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玲玲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湖北孝感432000)
淺析中職生挫折心理形成原因及調適策略
程玲玲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湖北孝感432000)
中職生;挫折心理;調適策略
中職生生理、心理和智能正處于一個與社會的整合期,與他人之間的交往處于一個適應期,對前途和未來處于一個憧憬期,其心理與生理的不平衡性,思想與情感的波動性,以及面臨著生活上的自理,學習上的自覺,管理上的自制等一系列問題,更易產(chǎn)生挫折心理。挫折心理可引起消極的情緒反應和行為變化,也可導致個性改變。如果他們能有效地調適挫折心理,就能促使其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從而健康成長;若不能正確對待,則可能引起情緒紊亂,甚至產(chǎn)生軀體疾病或心理、行為問題。筆者對我校近幾年中職生進行了初步調查,分析他們挫折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尋求心理調適策略,幫助他們維護心理健康,促進其健康成長。
挫折心理形成包含3個基本要素:一是情境因素,即引起挫折產(chǎn)生的內外障礙或干擾等情境狀態(tài)或情境條件;二是認知因素,即對挫折情境的知覺、理解和判斷;三是反應因素,即伴隨挫折認知而產(chǎn)生的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1]。而引起中職生挫折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剛剛進入學校的中職生,有些因未考上理想高中而產(chǎn)生挫折感,有些因所學專業(yè)并非自己的理想而感到失落,有些因要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卻找不到有效的學習方法而產(chǎn)生挫折感,有些因考試沒有達到理想成績、沒有獲得獎學金或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chǎn)生挫折感[2]。
目前中職生多為“90后”學生,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小到學校停水、停電、食堂飯菜不合口或不習慣集體生活,大到生活貧困、家庭變故或生活中發(fā)生的意外事故、重大事件等均可使他們產(chǎn)生挫折感。
中職生正值青春發(fā)育期,心理發(fā)育落后于生理發(fā)育,他們一方面渴望進入社會,結交一些朋友,得到他人認可;但另一方面卻不善于理解他人,再加上這個時期強烈的自尊、自我實現(xiàn)等社會性需要,致使他們與同學、老師、父母的矛盾增加,導致挫折心理的產(chǎn)生。如有的學生想結交朋友,但不知如何結交,或因性格內向、孤僻而無法和他人溝通,或因膽小、自卑而不敢與他人交往,或在交往中過分挑剔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等導致人際關系緊張而產(chǎn)生挫折感。
目前,中職生談戀愛現(xiàn)象十分普遍。學生因與戀人分手而受到打擊、傷害,為處理不好與戀人的關系而煩惱,想愛而不敢愛的矛盾心理,暗戀某人無法自拔,求愛不成而感到無地自容,意外懷孕等,都易使他們情感受挫。但因他們年齡尚小,戀愛挫折對他們的身心傷害很深,尤其在心理方面,往往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產(chǎn)生自卑感和屈辱感,甚至產(chǎn)生自我價值幻滅感。
一些即將畢業(yè)的中職生,會因學習成績不理想,求職困難,畢業(yè)后激烈的社會競爭而感到擔憂、無助等,他們害怕畢業(yè),畏懼走向社會。
有些學生因身體疾病、傷殘而痛苦不堪,因身材不佳或面容丑陋等而自卑,這些生理缺陷時時困擾著他們,使他們產(chǎn)生挫折感。
中職生因生理的發(fā)育和知識經(jīng)驗的增長,自我意識漸趨成熟。他們對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能進行獨立思考,但又不能對自己及社會進行正確而全面的評價,常因理想的破滅(如競選干部失敗、未能入黨等)而感到失望和沮喪,產(chǎn)生挫折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職生挫折心理產(chǎn)生原因很多,因此,應詳細分析和了解,針對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掌握調適心態(tài)的有效方法和技術,提高抗挫折能力。
學校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具備健全的人格,能從自身實際出發(fā),正確評價自己,確立合理目標,養(yǎng)成辯證、客觀看待問題的好習慣,能經(jīng)常自我分析、自我激勵,提高抗挫折能力。
對挫折的正確認知,在挫折心理的調適中起著關鍵作用。學校應加強挫折教育,從理論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旦遇到挫折,應正視挫折的存在,勇于承認自己的失敗,但不能對自己作出消極、否定的評價,而應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尋求克服挫折的方法[3]。還應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雙重性,它在給我們帶來打擊、損失和痛苦等的同時,也使我們受到磨煉與考驗,變得堅強,此外,還能擴大我們認識的廣度與深度,豐富知識經(jīng)驗,提高抗挫折能力。
引導學生認真、理智地分析挫折產(chǎn)生的原因,找準消除挫折的突破口,找到合理的解決途徑。如因生活環(huán)境艱苦等客觀原因引起的挫折,應正視其存在的優(yōu)劣,提前預防或積極適應;因目標過高或不正確的認知觀念等主觀原因引起的挫折,則應立足現(xiàn)實,修正目標或改變不合理的認知觀念。
受挫者的不良情緒是在一定情境下發(fā)生的。教師應積極為受挫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其改變情境,減少不良因素對心理的刺激,如關愛、體貼受挫學生,幫其排憂解難,協(xié)調人際關系等,使其緊張、焦慮、壓抑的心理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緩解。
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心理調適技能,提高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承受能力。引導受挫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學會對挫折心理進行有效的自我調適,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合理宣泄,使心理保持平衡。引導學生建立并合理使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當遭受嚴重挫折無法自我調適時,可積極尋求家庭、親朋好友、老師、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必要時可進行心理治療,以減輕受挫學生的心理反應強度,從而調整心態(tài),重樹自信心。
[1]肖丹.心理學基礎[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陶菁.淺談高職學生挫折心理調適[J].職業(yè)技術教育論壇,2007,(22):35~36.
[3]呂寶云,張紅兵.大學生挫折心理淺析[J].教學研究,2001,24(2):112~ 113.
G444
B
1671-1246(2011)03-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