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人梁同書《筆史》著錄歷代筆匠共92人,其中宋代筆工46人。清末胡韞玉《筆志》又增補20人,而宋代僅補5人。本文續(xù)補37人,并對梁同書原文訛漏作了詳細(xì)的校正與補充。
關(guān)鍵詞:筆史 筆工 補充 校正
清人梁同書《筆史》專門設(shè)有一章《筆之匠》,來介紹歷代筆匠,共錄得歷代筆匠共92人,其中宋代筆工46人。后來,清末學(xué)者胡韞玉《筆志》又增補筆工23人,而宋代僅補5人。筆者不嫌繁瑣,在前賢的基礎(chǔ)上,搜羅文獻(xiàn),補得宋代筆工36人,并對梁同書原文作了詳細(xì)的校補。梁同書《筆史》說,倘若有好事者替他加以增補,那將是一件幸事。 因此,筆者不揣淺陋,錄為一編,公諸同好,求教于方家。
本編體例如下:一、凡見于梁同書《筆史》者均以﹡號標(biāo)注;胡韞玉所補者,標(biāo)注▲號并作注解。二、凡標(biāo)注﹡號、介紹筆工的文字均為梁同書原文,如有訂正,均加筆者按語。三、筆者補訂了筆匠籍貫。四、對梁文引用文獻(xiàn)加注并補充相關(guān)資料。五、大致以年齡先后對筆工作了排序。
顧筆仙 *(高郵)
《續(xù)文獻(xiàn)通考》:宋顧筆仙鬻筆遇仙,年九十七,一日積葦庭中,自舉火焚之,乘火云而去。
筆者按:“顧筆仙”,梁同書《筆史》誤,當(dāng)為“顏筆仙”?!裁鳌忱钯t撰《明一統(tǒng)志》卷十二載:高郵人,少落魄。宋建炎初,鬻筆遇仙,日售筆十則止。會轉(zhuǎn)運使過境見之,問曰:“能飲否?”曰:“可飲一斗?!憋嫯?,長揖而去,遺所攜筆籃于舟中,轉(zhuǎn)運俾左右取而還之,盡力莫能勝。凡得其筆者,剖而視之,管中必有一詩或偈,紀(jì)其破毀歲月及人姓氏禍福,無不驗者,故號筆仙。年九十七,一日積葦庭中,坐其上自舉火焚之。人但見烈熖中乘火云飛升而去。 另見〔明〕陸應(yīng)陽撰《廣輿記》卷三,〔明〕盛儀輯《(嘉靖)惟揚志》卷三十八。
陳氏(宣州)
按,據(jù)〔宋〕蘇易簡撰《文房四譜》卷一《筆譜》云,世傳宣州陳氏世能作筆,家傳右軍與其祖求筆帖,后子孫尤能作筆。至唐柳公權(quán)求筆于宣城,先與二管,語其子曰:“柳學(xué)士如能書,當(dāng)與此筆。不爾,如退還,即可以常筆與之?!蔽磶?,柳以為不入用,別求,遂與常筆。陳云:“先與者二筆,非右軍不能用。柳信與之遠(yuǎn)矣?!?/p>
又按,宋代唐仲友《悅齋文鈔》:“然鑒筆亦甚難事。柳公權(quán)求筆于諸葛氏,卒還其先與者,而取常筆。況他人乎?” 蘇易簡與唐仲友兩說必有一誤。
諸葛高 *(宣州)
歐陽公《圣俞惠宣州筆詩》: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筆。宣人諸葛高,世業(yè)守不失。
筆者按,〔宋〕歐陽修《圣俞惠宣州筆戲書》: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筆。宣人諸葛髙,世業(yè)守不失。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京師諸筆工,牌榜自稱述。累累相國東,比若衣縫虱?;蛉岫嗵摷猓蛴膊豢汕?。但能裝管榻,有表曾無實。價高仍費錢,用不過數(shù)日。豈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李晸 *
許頌 *
歐陽公《筆說》:余書惟用李晸筆,雖諸葛高、許頌皆不如。
筆者按,〔宋〕歐陽修《筆說》:余書惟用李晸筆,雖諸葛高、許頌皆不如意。晸非金石,安知其不先朝露以填溝壑。然則遂當(dāng)絕筆,此理之不然也。夫人性易習(xí),當(dāng)使無所偏系,乃為通理。適得圣俞所和試筆詩,尤為精當(dāng)。余嘗為原甫說,圣俞壓韻不似和詩,原甫大以為知言。然此無它,惟熟而已。蔡君謨性喜書,多學(xué),是以難精。古人各自為書,用法同而為字異,然后能名于后世。若夫求悅俗以取媚,茲豈復(fù)有天真耶?唐所謂歐、虞、禇、陸,至于顏柳皆自名家。蓋各因其性則為之,亦不為難矣。嘉佑四年夏,納涼于庭中,學(xué)書盈紙以付發(fā)。
房用
〔宋〕蔡襄《端明集》載:房用之筆果可用,鋒齊勁徤。今世筆例皆鋒長難使,比至鋒銳少損,已禿不中使矣。
諸葛漸 *
蔡忠惠紀(jì)之,見吳《禮部集》。
筆者按,吳師道《禮部集》:夫善書之得佳筆,猶良工之用利器,應(yīng)心順手,是亦一快。彼謂不擇筆而妍健者,豈通論哉?他如蔡忠恵之紀(jì)諸葛漸,蘇大忠之取吳政父子,朱文公之稱蔡藻,三公皆深于書故爾。吁,一技之精猶獲附賢者以不朽,況其大者乎?
