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開
(湖南工業(yè)大學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7)
株洲縣水系鄉(xiāng)鎮(zhèn)地名文化釋意*
彭雪開
(湖南工業(yè)大學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7)
株洲縣現(xiàn)轄7個鎮(zhèn)、14個鄉(xiāng),以河口、田形、山塘、水庫命名的有淥口鎮(zhèn)、淦田鎮(zhèn)、平山鄉(xiāng)、大京鄉(xiāng),這些地名富有文化意蘊。
株洲縣;鄉(xiāng)鎮(zhèn)地名;文化意蘊
Abstract:Zhuzhou County has administered over 7 towns and 14 townships.These place names,such as:Lukou Town,Gantian Town,Pingshan town,Dajing town which given name by rivers,field shapes,ponds,and reservoirs,all have its cultural meaning.
Key words:Zhuzhou county;township names;cultural meaning
株洲縣1965年置縣,因“隸屬株洲市,縣沿襲市名?!保?]86其部分地區(qū)原屬長沙縣、醴陵縣、湘潭縣,建縣時間雖短,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地處湘東湘中丘陵地帶東部,丘崗縱橫,平原錯雜。湘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淥水自東向西于淥口注入湘江。湘、淥二水沿岸有溪流208條。株洲縣現(xiàn)轄7鎮(zhèn)14鄉(xiāng),本文以2002年12月底為界,對其中以水系命名4個鄉(xiāng)鎮(zhèn)地名文化,略加釋意。
該鎮(zhèn)位于株洲縣城。民國二十三年(1934)始置淥口鎮(zhèn),1950年為醴陵縣直屬鎮(zhèn),1959年劃歸株洲縣,1992年與均壩鄉(xiāng)合并后成現(xiàn)制,為縣治所在地。鎮(zhèn)政府駐淥口,因“位于湘江、淥江交匯處東北岸,故名淥口。”[1]87轄 8 個居委會、19 個行政村,總面積64.2平方公里,有耕地1 378公項,人口共17 800戶、53 600人,系漢族。
淥口得名,源于淥江。淥江,又名淥水,古稱“漉水”。[2]570《水經(jīng)·漉水》:“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過其縣南,屈從縣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北蔽横B道元之《水經(jīng)注·漉水》曰:“(醴陵)縣南臨漉水?!变跛闯鲺妨昕h東漉山,因而得名。但漉山位在何處,難以稽考。后經(jīng)考證,淥江干流,發(fā)源于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楊歧山千拉嶺南麓。西流經(jīng)萍鄉(xiāng)、醴陵交界處的金魚石入醴陵境,自東向西在其境內(nèi)流經(jīng)11個鄉(xiāng)鎮(zhèn),全長168.8公里,在醴陵內(nèi)長63.33公里。[3]淥水得名于何時,至今難考。不過,三國吳永安5年(262),在荊州(今湖南部分)地圖上,已標出“漉水”名(今淥江)。漉,古文中有“滲漏”之意。東漢王充《論衡·驗符》:“榆柏梅李,葉皆洽溥,威委流漉,民嗽吮之,甘如飴蜜。”(洽溥:廣闊;威委:茂盛)《說文·水部》則稱:漉,“浚也。”引伸為有水外溢之狀。漉,今解釋為:液體往下滲漏。[4]淥與漉古文中同音同義,淥水即漉水?!皽O”,又有“清澈”之意??字色暋侗鄙揭莆摹?“塵游躅于蕙路,污淥池以洗耳?!边@說明古時漉水水源充沛清澈易滲漏,故得名“漉”。何時“漉水”又轉(zhuǎn)名為“淥水”?大約在西晉太康初年。
淥口,《水經(jīng)注》稱漉浦。本來“小河入?yún)R處叫浦口”,[5]《玉篇·水部》:“浦,水源枝注江海邊曰浦?!毕娼瓰楹暇硟?nèi)“四水”(湘、資、沅、澧)之首,淥江又為湘江一級支流,當然不能稱之為小河,故將淥江匯入湘江出口處,稱之為“淥口”?!读簳芬逊Q淥口。南梁中大同元年(546),荊州、郢州、湘州(今湖南部分)的官方地圖冊上,已標注淥口。唐置淥口戍。明崇禎《長沙府志》稱淥口市,置巡檢司,謂“居民頗多”。[6]74這表明淥口得名,當在南梁年間。
