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菊萍
(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外科,湖北武漢430014)
腹腔鏡膽道手術屬非胃腸道手術,理論上待麻醉完全清醒后可以進食,無需等待肛門排氣,以減少禁食時間,有利于機體恢復。但在臨床上術后患者常出現(xiàn)食欲下降、惡心、嘔吐,進食后腹脹、腹痛等癥狀。常規(guī)采取延長禁食時間,腸外營養(yǎng)以及使用促進腸蠕動藥物、灌腸等方法來緩解患者胃腸道的不適。為了減輕患者術后胃腸道癥狀,促進腸功能早期恢復,我科對膽道手術患者采取術前行腸道準備,術后早期試餐方法,觀察發(fā)現(xiàn)有利于手術后早期腸功能的恢復?,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在腹腔鏡下行膽道手術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男35例,女65例;平均年齡(50.32±9.17)歲。其中膽囊切除術66例,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34例。排除患者有慢性腸炎、神經(jīng)衰弱、胃腸功能紊亂以及腹部手術病史。應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是否便秘、手術方式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禁食禁飲,即術前12h禁食,4h禁飲水,以防麻醉或術中嘔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1]。觀察組在常規(guī)禁食禁飲的基礎上,采取以下護理干預:(1)術前腸道準備,即手術前一天下午14∶00開始口服番瀉葉沖泡液,將番瀉葉30g放人小水壺內(nèi),倒開水500ml加蓋浸泡5~10min后飲用,分3~4次飲用,2h內(nèi)服完;(2)術后早期試餐,即術后6h開始試餐。試餐方法:飲少量溫開水(約50ml),觀察2~3h,無不適,可進流質(zhì)飲食(約150ml),術后第一天繼續(xù)進流質(zhì)飲食,逐步過渡到半流質(zhì)飲食。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恢復情況及進食后不良反應。觀察術后腸鳴音出現(xiàn)時間;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及肛門排氣時間。(1)惡心、嘔吐:觀察試餐后24h內(nèi)惡心、嘔吐情況,按WHO毒副反應分級標準[2]:Ⅰ級:無惡心、嘔吐;Ⅱ級:輕微惡心,腹部不適,無嘔吐;Ⅲ級:惡心明顯,無內(nèi)容物嘔出;Ⅳ級:嚴重嘔吐,有胃液等內(nèi)容物吐出,須用藥物予以控制。術后24h發(fā)生Ⅱ~Ⅳ級惡心、嘔吐為有惡心、嘔吐;(2)腸鳴音出現(xiàn)時間:術后24h內(nèi),每2h分別聽診患者左、右側上下腹及臍區(qū),每個部位聽診1min,記錄腸鳴音出現(xiàn)時間;(3)腹脹、腹痛程度:觀察術后6h試餐后腹脹、腹痛程度。每2h觀察患者腹部及進食情況。Ⅰ:無腹脹,腹軟,無不適,可繼續(xù)進食;Ⅱ:輕微腹脹,可繼續(xù)進食;Ⅲ:腹脹明顯,無法進食;Ⅳ:腹脹、腹痛,無法進食。術后24h發(fā)生Ⅱ~Ⅳ種情況計為有腹脹、腹痛;(4)肛門排氣時間:術前向患者及家屬及時正確報告首次排氣時間及以后排氣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3.1 腹腔鏡膽道手術后患者常常會出現(xiàn)食欲下降,惡心、嘔吐,進食后腹脹、腹痛等癥狀。分析其發(fā)生的原因如下:(1)腹腔鏡膽道手術均在全麻下進行,全麻一方面能抑制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得術后內(nèi)臟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導致胃腸動力抑制;另一方面全麻能刺激交感神經(jīng)反射,使內(nèi)源性阿片肽及兒茶酚胺的分泌,抑制胃腸移行性動力復合波活動(MMC),直接抑制胃腸道的運動功能;(2)胃腸道不同部位術后動力恢復時間有差異,術后小腸動力恢復比胃快,術后排氣的出現(xiàn)標志著結腸動力的恢復,而術后排氣排便的出現(xiàn)時間明顯晚于胃小腸恢復活動的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越晚,表明結腸動力恢復延遲,將會導致食物進入結腸后受阻;(3)結腸在手術前所處的狀態(tài)。由于結腸手術后動力恢復時間最長,使得結腸成為影響術后早期進食的關鍵。