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健華, 胡永紅
(1. 華南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廣州 510640;2. 韶關學院 體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質的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種方法,是指研究者針對自然發(fā)生的事件或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性的觀察與記錄,將所得資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將結果予以歸納敘述的一種研究方法,[1]作為一種與量化研究范式相對應,與定性研究也有一定區(qū)別的研究范式, 質的研究范式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已逐漸得到承認和應用,在教育學研究中應用質的研究方法也有增加的趨勢。作為教育學的分支之一,在體育學研究中運用質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具有突破意義。
定量研究范式采用邏輯實證主義的看法,認為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都是一種單一的客觀實在,不因個人的情感或信念而有所不同。長期以來,由于科技的進步,導致大量科學家認為只有客觀、實證和定量化研究才符合科學標準,具有科學價值,認為量化分析和實證檢驗是社會科學進步的必由之路。對體育學研究的認識,也有類似的情況,認為用量化方法來研究體育現(xiàn)象更具有說服力,量化研究方法帶給人們的誤導是只有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才是科學的,其它方法都“靠邊站”。其實不然,量化研究也不是萬能的。
第一,不同的研究路徑。量化研究是通過對前人研究的回顧,從大量的理論推演中得到假設,并通過搜集數(shù)據(jù)來驗證假設;而質的研究則是從某種現(xiàn)象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一種誕生理論的研究方法。第二,數(shù)據(jù)搜集階段。量化研究最典型的數(shù)據(jù)搜集方法即是采用量表,量表所呈現(xiàn)的問題是結構性的,為的是要搜集結構性的數(shù)據(jù),因為在前面的假設中,我們已經知道要驗證什么,所以知道我們要搜集什么數(shù)據(jù)。第三,數(shù)據(jù)的信效度控制階段。對于數(shù)據(jù)的信效度控制,研究者為了追求數(shù)據(jù)的內部效度,對調查對象發(fā)放一份問卷。用Kolmogorov-Smirnov 檢驗回應者與未回應者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在因變量的測量中,為了保證測量的結構效度,研究者采用預調研的方法,以改善問卷的語言表述。第四,數(shù)據(jù)的分析階段。量化研究的常用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是利用SPSS、LISREL等軟件進行分析,以及做好控制變量和調節(jié)變量,這也是在做研究的過程中常用的手段;而在質的研究中,采用了自然式探究和持續(xù)比較的分析方法,具體體現(xiàn)為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主題編碼。在體育學研究中,開放式編碼將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概念化,并進行分類。其次進行主軸編碼,通過搜集開放式編碼后的類別之間的關系,將這些類別集合到更高級別的主題。最后是主題編碼,通過集合相似的主題最后得到幾個維度,這便構成理論框架的基礎。對體育現(xiàn)象的研究,質化分析過程不是線性的,而是回歸的、過程導向的,直到把握總體的理論關系。第五,結果討論階段。量化研究中,數(shù)據(jù)分析后得到的直觀結果即是假設是否成立,就是之前所說的假設驗證結果如何。在質的研究中,數(shù)據(jù)在經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主題編碼之后,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理論,通過不斷的回歸、修正,達到所謂的“理論飽和”。[2]在體育學研究中大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相比質的研究,量的研究在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面確實相對簡單,尤其在數(shù)據(jù)的搜集階段,質的研究更是要求扎根到研究對象中去,深入的搜集第一手資料。目前,量的研究一直比較盛行,而質的研究最近頗有興盛之勢,但常常被學者批判不夠嚴謹。因此,在質的研究過程中可能更需要程序的嚴謹性。只有嚴謹了研究過程,才會增加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體育學研究中,研究對象對量化研究會產生直接影響,例如在某些訓練指標上,研究人員可以對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與運動量大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負荷可以采用量化方法來衡量,而對于和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相關的社會因素,包括與教練、隊友的關系、在比賽中的心理狀態(tài),成功或者失敗后的情緒表現(xiàn),則不能用量化方法來進行研究。
在體育學研究中,有關研究對象主體之間的知識結構、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對同一概念或事物的理解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忽視了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本土概念,如蛙泳腿部動作要求是“收”“翻”“蹬”“夾”,但動作的運用時機和力量大小全靠練習者對動作的把握和以往的經驗,并沒有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因此,科研人員很難對這些基本動作進行量化研究。
科學是把“雙刃劍”,科研成果對人類有益,但也可能引發(fā)潛在的、不必要的危機,比如興奮劑、基因技術等研究。則會給人類帶來倫理,誠信,道德,公平競爭等社會問題,違背了奧林匹克精神。
自實證主義(包括量化方法)在美國受到重視以來,實證主義方法論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一直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定量研究作為重要研究方法。在70年代中期直至整個80年代,與定性范式進行了“方法論大戰(zhàn)”。20世紀90年代初,雙方求同存異,趨于以所謂后實證主義(post positivism)作為標識的統(tǒng)一。
有鑒于此,在體育學研究中應該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步出“唯量獨尊”的誤區(qū)。對量化方法在體育學研究領域中的應用應保持一定的“戒備”,甚至進行必要的反思和批判,而不可盲從科學,迷信量化,這在體育人文社會學科領域中尤其重要。那種認為在體育學研究中只有量化才能提供真理、只有量化才符合理性、只有量化才先進的態(tài)度,在方法論上將量化加以意識形態(tài)化的傾向,尤其值得反思與批判。[3]
