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偉,謝松林,李鐵鋼
(國防科技大學 軍事體育教研室,湖南 長沙 410073)
“軍事體育是軍事與體育的完美結合.”[1]可以說,只要人們從事的身體方面的活動既具有軍事目的又具有身體教育內容,那么它就可以稱之為軍事體育,所以,在中國古代軍事體育不但存在于學校教育中,而且也存在于軍隊訓練中.“冷兵器”是指憑借人力和簡單機械力發(fā)揮抵御及進攻作用的兵器,如刀、槍、劍、棒等,冷兵器的演變大致可分為石制兵器、青銅兵器及鐵制兵器三個階段.[2]諸多史料反映,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活動中,冷兵器的訓練內容相當豐富,而冷兵器的訓練與軍事體育又密切相關,所以冷兵器自身的演變也一定與軍事體育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本文正是基于這種思考,從兵器訓練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中國古代學校教育活動中軍事體育的演變與發(fā)展.
學者劉戟鋒在《兵器進化之路》中認為:根據兵器使用時能量的傳遞與交換關系,可以將兵器分為機械能主導兵器、化學能主導兵器和核能主導兵器.而機械能主導兵器,它在戰(zhàn)斗中是靠人力和簡單機械力發(fā)揮作用,同利用化學能及核能來發(fā)揮作用的兵器明顯不同,化學能與核能在作用時都伴隨發(fā)光、發(fā)熱等現(xiàn)象,為了將它們區(qū)別開來,人們一般都習慣將機械能主導兵器稱之為冷兵器.
目前,得到大家普遍認同的是,應當從軍事與體育兩方面的聯(lián)系去理解軍事體育.李明教授在《淺論軍事體育》一文中,就以一個結構圖(圖1)很形象地詮釋了軍事體育的構成,他認為:軍事體育的構成有著明顯的自身特點,它橫跨軍事與體育兩大領域,完成一次完美結合.
依據這一說法,我們不妨進一步的探討冷兵器、軍事、軍事體育三者之間的關系.應該說,冷兵器與軍事相結合體現(xiàn)出軍事性,兵器與體育相結合體現(xiàn)出健身性,只有當冷兵器既與軍事結合又與體育結合,才具有軍事體育中軍事與健身的雙重身份.而本文所要論述的就是這樣一種多重結合,這種結合可以用(圖2)來表示.
圖1 軍事體育的基本構成
圖2 冷兵器、軍事、體育、軍事體育相互關系
我們知道,軍事體育是為軍事目的服務的,通過身體活動促進軍人體質、技能、心理素質等的提高,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軍人的戰(zhàn)斗力.在這種相互聯(lián)系與相互作用中,體育是軍事體育的外部表現(xiàn),是現(xiàn)象;軍事卻是軍事體育的內部要求,是本質.而我們也應看到,兵器在軍事上的運用,主要是用來克敵制勝,這種克敵制勝的能力可以說是天生的,但更強的制勝能力卻是在戰(zhàn)前加以訓練出來的,尤其是冷兵器,它離不開戰(zhàn)前的積極訓練.在這里,訓練既是一種體育活動,又是一種軍事活動,這種訓練其實就是軍事體育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難看出,在軍隊活動中有這樣一種關系鏈,那就是冷兵器服務于軍事體育,軍事體育進而服務于軍事.這種關系我們可用圖3來表示.
圖3 冷兵器、軍事體育、軍事的關系鏈
2.1中國古代學校軍事體育的教育質量不斷得到提升
為了適應戰(zhàn)爭發(fā)展的需要,為了有效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學校從一開始就擔負起為軍隊輸送人才的重任.這種為了戰(zhàn)爭的目的,正是學校中軍事體育教育“為什么”的問題.而學校軍事體育“教什么”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戰(zhàn)爭上的具體軍事活動,其中兵器的使用便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在學校的軍事體育教育中,兵器的操練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同時,由于冷兵器不斷演變,演變的特性也會在這種教育中體現(xiàn)出來,這些特性綜合在一起影響學校的軍事體育活動,表現(xiàn)為:軍事體育內容不斷豐富,訓練手段不斷科學,訓練方法不斷規(guī)范.這樣,從學校的整個軍事體育教育發(fā)展來看,軍事教育的質量是不斷提高的.這種趨勢從如下情況可以看出:
石制兵器時期,還沒有專門的學校,但教育的形式已經開始形成并不斷發(fā)展.這種教育也為學校教育提供了建立與發(fā)展的基礎.由于時代久遠,文字尚未出現(xiàn),所以關于當時包含軍事訓練的原始教育狀況已難于考證,我們只能從神話故事與傳說中對它猜之一二.而生活在我國東北黑龍江畔的鄂溫克人,則可以稱之為這段史料的“活化石”,他們在東北解放前夕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階段,他們的教育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到我國古代石制兵器時代的情況.鄂溫克人的一種習慣是:“男子達到十幾歲時,即開始跟隨父兄學習狩獵技術,父親負責教育.”[3]可以推測,當時的教育沒有固定的地點,也沒有固定的形式.但這些教育方式卻為軍事體育教育的發(fā)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那就是關于軍事體育的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身體的訓練、二是軍事的目的.
