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輝
(青島第二衛(wèi)生學校,山東膠州266308)
衛(wèi)生學校新生計算機水平調查及教學方法探討
陳守輝
(青島第二衛(wèi)生學校,山東膠州266308)
新生;計算機水平;教學方法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計算機應用技術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技能。如何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使學生靈活利用計算機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F筆者對衛(wèi)生學校新生計算機水平作相關調查,并對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我校新生大部分來自山東省各地,且90%為女生。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開展,學生計算機水平逐年提高。我校新生計算機水平達到什么程度?他們學習計算機知識的途徑是什么?學生之間計算機水平的差距有多大?在中學,他們都學習過哪些信息技術課程?他們計算機熟練程度如何?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我們要根據學生計算機水平和能力,制訂相應教學計劃,并選用教學方法。
2009年9 月,筆者對2009級護理專業(yè)398名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98份,收回396份,收回有效問卷390份,有效回收率為98.0%。調查內容主要包括:(1)初中是否開設過計算機課程及其周學時數?(2)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計算機技能?(3)學生上網所做的事情和使用計算機所完成過的任務。(4)學生對學習計算機是否有興趣?
表1 初中開設計算機課程情況及其周學時數(%)
表2 學生計算機技能掌握情況(%)
表3 學生上網所做的事情和使用計算機所完成過的任務(%)
表4 學生對計算機課程感興趣情況(%)
由表1可知,大部分學生在初中接觸過計算機課程,但有11.5%的學生沒有上過計算機理論課程,13.7%的學生沒有上過計算機實踐課程。由表2和表3可知,學生基本掌握的計算機技能主要是Windows操作系統(tǒng)、Word和Excel辦公軟件、漢字輸入、上網聊天和收發(fā)郵件。但欠缺計算機硬件和語言程序設計知識。還有14.2%的學生什么都不會。由表4可知,大部分學生都對計算機課程很感興趣。
通過調查得出:新生來源比較復雜,計算機水平差異很大。有的學生經常上網聊天、玩游戲,接觸計算機較頻繁;有的學生基本上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有的學生能較好地掌握Windows、Office等基本操作;而個別學生甚至還不會開機、關機。
面對計算機水平差異較大的教學對象,如何有效地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對教師是一項考驗。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理論教學部分,主要采用多元換位教學法;而在實驗教學部分,則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多元換位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素質教育和平等教育,教師不再以知識淵博的學者形象出現在講臺上,而是與學生處于同等地位;教師不再是滔滔不絕的講授者,而是一位導演,甚至是一部“辭海”,一個“資料索引”,指導學生表演,給學生提供翻閱、查詢的機會;教師不僅教授學生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如何去獵取知識、研究問題。教師真正做到授之以“漁”,使學生學會主動索取知識。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找到這樣的策略,既要考慮到個別差異,又能促進個體的最充分的發(fā)展。”多元換位教學法的應用較好地顧及到學生差異,使他們在各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
在多元換位教學法的應用中,筆者將學生分成講師團(每節(jié)3~5名輪流)、評審團(每節(jié)3~5名輪流)、課代表(每節(jié)2~3名輪流)等不同角色小組。各小組間為立體雙向的交互關系,每節(jié)課根據教學內容不同,不斷變換角色。開始選擇成績和口才較好的學生講解,以后逐漸擴大范圍,直至全班學生參與。
多元換位教學法基本程序為設計教案→學生自學→課代表收集問題→講師團研究問題→教師指導→講師團全班講解→評審團質疑糾錯→教師點評總結→設計針對的訓練題進行測評。
為了更好地進行多元換位教學法,筆者采用了小組集體備課、分工合作、競爭講課的方法。競爭激勵機制促使各小組爭先恐后,不甘落后,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同時,不同層次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提高,共同進步,有利于增強團隊精神,提高心理素質及自信心,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此外,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甚至教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研習課本、考試命題、設計教案、閱卷、統(tǒng)計出錯率、講解等,使學生洞悉教情、學情,將教學重點、難點、新舊知識結合點、能力增長點找得更準,實效性更強。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上機實踐遠比教師講授和示范有效地多。實驗教學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且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達到學生有效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其主要特點是任務驅動,注重實踐。
任務驅動教學法環(huán)節(jié)設計見圖1。
2.2.1 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將學生引入其中,使其正面接觸任務中設定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把握學生興趣愛好、社會熱點以及課程發(fā)展方向,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圍繞情境中的問題展開討論、實踐和總結,使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創(chuàng)設的情境既要能體現各知識點的應用,又要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主動融入情境。
2.2.2 確定任務提出明確而適度的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重點。目標任務的明確對于今后學習與任務的最終完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中,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的目的。設計精巧的“任務”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使其在融洽與和諧的氛圍中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圖1 任務驅動教學法環(huán)節(jié)設計
在計算機教學中,要求學生根據一個實際需求完成一個任務,它可能是一個大任務,也可以將其分成一系列小模塊或子任務。完成這些子任務時,需運用沒學過的知識或技能,即新的知識點,這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探究欲望,教師此時利用講解、示范等方法,使學生獲取新知識,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2.3 自主學習這是學生根據任務去實踐、探索和學習的過程。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利用多種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自主學習適合比較簡單或單一的任務,如演示文稿軟件PowerPoint窗口的組成、文檔內容的輸入、文本框的移動等。
2.2.4 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協商,進一步完成和深化對主體的意義建構的過程。通過協作和溝通,學生可以從問題的不同側面找到解決途徑,開拓了思路,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認知與理解。綜合性和難度較大的任務需要借助協作學習方式。如自定義動畫、幻燈片背景音樂設置等。需要學生先查閱相關教材、資料,在實踐中逐步地理解或模仿,進行自主學習,然后相互討論、交流,進行協作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在教師指導和幫助下完成任務。教師對于任務中涉及到的各類操作特別是較復雜、難度較大的操作進行演示,以利于學生系統(tǒng)、規(guī)范地掌握操作要點。
2.2.5 總結評價總結評價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重要階段,分2方面進行:一是對學生完成當前任務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當學生完成一個任務后,從中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向全體學生展示,并讓學生作出自我評價,介紹任務完成過程,然后由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最后教師結合教學要點適當作出點評,著重闡明可學習和借鑒之處,附帶指出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二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這有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和提高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能力。
筆者通過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應用多元換位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2009級學生計算機考試中,我班學生及格率達到92.5%,遠超其他班級。
G526.5
B
1671-1246(2011)03-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