轉(zhuǎn)移到了翻譯過程,在翻譯界引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本論文以漢學(xué)家羅慕士的譯本Three Kingdom中的宗教文化翻譯為分析對象,來研究關(guān)聯(lián)理論框架下的宗教文化缺省補償。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遵守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幾個文化缺省補償策略,包括背景文化介紹、文化過濾、文化轉(zhuǎn)換、文化注釋等。譯者有責(zé)任做到自己的譯文讓讀者用最少的推理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
[1] 陳彩玲.論《三國演義》的宗教意識[J].深圳大學(xué)學(xué)報,2002(9):71-75.
[2]王東風(fēng).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1997(6):55-60.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A].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C].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129.
[4]趙彥春.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1999(3):273-295.
[5]Dan Sperber&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6]熊學(xué)亮.認(rèn)知語用學(xué)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Moss Roberts.Three Kingdo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
[9]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
[10]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11] 曠戰(zhàn).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會話含意學(xué)說的比較[J].長春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4):17-19.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in the light of relevance theory——with reference to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of the Three Kingdoms
CHEn Wen-shua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The translation versionof Three Kingdoms by American sinologist Moss Roberts is acclaimed as the best one.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ompensation for the religious cultural default used by Moss Roberts in hi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Penetrating deep into the historical novel,the relig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are integrated into one,which provides a challenge to translators.To achieve a precise and vivid version and to spread Chinese local religions abroad,many compensation methods are taken by Moss Roberts,including introduction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cultural annotation,cultural filtration,and culturally literal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Three Kingdoms;cultural default;religious culture;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H059
A
1009-8976(2011)01-0084-04
2010-12-10
陳文爽(1983—),女(漢),上海,碩士主要研究翻譯理論和翻譯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