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玲
(湖北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任何語言都做不到自給自足(金惠康,2003:320)。語言大師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也說:“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不同種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彪S著中外交流合作速度的不斷加快和深度的不斷擴展,新觀念、新事物、新運用不斷涌現(xiàn),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總是隨著時代在不斷發(fā)展變化。
外來語是世界各民族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科技交流的必然產(chǎn)物。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都會在語言中最活躍的詞匯——這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上體現(xiàn)出來,它一方面通過內部創(chuàng)造,變得日益豐富起來,同時又不斷地吸收他民族的語言詞匯,即引進外來詞來擴充自己。漢語和世界上所有其他活的語言一樣,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而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隨著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貿(mào)易往來等各種形態(tài)的接觸,語言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中。吸收和使用外來詞成為語言詞匯變化的重要因素,即語言通過語匯的借入來豐富自己。
外來詞要進入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必須接受漢語的語音、語法和構詞規(guī)則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漢語的發(fā)音習慣、語法和詞匯規(guī)則。漢語的單音節(jié)、象形方塊文字的特點等,使?jié)h語對外來詞的改造比西方語言間的詞語借用顯得復雜,卻又別具一格,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漢語對外來詞所采用的方式主要如下。
由于語音系統(tǒng)的差異,漢語也是按照自己的語音系統(tǒng)對外來詞進行了吸收改造。用發(fā)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這種用于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如:“酷”(cool)、“迪斯科”(disco)、“雅皮士”(Yuppies)、“比基尼”(bikini)、“羅曼蒂克”(romantic)、“吉他”(guitar)、“布丁”(pudding)、“克隆”(clone)、“麥當勞”(McDonalds)等。
2.2.1 音譯加義標。傳統(tǒng)意義上的音譯兼意譯詞,也就是音譯加義標(義標表示這一個詞的類屬),詞的前一部分借用原外族詞的讀音,后一部分采用漢語固有的語素表明詞的類屬,音譯部分為三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的。在使用過程中,義標有時可以省略不說。例如:“艾滋病”(AIDS)、“桑拿浴”(sauna)等。
2.2.2 將原外語詞的一部分音譯,另一部分意譯。這些詞語中的語音形式一部分借用外族語詞相對應的部分而另一部分則意譯外族語詞相對應部分。例如:“冰淇淋”(ice cream ),“冰”是意譯“ice-”部分,“淇淋”是音譯“-cream”部分。 再如,“因特網(wǎng)”(Internet)、“摩托車”(motorcycle)、“新西蘭”(New Zealand)等。
2.2.3 諧音加表意的外來詞。嚴格來說,這部分詞不能算真正的“兼意譯”,因為這些諧音翻譯過來的詞字面義與原詞義相去甚遠,只是在保持語音同原詞相近的前提下,采用諧音的方法進行翻譯,利用漢語文字的表意性,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表達或詼諧或諷刺或美好等含義。如:“黑客”(hacker)、“托?!保═OEFL)、“雅思”(IELTS)等。
漢語詞的語音結構以單音節(jié)和雙音節(jié)為主,多音節(jié)的較少,同時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所以長期以來漢語借詞是以意譯為主(刑福義,2000:232)。意譯按照漢語的語素和組合規(guī)則來進行語義合成,詞的總體意義很容易從組成成分的意義推得,這是漢語語素單音節(jié)的特點使之然,因此漢語更傾向于用意譯的方法吸收外語詞。漢語具有強大的吸收和同化能力,但對外來詞的吸收并不是對原義進行照本宣科?!耙庾g詞既指稱了外來事物,構造上又符合漢民族的語言習慣和構詞特點要求,詞形簡短而意義明確,便于理解記憶,以至意譯已成為漢語吸收外來詞的主要方式,許多音譯外來詞,后來都被意譯詞取代了”。例如大家所熟悉的飲料“雪碧(英Sprite)”讓人感到“清爽似雪、晶瑩如碧”。 又如“保齡球(英bow ling)”,選取“保齡”二字,其“保持青春年齡”使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了“保健、青春永駐”等意思。
2.4.1 英文字母附加漢字。該詞的一部分借用原詞形,另一部分加上漢語的詞來標明它的所屬和性質,如“CT檢查、BP機、T恤衫、IC卡、BB機、AA制、BASIC語言、VCD光盤、SOS兒童村、IBM公司”。
2.4.2 直接使用英文的縮略形式。保持原詞詞義、詞形不變的一種外來詞,這是最徹底的一種借入方式,完全采用外文字母標記詞語。如“IT,MTV,CEO,CD,DNA,GRE,WTO”等。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國家最多的語言,它對各國語言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將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新科技文化內容以詞匯的形式通過大眾媒體、商品、書籍等渠道融入到各國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新時期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覆蓋面極廣,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自然科學、政治制度等領域,而是已擴大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互聯(lián)網(wǎng)在中國普及以來網(wǎng)絡方面的外來詞迅速增加,并向現(xiàn)實社會滲透,如“聊天室”(chat room)、“電子公告欄”(BBS)、“網(wǎng)絡信息中心”(NIC)、“綜合數(shù)字服務網(wǎng)”(ISDN)、“PC機”、“POP協(xié)議”、“USB接口”、“貓”(modem)、“下線”(offline)、“下載”(down-load)、“密碼”(password)、“網(wǎng)蟲”(net worm)、“寬帶”(broadband)等。