葛生 *
《林逋集》:予頃得宛陵葛生所茹筆十余筒,其中復(fù)得精妙者二、三焉。每用之如揮百勝之師,橫行于紙墨間,所向無不如意,惜其日久且弊,作詩二篇以錄其功。
筆者按,葛生即諸葛高。梁同書《筆史》或失考,因此梁作兩人重復(fù)列出。據(jù)〔宋〕梅堯臣撰《宛陵集》卷二十一《次歐陽修試諸葛筆詩》云:筆工諸葛高,海內(nèi)稱第一。林逋云:頃得宛陵葛生筆,如麾百勝之師,橫行紙墨,所向如意。 〔清〕趙宏恩修《(乾?。┙贤ㄖ尽肪硪话倨呤弧度宋镏尽芬舱J(rèn)為“葛生”即“諸葛高”。
許頔(常州)﹡
蔡君謨云:宣州諸葛高造鼠須及長心筆絕佳,常州許頔所造二品亦不減之。
吳政(廣陵)*吳說(廣陵)*
《東坡外集》“書吳說筆”云:吳政已亡,其子說頗得家法。
筆者按,蘇子瞻《贈筆工吳說》全文為:筆若適士大夫意,則士人不能用。若便于工書者,則雖士大夫亦罕售矣。屠龍不如屠狶,豈獨筆哉?君謨所謂“藝亦困而人益困”,非虛語也。吳政已亡,其子說頗得家法。前史謂“徐浩書鋒藏書中,力出字外”。杜子美云“貴痩硬方通神”。若用今時筆,立虛鋒漲墨,則人人皆作肥皮饅頭矣。用吳說筆作此字,頗適人意。然久在海外,舊所赍筆皆腐敗。至用雞距筆,獰劣如魏元忠所謂“騎窮相騾腳掛鐙者”。今日忽于叔靜家用諸葛筆,驚嘆乃爾醞藉耶。
程弈(錢塘)*
《東坡志林》:錢塘筆工程弈所制,有三十年前意味,使人作字不知有筆。
李文政 *
東坡詩自注:昔李公擇種竹館中,戲語同舍,后人指此竹,必曰李文政手植。劉貢父笑曰,文政不獨系筆,亦知種竹耶?以其姓氏適同故云爾。
按,見《蘇文忠公全集》卷十六,明成化本。
俞俊 *(蘇州)
東坡《覓俞俊筆》詩:筆工近歲說吳俞,李葛虛名總不如。
按,據(jù)《補注東坡編年詩》卷四十八:筆工近歲說吳俞,李葛虛名總不如。雖是玉堂揮翰手,自憐白首尚抄書。
張武*
《六硯齋三筆》載:山谷與王直方柬云:子瞻明日必來,當(dāng)設(shè)硯席于淸涼處,多堆佳紙俟之。張武筆,其所喜也。
筆者按:梁同書文與山谷原文略有出入。山谷《與王立之承奉》 載:筆十五,墨一,皆自用佳物。以公留意翰墨,故以相奉。研偶留局中,不攜夾,他日送上。來日,恐子瞻來,可備少紙于清涼處,設(shè)幾案陳之。如張武筆,其所好也。來日午后,亦一到館下。某頓首上。
吳皓(錢塘)
〔宋〕江少虞撰《皇朝類苑》卷第五十一載:李無惑,同安人,善小篆,為翰林待詔。蓋斯公、陽冰之后,未見其比。徐鉉、鄭文寶、查道高、紳申革、葛湍皆江東人善篆,弗能及也,其勁健端妙又過于陽冰,士大夫家藏之以為寶。錢塘人吳皓供奉造筆尤妙,世莫能偕。無惑常蓄藏數(shù)十百管,語人曰:“皓死,當(dāng)絕筆。”無惑后為常參官、宰邑,歲常寄萬錢市大筆于皓。無惑今已死,其小篆固無能嗣之者。
杜君懿 *
東坡云:君懿筆,藏二三十年不蠹。
筆者按:梁同書此說失考,君懿非筆匠也。當(dāng)為君懿藏筆,而非君懿制筆。蘇軾書云:杜君懿藏諸葛筆。余應(yīng)舉時,君懿以二筆遺余,終試筆不敗。
又按,《東坡集》之《書杜君懿藏諸葛筆》載:君懿名叔元,沂之父也。見《金石存佚考》。杜叔元字君懿,善書,學(xué)李建中法,為宣州通判。
又按,據(jù)清方以智載:東坡書杜君懿藏諸葛筆,每百枝用汞粉沸湯研墨膠筆,不蠹不燥。
張生
〔宋〕黃庭堅《山谷別集》載:工謾往,一本筆數(shù)種,各獻(xiàn)兩枝,恐有堪作竹者耳。如昨所用張生舊筆,幸惠示,欲作十?dāng)?shù)書。新筆多,即不如人意故也。
楊仲 *
山谷與黃斌老書云:偶得楊仲筆似可用,謾寄十枚。
吳無至 *
《山谷題跋》載:有吳無至者,豪士晏叔原之酒客,今乃賣筆于市。作無心散卓,大小皆可人意。梁按:《通雅》引作吳無星,恐訛。
筆者按,《山谷題跋》載:書吳無至筆。有吳無至者,豪士晏叔原之酒客。二十年時,余屢嘗與之飲,飲間喜言士大夫能否,似酒俠也。今乃持筆刀,行賣筆于市。問其居,乃在晏丞相園東。作無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然學(xué)書人喜用宣城諸葛筆,著臂就案,倚筆成字。故吳君筆亦少喜之者,使學(xué)書人試提筆去紙數(shù)寸書,當(dāng)左右如意,所欲肥瘠曲直皆無憾。然則,諸葛筆敗矣。許云封說:笛竹陰陽不備,遇知音必破。若解此處,當(dāng)知吳葛之能否。元佑四年四月六日門下后省,食罷胸中愊愊,須煮茶,試晁以道所作兗煤,吳君散卓遂記此紙。
