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清末民初名家姚華
張 勇
姚華(1876—1930),字重光,號一鄂、茫茫、茫父,人稱弗堂先生,秋草詩人,清末民初貴筑(今貴陽)人。光緒甲辰科進士。1904年9月赴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法律政治速成科。1907年學成歸國,任郵船部船政司行走、郵政司檢核科科長等職,寓居北京城南蓮花寺破廟。1912年2月,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參議院議員,痛恨國事日非,不久,即徹底退出政界,投身著述、美術(shù)及教育事業(yè)。1914年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校長、1924年出任京華美術(shù)??茖W校校長、同時任教北京多所大專學堂,桃李滿京華。姚華學問淵博,在古文字學、曲(詩)論、文論、戲曲理論方面頗有建樹,善作古典詩、詞、曲、賦、散文,又精于書法、繪畫,獨創(chuàng)穎拓藝術(shù)。在民國初年的北京畫壇,他與陳師曾并稱“姚陳”,公認為當時的“畫壇領(lǐng)袖”,北師大譽其為國學大師,他還被視為與王國維、吳梅“鼎足而三的近代曲學大師”。姚華1926年中風,左臂殘,仍作畫不輟。1930年六月病故,葬于北京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享年五十五歲。
姚華作為近代知名的學者、教育家,戲曲理論家和藝術(shù)家,在詩文詞曲創(chuàng)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著述豐碩。他最初是以詩人之名闖入文壇的,這些詩詞作品反映在《弗堂類稿》中,此書1930年由姚華的學生王伯群整理出版,其中收集的作品有詩十一卷,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在貴州時期的詩集為《藜峨小草》,日本留學前后的詩集為《蘆雪櫻云》,寓居北京時期的記事抒情詩三卷,另集《金石題詠》、《前人遺跡題詠》、《題近人畫》、《自題畫詩》和《題官私錄印自注》等,詞三卷,曲、賦各一卷,論著三卷,序記一卷,序跋五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一卷,洋洋大觀,共計三十一卷,十二冊之多。他的詩歌詞曲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四言詩、五七言近體、騷體、樂府、詞、小令、散曲、套曲以及賦、俳句、民謠均能運用自如。姚華尤其精于詞曲,是一位戲曲理論家,除了《菉猗室曲話》和《曲海一勺》兩部姊妹篇著述外,尚有《元刊雜劇三十種校正》、《盲詞考》和與劉師培、王國維合著的《原戲》中的一篇論文《說戲劇》以及《論文后編》中的部分篇章。錢基博所著《中國文學史》,將姚華視為民初曲學家和散曲作家,可與王國維同列齊名。
姚華在古文字學、音韻學方面造詣也很高深,著述有《小學答問》、《書適》兩本古文字學概論和研究貴州方言的《黔語》?!缎W答問》屬啟蒙文字學讀物,他運用答難形式,通俗的闡述了“六書”,并提出了用母(最早最基本的文字,其數(shù)量教少)求子(衍生的文字,其數(shù)量最多)法學習漢字最為便捷。《書適》側(cè)重分門別類地闡釋了我國文字淵源、遞變,文字的社會意義和文字的作用,書中也論述了書寫工具的發(fā)展促進了文字的演變?!肚Z》是以貴州方言詞為單位,約二百余詞條,共解釋了近五百個單詞,逐詞條闡釋每個詞的形聲義,考證其字源,字里行間中展現(xiàn)了貴州當時的地域、物產(chǎn)和風土人情。
姚華1924年曾與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有過交往,當年見面時,“這兩位詩人,相視而笑,把彼此的忻慕都放在心里。泰戈爾先生把姚先生的畫帶回到山梯尼克登去,陳列在他們的美術(shù)館里,”姚華則將泰戈爾的《飛鳥集》譯為五言古詩256首,一時成為文壇佳話。姜德明先生曾這樣高度評價說:“他(姚華)與同時代的畫家陳師曾、齊白石相比,姚在治學、文學、美學、戲曲等眾多方面比陳、齊強多了?!?/p>
