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偉 彭力亞 呂志民 李 梅 袁 軍 薛維華
(河北省中醫(yī)院針灸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
頭體針擇時治療缺血性中風76例※
張振偉 彭力亞1呂志民2李 梅 袁 軍 薛維華
(河北省中醫(yī)院針灸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
腦缺血;卒中;頭針;針灸療法;時間治療學
2007-03—2010-01 ,我們運用頭體針擇時治療缺血性中風76例,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6例均為河北省中醫(y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男45例,女31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46歲,平均(60±5.14)歲;病程最長12個月,最短15 d,平均(7±1.21)個月;分型[1]:輕型48 例,中型25 例,重型 3 例。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采用1996-0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起草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jù)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進行診斷,所有病例均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且均為頸內動脈系統(tǒng)缺血。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在45~65歲;③15 d≤病程≤12個月;④治療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6分;⑤意識清楚,能配合檢查治療;⑥頸內動脈系統(tǒng)梗死;⑦知情同意者。
1.2.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有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合并腦栓塞者;③合并有嚴重肝、腎疾病的腦梗死患者。
1.2.4 脫落與中斷標準 因不良反應自行停止治療或嚴重不良反應停止治療者視為脫落病例,統(tǒng)計不良反應。
1.3 治療方法
1.3.1 體針治療(上午) ①取穴:上肢主要取患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內關、肩貞、外關、列缺等。下肢主要取患側陽陵泉、陰陵泉、伏兔、梁丘、足三里、豐隆、三陰交、環(huán)跳、昆侖、太沖等。言語不利配啞門、廉泉;口角歪斜加患側地倉、頰車、顴髎。每次取8~10個穴位。②操作方法:選用合適的毫針,常規(guī)消毒后,毫針刺,捻轉提插,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10 min行針1次,留針20 min。每日1次。
1.3.2 頭針治療(下午) ①取穴:“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3]中的頂顳前斜線、頂旁線。②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選用直徑為0.30 mm,長40~50 mm不銹鋼毫針,針與頭皮呈15~30°將針快速刺入頭皮下達帽狀腱膜下層。頂顳前斜線采用3根毫針接力刺法,將此線從前神聰至懸厘分3等份,前神聰為第1進針點,第1、2等分點分別為第2、3進針點,3針均刺入頭皮下達帽狀腱膜下層后,將針與頭皮平行捻到一定的深度,快速捻轉2 min;再根據(jù)患者體質強弱配合抽氣瀉法、進氣補法的進針手法。體盛者用抽氣法,體弱者用進氣法。抽氣法在針入帽狀腱下層后與頭皮平行捻進一定深度,用拇指、示指緊捏針柄,用爆發(fā)力將針迅速向外做小幅度抽提3次,然后再緩慢刺入原處。進氣法在做快速捻轉后將針推出一些,用拇指、示指緊捏針柄,用爆發(fā)力將針迅速向內進插3次,然后再緩慢的退回原處[3]。頂旁1線、頂旁2線分別從承光、正營穴進針沿線先后平刺,行快速捻轉法,留針1 h。在留針過程中隔20 min行針1次,同時囑患者配合意念進行患肢活動,如在床面上的左右平移、抬舉臂和上下肢屈伸等運動。每日1次。
1.3.3 療程 6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共治療5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4]?;救?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 ~100%;顯著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無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愈顯率=(基本痊愈例數(shù)+顯著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本組76例,基本痊愈5例,顯著進步51例,進步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1%,愈顯率73.7%。
王某,女,61歲。2010-05-06右側肢體活動不利6 h入院。既往有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史10余年??淘\: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言語謇澀,頭痛,頭暈,心悸,氣短,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查體:血壓21.3/14.7 kPa(160/110 mm Hg),神志清楚,言語欠流利,雙瞳孔正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眼球各方向運動自如,伸舌居中,口角向左側歪斜,余顱神經(jīng)未見異常。右側上、下肢肌力Ⅲ級,肌張力均增強,肱二頭肌腱反射及肱三頭肌腱反射亢進,跟膝腱反射亢進,右巴彬斯基征(+)。顱腦CT掃描示:左側基底節(jié)區(qū)腦梗死。中醫(yī)診斷:中風,中經(jīng)絡(肝腎陰虧、風痰阻絡)。西醫(yī)診斷:腦梗死(左基底節(jié)區(qū));原發(fā)性高血壓3級(極高危)。治療除必要的降顱壓、降血壓等藥物治療外,采用頭體針間隔針刺方案治療,1周后肌力開始恢復,語言轉清,3周肌力增至Ⅳ級,5周后肌力為Ⅴ-級,能獨自行走,雙手握力稍弱。
