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令
構建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新機制
許永令
高職院校的財務工作歷來是學校全面、協調、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它承擔著依法籌措辦學資金、規(guī)范各項經濟秩序、保障國有資產壯大增值與完整、努力提高經費使用效率、積極維護學校合法權益的重任。“十一五”期間是國家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萍紕?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的重要時期,也是高職院校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財務管理的內涵與外延也發(fā)生較大變化,客觀上對學院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切實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與實際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對經費的需求與實際供應的差距依然十分突出。大多數高職院校辦學的條件近年來雖有較大改善,但其教學、科研設備仍然落后,基礎實驗條件和設備相對不足。
大部分高校財務控制環(huán)節(jié)薄弱,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對財務管理工作在高校的地位缺乏正確認識。學校財務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不健全的現象普遍存在。內部控制環(huán)節(jié)的薄弱往往造成資金管理不嚴,財務控制薄弱,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重錢輕物,資產流失嚴重等問題,給學校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產權是確定物的最終歸屬,表明主體對確定物的獨占和壟斷的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高校的投資者是政府,經營者是高校本身,創(chuàng)建成功之后將高校資產視為高校經營者財產,在使用資產時不核算成本,不要求對教育成本進行核算;在經費的使用上,重錢輕物、重購輕管,實物資產管理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未建立資產定期清查盤點制度,只重視社會效益,忽視經濟效益;重視教學、科研等計劃任務的完成,忽視對已購資產的管理和充分利用;無形資產、經營性資產有償使用觀念淡薄,資產管理混亂;固定資產的報廢、調撥和變賣未按規(guī)定程序報批,資產處置的隨意性較大,資產損失浪費嚴重,實物資產賬目登記不完整;固定資產入賬、銷賬不及時,入賬價值不準確,形成大量賬外資產,使固定資產有實無賬、賬實不符,最終往往導致固定資產管理的松懈與無序,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高職院校應實行統(tǒng)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學校應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負責,相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參與的“財經領導小組”,統(tǒng)一領導和協調學校的財務工作,提高學校財務工作的統(tǒng)籌調控能力,避免因獨斷專行而造成失誤。
凡學校重大經濟決策、重大投資(包括融資)項目及大額資金使用,必須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論證,如組織具有一定水平的財務人員,投資(融資)預決算人員,具有各種學術研究的教學人員,項目使用相關人員等,從可行性、效益性、經濟性方面進行論證評估。論證評估的結論經學校財經領導小組研究后,提交學校最高決策機構集體討論決定。
所謂“開源”,一是充分利用社會資金,由以市財政投資辦學為主,逐步轉向由市財政、社會集資、個人投資、職工入股、爭取項目等多元化投資方式轉變,以解決辦學條件差、基礎設施弱、職工待遇低、教學經費緊的問題;二是加大項目申報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財政支持的職業(yè)教育建設項目;三是通過通過電大和成人的繼續(xù)教育,為城鄉(xiāng)群眾提供再教育的機會,并帶來創(chuàng)收,奠定發(fā)展之基;通過開辦各種培訓班,利用優(yōu)勢教育資源對外為地方發(fā)展服務,對內讓各系部、處室放開搞活,挖掘活力之源;四是通過不斷擴大招生規(guī)模提高學費收入。學院在辦學硬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通過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品牌效應的軟實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學費收入伴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從根本上緩解了辦學經費緊張的狀況。
所謂“節(jié)流”,主要是實行經費包干。為了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共同理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科學合理地使用經費,可以根據實際,對各部門的經費試行包干管理。在確保學院工作高效運轉的前提下,在經費的使用中,加強計劃性,嚴格財務手續(xù),充分發(fā)揮各部門的財務管理作用。
要把財務預算管理作為財務管理的核心,這既是為了最大可能地節(jié)約資金,也是科學地細化預算編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必須建立嚴格有效的的內部控制體系和制度,深化內部管理,確保財務規(guī)章制度、經濟分配政策、經濟資源配置、財務收支核算等高度統(tǒng)一,嚴格經費使用審批權限。優(yōu)化設置會計工作崗位,明確崗位職責權限,對各崗位之間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進行安排。比如:結合工作實際,可以出臺《辦理會計業(yè)務內部控制流程》及《收費程序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來完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
校內銀行是深化改革,轉變傳統(tǒng)行政手段,有效調控資金,并參照專業(yè)銀行管理方式,運用銀行的監(jiān)督功能、結算功能、支付功能、存儲功能和信貸功能,完善學校各類資金宏觀管理機制,提高資金運轉效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校內銀行充分利用資金運動中出現的周期性、間歇性、季節(jié)性、臨時性的特點,融通資金,用活資金。既使各單位的資金自主掌握,靈活支配,又使學校在宏觀上總體掌控,加強經濟監(jiān)督,使暫時沉淀的資金參與學校經濟運作。校內銀行具有獨立的資金管理權限、是校內各單位資金活動的媒介,也是學校和社會經濟活動的資金中介和紐帶。它解決了財權下放,資金分散的矛盾,是學校財務管理和宏觀調控走向民主化、市場化、科學化、多元化和效益化的重要一步。它利用資金的時間差、空間差和經濟杠桿,使資金發(fā)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高校要在提高對資產管理重要性認識的基礎上,改善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及資產配置不合理的現象,核查資產,摸清家底,建立健全資產收發(fā)保管制度,嚴格執(zhí)行,合理發(fā)放,落實資產管理的經濟責任制。本著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責任落實到各責任單位和個人。要加強對資產的購買、使用、調撥、報損、報廢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管理控制。要建立定期清查盤點制度,做到賬賬、賬實相符。要統(tǒng)籌安排固定資產的購置,避免重復購置,充分利用現有設備,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飛速發(fā)展,也應重視無形資產、低值易耗品、材料的管理。應借鑒現代企業(yè)的資產、低值易耗品、材料的管理的先進經驗,把握采購、驗收、保管中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的制度,明確責任,充分發(fā)揮資產、低值易耗品、材料的使用效益,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作者單位: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