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臣
(解放軍理工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南京210007)
宋元茶業(yè)技術述論
陶德臣
(解放軍理工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南京210007)
宋元茶業(yè)技術在唐五代茶業(yè)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又有新的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茶樹栽培和管理、茶葉采摘和制造、茶葉貯藏三大方面。
茶樹栽培技術首先是對茶樹生物學特性的認識,主要是茶樹對外界環(huán)境的要求。蘇東坡詩句:“細雨足時茶戶喜”,指出了茶樹在芽葉生長旺季,空氣中濕度要大,這樣才能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趙汝礪《北苑別錄·開畬》指出:“草木至夏益盛,故欲導生長之氣,以滲雨露之澤。每歲六月興工,虛其本,培其土,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政所以導生長之氣而滲雨露之澤也”。每年六月均要除草、松土,這對茶樹根部透氣、滲水有好處,并可充分利用地力?!稏|溪試茶錄》云:“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1]序。不同環(huán)境決定了不同的茶質(zhì),雨水、溫度、地形對茶質(zhì)影響很大,但土壤起決定性作用?!洞笥^茶論》說:“植產(chǎn)之地,崖必陽,圃必陰”,“今圃家皆植木,以資茶之陰。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2]地產(chǎn),指出茶質(zhì)與地形、平地遮陰的關系。
關于茶樹品種,宋子安《東溪試茶論》有完整系統(tǒng)闡述。其文稱:“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葉茶,民間大重,出于近歲,園焙時有之。地不以山川遠近,發(fā)不以社之先后,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而氣味殊薄,非食茶之比”?!按斡懈倘~茶,樹高丈余,徑頭七八寸,葉厚而圓,狀類柑橘之葉。其芽發(fā)即肥乳,長二寸許,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亦類柑葉,發(fā)常先春,民間采制為試焙者。四曰細葉茶,葉比柑葉細薄,樹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乳,今生沙溪山中,蓋土薄而不茂也。五曰稽茶,葉細而厚密,芽晚而青黃。六曰晚茶,蓋稽茶之類,發(fā)比諸茶晚,生于社后。七曰叢茶,亦曰蘗茶,叢生,高不數(shù)尺,一歲之間,發(fā)者數(shù)四,貧者取以為利”。這些茶樹品種是茶樹在不同環(huán)境下自然演化的產(chǎn)物,并非人工所育。但有了一份詳細準確的報告,就為有意識利用茶樹資源提供了便利。趙佶《大觀茶論·白茶》就寫道:“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yōu)槌F?。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
關于茶樹繁殖。宋代蘇軾《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詩記載了種茶子成活的情況,“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簛韮龅亓眩瞎S森已銳”[3]263。宋代至明代都認為茶不可移植,否則就不能存活[4]160。莊晚芳先生認為唐宋已有茶苗移植之法,移植所用的茶苗民間早有采自苗圃的[5]122。蘇軾有過移植茶樹的親身經(jīng)歷,《種茶》詩云:“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瞎S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后。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能忘流轉(zhuǎn)苦,戢戢出鳥咮”[3]261。原先長在松間的老茶樹,生長環(huán)境不好,作者選擇了適宜的移植時間,老茶樹移植成活了。整首詩沒有流露作者移植茶樹的想法和茶樹移植成活結果的驚訝,說明他有茶樹可以移植的知識。元代茶樹繁殖技術沒有什么新東西,基本上都是因襲《四時纂要》的內(nèi)容。
關于茶園管理。宋代十分注意除草和施肥。趙汝礪《北苑別錄·開畬》說:“開畬,茶園惡草,每遇夏日最烈時,用眾鋤治,殺去草根,以糞茶根”。集除草、松土、肥園于一體,這有利于茶樹生長,提高茶葉產(chǎn)量和質(zhì)量。對于施肥,元代魯明善在《農(nóng)桑撮要》中提到茶“用糠和焦土種”[6]卷上??泛徒雇潦菆F粒結構,可改變土壤板結狀結構,增加通透性,利于土質(zhì)變松,保存土壤肥力和必要水分,使茶根更好地生長。
