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教育局教研室(321017) 周紅星
目前在網(wǎng)絡中最熱門的詞莫過于“微”字,在“微博”之后,涌現(xiàn)出了“微小說”、“微論壇”、“微生活”、“微……”,我們暫且稱之為“微時代”。“微時代”既反映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也反映了人們追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迫切需求。“微時代”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用最簡練的詞匯表達觀點、面向最普通的大眾群體和最快捷的信息傳播速度。我把其中的某些創(chuàng)意引入我市的高中地理教研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活動效果。
網(wǎng)絡上最流行的信息傳播方式就是通過微博,用最精煉的詞匯來表達最高深的觀點,并且將這些觀點以最快的速度發(fā)布給自己的聽眾。在地理教學中,許多教師會通過“專題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做各種各樣的知識梳理,如“地球運動”、“氣候專題”、“河流專題”、“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工業(yè)區(qū)位因素”等,從宏觀角度的知識梳理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拔n}”則強調圍繞主干知識的一個中心詞,從細微處入手對知識進行拓展,在整理過程中不注重知識的覆蓋面,但求知識的分析和拓展深入而透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如微專題“地形對氣溫的影響”的知識整理:
(1)同緯度地區(qū),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如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qū),原因就是該地地勢高。)
(2)高大的山脈能夠阻擋冷氣的入侵;(如四川盆地冬季氣溫較高就是由于北部的秦嶺和大巴山對北方冷空氣的阻擋作用。)
(3)平原地區(qū),氣流暢通無阻,加劇冷熱變化程度;(如北美洲由于東西兩側高,中間低的地勢特征,使南方和北方的氣流暢行無阻,加劇了氣候的大陸性特征。)
(4)陽坡氣溫高于陰坡;背風坡氣溫高于迎風坡;
(5)盆地地區(qū)地形閉塞,熱量不容易擴散,往往成為夏季的炎熱中心;
(6)高原地區(qū)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高原地區(qū)空氣稀薄,白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氣溫高;夜晚大氣保溫作用差,氣溫低,日較差大)
在知識的整理過程中,教師圍繞“地形對氣溫的影響”這樣一個非常小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知識整理中十分注重因果關系的分析,同時有例子作為輔證,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地形相關的其他微專題還有:“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地形對聚落的影響”、“地形對交通的影響”等等,從小處入手,層層擊破,符合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原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微博的世界里,讓每一個草根群體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引領了大量原創(chuàng)內容的爆發(fā)式增長。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我們經(jīng)常會邀請教材編寫的專家、在課程教學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大學教授、中學的特級教師和名師給老師們作講座,這些專家的講座能夠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從宏觀上幫助教師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了解最新的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但是很多時候參加培訓的教師更多的是“被學習”和“被灌輸”,有時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并成為培訓活動的主角就顯得尤為重要,于是我積極探索和推進“微論壇”活動,期待讓更多的教師積極思考、積極參與、樂于分享,享受課堂和研究帶來的快樂。微論壇的“微”字體現(xiàn)在兩個角度,其一是論壇內容選擇的角度很小,其二是教師參與論壇發(fā)言的時間很短。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其實是一個交流、反思、頓悟的過程,論壇選擇的話題如果是老師迫切期待解決的,并且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問題,往往容易激發(fā)教師參與的熱情。論壇內容選擇的角度小有利于教師對問題作深入的思考。例如2011年我市組織的幾次“微論壇”的主題分別是“WORD繪圖技巧的分享”、“高三試卷講評的有效性”、“教學疑難問題的解決”等。每次參與“微論壇”的教師發(fā)言時間都被控制在10-15分鐘,理由是教學研討會的時間比較有限,控制時間能夠讓更多的教師有發(fā)言的機會,同時也引導教師在發(fā)言時能夠選擇更簡煉、更精辟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案例1:“WORD繪圖技巧的分享”
用WORD繪制地圖是地理教師編寫試題中最常見的工作,掌握一些繪圖技巧能夠提高繪圖的速度和質量,在繪圖實踐中,許多老師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讓這些經(jīng)驗與大家共享是很多老師的期待。在此論壇活動中,有十多位教師爭著上臺展示自己繪圖過程中獲得的經(jīng)典和實用的技巧,如Ctrl鍵的使用技巧、圖片疊蓋的技巧、三角坐標的繪制技巧、線條描繪的技巧、地理略圖的繪制技巧等。論壇成了繪圖技術交流的大舞臺,活動激發(fā)了大家參與合探究的熱情,拓展了教師思維的空間。通過活動,許多教師的WORD繪圖技術得到了迅速提升。
