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麗 呂曉華 趙俊麗 須文柳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人體體成分是評價人體健康水平的指標之一,體成分與健康風險的關系日益引起人們重視。本文以老年男性為研究對象,探索體成分與健康風險之間的關系,旨在用體成分指標預測老年人的健康風險,以達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目的。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496名60~89歲成都市男性居民。
1.2 主要儀器 身高體重計、尼龍帶尺、BIOSPACE Inbody3.0 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韓國)。
1.3 測量指標 計算體質指數(shù)(BMI)和腰臀比(WHR);測量身體水分、蛋白質、無機鹽、體脂肪和骨骼肌含量,計算體脂百分比(PBF)。
1.4 肥胖診斷標準 BMI≥28 kg/m2〔1〕;WHR≥0.90(中心性肥胖)〔2〕;PBF≥25%〔3〕。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和Pearson相關分析。
2.1 研究對象的體成分 研究對象的BMI以60~64歲組最高,75~79歲組最低;WHR以80及以上組最高,60~64歲組和65~69歲組最低;水分含量和PBF以65~69歲組最高,70~74歲組最低;蛋白質含量以65~69歲組最高,80及以上組最低;無機鹽含量以65~69歲組最高,70~74歲組最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研究對象的肥胖情況 應用WHR指標肥胖的檢出率最高(96.8%);其次為 PBF指標(58.3%);最低為 BMI指標(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研究對象體成分指標的相關分析 研究對象的年齡與水分、蛋白質和無機鹽含量呈負相關(P<0.05),蛋白質、水分、無機鹽含量等指標之間呈正相關(P<0.05)。見表2。
2.4 研究對象體成分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研究對象骨骼肌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無機鹽、蛋白質含量和年齡,研究對象骨骼肌含量的多元回歸方程:y=0.262+2.787×無機鹽含量+0.336×蛋白質含量+0.466×水分含量-0.032×年齡。影響研究對象身體無機鹽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水分、骨骼肌和體脂肪含量,研究對象身體無機鹽含量的多元回歸方程:y=0.329+0.070×水分含量 +0.005×體脂肪含量 +0.012×骨骼肌含量。
表1 研究對象的體成分(x±s)
表2 研究對象年齡、身體各成分之間的Pearson相關分析
3.1 體成分的增齡變化 增齡是影響體成分的重要因素〔4〕。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研究對象的水分、蛋白質、無機鹽和骨骼肌含量均呈下降趨勢。老年人分解代謝增加,合成代謝減慢,體內蛋白總量、細胞內水分和瘦體質減少,體脂肪比例增加〔5〕。老年人無機鹽含量降低與骨鈣的流失有關,骨吸收和骨形成失去平衡〔6〕,骨密度下降。
3.2 體成分與健康風險評估 肥胖指人體脂肪的過量貯存〔7〕,是代謝綜合征、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WHR指標肥胖檢出率最高,PBF指標次之,BMI指標最低。BMI和WHR測量方法簡便易行,但老年人瘦體重的丟失對體重影響較大,因此降低了BMI在老年群體作為肥胖檢出標準的準確性〔8〕。WHR可用于判定中心性肥胖,老年人中心性肥胖較為多見。但WHR不能準確反映身體成分的含量和分布情況。PBF較為直觀反映體內脂肪含量,PBF增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健康風險也隨之增加。且生物電阻抗法測量身體脂肪含量,操作簡便,適用于臨床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
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及評價骨折危險的重要指標〔9〕,雙能X光吸收法(DEXA)測量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10〕,但用DEXA測量骨密度,儀器設備復雜,價格昂貴。無機鹽和骨骼肌含量可間接反映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風險。無機鹽含量降低,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風險增加。低體重是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之一。骨骼肌是體重的主要構成,其含量多者,骨密度較高〔11〕。本研究中,老年人骨骼肌含量與無機鹽含量呈正相關,其機制可能與肌肉對骨的機械刺激作用有關〔12〕,肌肉收縮使骨骼處于緊張狀態(tài),通過骨細胞上的機械受體,在骨皮質內外促進骨重建,使骨量增加,從而提高骨強度。因此,骨骼肌含量亦可作為骨質疏松風險評估的指標。老年人骨骼肌含量降低,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另外,老年人應合理飲食、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肌肉力量,增加骨量和骨強度,從而預防骨質疏松的發(fā)生。
體成分與健康風險評估相結合,使體質測試具有更加明確的導向功能,也使健康風險評估更具有前瞻性。但目前體成分與健康風險評估的研究尚少,需深入研究二者的相互關系。
1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協(xié)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
2 葛可佑.中國營養(yǎng)科學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3.
3 陶曄璇,蔡 威,湯慶婭,等.不同方法評估人群營養(yǎng)狀況作用比較〔J〕.中國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03;11(1):24-7.
4 嚴孫杰,馮 霖,沈喜妹,等.健康成人體成分差異對不同年齡段人群骨密度的影響〔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43(4):301-5.
5 顧景范.新現(xiàn)代臨床營養(yǎng)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23-7.
6 張衛(wèi)軍,張小強.對體成分與健康風險評價的探析〔J〕.體育教學與研究,2009;(6):130-1.
7 孫長灝.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5-6.
8 郝 玲,李 竹,譯.營養(yǎng)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7-8.
9 Blake GM,F(xiàn)oqelman I.The role of DXA bone density scan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Postured Med J,2007;83(982):509-17.
10 Brown JP,Jesse RG.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Canada〔J〕.CMAJ,2002;167(10 supp1):S1-34.
11 秦明偉,余 衛(wèi),徐 苓,等.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體組成變化(附299例DXA測量分析)〔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3;25(1):66-9.
12 李建偉,劉石平,廖二元.瘦組織和脂肪的影響因素及其對骨密度和骨強度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9;15(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