針對茶樹耐蔭的特點,宋代人提出了利用桐木與茶套種之法,“(開畬之時)唯桐木則留焉。桐木之性與茶相宜,而又茶至冬則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漸茂,理亦然也”[7]開畬。桐木茶樹間作方法,充分考慮到了兩種植物的特點,既充分利用了地力,又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夏擋炎日,冬避嚴寒的環(huán)境,對茶園保溫、增肥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
宋代采秋茶的現(xiàn)象逐漸增多。呂陶在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二十四日上奏四川官場買茶虧損園戶引發(fā)矛盾時說:“臣體問得六月以后,猶有晚茶一色,貴者每斤三十文,若盡收買,所出之息,亦不甚多”,建議官府收購,并令園戶“留得晚茶一二分,盡價賣與客旅,稍助生計”[8]卷一。蘇轍也談到四川“園戶例收晚茶,謂之秋老黃,不限早晚,隨時即賣”[9]卷三十六。這是榷茶以前的情況,“昔茶未有榷,民間采茶凡四色:牙茶、早茶、晚茶、秋茶是也”。榷茶后官府只買早茶,其他三色茶不要,“民失茶利過半”[10]118。江浙一帶也采秋茶。南宋時陸游多首茶詩談到采秋茶。如《幽事絕句》云:昳“客生聞吠犬,草茂有鳴蛙。日方炊飯,秋深始采茶”[11]卷65。四川、江浙一帶摘、賣秋茶頗有代表性,說明宋代采秋茶已較普遍。
宋代十月、十一月及冬天也采茶。大和七年(833年),“吳蜀貢新茶,皆于冬中作法為之”[12]卷17下。五代時南平縣“狼猱山,茶黃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貢”[13]。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十二月,泉州陳洪進遣使貢茶萬計,這批茶十一月就要制造[14]422。由于貴早,后來北苑貢焙臘月貢茶,至冬至就能吃到來春第一綱新茶,實際上主要是作偽和人力培育出來的,“或以小株用硫磺之類發(fā)于蔭中,或以茶籽浸使生芽”,但畢竟芽頭有限,故摻假嚴重,“十胯中八分舊者,止微取新香之氣而已”[15]卷下。這種“冬至而嘗新茗”的茶當然是“率人力為之”,也就“反不近自然矣”[16]卷六。
宋人對采茶時間、方式更加講究。福建一帶采茶“民間常以驚蟄為候”[1]采茶。由于各地氣候的差異,茶發(fā)芽的時間有所區(qū)別,但一般是驚蟄前后,這時氣候?qū)Σ铇渖a(chǎn)最為有利,“薄寒氣候,陰不至于凍,晴不至于喧,則谷芽含養(yǎng)約勤,而滋長有漸,采工亦優(yōu)為矣”[17]采造過時。采茶當日時間以清晨為好?!洞笥^茶論·采擇》說:“擷茶以黎明,見日則生”,這是宋人的共識。選擇清晨采茶的根據(jù)是,采茶時間對茶葉質(zhì)量和鮮嫩程度有很大影響,“侵晨則夜露未晞,茶芽肥潤,見日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內(nèi)耗,至受水而不鮮明”[7]采茶。宋人提出采茶以指尖或指甲速斷,不以指揉的方法,“蓋以指而不以甲,則多溫而易損,以甲而不以指,則速斷而不柔”[7]采茶。這種采摘方法可以避免采摘過程中對鮮葉質(zhì)量的損壞。為了減少對鮮葉的污染和保持鮮葉的水份,宋代提出了“浸茶”環(huán)節(jié)?!洞笥^茶論·采擇》解釋說:“慮氣汗薰?jié)n,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黃儒《品茶要錄·壓黃》提出,用新汲井水裝罐懸于胸間,采茶投于水中,“蓋欲鮮也”。宋人高度重視采工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平?!按蟮植刹枰囗毩暿欤挤蛑H,必擇土著及諳曉之人,非特識茶發(fā)早晚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故采夫欲其習熟,政為是耳”。國營茶園嚴格限制采茶時間,為保證鮮葉質(zhì)量,防止濫采,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一條是設官督采,“故每日常以五更撾鼓,集群夫于鳳凰山,監(jiān)采官人給一牌入山,至辰刻則復鳴鑼而聚之,恐其逾時貪多務得也”[7]采茶。
茶葉采下后進行揀茶,挑擇肥嫩之葉,丟去病傷芽葉與老葉。宋代在采與制間加入了揀茶工序,先剔去不合格之芽葉,即“紫芽、白合、烏蒂,皆在所不取”,盜葉也必須剔出,所謂“紫芽,葉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兩葉抱而生者也。烏蒂,茶之蒂頭是也”,盜葉是“新條葉之抱而色白者”,即紫色芽葉、老芽葉、茶蒂、盜葉均需挑出。精華之茶葉為斗品、亞斗及茶芽,茶芽又分水芽、小芽、中芽3個從高到低的檔次。宋代飲茶追求茶湯鮮白,而“烏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烏蒂,則色黃黑而惡”,紫芽也會破壞茶色鮮白的標準,有“其味澀淡者,間白合、盜葉之病也”,只有挑揀精當,才能制出上等茶,所謂“茶之色味無不佳”,否則茶湯必然“色濁而味重也”[1]茶病、[17]白合盜葉、[7]采茶。
