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亦楠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埃德加·艾倫·坡的詩歌在他所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僅占一小部分,然而卻集大成地反映了他的文學理想。論及坡的詩歌的美學價值時,學者通常認為坡的詩歌的功能在于打破世俗事物的桎桍,使靈魂得以穿越、現(xiàn)實達到超凡的美。然而,在討論“超凡之美”時,不能忽略貫穿坡詩歌創(chuàng)作始末的意境——憂郁、崇高、死亡主題等,這些美學因素通常被負面地歸因于坡極為坎坷的生平和焦躁的性格。然而,如果從積極的角度分析這些詩歌,可以發(fā)現(xiàn)坡在社會生活中直面人的局限性,宿命論和孤獨感正是他智慧的源泉,這些人的弱點無疑例外的成為了坡詩歌的憂郁的基調(diào)。在某種程度上,坡的美學理想與古典悲劇美學原理有相似之處,如果從西方古典悲劇批評角度進行解讀,可以進一步探究坡的詩歌背景和美學價值。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公元三百年前就在他的名篇《詩學》中闡述了悲劇的起源、形式和藝術(shù)價值:
“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經(jīng)過裝飾的語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別被用于劇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動,而不是通過敘述,通過引發(fā)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p>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悲劇產(chǎn)生的六要素為情節(jié)、性格、言語、思想、戲景和唱段。這些要素可能是悲劇作者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素。雖然埃德加·艾倫·坡并非一位劇作家,他的作品中也不包括史詩、喜劇、酒神頌等,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在詩歌中大量運用了古典悲劇元素。在悲劇六要素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jié)最為根本,甚至特別強調(diào)了悲劇情節(jié)中的三個重要因素:突轉(zhuǎn)、發(fā)現(xiàn)和苦難。其中,苦難指的是一種毀滅性或含有痛苦意味的行為。在坡的詩歌中,苦難,尤其是死亡主題幾乎隨處可見。尤其是坡筆下的女性人物,如《致海倫》中的海倫、《渡鴉》中的麗諾爾,這些年輕女性代表了世界上神圣的力量,她們在死前與邪惡作斗爭,但將在天堂中獲得永恒的美。
古典悲劇原理一般還認為劇中所籠罩的死亡氣氛必須由一系列帶有恐懼色彩的行為組成,而死亡主題中的主角通常是一位代表道德和正義行為的高尚的人物。朗基努斯和其他一些古羅馬美學家認為崇高性是一種客體的本質(zhì)屬性,在人物的行為上能得到直接展現(xiàn)。從詩歌中人物面對死亡的情形和對超自然的美的追求中,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坡的詩歌所引起的震撼和崇高的體驗不僅在于它的主題,而且在于人物的品格。坡筆下的女性常常是正義的化身,她們的崇高品質(zhì)集中反映于她們的自我奉獻和無聲地與邪惡作斗爭,盡管身體受到時空限制,但是意志和品格卻不會受到任何制約。
亞里士多德指出悲劇必須使人產(chǎn)生憐憫和恐懼,并從體驗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謶趾蛻z憫可以出自戲景,也可以出自情節(jié)本身的結(jié)構(gòu)。坡非常擅長創(chuàng)造令人恐懼和引發(fā)同情的場景、事件和人物。例如,坡的名篇《渡鴉》充斥著戲劇性的語氣變化,從哀悼麗諾爾開始,逐漸進入對黑暗的重復描寫,隨后進行了自我的內(nèi)心獨白。從不完整的情節(jié)中可以隱約感受到一只渡鴉引發(fā)的“我”對麗諾爾這位年輕女孩的悲傷。詩中渡鴉的行為,它的人格化的降臨和凝視,對于讀者而言既是意料之外的,又帶有不祥的意味,能夠引起令人恐懼的想象。多個如“陰暗”、“黑暗”、“光明”、“陰影”等高度象征的詞語能夠在頃刻間給讀者留下難以言喻的恐懼印象,其象征意義驅(qū)使讀者反復閱讀,從字里行間中探索文本中隱藏的內(nèi)涵。