質的研究以材料驅動為主,大多數(shù)沒有明確的理論,通常是通過系統(tǒng)的資料搜集和分析,理論逐漸從資料中浮現(xiàn)出來。質的研究對材料采取完全開放的態(tài)度,尊重原始資料,理論上只是作為分析資料的工具;質的研究取向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長期的體驗,然后對事物的“質”得到一個比較全面的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主要遵循現(xiàn)象學、闡釋學的傳統(tǒng),特別重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互動,特別關注人類社會的自身存在,體現(xiàn)事物的原貌,再現(xiàn)鮮活的常人的生活和意義世界。同時,由于注重解釋性理解和雙方互動,質的研究對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很重視。由于強調從當事人的角度看問題,重視雙方的互動,尊重參與研究的人,質的研究具有明顯的“草根性”,使得社會科學研究中本來應該具有的人文精神得到肯定和彰顯。[4]此外,質的研究非常強調尋求被研究者的本土概念,并在情景化的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建構研究結果。[5]
總的來說,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道”和“器”的關系,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區(qū)別。量化研究強調客觀事實,強調現(xiàn)象之間的相關,強調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它以理論為基礎,常常用于檢驗理論。量的研究強調研究程序的標準化、系統(tǒng)化和操作化,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數(shù)據(jù)的收集主要通過抽樣、實驗、量表測量、問卷調查、結構式訪談等方法,并用數(shù)學方法分析資料,研究結果具有概括性、精確性和理解的客觀性[6]。量的研究很少關注研究中涉及到的道德倫理問題,質的研究非常關注道德倫理問題。[7]作為兩種對立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在研究目標、對象及方法上都具有能獨立研究社會科學的特點。
自然探究的傳統(tǒng)要求研究者對所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整體、關聯(lián)的考察。質的研究認為,任何事件都不能脫離其環(huán)境而被理解,對部分的理解必須依賴于對整體的把握,而對整體的把握又必須依賴于對部分的理解——這樣就形成了“闡釋的循環(huán)”。質的研究報告多采用文字表達,輔以圖表、照片和錄像等。即使采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是為了描述社會現(xiàn)象,而不是對數(shù)據(jù)本身進行相關分析。
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研究結果和理論的方式等都可能發(fā)生變化。質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一般采取即時性策略,而不是受到事先設計好的、固定方案的嚴格約束,將某一時空發(fā)生的事情組合并展示出來,在建構新的研究結果的同時也建構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傳統(tǒng)調查研究中的訪談是以結構性訪談為主,通過口頭形式進行研究性交談,根據(jù)被詢問者的答復搜集客觀的不帶偏見的事實材料,以準確地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較復雜的問題時需要向不同類型的人了解不同類型的材料。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主要用于對體育調查、體育現(xiàn)象的解釋、咨詢等。既有事實調查,也有意見征詢,更多用于個性,個別化研究。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jù)一定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并以自己的價值觀念去影響被研究者,研究者作為一個旁觀者,觀察研究對象有關活動,了解個體思想行為產生的規(guī)律。這種觀察大部分是正式的、事前有準備的(有時也可能是對偶然事件的觀察),一般指向在特定時間內發(fā)生的特定類型的行為。
實物分析可以擴大研究者的視野,獲得新的概念、隱喻、形象和聯(lián)想,提供給研究者有關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知識,表達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實物包括所有可以收集到的有關文字、圖片、音像和實物等材料,分析結果可以用來檢驗被研究者在訪談時所提供的信息和觀察時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否真實,也可以驗證訪談時詢問個體對觀察內容或實物的意義解釋。[8]7-9
在體育學研究中運用質的研究方法最早的是歐美國家,當20世紀80年代末期Bain宣稱“體育運動的質的研究時代已經到來”的時候,我國的體育科研工作者還并不是很熟悉。[5]直到現(xiàn)在,我國在體育學研究中運用質的研究方法主要在運動心理學領域,如心理專家對中國國家足球隊進行心理干預,體操運動員賽前對動作的默想等。此外,還有羅湘林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對一個村落體育的發(fā)展沿革、活動內容與結構以及其功能進行了考察,探析及推演村落體育活動的一般狀況與規(guī)律。[9]這些都為體育科學研究中如何利用質的研究做了有益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研究方法本身并無對錯、好壞之分,只有在研究過程中與其他因素相聯(lián)系時才有可能衡量其是否適宜。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質的研究、都是追求真理的方式,都是體育學研究中可以采用的研究范式。質的研究可以彌補量的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不足,更好地實現(xiàn)對真理的追求。目前,質的研究在體育學中的運用不多,這和體育學的學科特點及我國體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趨勢很不相稱。因此,在運用量的研究、定性研究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在體育學研究中運用質的研究方法,豐富體育學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 王會泉,郭秀萍. 學校體育科學研究中“質的研究”初探[J]. 體育文化導刊,2003(5): 53-53.
[2] 嘎日達. 社會科學中質的研究與量化研究之爭及其啟示[J]. 學科前沿,2006(3): 47- 49.
[3] 林來梵, 翟國強. 有關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反思[J]. 浙江社會科學,2006(5): 10 -18.
[4] 章嵐,許小冬,趙開強. 對體育科學研究中質的研究方法的探討——一種更加注重程序化、情景化的研究方法[J]. 體育科學,2004(7): 1-4.
[5] 胡永紅,劉劍. 體育學質和量研究的差異和整合[J]. 體育學刊,2007(5): 86-95 .
[6] 馬云鵬,林智中. 質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J]. 中國教育學刊, 1999(2): 61-61.
[7] 張力為. 定性研究可以做成體育科學的博士論文嗎[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6): 781-783.
[8] 陳向明.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9] 羅湘林. 對一個村落體育的考察與分析[J]. 體育科學,2006(4): 86-95.
[10] 張軍獻,虞重干. 質的研究范式在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中的應用[M]. 體育科學,2010(10): 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