揀茶之后即進入制茶階段。宋代茶葉分團餅茶、末茶、散茶。制茶技術上,宋代出現(xiàn)了以茶磨制末茶的技術,這就是水磨茶的出現(xiàn)。水磨茶是利用水力為動力,來代替片茶制作工藝和技術上的用杵臼手工操作的“搗”工序。水磨茶元豐六年(1083年)設置于汴京的汴河,政和年間(1111-1118年)已遍于全國各路。
宋人認為茶葉從采到制,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把關不嚴,就會影響茶質(zhì),出現(xiàn)所謂“茶病”?!洞笥^茶論》總結到:“滌芽惟潔,濯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熱,焙火惟良。飲而在少砂者,滌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過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長,均工力之多寡,會采擇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2]制造。
元代茶主要有三種,即茗茶、末茶、蠟茶。蠟茶即宋代的餅茶,或叫片茶,從制作技術來說與宋代并無多大區(qū)別?!跋灢枳钯F,而制作亦不凡。擇上等嫩芽,細碾入羅,雜腦子諸香膏油,調(diào)劑如法,印作餅子,制樣,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潤飾之。其制有大小龍團帶胯之異。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澳┎琛币矐獮轱灢?,“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以供點試”[18]卷十。茗茶才是散茶,即常說的草茶。
元代出現(xiàn)了蒸青餅茶和炒青散茶相結合的制法。茶摘后“略蒸,色小變,攤開扇氣通,用手揉,以竹箬燒煙火氣焙干,以箬葉收”[6]卷上。
宋代草茶大盛。所謂“臘茶出于劍、建,草茶盛于兩浙”[19]卷上。南宋江浙和皖南一帶散茶得到很大發(fā)展,元代馬端臨說:“茗,有片有散,……散者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澳隙芍螅铦u不蒸為貴矣”[20]卷十一。元代散茶在全國范圍內(nèi)占據(jù)主導地位,團餅茶飲用范圍已很有限?!坝鑴t建寧茶山別造以貢,謂之啖山茶”,“比之宋朝蔡京所制龍鳳團,費則約矣。民間止用江西末茶、各處葉茶”[21]卷下。葉茶即散茶。王禎詳細介紹了蒸青或烘青一類的綠茶工藝,茶“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生則味硬,熟則味減。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18]卷十。這種介紹比魯明善《農(nóng)桑撮要》的介紹全面具體,說明這已經(jīng)是一種很重要的制茶方法,引起了農(nóng)學家的濃厚興趣,并著重加以記錄。宋末元代草茶、散茶已經(jīng)代替團餅茶在社會生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中國制茶類別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宋代更加重視茶葉貯藏技術。蔡襄認為:“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溫冷”[19]炙茶、藏茶,即說茶葉放在溫暖、干燥、無異味的環(huán)境,并用箬葉貯茶比較合適。蔡襄提出了貯茶方法,“故收藏之家,以箬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以御溫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安璨蝗氡赫?,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氣”[19]藏茶、茶籠。這也是宋人常見的箬籠貯茶法。還有用其它盛器盛茶的。箬葉包裹法有一定道理,因為不會串味,又具有一定防潮作用,所以采用。但如果兩三天焙一次茶,不但不勝其煩,而且也會使茶香大減,“焙數(shù)則首面干而香減”,但又不能不焙,“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因此《大觀茶論》認為:“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減。探手爐中,火氣雖熱,而不至逼人手者為良”?!氨夯鹑缛梭w溫,但能燥茶皮膚而已,內(nèi)之濕潤未盡,則復蒸暍矣。