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雅芳,汪 舸
(1.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老干部科,江蘇 常州 213003;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江蘇 常州 213003)
近年來,胃腸道腫瘤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如何提高胃腸道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質量,成為越來越多醫(yī)務工作者研究的目標。其首選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原發(fā)病灶,術后輔以放療、化療。我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腸道腫瘤,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88例均系我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住院的胃腸道腫瘤患者,均經病理明確診斷。KPS在60分以上,血象、心、肝、腎功能均正常。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48例采用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64~80歲,中位年齡72.1歲;其中胃癌28例,結腸癌12例,直腸癌8例,其中已手術22例。對照組40例,僅采用化療,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2~81歲,中位年齡70.1歲;其中胃癌21例,結腸癌11例,直腸癌8例,其中已手術患者20例。手術前均有可測量病灶。
1.2.1 對照組 奧沙利鉑聯(lián)合5 氟尿嘧啶治療,奧沙利鉑130 mg/m2,靜滴2 h,d1;5-FU 250 mg/d,靜注,d1~5,21 d為1個周期。治療4個周期后評價療效。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方劑組成:人參5 g、白術10 g、薏仁30 g、茯苓10 g、扁豆10 g、砂仁3 g、陳皮10 g、姜半夏10 g、麥冬10 g、炒麥芽15 g、炒谷芽15 g、佛手10 g、三棱10 g、莪術10 g、白花蛇舌草30 g、馬齒莧30 g。上藥水煎300 mL,早晚2次分服。直至治療結束。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采用WHO癌癥治療客觀效果判定標準,將療效劃分為4個級別。完全緩解(CR):所見腫瘤病變完全消失并至少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病灶的最大徑及其最大垂直徑(兩徑)的乘積減少50%以上,無新的病灶出現(xiàn)。穩(wěn)定(SD):腫瘤病灶的兩徑乘積縮小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無新的病變出現(xiàn)。進展(PD):腫瘤病灶的兩徑乘積增大25%以上或出現(xiàn)新的病灶。
生活質量采用KPS評分,治療前與治療后進行評分。增加10分為生活質量改善,下降10分以上為生活質量下降,兩者之間為穩(wěn)定。
按照WHO抗癌藥物急性亞急性毒性標準分為0~Ⅳ度。
對照組:完全緩解(CR)4例,部分緩解(PR)12例,穩(wěn)定(SD)14例,進展(PD)10例, 緩解率為40.0%,穩(wěn)定率(PR+SD)75%。治療組:完全緩解(CR)6例,部分緩解(PR)15例,穩(wěn)定(SD)16例,進展(PD)11例,緩解率為43.8%,穩(wěn)定率(PR+SD)77.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KPS評分升高13例,穩(wěn)定27例,下降8例。對照組KPS評分升高6例,穩(wěn)定16例,下降18例。KPS評分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不良反應以消化道反應和白細胞減少多見,其次為貧血,均為Ⅰ~Ⅱ度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較好。其中發(fā)生消化道反應32例,占66.7%。白細胞減少18例,占37.5%,貧血16例占33.3%。
對照組消化道反應35例,占87.5%,其中發(fā)生Ⅲ度不良反應3例,Ⅳ度不良反應1例。白細胞減少20例,占50%,其中發(fā)生Ⅲ度不良反應2例,Ⅳ度不良反應1例。貧血20例,占50%。
對照組不良反應明顯高于治療組,且Ⅲ度不良反應及Ⅳ度不良反應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腸道腫瘤其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對于根治術后或失去手術機會的患者一般采用放化療。隨著抗腫瘤藥物的廣泛應用,化療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但化療對胃腸道腫瘤的療效存在著許多爭議。有報道稱腫瘤化療對消化道腫瘤總有效率在50%左右[1]。近年來奧沙利鉑、卡培他濱、伊立替康等一系列新化療藥的出現(xiàn),彌補了以5 氟尿嘧啶單一治療胃腸道腫瘤的格局,使腫瘤的化療有效率及生存期得到提高。但是化療藥物在取得一定的療效的同時,也破壞了正常組織細胞、臟器的生理功能,導致機體的免疫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下降,影響化療的長期效果,縮短患者的穩(wěn)定期,致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生存時間縮短。
中醫(yī)認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治療腫瘤不能只單純從腫瘤本身考慮,應該對全身治療有一個總體的概念。所以中醫(yī)藥對胃腸道腫瘤的治療,不僅考慮腫瘤局部之邪的聚集,而且注意到患者由于患病導致的正氣虛衰。根據脾胃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等理論,我院采用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
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中人參、白術健脾益氣;薏仁、茯苓、扁豆健脾化濕;砂仁芳香醒脾,能促中州運化,使上下氣機貫通而止嘔吐;麥冬養(yǎng)胃生津,顧護陰液;炒麥芽、炒谷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佛手、陳皮,疏肝理氣和胃;半夏燥濕健脾化痰止吐;三棱、莪術活血化淤,消除積食;白花蛇舌草、馬齒莧清熱解毒,并能抗癌。全方扶正祛邪相合,化濕養(yǎng)陰互補,化濕不傷陰,養(yǎng)陰不助邪;理氣活血,消食導滯不傷正氣,健脾益氣而不壅塞。它可通過增強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抑制腫瘤的作用,對減輕毒副作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也有明顯的效果,還可以通過扶助正氣后增強對抗腫瘤藥物的敏感性,提高療效?,F(xiàn)代藥理研究人參皂苷,可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功能,改善環(huán)磷酰胺所致小鼠的免疫抑制,明顯減輕白細胞減少的癥狀;同時還可明顯改善自主神經功能,增強食欲,抗疲勞,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2]。本文中對照組緩解率為40.0%,穩(wěn)定率(PR+SD)75%。治療組緩解率為43.8%,穩(wěn)定率(PR+SD)77.1%,兩組比較療效無明顯差別,可能與例數太少有關。但治療組生活質量改善明顯,KPS評分穩(wěn)定率83.3%。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別。化療的不良反應以消化道及骨髓抑制最常見。中醫(yī)將化療的消化道反應辨證為脾胃失和,升降失司,治療則重在健脾,攻補兼施,健脾益氣,活血化淤,消食導滯[3]。骨髓抑制以白細胞減少最常見,臨床上以頭暈、疲乏無力、精神萎靡等氣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4],治療也以益氣健脾為主。經觀察,治療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均為Ⅰ~Ⅱ度不良反應,無Ⅲ度、Ⅳ度不良反應,證明參苓白術散對減少放化療副作用都有明顯效果。
綜上所述,參苓白術散結合西醫(yī)治療胃腸道腫瘤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延長患者生存期、減少患者放化療后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許小娟.參苓白術散治療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術后胃腸功能紊亂58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6,(01):46.
[2]崔朝陽,林欣潮,李乃卿.參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59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雜志,2001,42(5):289-291.
[3]周愛珍,王在意.參苓白術散治療消化系疾病概述[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1):121.
[4]費燕華,王南瑤.參苓白術散對胃癌術后患者化療藥物副作用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