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紅普
(河南省針灸推拿學校 學生處,河南 洛陽471023)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淺析
路紅普
(河南省針灸推拿學校 學生處,河南 洛陽471023)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成才,而且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全面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現(xiàn)狀及其形成原因,闡述了大學生社會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
所謂社會責任意識是指個人對他人、集體、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指人的內心信念和意志,具有自覺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是人們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是人能力提升的催化劑。大學生是我們?yōu)樯鐣囵B(yǎng)的高級專門人才,能否樹立強烈而牢固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個體理想信念的確立,而且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休戚相關。
自我意識作為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和社會關系的認識,是構成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調節(jié)器,是大學生責任意識形成的前提條件和升華責任意識的內在動力。自我責任意識減弱主要表現(xiàn)在:(1)對自己的學習不負責。進入大學學習后,由于學習壓力減小,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一些大學生覺得學習輕松,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開始放任自己,原來養(yǎng)成的嚴格的作息時間不再遵循,睡懶覺、遲到成了家常便飯,甚至曠課也覺得無所謂。對學習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不求高分,只求及格”成了這些大學生的口頭禪。有的喪失學習目標,缺乏學習的動力,整天游手好閑,虛度光陰。(2)對自己的情感不負責。一些大學生把在大學談戀愛當作一種時尚,盲目隨從,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尋找戀人上,而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情侶畢業(yè)后并不能走到一起,在校期間的性行為只是一種“生理需要”。(3)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一些大學生不僅沒有強身健體的意識,上體育課也是敷衍了事。有的大學生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通宵達旦,身體嚴重透支。
如今的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較大,一些人從小生活在溺愛的家庭氛圍中,生活條件優(yōu)越,缺乏生活的磨煉,自我性表現(xiàn)明顯,視長輩的關愛和呵護為理所當然,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對自我的要求低而少,總考慮別人應該為自己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自己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責任意識弱,造成社會責任意識的先天不足。他們往往把家庭當作經(jīng)濟來源地,只在自己需要時與父母聯(lián)系,卻很少對家人給予關心和問候。有些大學生在消費時,盲目攀比,追求時尚,毫不考慮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有的超前消費,到處借錢,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給予大學生關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運、自身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現(xiàn)實的利益,卻很少關心國家大事、社會熱點,這使他們的價值取向發(fā)生了轉移,由重社會價值轉為重自我價值,盲目夸大自我價值,認為人的價值在于自我奮斗,他們追求自我設計、自我實現(xiàn),注重個人發(fā)展、個人利益,忽視社會利益和整體利益,有的甚至將二者截然對立起來。他們凡事從自我出發(fā),以自己為中心,把自身生活置于社會之外,缺乏必要的國家榮譽感和社會責任心;強調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fā)展,對他人他事卻比較冷淡,對集體活動更是漠不關心,缺乏協(xié)作觀念和奉獻精神;對社會不良風氣視而不見,對違法犯罪現(xiàn)象袖手旁觀,缺乏起碼的公德意識;考試作弊,替人代考,學費欠而不交、貸款貸而不還,缺乏社會誠信意識。
個人原因是造成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內因。學生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因而,他們對社會總是有著某種認識,抱有某種態(tài)度。但是,社會生活本身是錯綜復雜的,是正義與邪惡、光明面與陰暗面、利益一致與利益對立的統(tǒng)一體,當今社會更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區(qū)別,而一些大學生往往是從對社會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出發(fā)來理解社會的,因而,他們的認識往往被自己所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所局限與牽制,以為真實的社會就是每個人只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互相承擔責任,把握不住社會生活的主流和發(fā)展的趨勢。有些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有別于他人的,自己的命運完全由自己主宰,這種認識使他們的觀念出現(xiàn)了偏頗。他們認為,自己上大學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報效祖國,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能夠得到一份穩(wěn)定輕松且收入豐厚的工作;為了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不是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因而認為“大公無私”的說法已經(jīng)過時;為了求得現(xiàn)實的世俗幸福,從而將金錢的多少與幸福的程度等同起來,而不是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為了實現(xiàn)人類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雖然他們有時也無情地批判現(xiàn)實社會,似乎很關心社會,但他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并不是為了完善社會,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社會,而是為了簡單地否定這個社會,或者說,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利益難以充分實現(xiàn)而否定這一社會,至于否定這一社會是否有現(xiàn)實的可能性,他們是不予考慮的,對于與此相聯(lián)的責任,他們也是不愿意承擔。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絕大多數(shù)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當前的大學生是在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中成長起來的。同時,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們對獨生子女傾注了更多關愛。我們經(jīng)常可以聽到家長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讀書,我們再苦再累也情愿?!笨梢哉f,在家中從不用自己動手做事,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優(yōu)越的條件并不與健全的人格成正比。相反,父母的意志決定了孩子被動的性格基調,他們被父母關愛的網(wǎng)緊緊罩住,伸展不出稚嫩的雙翅,所有的好奇都有了現(xiàn)成的答案,未來也早已畫好了藍圖。他們要做的就是去滿足父母為他們設定的目標,而不用去關心自己的個性和特殊性怎樣被社會接受。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開放多元、信息高速發(fā)展、高風險的社會。社會的多元化使各個組織和每個人都關注于自己利益的實現(xiàn),社會整體的背景變得越來越不清晰,社會整體利益變得越來越難以確定,因此也越來越難以對社會產生認同,于是,他們也就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方面,增強了他們的開放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獨立精神,另一方面,社會上逐利思潮的泛化與利益意識的強化,必然導致責任意識的弱化。由于信息的高速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開放多元,網(wǎng)絡空間不斷拓展,使得社會交往的風險增大。