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而且要“陰潤勻開,如此終年,再焙色常如新”[2]藏焙?!洞笥^茶論》的方法更可行?!侗痹穭e錄》根據(jù)貢茶不同品質(zhì)采用了不同的貯茶方法。對于“細色五綱”的包裝方法是:“圈以箬葉,內(nèi)以黃斗,盛以花箱,護以重篚,扃以銀鑰?;ㄏ鋬?nèi)外,又有黃羅幕之??芍^什襲之珍也”。而“粗色七綱”的包裝辦法是:“圈以箬葉,束以紅縷,包以紅楮,緘以茜綾,惟揀芽俱以黃焉”[7]細色五綱、粗色七綱。建茶全部充貢,包裝非同平常,雖然不同的茶色,包裝會有所區(qū)別,但總的來說,建茶包裝力求豪華氣派,體現(xiàn)出王者風范,極盡奢侈之能事,甚至可以說包裝之精華,簡直無以復加。對此《武林舊事》也有介紹:“護以黃羅軟盝,藉以表箬,裹以黃羅夾復,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鍍金鎖,又以細竹絲,織笈貯之,凡數(shù)重。此乃雀舌水芽所造,一夸之值四十萬,供可供數(shù)甌之啜耳”[22]卷二。以上是北苑茶入貢時的封藏方式。
還有“以茶養(yǎng)茶”的貯藏方法?!稓w田錄》載:“自景祐(1034~1038年),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制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數(shù)斤養(yǎng)之,用辟暑濕氣,其品遠出日注上,遂為草茶第一”[19]卷上。這種藏茶方法一定很有效,而且是以數(shù)十斤數(shù)養(yǎng)一二兩極品茶。
此外,尚有木盒盛茶、銀盒盛茶、小缶貯茶、漆雕密閣等貯法茶。“蜀公(范仲淹)與溫公(司馬光)同游嵩山,各攜茶以行。溫公以紙為貼。蜀公用小木盒子盛之”[23]卷三?!端问贰肪砣拧短K軾傳》有:“(蘇)軾出郊,用前執(zhí)行政恩例,遣內(nèi)侍賜龍茶銀盒”。吳自牧也說:“徑山采谷雨前茗,以小缶貯饋之”[24]卷十八。漆雕密閣,即承之、易持、古臺老人,見之于宋代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當然其他貯藏方法還有,不再列舉。
元代散茶包裝技術已得到充分重視。王禎詳細談了散茶制作工藝后,即介紹茶的貯藏要求:“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溫,故宜箬。收編者必以箬籠,剪箬雜貯之,則久而不浥。宜置頓高處。令常近火為佳”[18]卷十。這已經(jīng)是大量利用箬葉作干燥劑貯茶了,是宋代箬葉貯藏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總之,宋元茶葉種制技術、管理技術、貯藏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表明茶葉生產(chǎn)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茶葉經(jīng)濟繁榮,茶業(yè)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并催生了茶文化的全面發(fā)展。
[1](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M].
[2](宋)趙佶.大觀茶論[M].
[3]錢時霖.中國古代茶詩選[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朱自振.茶史初探[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
[5]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6](元)魯明善.農(nóng)桑撮要[M].
[7](宋)趙汝礪.北苑別錄[M].
[8](宋)呂陶.凈德集[G].
[9](宋)蘇轍.欒城集[G].
[10]陳彬藩.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G].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11](宋)陸游.劍南詩稿[G].
[12]昫(五代)劉.舊唐書[M].
[13](五代)毛文錫.茶譜[M].
[14]陳椽.茶業(yè)通史[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4.
[15](宋)莊季裕.雞肋編[G].
[16](宋)蔡絳.鐵圍山叢談[M].
[17](宋)黃儒.品茶要錄[M].
[18](元)王禎.農(nóng)書[M].
[19](宋)歐陽修.歸田錄[G].
[20](明)謝肇浙.五雜俎[M].
[21](明)葉子奇.草木子[M].
[22](元)周密.武林舊事[M].
[23](宋)朱弁.曲洧舊聞[M].
[24](宋)吳自牧.夢梁錄[M].
S571.1
A
1006-5768(2011)04-0186-04
2010-12-23
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