柏拉圖曾指出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讓人通過視覺產(chǎn)生快感,但是情感卻是人性格中最粗鄙的一部分,因而強行使藝術(shù)迎合人的粗鄙的性格是不合理的。然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良好的性格發(fā)展必須包括健全的情感因素,諸如直覺、快感、追求及同情心。亞里士多德十分推崇在不快中表現(xiàn)快感,這種揉合在不快中的快感似乎顯得更為突出,更為合理。坡的詩歌正好印證了這一悲劇美學原理,充分表達了在不快中的崇高和美。在坡寫的最后一首詩歌《安娜貝爾·麗》中,痛苦是現(xiàn)世的,讀者的痛苦感產(chǎn)生于對逝去的女孩的哀痛,然而同時因為女孩的美麗和她的愛情在想象中得到永存,所以讀者也會產(chǎn)生快感,恰好說明了苦難與快感的相互聯(lián)系。
在古典戲劇中,劇作家通常引導讀者的情感向理性的方向發(fā)展。亞里士多德并不贊同在創(chuàng)作藝術(shù)作品時把讀者帶入大喜大悲的境地,而傾向于在恐懼和憐憫中逐漸發(fā)展情感。他認為不論哪種情感的發(fā)展,都必須溫和,適度和理性的情感是一種美德。他將情感分成三個類型:過度、過少、中等,后者包括害怕、勇敢、向往、氣憤、同情、愉悅或是悲傷。在閱讀《安娜貝爾·麗》時,可以發(fā)現(xiàn)坡恰到好處地掌握了體現(xiàn)適度情感,因為坡將悲傷置于一種既不強烈又不輕描淡寫的憂郁的氣氛中。坡本人在他的《詩歌原理》中強調(diào)悲傷與美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密不可分,在《安娜貝爾·麗》中,“我”與女主人公的愛情及悲劇結(jié)局為整首詩的感傷基調(diào)添上了一筆,而坡正是把這種感傷視為美感的象征。因此,女主人公的結(jié)局,以及對永恒的超凡之愛的追求成為了悲劇美的集中體現(xiàn)。
除了憂郁特征,坡詩歌的溫和的情感傾向還表現(xiàn)在詩作的寧靜感之中。早在《抒情歌謠序言》中,華茲華斯就認為詩歌“應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情感的表達產(chǎn)生于“寧靜中的回憶”。在此意義上,坡的美學觀點十分接近于華茲華斯。例如,“我”和安娜貝爾·麗之間沒有語言的交換,詩歌中所描繪的事物,如夢境、墳墓、黑暗,都營造了寧靜之美的意境。寧靜感的特性使詩歌從字里行間中顯示出“純詩”的韻味,這種不帶偏見,限制說教的韻律性很強的獨白和敘述十分接近于悲劇美學原理。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古典悲劇采取消極的方式來間接消滅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的自由,其結(jié)局也主要是肉體滅絕的模式,如對精神和生活的傷害等,但是,悲劇性作品往往有著雙重價值:既否定了舊的社會文明和政治權(quán)力,又表現(xiàn)了人的尊嚴和價值,令人沖破束縛,使社會生活明顯轉(zhuǎn)向新的方面。換言之,悲劇提供了兩個主題,感嘆生命的極限、幸福的易逝,不可避免的死亡,同時也認為短暫的生命更有價值,瞬間的幸福更為有益。因此,作為一種美學范疇,悲劇作品其實質(zhì)是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人類的實踐活動,它可以喚起人們對生活的認真態(tài)度。埃德加·艾倫·坡在詩歌中抒發(fā)了對人類渺小、失意、有限性的感慨,但同時又鼓勵逆境中的勇氣,崇尚在有限中創(chuàng)造無限,他的詩歌就像古典悲劇一樣,不僅有悲劇美學價值,而且包含了對生命的謳歌和贊美。
[1]亞里士多德.詩學[M].商務印書館,2008.
[2]郭玉生.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謝柏梁.世界古典悲劇史[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4]埃德加·艾倫·坡.詩歌原理[Z].
[5]胡蔭桐,劉樹森.美國文學教程[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6]柏拉圖.理想國[M].商務印書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