如“組合的技巧”:黑色實線和白色虛線組合成的鐵路(圖1);黑色實線和填充陰影的無框矩形組合成的地面(圖2);角度相差30o的六條等長的黑色實線用水平居中和垂直居中與圓組合成的經(jīng)緯網(wǎng)圖(圖3);用三個實線無填充的圓、一個無線條顏色白色填充的圓和一個三角形組合成的樹(圖4)。
圖1
圖2
圖3
圖4
案例2:“教學疑難問題的解決”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教材內容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理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有關“教學疑難問題解決”為主題的教研活動得到了教師們的歡迎。疑難問題有教學理念方面的,也有教學方法層面的,還有學科知識方面的,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教師積極思考和勇于探索的態(tài)度卻是至關重要的。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找到問題,特別是找到教師中普遍關注的問題,更能激發(fā)教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
在組織教研活動前,我先給每位參與活動的教師布置一個任務:每位教師提出一個或多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對提出的問題先作一個簡單的理性思辨,闡述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教研員收集到學員的問題后首先進行歸類,在活動時開展“工作坊”式教學研討,以4-5個人為一組,每一組發(fā)給2個問題,然后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最后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答案,每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上臺交流問題及解決的方案。收集問題是一個實踐和反思的過程,討論是一個分享與思辨的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老師們的教學智慧得到碰撞和提升。
在微博中,一些精彩的觀點會通過網(wǎng)絡迅速傳播。在多年的教學過程和聽課過程中,經(jīng)常會感悟到一些精彩的教學片斷,有時也會遇到一些特別失敗的場景,如果把這些片斷用直播的方式記錄下來,想一想教學精彩或失敗的理由,會對教學有更深入的理解。其實一堂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引人入勝、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很難的,但是有時一個小小的片斷卻可以影響整堂課的效果。微課堂就是讓教師的精彩教學片斷有了一個集中展示的舞臺,激發(fā)了廣大教師的參與熱情,也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1:“妙切雞蛋”
在講授地球的內部結構時,老師拿來一個熱雞蛋,讓同學們親自切雞蛋,觀察并說出雞蛋的內部結構。對于雞蛋,同學們早已爛熟在心,從外到里依次為蛋殼、蛋白、蛋黃,但是切的同學卻是慎重其事,觀察的同學也樂此不彼,課堂氣氛充滿了樂趣。切好后,該同學認真地對著雞蛋介紹,若該雞蛋是地球的模型,則蛋殼對應的是地殼,蛋白對應的是地幔,蛋黃對應的是地核,蛋殼和蛋白之間的那層膜當然對應的就是莫霍界面了。從觀課的角度,課堂效果非常的好。
“對于雞蛋的認識,我們可以用刀切開,而對于探究地球的內部結構,我們又有什么方法呢?”教師一個很好的教學承轉,很自然地引入到地震波。
案例2:“時空之井”
在講述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時,教師引入“時空之井”,效果很好。在上海世博會的智利展館中,有一口神奇的“時空之井”。通過信息技術從井中能夠看到地球另一端智利街頭的實況。據(jù)說在智利那邊也有一口“時空之井”,同樣在智利也能通過“時空之井”看到上海街頭的實況。象這樣地球兩端通過球心的對應的那兩個點叫做“對趾點”。然后教師呈現(xiàn)A點的經(jīng)緯度,要求學生寫出B點的經(jīng)緯度。通過“時空之井”這個情境,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對南美洲的位置和經(jīng)緯網(wǎng)的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圖5 時空之井
圖6 對趾點
案例3:“石油安全”
在講授《非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一課時,教師首先呈現(xiàn)我國近年石油的生產(chǎn)量和消費量的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在同一個坐標圖中畫出生產(chǎn)量和消費量隨年份的變化曲線。
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對我國的石油消費情況和生產(chǎn)狀況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明確了消費量和生產(chǎn)量之間的差距就是進口量。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分別從生產(chǎn)量、消費量和進口量的角度說出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措施。教學中教師強化了對地理事物因果關系的分析,學生對采取措施的原因的理解就比較深刻,學習的效果自然也就十分理想,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明顯提升。
圖7
改變教學,從“微”處入手,每天改變一小點,一年就是大變樣。教學如此,教研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