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進 周以俊
(1.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 100011;2.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教無定法。盡管教法各異,但都有其普遍性或共性。根據筆者多年教育、教學的實踐,逐漸體會和認識到:給大學生講好一堂課,應當具備以下八個要素:
評價教師的教態(tài),一是看教師的形象或風采,二是通過其形象或風采透視教師是否做到了“三個熱愛”。軍人有陽剛之美,工人有雄豪之美,農民有樸實之美,演員有藝術之美,服務員有謙和之美……教師必須以雄厚的知識去教育學生,教師的形象或風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師登上講臺,他的教態(tài)是否端正,教姿是否精神,能否以獨特的風采凝聚學生的目光,能否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教師的形象和風采應該高尚、淡雅。如果一個教師能以寬容、溫和的形象或風采登上講臺,學生就會覺得老師可親、可愛和可靠;如果一個教師以高雅、寧靜、溫馨、和藹的形象或風采登上講臺,學生就會樂于靠近老師,主動與老師交流和溝通。有的教育家說:“言教不如身教之易于感人”,就包含這個道理。教師的風采和形象是不知不覺地影響學生的,不但會使學生模仿、尊敬,而且會留在學生永恒的記憶里,成為學生的表率。同時,從一個教師的教姿教態(tài)中也可看出這個教師對自己職業(yè)、教學工作和青年學生熱愛的程度。只有非常熱愛教師職業(yè)、熱愛教學工作、熱愛青年學生的教師,才能以學生為本,備課非常充分,充滿自信和驕傲,以獨特的姿態(tài)和風采登上講臺,全心全意、十分投入地講好每堂課,成為名副其實的教師,成為學生的楷模。
有些教師的學歷不很高,但給學生講課得心應手,不但熟悉教學內容,而且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氣氛熱烈,很受學生歡迎,深得同行和專家贊揚。有些教師的學歷很高,理論基礎知識很扎實,但給學生講課的效果不很理想,用學生的話說:“老師講課賣勁,很有學問,但不了解我們的接受能力,一股勁往前講,很多人聽不懂?!庇行┙處熃o基礎較好的學生講課信心較足,教學互動良好,學生比較滿意,但給基礎差的學生講課,提問題,學生無反應,教學互動搞不起來,課堂氣氛沉悶,自己的情緒也不高。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關鍵是教師不能因材施教。教師必須對教學對象做好課前的調查研究,知己知彼,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準備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不上無準備、無把握之課。
“學生將來的禍福,在教師的手掌之中。”(諾爾會脫語)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學生為何做人和做什么樣的人。常言道:“正人先正己?!薄皫熣撸酥7兑?。”(陸九淵語)“教師者之人品,為教育成敗之要素,教育良否之所由分也?!?柏拉圖語)“只有當你不斷的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第斯多惠語)如果教師自己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講課就難免出現(xiàn)唯心主義思想和觀點、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其昏昏,豈能使人昭昭?尤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腐朽沒落的東西及各種錯誤思潮都會以各種形式反映出來,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不斷地對我們實施分化和西化政策,有些青年學生分不清真善美和假丑惡。教師必須自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學習和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唱響主旋律,保證做到“三尺講臺”無雜音,給學生以正確的導向,自覺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力量。
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不應該同教材內容完全相同。教師在把握教材內容時,既要鉆進去,又要跳出來,不僅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概括提煉和升華,把有質有味有價值的東西交給學生。同時,教師還要研究深層次的問題,把握與學科有關的前沿知識和學術成果,不斷對教學內容更新和拓展,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精神。為此,教師應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只有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才能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更新課程的某些經典內容,不斷使教學內容有新意,不斷提高教學的敏銳性。教師如果將有關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就會使比較抽象的理性知識成為活生生的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的學術背景是教師營造活潑的課堂學術氛圍、形成教師個性教學或具備一定特色教學風格的基礎。