明朝醴陵人口約為3萬人,清初約1.7萬人。清嘉慶21年(1816)人口近30萬,民國時約50~59萬。由于清初以前人口稀少,淥江兩岸又多山地丘崗,日照充足,植被繁茂,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優(yōu),江水充盈清澈易滲。在醴陵方言中,“淥”即含“清純”之意。經(jīng)考察,淥水(淥江)在20世紀70年代初,醴陵縣城居民多直接飲用淥水,至1980年12月才在縣城三刀石建自來水廠,這說明淥水污染始于20世紀70年代。沿淥水兩岸舊時多地下泉水,僅縣城陽三石——石門口一帶,以及姜灣——源門鋪一帶,沿淥江兩岸就有豐富的地下水。淥水自古至今“清澈易滲”得到確證。
伏波廟位于淥口鎮(zhèn)南端伏波嶺上,瀕淥水北岸?!拔糁^是山為淥口最高處。有石崖壁立江岸,鎮(zhèn)陰水中,名小石溈,下有潭,深綠如墨。東漢建武年間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經(jīng)此,后人逐以伏波名山?!保?]78《伏坡古廟記》: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嶺上修廟,供奉馬援,后屢有廢興,清咸豐八年(1861)重修。1927年2月3日,毛澤東蒞此考察農(nóng)民運動。1944年9月,廟被入侵日軍焚毀,今存石碑一塊。1968年仿舊制于原址重建,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封火山墻。中軸線上依次為前廳、后廳、前殿3間;中有八角覆盆藻,東側(cè)為廂房。廟宇紅墻青瓦,畫閣雕欄,游者觀覽,四時不絕。
該鎮(zhèn)位于縣城南約22公里。鎮(zhèn)域原屬湘潭縣,1951年始置淦田鎮(zhèn),1959年劃入株洲市郊區(qū),1965年劃歸株洲縣。1982年由淦田公社析置淦田鎮(zhèn)。1994年鄉(xiāng)、鎮(zhèn)合并為淦田鎮(zhèn),遂成現(xiàn)制,鎮(zhèn)政府駐淦田。據(jù)《湘潭縣志》引許叔重注:“淦,泥地。字一作冷。又水入船中為淦,以之名田?!变铺镦?zhèn)。轄2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總面積51.6平方公里,耕地1 164.1公頃,總?cè)丝? 576戶、17 981人,系漢族。
淦田得名,與建寧古縣治密切相關(guān),株洲古稱建寧。據(jù)《三國志·吳書》記載:建安19年(214)劉備與孫權(quán),隔湘江而治?;蛟黄笄蠼⒁粋€安寧的邊疆之意,或曰取東漢建寧紀年號為名,故名建寧??h治在今株洲市蘆淞區(qū)解放路、南湖街一帶。清光緒《湘潭縣志》稱:“昔孫氏與蜀分湘,始立建寧,及后取荊(建安24年),復置湘西,今縣(湘潭縣)境自湘以東,皆故建寧縣域。”又云:“吳孫亮太平2年(257),分長沙西部都尉,立衡陽郡,治湘南,又置建寧縣。”“淦田亦為建寧故城,蓋吳置湘西后移治令?!边@樣看來吳太平2年(257),在淦田建立的建寧縣治稱建寧新城,由株洲遷去。淦田得名始于建寧縣治遷移之后。至晉代縣境分屬湘南和建寧縣。[7]29建寧縣治于晉泰始2年,即吳孫浩寶鼎元年(266),復還株洲。隋廢,唐武德4年(621)復置,貞觀元年(627)廢,縣治共歷400余年,此后建寧縣不存。今株洲市區(qū)有建寧街道辦事處、建寧村、建寧街、建寧港、建寧閘等,皆為置建寧縣時或遺留或紀念地名。
淦田得名,為建寧古縣治地形地貌命名。原來淦田東北角長雅一帶屬低山區(qū),其余屬崗地。崗丘田垅交錯,沿湘江兩岸,多小塊河谷平原。湘江從境西北流經(jīng),淦田古鎮(zhèn)坐落在湘江東岸一龜形高丘之上。它的上頭(湘江上游)有淦田港,發(fā)源于八斗鄉(xiāng)的棋盤嶺,河水清澈,狀如綠綢;它的下頭(湘江下游)有太湖港,發(fā)源于境內(nèi)梓木沖,水色如鏡,可鑒人發(fā)。淦田盆地,狀如大船,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靜臥在淦田古鎮(zhèn)之西。淦田古鎮(zhèn)就像堆在湘江岸邊的一堆貨物,隨時要揚帆而去。因地處高埠,又處在一江(湘江)兩港(淦田、太湖)交合處,唐時設津戍,清時設塘訊,皆為駐軍要地,自古歷來水陸交通便捷。許叔重引《說文解字》“水入船中為淦,”此以名田。意思是說湘江水患,入船形盆地之中,大旱之時,謂“湘淺膠舟”,故以淦名田,是為淦田。
不過,經(jīng)實地考察,另有一說與“淦田”地名由來有關(guān)。原來在今淦田村上港組防洪大堤內(nèi)側(cè)相距150余米的田垅中,有一船形池塘,池塘外是一丘繞著船形池塘的船形水田,水田之處又環(huán)繞一大丘水田,狀如大船。兩塊船形水田之外的水田,地勢略低一點。船形水田的水,常年流入船形池塘里,水量不多也不少。天旱時船形池塘里的水,可以提灌四周農(nóng)田。這個類似船形的池塘和水田的地方,當?shù)厝耸朗来Q它為“淦田”。這就為“水入船中為淦”,找到了借代的依據(jù),這大概是“淦田”得名的真正由來。