劉海粟在《姚華書畫集》序言中談到:“(貴州)近四百年來,風氣漸開,名人輩出,兼善書、畫、詩者,于古人必稱楊龍友,于今人則咸推姚華先生。”“近百年間京都畫師夥頤,推及抗戰(zhàn)前大家,必曰陳師曾、姚華、王夢白、齊白石。其中茫父多才多藝,于小學則精研文字訓詁音韻,于學術(shù)則通悉畫史、畫論。” 姚華對于書法,行、草、楷、篆各體,無不擅長,其用筆如神,轉(zhuǎn)折綿密,結(jié)構(gòu)嚴謹,自成一家。
現(xiàn)有資料顯示,姚華沒有傳統(tǒng)家學記錄,其父姚源清(1842—1917,字澄海)亦鮮有記載。姚華從事書法藝術(shù),經(jīng)歷漫長的由臨摹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十以前規(guī)摹古人的學習期,四十以后自立成家的創(chuàng)作期,丙寅(1926年)病廢后殘臂揮毫的造極期。他自幼研習許慎的《說文解字》,初學書法從初唐歐陽詢《皇甫誕碑》入手,覺得收益不大,改學《九成宮醴泉銘》,并臨摹宋代黃庭堅與米芾的法書,亦不得要領(lǐng),于是改學盛唐之顏真卿,方得其門徑。對于書畫,姚華用功尤勤,早夜不休。進京之后,縱覽諸家,他“書法師漢魏,上溯吉金石鼓,下考隋唐諸刻,取舍精嚴,獨開一宗?!敝饾u擺脫顏、趙(趙孟頫)二家窠臼,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四十歲以后,姚華的書藝終于成熟,镕鑄諸家,雄遒茂密,峻樸生動,剛?cè)嵯酀?,有如鑄金契石,卓然自立。
姚華自幼喜愛繪畫,兒時曾以水浸紙現(xiàn)出各種圖形,問長輩此屬何種畫類,眾人無言以對。他四十歲以前,盡管作畫不多,但除了研究古代刻石造象之外,還廣泛地涉獵古今名家作品,吸取名家所長。同時,由于與當時著名畫家陳師曾結(jié)為知交,過從甚密,與王夢白、陳半丁等知名畫家詩畫往還,共同探討畫理,使他的畫藝日臻完善。他的山水畫多取材故鄉(xiāng)山水,畫面高峻突兀,素湍白練;花卉作品構(gòu)圖新奇,設(shè)色大膽?yīng)氃?,高古雅致?!盁熢朴舨w往往峰巒皆自寫其胸臆者也。間作花卉雜物,輒題以詩或小詞,時號三絕”。 姚華作畫選材精、立意高,主張書畫渾一,畫中有詩,反對死板的摹寫。正如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所評:姚的畫“得力于書,得境于詩,得虛實相生于印,得活脫不羈于寫生?!?/p>
姚華早年清苦,秉燭苦讀,接觸維新思想,留日期間接受新學,與進步黨友人交往甚密,歸國后寓居北京,勵精圖治,積極參與政治改革,由于不滿現(xiàn)狀徹底退出政界,投身著述、美術(shù)及教育事業(yè)。
姚華四十歲前后,任北京女師校長職,并兼北京高師、中華大學等大學的國文講席,積極投身教育事業(yè)。在梁啟超、蔡元培的倡導下,教育部于1918年創(chuàng)辦第一所國立美術(shù)學?!獓⒈本┟佬g(shù)學校,將美育納入教育。姚華、陳師曾、王夢白、陳半丁等著名畫家為該校教師。姚華、陳師曾堅持中國文人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強調(diào)“功夫在畫外”、“不美為美”、“惟精神是求”的藝術(shù)主張,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詩文興趣,書法技巧。姚陳兩人與北京美專主張培養(yǎng)專業(yè)畫家,單純強調(diào)畫法技巧的校長意見相峙,而得到學生的歡迎和支持。1924年北京美專第一期學生畢業(yè),姚華為安頓我國第一批美術(shù)師師范生,籌措資金,擇校址,創(chuàng)辦北京京華美專,親任校長,教務(wù)交給學生邱石冥擔任。京華美專一直辦到1952年,姚華的學生高希舜主持校務(wù),全國院校調(diào)整,該校國畫系并入中央美院。通過這些院校,培育出大批美術(shù)人才。后來活躍在全國美術(shù)界的名家,大都是姚先生當年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如前中國美術(shù)館館長劉開渠、前中央工藝美院副院長雷奎元,還有王石之、諶亞逵、劉寄蹤、方明炎等著名畫家,都出自姚先生門下。