教師的講授應當有講述與講解之分。講述應當做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準確,具有科學性,條理分明,層次清晰,語言流暢,邏輯嚴密,內容熟練,既要注意內容的全面性,又要突出重點。不少教師在教案上或開始講課時,明確提出了教學重點,但在講授過程中,往往體現(xiàn)不出來。教師應當指出重點,當給學生講清有關內容為什么是重點,然后在講授內容的分量和時間的分配上切實體現(xiàn)出重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否突出重點、講清重點,確實反映一個教師的水平和能力。講解時要重點解決一個至兩個重點或疑點問題。教師講解時,必須做到思路清晰,著重教會學生如何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演講也是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一種方法。許多優(yōu)秀教師通常把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演講方法結合起來,教學效果很好。有的教師業(yè)務能力不錯,但缺乏對演講方法的研究與運用,缺乏流暢的語言,缺乏激情,缺乏動人的語音與適當的姿態(tài),因而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懂得一些演講技巧是很必要的。比如,口語表達時,可適當利用語法停頓、邏輯停頓、心理停頓,以提起學生的注意,啟發(fā)學生,調整課堂秩序。表達情感時,可以適當使用聲音的高、低和強、弱,以表示興奮、喜悅、活潑、明快或肅穆、平靜、淡漠、悲哀、陰郁的情緒。為加強某種表達效果時,可適當交替地使用升、降或曲、直的語調,使講話抑揚頓挫,活潑有趣,切勿從頭至尾使用一種語調。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庇腥酥鲝?,教師的語言要像播音那樣清晰、相聲演員那樣幽默、評書演員那樣流利、故事大王那樣激情。這是教師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抓好“三個修養(yǎng)”:一是語言的科學性,即語言要準確、規(guī)范、清晰,富有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這本來就是教材內容邏輯性的內在要求。應力求運用普通話教學,選詞要合適,用語要恰當,做到“非其意教之不成”。要做到言簡意賅,“句中無余字”。最忌詞不及義,濫用語言,堆砌詞匯,做作賣弄,華而不實。如果“哼”、“哈”不斷,“呀”、“吧”不絕,就會令人如墮五里煙云。如果不避免較多的“啊”、“反正”、“是吧”、“但是”、“總而言之”等口頭語,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二是語言速度的適當性。有些教師的語速很快,學生左耳進右耳出,沒有思考的空間,聽完課印象不深。有些老師語速過慢,學生等得不耐煩,不但影響教學進度,而且影響信息量。語速的適當性,就是要求教師的語速既不快也不慢,語速適中,給學生有思考問題的空間,使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聽之入神,記之不忘。三是語言的節(jié)奏性,即語調有起伏跌宕,有滋有味。教學語言是有聲語言,教師說話的語氣要有感情色彩,切忌言而無情,語調平淡。教師可用“氣徐生柔”、“氣促聲硬”、“氣沉聲緩”、“氣粗聲重”等語氣,表達愛、憎、悲、怒等感情。同時要注意抑揚頓挫,語勢有張有弛,節(jié)奏適宜,快慢有度,高低恰當。歡愉,似行云流水;激昂,似狂風暴雨;加重,似重錘擊物;深沉,似春雨入夜。最忌一種語氣、一種表情、一種調子浸透課堂,平淡無奇,令學生乏味難耐。錘煉語言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中華文化五千年,書海浩瀚,語林蒼蒼,名言警句,不可勝數。教師要獲得使學生“燃燒”起來的語言,必須鍥而不舍地下一番功夫。馬克思演講時,常?;ê芏鄷r間力求找到需要的詞句,“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教師為了達到語言的準確性、語言速度的適當性、語言的節(jié)奏性,應當學習馬克思的這種精神。
啟發(fā)式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教師所講內容能啟發(fā)學生思維。一般情況下,講授的啟發(fā)性往往通過提問的方式得到實現(xiàn)。教師可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問,可直接提問也可間接提問,可宏觀提問也可微觀提問,可形象提問也可抽象提問等。通過適當提問,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弄懂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此,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把教材的意圖變?yōu)樽约旱囊鈭D,把教材的語言變?yōu)樽约旱恼Z言。尤其要理清教學思路,掌握教學要點、重點和難點,并將這些變?yōu)樘釂柕男问?,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統(tǒng)一。這是一個教學方法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觀念問題。過去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完全正確的,但不能忽略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如果教師的講授不能引起學生的反應,不了解學生能否接受,心中無數,講得再好也是被動的。只有實現(xiàn)教學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真正懂得教學互動的真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將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分為若干部分,將教學過程分為若干階段,明確在哪一個部分、哪一個階段,通過多媒體課件或板書或口頭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討論,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思考的表情,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深淺程度,適當講解,對問題的回答進一步概括和提煉。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體現(xiàn)互動式教學的本質特征。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指導下,有目的、有準備地進行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怎樣解決問題進行討論。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擬定一至兩個討論題,確定全班討論時間,提出討論的目的和要求,將題目安排到組,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準備。全班討論時,教師可設置由學生組成的評委會,對每個代表的發(fā)言進行點評。最后,由教師講評,對討論的問題概括、提煉和升華。這樣,不僅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查閱資料、思維的方法和口頭表達能力。