淦田境內(nèi)有歷山。明崇禎《長沙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載,歷山在湘潭縣東南,相傳舜帝南巡歷此。清光緒《湘潭縣志》謂:“歷山蓋以歷水名之?!端?jīng)注》陰山縣有歷水,下注洣。洣口在今衡山縣南,俱屬陰山,故借以為名。舊以舜巡所歷?!睎|西走向,山體多棕紅色泥巖、粉砂巖、板巖,風化強烈。山中有林場,多植杉。歷山與四峰山對峙,兩山間有五峰山水庫。
該鄉(xiāng)位于株洲縣南,距縣城約30公里。鄉(xiāng)域原屬湘潭縣,1951年始置平山鄉(xiāng)。1959年劃入株洲市郊區(qū),1965年又劃歸株洲縣,鄉(xiāng)政府駐平山塘。“此地昔有一山塘,名平山塘。京廣鐵路經(jīng)此置站,取名平山塘車站,其名遂顯,鄉(xiāng)沿用此名?!保?]101該鄉(xiāng)轄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總面積37.85平方公里,耕地867公頃,人口共3690戶、1.31萬人,系漢族。
鄉(xiāng)以平山塘而得名,源于境內(nèi)多山塘、河灘。境內(nèi)有小量山丘,山上多松杉竹雜。大部分屬平崗區(qū),崗上多風化粉紅巖,遍生雜木茅草,多人造馬尾松。平崗低崗上多坡土,種植紅薯及其它豆類旱糧作物。水田與丘崗交錯,宜種雙季稻。西部沿湘江為河谷平原,歷為境內(nèi)重要產(chǎn)糧區(qū)。因境內(nèi)歷史上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明清以來,境內(nèi)多筑山塘水壩。2004年所轄9個行政村中,有5個村以山塘、河灘命名。近20余年來,村民漸得溫飽,植被生長良好。常見山?jīng)_盡頭,陡峭的山嶺間,突然一堤壩,上面長著密匝匝的茅草,爬上去一瞧,三山合圍中,躺著鏡子般的池塘,水色碧透,黛綠如綢,一眼可見水中的水草、枯枝、砂石,還有如入空境的小魚小蝦。這樣的山塘,在境內(nèi)有多少,難以計數(shù),大約一村之內(nèi)少則30多口,多則40~50口。
平山塘得名,亦有其歷史淵源。據(jù)今平山塘村平山塘組匡鐵山老人介紹:原來這兒有兩口山塘,一個叫大平山塘,一個叫小平山塘。大平山塘原有44畝水面。民國二十二年(1933)始建淥口至廣州粵漢鐵路(武漢——廣州),鐵路線要經(jīng)過大平山塘,當年開工填平一部分山塘。民國二十五年(1936),粵漢鐵路修成后,大平山塘就剩下20余畝水面了。大平山塘得名,亦與一個叫譚平山的人有關(guān)。清光緒年間(1875~1908)大紳士譚平山,據(jù)傳家有萬擔租谷,又在湖南省政府任職。他本人熱心公益事業(y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協(xié)助湘潭縣丞劉友皋在主一書院舊址上,捐資建龍?zhí)稌?。以后修橋路、筑陂壩、修山塘,多有贊助。這兒為中崗山地,植被稀少,常年干旱,譚平山就獨自出資修筑了大、小平山塘,從此這兒就旱澇保收了。他死后當?shù)厝俗鸱Q他為“平山老爺”。他出資修建的山塘,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平山塘。大塘附近的村子,“村因塘名”,[6]76叫平山村(現(xiàn)叫平山組)?;洕h鐵路修筑時,要在此設站,就叫平山站。自此后“平山”名顯湘東西南部,名傳株洲、醴陵、湘潭3縣。
境內(nèi)因山塘眾多,村民素以放養(yǎng)山塘魚聞名。1995年《株洲縣志》記:早在戰(zhàn)國時,其境內(nèi)就有池塘養(yǎng)魚。1949年縣內(nèi)出產(chǎn)池塘鮮魚約210噸,至1965年達到533噸,以后逐年增長,到1990年縣內(nèi)山塘、水庫產(chǎn)鮮魚達2617噸。平山鄉(xiāng)為山塘養(yǎng)魚重點鄉(xiāng)之一,其品種有青、草、鰱、鳙、鯉、鯽、刁、鯰等品種,尤以青、草、鰱魚因體形適中,味道鮮美而暢銷于世。
該鄉(xiāng)位于株洲縣東北部,距縣城約20公里。鄉(xiāng)域原屬醴陵、湘潭縣,主屬湘潭縣。1951至1964年屬株洲市郊區(qū),1965年屬株洲縣。1992年4月,由白關(guān)鎮(zhèn)劃出4個村和1個鄉(xiāng)林場組成大京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江邊,“鄉(xiāng)以大京水庫而得名”[2]114,現(xiàn)轄 5 個行政村,總面積29.67平方公里,耕地301.0公項,人口共2310戶、0.67萬人,系漢族。
