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翠香,夏道成,2*
(1.運城學院 社會科學部,山西 運城 044000,2.東北師范大學 化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歷代學者都在研究《中庸》,他們立足于自己的時代,從不同角度對這部著作進行研讀和解釋.近年來,隨著國學研究的升溫,人們更加注重對它的解讀,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庸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1-6],但把《中庸》的“誠”作為專門論述對象的比較少,而這些論述又多集中在對“誠”的道德評價上.至今還沒有學者針對《中庸》中“誠”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本文首次對《中庸》中的“誠”所體現(xiàn)的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研讀《中庸》對“誠”的論述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這里的“誠”就是哲學中所涉及的規(guī)律.人類出現(xiàn)后面對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人類一直在探索它的運行規(guī)律,《中庸》中的“誠”就是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
原文首先闡述什么是“誠”:“誠者,天下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7]178按白話解釋“誠實是上天指定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為努力的法則,生性誠實的人,不必勉強言行就會符合要求,不用思慮而有所得,從從容容就能達到中庸之道,這樣的人是圣人.做到誠實的人,就必須選擇為善的道理并且堅持不懈的加以實行,以其達到誠實的目的.”他這里所說的“上天”其實就是自然界,他認為自然界有它的運行規(guī)律,同時他認為人的活動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人與自然界共同遵循的規(guī)律就是一個“誠”字,這里的“誠”就是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提到的“真”,就是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他認為事物就是那么確定無疑的遵循著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事物本來的面貌,即他所說的誠實,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事物最真實的一面,事物的本質(zhì).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知道《中庸》的作者認為人與自然界都遵循“誠”即規(guī)律,與此同時,他認為人可以認識這種規(guī)律,就該方面,原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自誠明,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7]179解釋為“由真誠達到明德,便會無所不明,明了之后可算作真誠.”這里明顯闡述了人可以認識規(guī)律,這里提到的“明德”就是掌握了真理,至于他所認為的“德”和怎樣做到德,《中庸》中這樣闡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7]175解釋為“智慧、仁愛、勇敢這三項,是天下最重要的美德,實行起來,關鍵在于一個”誠“字.”接下來《中庸》中進一步對人可以認識規(guī)律進行闡述:“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7]180解釋為“次于至誠的人,能夠從一個細小的方面推究,從細小的方面一一推究,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有了真誠就會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來就會顯著,顯著就會日益光明,光明就會感動萬物,感動萬物就會改過自新變革人心,變革人心就會使人感化,只有天下至誠的圣人,才能達到使人感化的境界.”這里明顯說明規(guī)律是可以被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