張耕老 *
山谷《試張耕老羊毛筆》云:老羝拔穎,霜竹斬干。雙鉤虛指,八法回腕。張子束筆,無心為樸。雞著金距,鹿戴千角。嚴(yán)永(嘉陽)*
山谷《跋王孝子孫寒山詩后》云:試嘉陽嚴(yán)永獺毛筆。又《跋與楊景山書古樂府后》云:邑中老儒楊景山乞書,因取嚴(yán)永舊無心棗核筆書。又有《贈筆工嚴(yán)永帖》。梁按:在戎州時。
筆者按:黃庭堅《筆說》云,往時,道有嚴(yán)永者,蒸獺毛為余作三副筆,亦可用。然永未嘗知筆中善,病不能為他人作字也。
張真 (舒城)*
山谷《跋戲答陳元輿詩后》云:眉山楊明叔作墨瀋,請作大字,試舒城張真筆。
筆者按,此語見《山谷別集》卷十一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通 *
山谷《筆說》:張通既作筆有聲,故書戒之。
筆者按,山谷《筆說》云:韓退之?dāng)⑹龉艹亲用f及會稽褚先生、絳人陳玄、弘農(nóng)陶泓,皆以其有功于翰墨者也。然研得一可以了一生;墨得一可以了一歲;紙則麻、楮、藤、竹隨其地產(chǎn)所宜,皆有良工。唯筆工最難,其擇毫如郭泰之論士,其頓心著副如輪扁之斫輪。拙者得之,功苦同科;巧者得之,如臂使指也。宣城諸葛言,近世妙工,喜立其名,常冠一世,非手所自作者,未嘗名己以售人。此與市工中既得筆名,以三兩錢買人筆頭以取利者,何啻千萬也。張通既作筆有聲,故書戒之。
注釋:
①梁同書《筆史》有云:“我朝名人詩文集中標(biāo)筆工姓名者,當(dāng)復(fù)不少。予寡陋疎懶,不能遍檢錄出,倘有好事者為予補之,則幸甚。”《頻羅庵遺集》卷十六《筆史》,清嘉慶22年陸貞一刻本。
②〔明〕李賢撰《明一統(tǒng)志》卷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宋〕蘇易簡撰《文房四譜》卷一,“筆譜上”,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④〔宋〕唐仲友撰《悅齋文鈔》卷九,民國《續(xù)金華叢書》本。
⑤〔宋〕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公集》外集卷第四,四庫叢刊景元本。
⑥〔宋〕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公集》筆說一卷, 四部叢刊景元本。
⑦〔宋〕蔡襄撰《端明集》卷第二十五, 宋刻本。
⑧〔元〕吳師道撰《禮部集》卷十七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⑨〔宋〕梅堯臣撰《宛陵集》卷第二十一, 四庫叢刊景明萬歷梅氏祠堂本。
⑩〔清〕趙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蔡襄撰《端明集》卷第二十五,宋刻本。
〔宋〕祝穆撰《事文類聚》卷十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軾撰〔清〕查慎行補注《補注東坡編年詩》卷四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庭堅撰《山谷老人刀筆》卷二, 元刻本。
〔宋〕江少虞撰《皇朝類苑》卷第五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清〕張玉書撰《佩文韻府》卷六十三之十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孫岳頒撰《佩文齋書畫譜》卷三十二書家傳十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方以智撰《物理小識》卷八,清光緒寧靜堂刻本。
〔宋〕黃庭堅《山谷別集》卷十九,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庭堅撰《豫章黃先生文集》第二十五四庫叢刊景宋乾道刊本
〔宋〕黃庭堅《山谷別集》卷六 ,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庭堅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