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33)
足跟骨是人體負重與行走的重要骨骼,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見損傷,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65%,占全身骨折的2%[1],以青壯年傷者最多,損傷后易遺留傷殘。治療應盡可能使骨折解剖復位,最大限度地恢復Boheler角和跟距關節(jié)面的平整性。我院自2004年5月~2010年5月利用多向復位固定器治療跟骨骨折67例(69足),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跟骨骨折患者67例,男49例(51側),女18例(18側)。年齡最大65歲,最小18歲,平均34.5歲。合并壓縮性骨折者6例,同側下肢骨折者4例,雙跟骨骨折者2例;左跟骨27側,右跟骨42側,均為高處墜落所致新鮮閉合性骨折,受傷時間為3 h~6 d。根據(jù)Paley分類法B1型26側,B2型17側,C1型15側,C2型7側,D型4足,隨訪時間:6~36個月。
1.2 多向復位固定器的組成 由2~3枚Φ3.5~4.0 mm的骨圓針、螺桿上下滑動的固定螺栓內外及足部三個氣囊和踝托組成。用骨園針分別穿入距骨和跟骨骨折塊底撬撥復位并固定于螺桿上,依靠內外及足底部的三個氣囊持續(xù)多向的彈性壓力恢復并維持跟骨的橫徑和足弓的高度。
1.3 治療方法
1.3.1 術前處理 入院后患肢抬高30°,術前應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約傷后一周左右,待局部腫脹明顯消退后施行手術。
1.3.2 手術方法 患者取側臥位,患肢在上。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C型臂監(jiān)視下操作。首先將一枚撬撥針自跟腱內側或外側緣沿距骨長軸穿入皮下,自距骨后突上約0.5 cm作進針點,穿入深度約為距骨長軸的2/3。根據(jù)跟骨不同骨折類型,用一枚或兩枚骨圓針由跟骨上骨的塊穿入,并達一定深度,使針插入到塌陷的跟骨后關節(jié)面的跖側,盡量貼近骨折塊的中部。術者分別握持距骨和跟骨上骨園針。利用杠桿的原理,將已塌陷和移位的骨折塊撬撥復位,恢復Boheler角。復位滿意后,在維持復位的情況下讓撬撥跟骨的骨園針繼續(xù)進針,固定于其它跗骨上。根據(jù)骨折不同類型可同法有1~3根骨圓針撬撥固定。若跟骨體橫徑增寬,在行跟骨撬撥的同時,助手用雙掌的根部對擠跟骨體的內外側,并持續(xù)下拉,使其橫徑得以恢復,同時雙手拇指的指腹置于足心部用力上頂,以恢復足弓的高度,然后將撬撥針固定于撐開桿內并安裝氣囊墊充氣固定。術后1~2 d即開始踝關節(jié)及其它足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
1.3.3 步術后處理 應用抗炎、消腫、脫水、止痛藥物,24 h后開始行踝關節(jié)及足趾關節(jié)功能鍛煉??筛鶕?jù)患者的感覺,隨時調節(jié)氣囊內之壓力,1周內可復查X線片1~2次,根據(jù)X線片骨折對位情況隨1。時調節(jié)固定器,以維持最佳位置。4~6周復查X片,視其愈合情況拆除外固定器中,運用中藥熏洗,加強足部功能鍛煉,10~12周開始下地適度負重行走。
2.1 療效評定 參照Maryland有關評定標準[2]進行療效評價。
2.2 療效 優(yōu)(90~100分)46足,良(75~89分)18足,可(50~ 74分)4足,差(50分以下)1足,優(yōu)良率92.75%。
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塊跗骨,是由一薄層骨皮質包繞豐實的松質骨組成的不規(guī)則長方形結構,跟骨形態(tài)不規(guī)整,有六面和四個關節(jié)面[3]。跟骨骨折患者多數(shù)為高處墜落所致,屬高能量致傷。骨折后主要有以下病理改變:1)Bohler氏角減少或消失。2)跟距關節(jié)塌陷,跟骨壓縮。3)橫徑增寬,高度降低。早期處理不當,很容易遺留距下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創(chuàng)傷性扁平足、腓骨長、短肌腱損傷、神經(jīng)卡壓等嚴重并發(fā)癥。盡管很多學者為改善治療效果做了大量工作,但跟骨骨折特別是關節(jié)內骨折的治療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滿意[3],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很理想的方法。有些學者提倡切開復位內固定,認為借助手術可以在直視下滿意修復跟骨后關節(jié)面,但切開復位內固定也有諸多的缺點,如需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單純采用內固定方式無法固定類型復雜的骨折碎塊,開放手術中軟組織剝離廣、損傷大,存在切口感染、皮瓣壞死以及神經(jīng)、肌腱損傷等并發(fā)癥[4-5]。從跟骨解剖和受傷機制來看,由于跟骨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骨骼,側壁面積大且骨皮質薄,當其受到垂直于足底部的外力與地面的反作用力時,距骨體沿跟骨的橫軸撞擊后關節(jié)面的外側部分,使跟骨后關節(jié)面嵌入到跟骨粗隆或丘部的松質骨中,而導致跟骨外側壁向外膨隆。故臨床上表現(xiàn)為跟骨高度變低及橫徑增寬。因此只有矯正跟骨的側向移位,恢復其高度及關節(jié)面的平整,才有可能維持跟骨的穩(wěn)定性及恢復其正常功能。
解剖復位、堅強固定、早期活動是理想功能恢復的基礎[6]。跟骨多向復位固定器主要解決跟骨骨折的復位和固定的問題,其特征在于:固定螺桿上有2~3個上下滑動的固定螺栓,內外側及足底部各有一個氣囊墊和踝托組成。依據(jù)杠桿原理,利用跟距反彈力量,將二枚撬撥針分別穿入距骨和跟骨骨折塊進行撬撥,將骨折整復及將塌陷骨塊撬起,恢復其關節(jié)面平整與Bohler角,撐開桿固定兩撬撥針以維持其骨折的對位和Bohler角,若橫徑增寬,則作跟骨內外側的相對擠壓,以恢復跟骨正常橫徑,然后將內外側及足底氣囊墊固定于中部并充氣,利用其持續(xù)的向心壓力,有效地恢復和維持跟骨的橫徑和足弓的高度。術后早期患肢即可作踝關節(jié)及足部其它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既避免了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帶來的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的弊端,又避免了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引起的皮膚壞死、內固定物外露、骨不愈合或骨髓炎等嚴重后果。
本固定器集整復、固定于一體,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固定可靠、隨時調節(jié)、創(chuàng)傷小、感染機會少、早鍛煉、功能恢復好的特點,是目前較理想的治療跟骨骨折的外固定器。
[1]Sander R.Current concepts review: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 tures of the calcaneus[J].Joint Surg(Am),2000,82(10):225-226.
[2]Taylor K F,Bojescul J A ,Howard R S ,et al.Measurement of iso lated subtalar range of motiona eadaver study[J].Foot Ankle Int,2001,22(5):426-432.
[3]王亦璁.骨與關節(jié)損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136-1148.
[4]張俊杰,田耜奇,張堅平,等.嚴重跟骨骨折手術時機選擇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傷,2007,20(5):307-309.
[5]張堅平,張俊杰,孔麗萍,等.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手術治療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骨傷,2008,21(2):124-125.
[6]俞光榮,梅炯.有關跟骨骨折復位與內固定的應用解剖[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0,18(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