他作為一位藝術(shù)教育家,始終不忘提攜和培養(yǎng)美術(shù)人才。特別是對貴州的國畫人才,他盡心竭力予以扶持。如黃干夫,桂詩成。由姚華直接培養(yǎng)的貴州畫家中,成就高,名氣大的,當推邱石冥和王漁父?,F(xiàn)在,姚華的藝術(shù)成就一直不斷在激勵著貴州的后起之秀,從“貴州茫父杯書法雙年展”就可以看出其影響意義之深遠。
姚華一生為人爽直,好名節(jié)、重情義,與人相處不以個人得失為左右。善與友人聚會雅談,推古論今,切磋藝術(shù),其中經(jīng)常聚首交往的有梁啟超、陳叔通、周大烈、騫季常等學者文人,在《弗堂類稿》中收有近百首酬唱詩文。姚華博學廣營,筆耕不輟,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不囿于前人,民初游走于傳統(tǒng)派畫家、進步黨人士和梨園界三個交游圈,在交游的過程中,他的藝術(shù)思想和理論著述在當時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戲曲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姚華通悉“昆曲、皮黃、聲腔、臉譜,勾稽校評古曲,受重於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余叔巖、言菊朋諸大家,化古為新,推波助瀾,功德不限于劇場”。同時,姚華還是“一位有氣節(jié)的現(xiàn)代中國文化名人”,他關(guān)心時政,有感而發(fā),他的詩歌充溢著一股“浩然之氣”,閃耀著現(xiàn)實主義的光彩,姜德明、史樹青、朱崇演先生曾以姚華先生在不同時期詩刺竊國大盜,詩吊愛國學生劉和珍、楊德群,不畏株連,為與李大釗同時遇難的學生方伯務(wù)題詩出版遺作的進步史實,撰文予以高度評述。這些評述字里行間顯示出姚華作為一位剛正不阿的中國文化人的錚錚鐵骨,不屈于軍閥的可貴精神。
然而,回顧整個近代美術(shù)史,談及民初北京畫壇,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陳師曾、金城和齊白石,而相對忽略了另外一位重要的書畫家,他就是姚華。他在藝術(shù)上的突出貢獻,卻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與禮遇,這對姚華而言,是有失公允的。姚華的研究幾乎成為近代美術(shù)史研究的盲點,即使關(guān)注,也是簡單的介紹,不夠全面和深入。再加上,近年來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shù)史研究已逐漸成為中國美術(shù)史專家和學者傾力研究的課題,尤其對清末民初三大繪畫重鎮(zhèn)之一的北京畫壇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對北京畫壇的畫家和流派的研究成為重構(gòu)近現(xiàn)代美術(shù)史原境的重要切入點。但就目前學界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對北京畫壇的流派研究還比較少,尚屬起步階段,對清末民初北京畫壇的畫家研究主要集中在個別的幾個重要人物身上。從近幾年大陸、臺灣、香港兩岸三地美術(shù)史研究情況來看,僅就選題而言,主要集中于重要畫家金城、陳師曾和齊白石,而對其他畫家談及甚少,如:姚華、余紹宋、陳半丁、肖謙中、湯定之、賀良樸、凌文淵等人。姚華作為客京的貴州籍畫家,寓居北京蓮華盦二十多年留下了大量藝術(shù)作品,在近代中國畫史上,姚華是一位不僅以書畫知名,而且是一名在治學、文學、戲曲、美學、教育諸方面皆修養(yǎng)精深的畫家,但是長期以來社會上尤其是青年人對他不了解,是一位被埋沒的歷史人物。鑒于此,筆者就姚華各方面的成就做了一個簡單的評介,以期能夠引起對姚華研究的重視,還原其在近代美術(shù)史上應(yīng)有的地位。
(張勇: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