長期以來,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影響,我國的大部分學校推行應試教育,學習成績幾乎代表了一切,在很多老師的心目中學習好就一切都好,這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加之很多學校只注重升學率,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功能,忽視了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養(yǎng),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水平不斷下降,責任意識淡化。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往往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輸和智力的培養(yǎng),但對于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明顯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和學生心理的發(fā)展,處于一種本末倒置的境地。我們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誤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很好地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功能,總是想培養(yǎng)在思想道德方面盡善盡美的人,對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fā)展重視不足。經(jīng)常要求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卻很少倡導學生關心、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對自己負責。結果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心靈受傷害,一些形式主義的要求往往導致大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可能承擔的基礎性責任被忽視,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會責任意識的真空狀態(tài)。
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當然不僅僅是學習理論,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行為養(yǎng)成,即使大學生一事當前,不是先替自己打算,先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而是先考慮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是否有利,并逐漸自覺地把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統(tǒng)一起來在一定條件下,甚至能使前者服從后者。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實踐;誠實做人,守信辦事,樹立社會責任感。誠信屬道德范疇,是一條做人的基本原則,是人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砝碼,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對人的誠信要求越來越高。維護誠信的最佳辦法是讓每個人不講誠信的行為,都在個人信用史上留下污點,使不守信用者意識到不守信用的代價在一生當中難以承受。在誠信時代,就是讓守信用者享受誠信的回報,讓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開設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如《大學》、《中庸》、《論語》等,用傳統(tǒng)文化醫(yī)治個人主義帶來的自私隔膜、孤獨異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標失去意義等病癥。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時,以科學的辯證法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傳統(tǒng)文化觀,使大學生理解導致社會責任感淡化的主要原因。解開學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精髓乃一個“仁”字,所謂“仁者愛人”,“愛”表現(xiàn)為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愛,對家族的愛,對鄰人的愛,以至對天下所有人的愛,達到所謂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
教師自身的行為負責與否、教師師德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責任教育的效果好壞。教師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促進者,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毖詡鞑蝗缟斫?,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教師自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有無及強弱與教師有著正向的關系,如果教師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率先垂范,就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如果教師否定和推卸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則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作為教育者,教師要明白,權利和責任從來都是統(tǒng)一的,脫離權利的責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必須從賦予一定的權利入手。具體來說,教育方式要變灌輸式為啟發(fā)分析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注意挖掘他們思想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積極思考,進行幫助時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管理中,各級管理人員應具有平等意識,把盡可能多的參與機會提供給學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個人來說,大學階段是崇拜英雄的階段。適應這種情況,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為大學生樹立典型,樹立讓他們從內心佩服的榜樣。以汶川抗震救災為例,在抗震救災中踴現(xiàn)出的一大批英雄人物的事跡感染了他們,感動了他們,使他們真正認識到我們的人民是那樣可愛,我們的軍隊是那樣可愛,我們的老師是那樣可愛,我們的黨是那樣的可親可敬。我們應抓住這樣的時機、這樣的典型,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1] 凌新華.從社會化角度看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J] .湖北社會科學,2006,(5).
[2] 鐘麗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弱化原因探析[J] .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3).
[3] 陳平.淺談和諧社會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J]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10,(1).
[4] 廖榮榆.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J]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0,(2).
[5] 李允.責任心的培養(yǎng):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J] .思想教育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