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加快了中國市場格局的變化,價格、質量已不再是人們消費心理的全部,而是越來越多地注重品牌。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群特殊的外來詞,即外來商業(yè)品牌名稱詞。商標外來詞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飲食方面,如“三明治”(sandwich)、“曲奇”(cookie)、“德芙”(Dove)、“樂百氏”(Robust)、“雀巢”(Nescafe)、“百事可樂”(Pepsi Cola)、“奶昔”(milkshake)、“雞尾酒”(cocktail)、“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
(2)日用品方面,如“奧妙”(OMO)、“寶潔”(P&G)、“汰漬”(Tides);“佳潔士”(Crest)、“高露潔”(Colgate)等牙膏品牌;“納愛斯”(Nice)、“舒膚佳”(Safeguard)等香皂品牌;“飄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飛絲”(Heads shoulders)等洗發(fā)、護發(fā)產(chǎn)品。
(3) 交通工具類,如“奧迪”(Audi)、“奔馳”(Benz)、“皇冠”(Crown)、“寶馬”(BMW)、“別克”(Buick)等。
由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中國在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自然要引進代表新技術、新發(fā)現(xiàn)的外來詞。尤其是近20年來,一大批新的科技術語紛至沓來, 如“硅谷”(silicon valley)、“高科技園”(hi-tech park),“可視電話”(videophone)、“DNA”(脫氧核糖核酸)、“試管嬰兒”(test-tube baby)、“克隆”(clone)、“B超”、“CT機”等外來詞,反映了新的科學理論及工藝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時,由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學子們的海外求學,使得MBA(工商管理學碩士)、TOFEL(托福)、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IELTS(雅思或國際英語測試制度)、APTEL(英語能力考試)等外來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中國在與西方各國的交流中,有關藝術、娛樂、文體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外來詞也在迅速增加,如影視圈中的“肥皂劇”(soap opera)、“卡通片”(cartoon)、“MTV” 等;歌舞圈中的“爵士搖滾樂”(jazz rock)、“霹靂舞”(breaking dance)、“桑巴舞”(Samba)等;休閑娛樂方面的“桑拿浴”(Sauna)、“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蹦極”(bungee)等外來詞;體育方面的“PK”(player killer)一對一單挑、“賽點”(match point)等。
各國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組織結構、生活方式的差異使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有關這方面的外來詞也不斷地涌入漢文化,如“單身母親”(bachelor mother)、“嬉皮士”(Hippies)、“雅皮士”(Yuppies)、“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等。由于社會分工得越來越細,在繼“白領階層”(white collar)、“藍領階層”(blue collar) 之后,又出現(xiàn)了 “灰領階層”(gray collar)、“粉領階層”(pink collar)、“鐵領階層”(iron collar)。
可以看出,新形勢下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所涉及的內容已由專業(yè)領域向社會領域擴展,尤以日常生活中與人們衣食住行有關的最為活躍,商品名稱和商標用語方面的外來詞也占相當?shù)谋壤?,同時科技借詞數(shù)量大。當然,還有許多外來詞涉及經(jīng)濟、軍事、醫(yī)學等領域。這些外來詞不僅豐富了漢民族語言和文化生活,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對外交流合作的進程。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恩伯說:“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表現(xiàn)在詞匯上。”(恩伯,1998)現(xiàn)代漢語從英語中吸收外來詞的方式多樣靈活,范圍廣泛。外來詞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xiàn),是兩種語言文化的融合。漢語和其他語言一樣,因為產(chǎn)生和使用它的社會是在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
[1]Sapix,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1921.
[2]周一農(nóng).詞匯的文化意蘊[M].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5.8:225-234.
[3]王力.漢語史稿[M].中華書局,1980.6.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上海: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320.
[5]恩伯.文化的變異[M].遼寧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