運用案例教學法時,案例必須恰當,注意相關性、典型性和服務性。運用案例的相關性,是指選擇運用的案例必須與主題內容或某方面內容密切相關,不能牽強附會。運用案例的典型性,是指選擇運用案例,必須是許多相同或類似案例中較突出的,影響比較大的,比較新穎的,不要那些雞毛蒜皮的,意義不大的案例。運用案例的服務性,是指運用選擇的案例必須經過認真分析,是健康向上的,有助于說明某個觀點,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的理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視野,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計算機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它以獨特的優(yōu)勢,從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傳統(tǒng)教學。然而,有些教師片面地甚至錯誤地理解多媒體課件作用,將教學內容、例題、插圖等完全電子化,使自己成為多媒體技術的奴隸,失去了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以至成為一個屏幕解說員;有些教師過多地追求視聽與動畫效果,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多媒體上,而不是在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上;有些教師片面追求形式的新穎和趣味性,以音樂欣賞、影視展示充斥課堂,不適當地迎合了一些學生的愿望;有些教師將教材或講稿搬到多媒體課件上,教師滔滔不絕,屏幕翻動不停,學生無法做筆記,聽了記不住。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多媒體課件雖有不少優(yōu)點,但畢竟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第一,要確保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變。第二,講解、板書與投影顯示的內容要配合適當,教師要堅持講解中的交流和交流中的講解。第三,要把多媒體課件與其它常規(guī)媒體有機結合。如投影、幻燈的靜態(tài)展示功能與實景放大功能,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的功能等,都有良好的教學作用,有的甚至是計算機不能完全替代的。應當把多媒體與其它常規(guī)媒體有機結合起來,防止教學思路被多媒體左右,防止自己的教學風格被計算機演示的程序所湮沒,以至失去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第四,要善于吸收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有益的成分,如教師言傳身教的人格魅力,精彩的語言表達,漂亮的板書等。第五,要十分注意掌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注意解決學生聽、看和做筆記的矛盾。
傳統(tǒng)的板書雖然沒有多媒體課件獨特的優(yōu)越性,但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一,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的大綱小目,隨著講授過程,有條理地寫在黑板上,學生既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又能很快地通過思維,做好筆記,深深刻在腦海里。其二,教師可把重點內容寫在黑板的突出位置,重點講述和分析,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三,教師可以在黑板上解析教學難點,讓學生看到教師分析和解決難題的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四,教師可在黑板上一步步地證明有關定理或推導某些公式,順其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吸引到黑板上,讓學生看得清清楚楚。在這些方面,運用多媒體課件是很難實現(xiàn)的。有人認為傳統(tǒng)板書“過時了”,“有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就能把課講好”。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傳統(tǒng)的板書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傳統(tǒng)板書也存在能否正確使用的問題。有些教師板書非常隨意,亂寫亂畫,沒有一點美感。怎樣板書也大有學問,哪些東西寫在主板上,哪些東西寫在副板上,什么時候將什么東西寫在黑板上的哪個位置,哪些內容用彩色粉筆寫,哪些內容用白色粉筆寫,哪些字跡應重一點,哪些字跡可輕一些,如何使板書工整美觀……課前都應當預先設計好。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完全使用多媒體課件或完全使用板書,都各有優(yōu)點和缺點。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的性質特點合理使用,取長補短,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