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兵
(江蘇省海門市六甲初級中學)
合作學習 (Cooperation Learning)20 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合作學習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采納用于課堂學習教育中,實效性明顯。合作學習不但改善課堂心理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認知能力的養(yǎng)成等方面效果十分明顯,成為當下主流的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從中國教育發(fā)展合作學習的現(xiàn)狀來看,合作學習促進教育的改革,從根本上剔除一些教師思想上的陳舊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下面是課文 “Unit 6 Welcome to the unit”(初中牛津英語 7a,Unit 6)所采用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例。
2.1 導入部分。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組,然后根據(jù)課文內容設立幾個小任務。提出頗有挑戰(zhàn)的開放性問題:(1)In your opinion,does a dog need clothes,why?(2)Why does Eddie want to spend 10 more minutes?(3)How do you wear when you are at a school,a party,or in your spare time?Discuss these questions in groups.
各小組的學生可以分別完成以下幾個任務:(1)開動思維,展開聯(lián)想,從各種觀點來思考穿著問題;(2)了解組內成員的觀點并討論分析動機,共同分享討論的結果;(3)表達自己對他人觀點的感受和看法。(4)盡量用英文來完成對話,并在探討問題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活用英文的詞匯和表達法。通過完成這幾項任務來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相互討論和共同分析,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更重要的要通過小組練習,在組內會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氣氛,提高對合作學習的認識,讓每個學生能夠正確評價自己的作用和小組的整體協(xié)調性。
2.2 學生閱讀課文時。重在實行異質編組策略分配組員,讓基礎好的學生教基礎差的學生認單詞和發(fā)音,讓組員間各自分配任務學習,完全讓其發(fā)揮自主性和團隊協(xié)作。待學生自己認為學習了單詞和句型,老師進行初步考察并講解課題內容。再通過各組代表匯報難點疑點,取長補短,分享成果。
2.3 朗讀課文時。采用了分享閱讀或同伴閱讀的方式。分享閱讀時,教師大聲朗讀,學生可注意聽語調、語流和節(jié)奏,并將它們與口語和書面語結合起來。注重這個過程學習的模仿、釋義、重述、表情的運用、表演和提問階段的教學策略。接著,讓其自由朗讀,通過組員間互相更正發(fā)音來達到學習的效果,還能讓學生放松學習,體驗小組學習互動的樂趣。
2.4 知識歸納時。課堂將要結束前,讓學生配合老師作個學習小結。當老師問“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培養(yǎng)學生進行summary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課堂的學習印象。在組員間積極的互相合作中完成對知識歸納的任務。首先,學生自己獨立歸納本科所學的單詞、短語、句子結構、語法項目等。然后小組討論補充,共同完成本小組的知識歸納。最后隨機邀請某小組代表總結本小組的情況。
2.5 布置家庭作業(yè)時。以往學生的作業(yè)由老師完全掌握,如果合作學習能夠深入開展,老師應該適當減少以往學習過程的作業(yè)量,而讓更多的任務由學生所屬組內自行安排。讓小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小組,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幫助,建立友好信賴關系。并可以適當采用組外各組間的積極競爭,通過比較各小組整體的綜合成績來調動各組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整個班級的整體水平。更重要的是,不但能夠充分發(fā)揮小組智慧,更能發(fā)揮每位學生的智慧,在合作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能加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通過此次教學實例分析,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的英語課堂至少有三點重要意義:1.在小組探討中,讓學生通過英語會話說出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小組合作練習好比模擬情景或情景再現(xiàn),讓英語教學更貼近生活實際,運用到實踐中。2.合作交流過程中,提高了每位學生的表達、溝通、協(xié)調其余組員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進入獨立思考,并加深思考的深度。通過組員間的互相比較學習,傾聽異聲,優(yōu)勢互補。3.合作學習比自己獨立學習另有一番樂趣,增添了學生間的感情和對學習的積極性。
[1]王樹枝.淺議初中英語合作學習[J].外語教學.2009.4.
[2]江國云.初中英語合作學習中的問題與對策[J].2010.12.
[3]尹華.初中英語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實例分析[J].新課程學習.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