結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形成糞便,當結腸內(nèi)含有大量糞便時,術后小腸的消化食糜難以進入結腸,或者進入結腸后,由于回盲瓣的作用產(chǎn)生閉袢性低位腸梗阻,影響了術后腸功能的恢復及早期進食。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結腸傳輸過慢,傳輸無力,排便出口梗阻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因這類患者術前結腸內(nèi)存儲大量糞便,這也是患者術后腸功能的恢復減慢,以及術后早期進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的主要原因。
3.2 本研究通過術前腸道準備,能排空結腸內(nèi)存儲的糞便和氣體,可減輕術后腹脹、腹痛等癥狀。臨床上腸道準備方法很多,傳統(tǒng)的清潔灌腸雖然能有效地清除糞便,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但因其護理操作繁瑣,患者不易接受機械插入刺激以及易引起腸黏膜充血,增加炎癥等,不宜采用。甘露醇口服用于腸道準備時,實際上是一次人為的滲透性腹瀉,大劑量口服甘露醇,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虛脫、休克致死。甘露醇在腸道中還可產(chǎn)生易燃性氣體,故禁用于電切術。本研究通過口服番瀉葉代替外科手術前灌腸方法進行腸道準備,可減輕因多次插人肛管灌腸易損傷直腸黏膜而引起的出血、肛門括約肌疼痛,減輕病人的不適和恐懼心理,清除結腸內(nèi)積聚糞便,效果明顯。分析原因,番瀉葉成份主要為狹葉番甙A,B,其經(jīng)胃小腸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其分解產(chǎn)物一方面經(jīng)血行而興奮盆腔神經(jīng)節(jié)以收縮大腸,刺激大腸增強腸壁張力和蠕動,引起排便;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水分吸收而致瀉。從而清除結腸內(nèi)積聚糞便,避免進食后小腸食糜進入結腸形成閉袢式低位腸梗阻,促進胃腸動力復合波的早日恢復。該藥往往服后6h后引起瀉下,合理安排服藥時間可不影響患者休息。小劑量使用無副作用,是一種理想的腸道準備中草藥。實驗組于術前1d14∶00開始口服番瀉葉沖泡液,于22∶00以前可以泄下,保證患者能按時入睡。口服20mg番瀉葉沖泡液腸道的排泄率達60%,觀察組選擇番瀉葉的劑量為30mg,經(jīng)腹部平片顯示,腸道排空效果好,腸腔無明顯積便,也無明顯副作用。
3.3 術后早期進食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腸梗阻發(fā)生的重要措施[3]。早期進食能刺激腸蠕動,其機制是:(1)胃的運動功能在于接受和儲存從食管來的食團,將食團加工成食糜,并以適宜速度逐次將小量食糜分批排人小腸;(2)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少可加快胃的排空;(3)小腸的節(jié)律性運動在空腹是減少,進食后增強,呈周期性增強變化[3]。由于小腸的節(jié)律性運動在空腹是減少,進食后增強,觀察組通過術后早期試餐,刺激了小腸節(jié)律性運動,促進腸功能早期恢復,達到了早期進食,早期腸內(nèi)營養(yǎng)的目的。
綜上所述,采取術前腸道準備及術后早期試餐等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腹腔鏡膽道手術患者早期腸功能的恢復,早期腸內(nèi)營養(yǎng),促進機體早日康復。
[1]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72.
[2] Sadhs IS,Saxena A,Kathirve S,et al.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proph,lactic ondansetr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nodified radicalmastectomy[J].Anesth Anesth Analg,1999,89(6):1340-1345.
[3] 劉波,李莉,李蜀紅.腹部非消化道手術盡早飲食對恢復腸蠕動功能的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4,32(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