進入青銅兵器時期,已經有了專門的學校進行具有軍事體育教育性質的活動,這些學校當時稱之為“射廬”、“大池”、“辟雍”[4]等.殷商時期,不但已有“癢”,還有專門練習射箭的“序”,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同時也部分地培養(yǎng)了維護統(tǒng)治需要的武裝力量.統(tǒng)治者把這些軍事技能作為選拔維護統(tǒng)治的人才的依據,并根據這些來給某些貴族子弟加官進爵.在當時的教育,“六藝”是他們必須傳授的知識,所謂六藝即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射、御在當時的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據《禮記·射義》記載,周天子選擇諸侯、卿、大夫、士的辦法就是試射,通過名目繁多,格調不一的射禮,以選擇優(yōu)秀人才.這種高度重視“射”、“御”的作法,從根本上揭示了青銅兵器時代的國家為鞏固統(tǒng)治,大力培養(yǎng)勇于作戰(zhàn),擁有射技,御車沖鋒陷陣的甲士的實質,也說明了具有軍事體育教育性質的射、御是貴族教育的主要內容.史料記載,當時的學校對射、御作出了較高的要求,“射”有“五射”,分別是“白矢”、“參連”、“剡注”、“襄尺”和“井儀”;“御”有“五御”,分別是“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和“逐禽左”.學校軍事體育的教育質量不斷得到提高,還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反映,那就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有關軍事教育思想的儒家、墨家兩大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既是偉大的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的私學,開創(chuàng)了當時學校體制變更的先例.他在學校中主張和推行的教育思想已經包含了軍事體育的內容,如六藝中的“射”、“御”.據《呂氏春秋》說:孔子勁拓國門之關.《禮記·射義》說:“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5]這可見他自身是非常重視體育訓練的.另外,《韓詩外傳》上有這樣一段話,說有一次孔子游景山,子路、子貢、顏淵相隨.孔子邊游邊說君子登高賦,他讓幾個學生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說他愿意揮長戟掃蕩三軍,象蛟龍一樣奮勇沖殺,解救兩國危難.孔子聽了子路的話,稱贊說:勇士哉!這都說明孔子不僅有軍事體育教育的主張,而且還有這方面的實踐.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和“節(jié)用”,以賞罰鼓勵民眾習射、習御.另有史料記載:“墨子服役有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6]這說明他的學生中有不少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不畏犧牲的人才.
進入鐵制兵器時期,中國古代學校活動中的軍事體育教育有了明顯的進步.唐朝時,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其內容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身體等.由于武舉制的建立,學校教育的內容也就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為了適應武舉選拔,學校必然加強學生考試項目的培養(yǎng).這些項目中,大部分直接與兵器的使用有關,其它沒有直接關系的,間接上也為兵器的使用提供了條件,如翹關、負重就是對力量的測試,前面說過,力量的好壞與發(fā)揮兵器威力的大小是緊密聯(lián)系的.宋朝時,除了在民間繼續(xù)興起學習武藝,強身健體的活動外,重要的是擴大了武舉制度及童子舉.仁宗時,“武學“曾一度停辦,但到宋神宗時,在“王安石變法”的推動下,重建了“武學“.“武學“是一種專門的軍事學校.《宋史·選舉三》載:“神宗熙寧五年,樞密請建武學于武成王廟,……生員以百人為額,選文武官知兵者為教授.使臣未參班與門蔭,草澤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馬應格,聽入學,習諸家兵法.”[7]這是中央一級的武學.且不論出身和階級均可應考,合格者進入學校學習三年.武學生的學習內容分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兩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學習諸家兵法,教授歷代用兵成?。患夹g部分主要是馬射、步射和武技等.宋時武舉、武學除軍事理論外,主要著重于騎馬、射箭、馬戰(zhàn)、弓力和器械方面的訓練,以及提高這些技能的相應身體素質練習.這些軍事體育項目是武學中的主要內容.武學的建立,使軍事體育進入學校領域并有了專門機構.
