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汀
試論“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基本途徑與內(nèi)容
丁汀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是改革我們高校當前思政工作疲軟狀態(tài)的關鍵。馬克主義的“人文關懷”是建立在“人的發(fā)現(xiàn)”和“以人為本”基礎之上的科學理念。我們實現(xiàn)“人文關懷”的基本途徑和內(nèi)容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的“人學”理念為基礎,在實踐中切實關懷青年大學生的“自然性需要”、“社會性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
高校 思政工作 人文關懷 馬克思人學 途徑與內(nèi)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nèi)容,也是我國高校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的主要途徑。所以,迄今為止,在我國高校的核心價值體系建構(gòu)中思政教育仍然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典型的具有科學理論基礎和自身特殊規(guī)律的人文學科,由于它的價值取向主要是通過“人”這一中介來參與社會生活,影響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因此,關注人的發(fā)展和完善既是它的工作起點,也是它的工作終點;一句話,關注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和人格完善就應是我們現(xiàn)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重點。所以,在新形勢下,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能真正起到優(yōu)化人的素質(zhì),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功能,就必須努力體現(xiàn)夲有的“人性化”特點,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只有盡量突現(xiàn)“人文關懷”的特點,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在規(guī)律與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相吻合,才能使我們的思政工作走出困境,提高說服力,增強影響力,從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中發(fā)揮出積極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的基本途徑和內(nèi)容是什么呢?筆者以為,我們高校的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有必要重新學習和掌握一些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和基本理念,才能增強我們在實踐中的自覺性。因為,馬克主義的“人文關懷”是建立在“人的發(fā)現(xiàn)和“以人為本”基礎之上的科學理念。
目前,我國當代學家都有一個共識:我們今天要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就必須在發(fā)展中引回“人文關懷”(或稱“人類關懷”、“人性關懷”)。因為,在馬克思哲學中,并不存在一個所謂的“人學的空場”,不僅“人”是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對象,而且“人文關懷”也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維度之一。事實上,馬克思就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偉大繼承者,馬克思的哲學充滿了人文精神,馬克思一生的著作也無不包含了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quán)利的執(zhí)著追求,洋溢著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由于馬克思主義從來就認為,人是“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和“有意識的存在物”的統(tǒng)一。因此,我們今天的“人文關懷”首先必須把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自然本性需要”做為“首要關懷”的對象。
迄今為止,凡是關注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人們都認為,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理念的第一要義,就是要確保我國的每一個公民,尤其是廣大農(nóng)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者及弱勢群體得到最起碼的食品、住所、醫(yī)療和工作等等,以滿足他們“生存的需要”。因此,從人的“自然本性需要”來看,我們高校思政工作也應對青年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與生活條件予以充分的重視,不要錯誤地認為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校青年學生就沒有“生存需要”(如貧困、饑餓)、“本性需要”(如愛欲、婚姻)的基本問題。
事實上,在當代中國,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自然、生理方面的需求是相對比較容易滿足的;然而,只要人們的生命不為饑寒所困,他們大都會有更高的社會性需要,諸如對健康、安全、交往、教育、友愛、理解、尊嚴,以及對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權(quán)利等等的渴求期盼。因此,舉凡一切有益于人們正常地從事社會交往的種種道德情感與倫理行為,都應該納入我們高校的“人文關懷”所關注的范圍。
最后,我們還必須指出,決不能把“人文關懷”僅僅視為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有效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手段,還應該把“人文關懷”夲身也視為我們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項基礎性的重要內(nèi)容和目的。不明白于此,我們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為提倡“人文關懷”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一事無成。馬克思在《剩余價值論》中就說過:“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jīng)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jīng)常產(chǎn)物和結(jié)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chǎn)物和結(jié)果才成為前提?!雹嵋源朔从^歷史,過去的一切“人學”思想(如費爾巴哈、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人本思想)和“民本”觀念(如我國古代的孔子、孟子、管子等的民本思想),之所以不是“科學”的,就因為他們最后都無一例外地遠離開了他們的最初出發(fā)點,即“人”。 因此,我們今天提倡的“人文關懷”也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歸宿。
注釋:
①俞吾金《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度》光明日報2001年2月6日
②葉朗《人文精神的堅守與呼喚》,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1月2日
③④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 1第 24頁,卷 42第96頁,卷3第57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⑤⑧馬斯洛等著 《人的潛能和價值》第162、163頁 華夏出版社1987年
⑦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96頁第3冊第545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丁汀,女,重慶,重慶教育學院教務處,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丁汀,重慶教育學院 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