大京得名,與境內(nèi)地勢有關(guān)。鄉(xiāng)域東界姚家壩鄉(xiāng),西南鄰白關(guān)鎮(zhèn),北抵株洲市荷塘區(qū)、瀏陽市。境內(nèi)多山,四周全被低山、中山環(huán)繞。東北向有婆仙嶺為屏,海拔319米,相距不遠又有平峰嶺聳峙,海拔323米。青山環(huán)繞中原有一小盆地,1958年截線江(楓溪港上游)筑大壩,小盆地被淹成大京水庫,以灌山外廣大農(nóng)田。20世紀90年初,大京水庫成為大京風景名勝區(qū)。
大京水庫(大京湖)在株洲縣城東北18公里的湘江支流楓溪港上游,“大壩坐落白關(guān)鄉(xiāng)大京,故名?!保?]771958 年開建,1963 年建成。其壩為斜墻土石混合筑成,高24.17米,長86米,頂寬21米。水庫淹沒區(qū)長5.2公里,匯水面積17.66平方公里,溢洪道最大泄洪量34.6立方米/秒,庫容1 340立方米,灌溉農(nóng)田3.3萬畝,具有防洪、蓄水、養(yǎng)殖、旅游等功效。大京水庫內(nèi),青山四合,湖水浩淼,仿如碧玉;碧波中常有鮭魚成群戲浪,水鳥徜徉飛鳴;森林茂密,多棲鳥獸。春夏之季,白鷺棲息于松林之中,喁喁低鳴;更兼大京湖內(nèi)有9條小溪匯入,溪流曲折成九曲十九彎,山谷內(nèi)草木繁茂,漸成幽境。縱目遠近,層巒疊嶂中,森林浩瀚,青竹婆娑,山花遍野,綠草如茵,加之幾棟白墻烏瓦的村舍,點綴其間,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的天然圖畫,由人造湖而演變?yōu)轱L景名勝區(qū),是必然要發(fā)生的現(xiàn)象。這兒距株洲市區(qū),不足10公里,浙贛鐵路、320國道傍境南橫穿,還有2條鄉(xiāng)村公路縱行境內(nèi),相互連成為風景區(qū)環(huán)形公路。由于交通便捷,所以自辟為風景名勝區(qū)后,游人不絕。
境內(nèi)的婆仙嶺位于大京湖西北,舊時因其界瀏陽、長沙、醴陵、湘潭4縣,故有“四邑名山”之譽。主峰海拔319米,山有老少2峰,少峰之巔唐時建有金輪寺,興于宋、明、清代,民國以來香火漸稀。初毀于1958年,繼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1992年按原貌重修。寺內(nèi)有大鐘高2米,直徑1米,傳為老峰飛來,鐘聲悠揚,可達10里之外。宋、明時香火較旺,寺僧最多達20余人。昔文人賓鳳章,逐將嶺上奇景綴為“仙峰八景”,曰“屏風朝暉”、“柘嶺朝霞”、“桃林花雨”、“雙井清泉”、“老虎聽經(jīng)”、“獅子嘯月”、“古寺飛鐘”、“石港遠帆”。[7]438相傳唐末五代,曾有姑婦 6 人,隨一公主避難于此。后潛心修道,道成同日升舉,不知所終,逐名“婆仙嶺”。
[1]株洲市地名編纂委員會.株洲地名志[M].株洲:株洲市地名編纂委員會(內(nèi)部資料),2004.
[2]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1995.
[3]醴陵市志編纂委員會·醴陵市志[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86.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881.
[5]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855.
[6]裴淮昌·湖南古今地名辭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7]株洲縣志編纂委員會.株洲縣志[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駱曉會
On Cultural Meaning for Name of River System Township in Zhuzhou County
PENG Xuekai
(Institute of Xiangdong Historical Culture,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7,China)
K928.664
A
1674-117X(2011)02-0104-04
2010-11-12
彭雪開(1953-),男,湖南攸縣人,湖南工業(yè)大學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地名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