明王朝建立后,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抓教育,形成了一個文化教育網絡.為了培養(yǎng)軍事武藝人才,明朝設置了中央武學,還在儒學中專門開設武藝課程,設專人進行教習.明太祖洪武二年,曾詔天下府州縣皆立武學.詔書說,元朝“學校雖設,名存實亡,今天下郡縣并建學校,延師儒,招生徒,講道論德以復先王之舊,……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設科分教.”[8]當時,為了貫徹朝廷為軍事部隊選拔人材,加強統(tǒng)治的旨令,對武學學生要求很嚴.《明會要》記載:“遇朔望,習射擊隊于射圃.樹鵠置位,初三十步,累加至九十步,每耦二人,各挾四矢,以次相繼.長官主射.射畢,中的飲三爵,中采二爵”.[9]這些措施創(chuàng)造了武生、儒生既學文又習武的條件,為培養(yǎng)文武兼?zhèn)涞娜瞬盘峁┝肆紮C,促進了學校軍事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從上不難看出,為了更好地為軍隊培養(yǎng)人才,隨著冷兵器的演變,學校中的軍事教育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2.2冷兵器的演變使學校軍事體育的考試制度不斷得到完善
應該說,教育與考試是學校的孿生兄弟,從古到今一直如此.而且隨著時代變化,兩者也隨之變化,但二者總是結合在一起,別的不說,單是內容而言,兩者是相互對應的.同樣,當學校對學員的軍事教育不斷提高時,與之相應的考試機制也會不斷變化發(fā)展,不斷完善.當然,和軍事教育一樣,這種發(fā)展變化也是受到軍事與兵器演變影響的.這種發(fā)展情況大致如下:
西周時,已經有了專門的學校進行具有軍事體育教育性質的活動,這些學校當時稱之為“射廬”、“大池”、“辟雍”,等.同時,統(tǒng)治者把這些軍事技能作為選拔維護統(tǒng)治的人才的依據,并根據這些來給某些貴族子弟加官進爵.據《禮記·射義》記載,周天子選擇諸侯、卿、大夫、士的辦法就是試射,通過名目繁多,格調不一的射禮,以選擇優(yōu)秀人才.
隋煬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開創(chuàng)了我國以科舉選士的先例,使選拔人才的方法及制度從以前的依門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轉到比較合理的軌道上來.唐朝進一步完備了科舉制度,而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立的武舉制,則為專門選拔武藝人才鋪平了道路.
明王朝時,為了貫徹朝廷為軍隊選拔人材、加強統(tǒng)治的旨令,對武學學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明史·選舉志》記載:成化年間“敕所司歲終考試入學武生,十年以上學無可取者,追稟還官,送營操練,”十年中,月月歲歲參加考試,如“文理可觀”,“積累能專其業(yè)”者,可升官,授以“將”、“坐營”、“把總”、“守備”等職.如果“怠于進學”,或逃學,要“黜退還操“,開除學籍,歸營當兵卒.可見明代的軍事考試要求是相當嚴格的.
而清朝學校的考試機制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學校中的軍事考試也較為完善.《清史稿·選舉志》記載,當時的武生考試三年一次,考試分內外場,先外場騎射,次內場策論.后來設立的書院,其課程中也設有武備一科,亦稱武備齋,其內容”以黃帝太公以及孫吳五子兵法并攻守、營陣、陸水諸戰(zhàn)法、射御技擊等“.[10]而附設在儒學中的武學生入學后,學騎射,學武經七書,百將傳及孝經、四書.每年要參加歲試.《皇朝文獻考選舉》載康熙二十八年諭旨:“滿洲以騎射為本,學習騎射原不妨礙讀書,考試舉人、進士、亦令騎射,倘不堪取中,監(jiān)箭官及中試人一并從重治罪.”[11]可見清朝學校軍事體育的考試制度,不但完善,而且要求嚴格.
在中國古代,為了提高戰(zhàn)斗力,戰(zhàn)前的兵器訓練成了軍隊的必修課.這種訓練提出了身體的要求,當軍事目的與身體活動結合起來,于是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軍事體育.這種軍事體育是一種特殊的體育,是一種特殊的軍事活動,在冷兵器演變的影響下,伴隨著冷兵器的演變而演變.
參考文獻:
[1]李明.淺論軍事體育[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3(3):77.
[2]劉戟鋒.兵器進化之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5.
[3]魏書·李孝伯傳[M].中華書局,1954.
[4]毛銳禮.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4.
[5]禮記·射義[M].中華書局,1954.
[6]諸子集成[M].中華書局,1954: 83.
[7]宋史·選舉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毛佩奇.中國明代軍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7-140.
[9]明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10]明史·選舉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皇朝文獻考選舉[M].中華書局,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