中醫(yī)學認為,缺血性中風的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導致風痰瘀血阻滯經(jīng)絡,營衛(wèi)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于濡養(yǎng)而發(fā)病。其病位在腦,病性多屬本虛標實。其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其標為風、火、痰、瘀,兩者可互為因果?!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指出“頭者精明之府”。張介賓注“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鹅`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大腦皮層功能區(qū)在頭皮的投影,頂顳前斜線相當于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是對側肢體的運動中樞;頂顳后斜線相當于大腦皮層中央后回在頭皮上的投影,是對側肢體的感覺中樞。頭針療法是在現(xiàn)代醫(yī)學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和中醫(yī)學的臟腑經(jīng)絡理論結合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種新療法。研究表明,運用頭針對肢體的運動功能、面癱、語言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康復有顯著意義[5]。根據(jù)《內經(jīng)》“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主潤宗筋,故肌肉、四肢的正常運動,必須受到陽明經(jīng)氣血的充養(yǎng)才能進行,故傳統(tǒng)針刺方法在選穴上以陽明經(jīng)為主,輔以太陽和少陽經(jīng)穴。頭、體穴合用能進一步促進分離運動的產(chǎn)生和正常運動模式的出現(xiàn),從而改善患側肢體的運動情況[6]。故頭體針聯(lián)合使用,集合了2種針法的優(yōu)勢,可取長補短,療效優(yōu)于單一針法。近年來關于針灸時間效應的研究提示針灸作用的時間是有限度的,超過某一時間限度針灸效應會逐漸下降直至消失[7-9],產(chǎn)生這種效應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停止了針灸刺激[10]。石學敏院士認為,針灸治療腦梗死的2次施術間隔時間的最佳參數(shù)為3~6 h[11-12]。可見,把頭針和體針分隔在同1 d內2次使用,可以增加針刺效應的蓄積作用,使針刺作用的時間更持續(xù)。頭體針擇時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起效快、療程短、療效高和操作簡便等特點,值得臨床應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2]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3]陸壽康,孔堯其.實用頭針大全[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3:78.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81-383.
[5]羅小光,沈麒根.中風后遺癥的頭針治療與康復評估[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1996,21(3):204-205.
[6]馬志英,王秋云.按期分經(jīng)電針法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期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9,31(9):1361-1362.
[7]趙倉煥,謝步霓,王文靖,等.電針后不同時間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炎癥局部阿片肽基因表達的變化[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5,11(6):440-442.
[8]竇思東,劉凱,方小玲,等.針刺療程長短與剌激量對針灸效應的影響[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9(1):27-28.
[9]Baldry P.Superficial versus deep dry needling[J].Acupunct Med,2002,20(2-3):78-81.
[10]陳日新.針灸作用的基本特點與時效關系[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0(4):56-57.
[11]卞金玲,張春紅.石學敏院士針刺手法量學的概念及核心[J].中國針灸,2003,23(5):287-289.
[12]卞金玲,張春紅.石學敏院士學術思想探源[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4):3-5.
R743.3;R743.31;R245.321;R246.1
A
1002-2619(2011)07-1043-02
※項目來源:2009年河北省科學技術研究與發(fā)展計劃指導課題(編號:09246104D)
1 河北省晉州市中醫(yī)院骨科,河北 晉州 052260
2 河北省臨漳縣中醫(yī)院內科,河北 臨漳 056600
張振偉(1971—),男,主任醫(yī)師,學士。從事針灸臨床工作。研究方向:針灸治療中風及其后遺癥、面癱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