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霞
(江蘇省南通市躍龍中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guī)定,要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及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要求“各學科課程標準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
體驗學習是體驗的轉化并生成知識的過程[1]。體驗學習思想最早源自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經(jīng)驗學習”,即著名的“做中學”理論。體驗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應是由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與行動應用所組成的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即著名的“體驗學習圈”[2]。在該學習模式中,具體體驗與抽象概括,反思觀察與行為應用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其中每一組都反映了辨證的對立統(tǒng)一的可適應傾向。語言學習是一個實踐性強的活動,需要學生身心充分融入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切實關注語言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體驗學習理論是教師架構起初中學生主體性與中學英語教學內容之間的橋梁。
體驗具有個體性、差異性、生產(chǎn)性,任何體驗對于任何個人都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多樣化的體驗背景消除了學習開始就預設的學生間的不平等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夠有所表現(xiàn)。對于同樣的語言現(xiàn)象,不同體驗的學生可以開放地呈現(xiàn)自己的理解。中學英語教學包容了很多語言背景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背景知識,實現(xiàn)體驗的引導價值,從而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結合語言哲學家萊考夫的體驗哲學或體驗性假說,體驗還可以理解為“身體的經(jīng)驗”,即認知科學中的“具身認知”。體驗性假說認為人的身體的、認知的、社會的體驗是形成概念系統(tǒng)和語言系統(tǒng)的基礎[3]。學生對概念或語言知識點學會后,當再次遇見,甚至聯(lián)想到該概念或知識點時,將發(fā)生“再演”。該具身模擬的“再演”指在身體感覺、動作和情感系統(tǒng)中再次呈現(xiàn)第一次學習時的情形,并在鏡像神經(jīng)元中得到激活。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增加知識的復現(xiàn)率。以上證據(jù)從認知科學角度,佐證了體驗學習中體驗的價值。因此,那種僅僅“壓迫”學生意志和情感的英語學習,無論即時掌握程度如何,由于沒有得到身體感覺、動作和情感系統(tǒng)的共鳴,沒有學生內心主動性接受的體驗,該“學習”只是暫時的。
例如,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 1 Star sign是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題,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問學生:What’s your star sign?Do your characteristics match what your star sign say about you?讓學生分小組談談自己的星座與個性,結合中國的生肖,再談談自己的屬相與性格,營造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每個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主動練習,引起學生共鳴,提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思維處于皮亞杰稱的“形式運算”階段,情感上處于青春期的波動期。初中生開始可以脫離真實情境的束縛,能夠進行基于單純的言語或邏輯陳述,進行假設和演繹推理及命題間推理[4]。無論是身體,還是智力、情感,初中生是人生的“第二”發(fā)展高峰期。教師要緊抓該發(fā)展快速期,相信學生發(fā)展的主動性力量。在讓學生對英語學習錯誤點反思的基礎上,建立支架,發(fā)揮教師的“中介”作用,引導學生從表面現(xiàn)象中抽化出規(guī)則并建立規(guī)則。
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 2的more...than,fewer...than,less...than時,給A學生兩個蘋果,B學生三個蘋果,問其他學生“Who has more apples?Who has fewer apples?”接著給C學生兩張紙,給D學生十張紙,問學生“Who has more paper?Who has less paper?”設置大量類似的活動,讓學生自己進行問答,在活動中體驗,進而由自己歸納出:We use “more...than,fewer...than”to talk about countable nouns.We use“more...than,less...than” to talk about uncountable nouns.最后教師加以點評。由此可見,在此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主要發(fā)揮課堂引導作用。只有真正體現(xiàn)出基于學生自我主動探索和建構的英語知識點,才能實現(xiàn)學習的內化。
英語語言的教學,可能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下,比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更加重視主體性,重視教學三方的相互作用。脫離學生主體、或者教師的引導、或者內外環(huán)境匹配的教學,都不是有效的語言教學。三方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這是一種教學的生態(tài)文化。例如牛津初中英語7B Unit 4 Amazing things,教師在預設活動時,一定要事先了解How many amazing things do you know?What are they?可以提前將這兩個問題作為預習作業(yè)布置下去。這樣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開展活動時也可以有的放矢??赡苤黧w性的發(fā)展往往經(jīng)歷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而發(fā)展的引導卻應該是有意識的選擇和策劃。成人符號的中介作用(即教師)的引導價值體現(xiàn)在把相互作用的情景從一個偶然的經(jīng)驗轉變?yōu)橛心康牡慕?jīng)驗。文化強調主體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關系強調互動,強調成人的符號中介作用。作為中介符號化的教師,其引導價值將教學三方實現(xiàn)多層次互動,但是,最終依然取決于學生自身的主動性程度。該主動性的發(fā)揮,依賴于整個學習情境中學生個體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匹配程度等因素。
體驗學習是一個學生通過學習適應世界的完整過程,是學生個體與學習環(huán)境之間連續(xù)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積極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讓我們重視體驗的引導價值,提升概括的思維力度,緊扣交互的關系角度,努力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進而拓展英語的課程內涵,真正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1]Kolb,D.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4.
[2]大衛(wèi)·庫伯著.王燦明,朱水萍等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源泉[M].上海:華東范大學出版社,2008.
[3]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桑標.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