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音
(山東師范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山東濟南 250014)
關(guān)于“踏歌”的文獻(xiàn)考釋研究
岳 音
(山東師范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山東濟南 250014)
在中國古代文獻(xiàn)和歷史文物及遺跡中,關(guān)于“踏歌”的記載很多,這些記載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明確使用“踏歌”二字表述的;二是雖然不使用“踏歌”一詞,但從內(nèi)容看明顯是描述“踏歌”的;三是以圖畫形式直觀記錄“踏歌”的。本文通過對以上三類文獻(xiàn)材料的考釋分析,探討“踏歌”的發(fā)展流變及相關(guān)問題。
文獻(xiàn);踏歌;考釋
“踏歌”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舞蹈藝術(shù)形式,它的基本特點是兩腳踏地出聲作為節(jié)奏,聯(lián)袂而歌,邊歌邊舞。它不拘場地,不限人數(shù),各種場合都可以隨時聚在一起牽手踏地隨歌起舞,自由活潑,可以盡情地抒發(fā)感情。在中國古代文獻(xiàn)和歷史文物及遺跡中,對于“踏歌”的記載很多,這些記載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明確使用“踏歌”二字來表述這一舞蹈形式的;二是雖然不使用“踏歌”一詞,但從內(nèi)容看明顯是描述這一舞蹈形式的;三是以圖畫形式直觀記錄這一舞蹈形式的,尤其是以史前遺跡和文物最為珍貴。本文擬通過對以上三類文獻(xiàn)材料的整理分析,探討“踏歌”的發(fā)展流變及相關(guān)問題。
明確使用“踏歌”一詞的古代文獻(xiàn)最早的可見唐代張鷟之《朝野僉載》,記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承擔(dān)與東突厥和親任務(wù)的春官尚書閻知微被東突厥默啜封為“漢可汗”,指派他到趙州(今河北趙縣)招撫守城將軍陳令英,“知微城下連手踏歌,稱‘萬歲樂’。令英曰:‘尚書國家八座,受委非輕,翻為賊踏歌,無慚也’。知微仍唱曰:‘萬歲樂,萬歲年,不自由,萬歲樂 ’。時人鄙之”①?!顿Y治通鑒》則將此事直接記為:“知微與虜連手?!度f歲樂》于城下”②。當(dāng)時默啜帶兵深入唐地,攻陷定、趙,其大本營則在黑沙 (即今呼和浩特市北),與閻知微連手踏歌的“虜”肯定為自黑沙南下之“虜”,可見唐時內(nèi)蒙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踏歌十分盛行。不惟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踏歌盛行,唐時京城也盛行踏歌?!冻皟L載》另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宮女千數(shù),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萬錢,裝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貫。妙簡長安、萬年少女婦千余人,衣服、花釵、媚子亦稱是。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③。書中描寫長安城里宮女市民一起歡慶元宵節(jié),她們聚集在“燈輪下踏歌三日夜”,其盛況如今已不能想象。
張鷟之后,李白在《贈汪倫》中也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④。在這里,“踏歌”是一種送別的儀式。到底是汪倫一人“踏歌”相送,還是眾鄉(xiāng)親一起“踏歌”相送,已無可考。中唐詩人儲光羲在《薔薇》里寫道:“聯(lián)袂踏歌從此去,風(fēng)吹香氣逐人歸”⑤。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則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唐代男女青年春天在江畔岸邊“踏歌”歡娛的情景,“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⑥。隨后的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臥廳中。及醒,見古屏上婦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長安女兒踏春陽,無處春陽不斷腸。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⑦?!队详栯s俎》中多志怪之事,但是也反映出踏歌在唐代的普及。另外《全唐詩》中收錄名字叫“踏歌”的詩篇兩篇,一篇是河中鬼的《踏歌》,詩曰:“河水流溷溷,山頭種蕎麥。兩個胡孫門底來,東家阿嫂決一百”⑧。另一首是民間傳說八仙之一的藍(lán)采和所作。關(guān)于藍(lán)采和的傳說最早可見南唐沈汾的《續(xù)仙傳》,言藍(lán)采和“常衣破藍(lán)衫,六銙黑木腰帶,闊三寸余。一足著靴,一足跣,夏則衫內(nèi)加絮,冬則臥于雪中,氣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長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隨看之,機捷諧謔,人問應(yīng)聲答之,笑皆絕倒。行則振靴言曰:‘踏歌踏歌藍(lán)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全唐詩》作‘三’)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⑨。藍(lán)采和的“踏歌”明顯是一人邊唱邊行,用來宣傳他的得道成仙。
宋代對“踏歌”的記載就更多了,五代宋初年間的徐鉉在《寒食成判官垂訪因贈》中寫道:“遠(yuǎn)巷踏歌深夜月,隔墻吹管數(shù)枝花”⑩。描寫的是寒食節(jié)時城市居民在月夜下“踏歌”的情景。王安石在《秋興有感》中寫道:“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yè),隴上踏歌行”?,勾劃了一幅人樂年豐的秋興美景。蘇東坡在《贈梁道人》一詩中寫道:“神仙護(hù)短多宮府,未厭人間醉踏歌”?。另外據(jù)《宣和書譜》記載,“南方風(fēng)俗,中秋夜,婦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為盛集”?。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也記載了皇帝壽宴上的情景:“第八盞,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宮廷教坊為皇帝演出,“第三盞歌板唱踏歌”?。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寫道,“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南宋詞人劉辰翁則在《金縷曲·壽繆守》中寫道,“陌上踏歌來何暮,收得黃云如土”?。宋初官修的小說集《太平廣記》中也記有“踏歌”的故事,言浚儀王家女婿裴某酒醉被誤葬,醒后言其在陰間,“聞群婢連臂踏歌。詞曰:‘柏堂新成樂未央,廻來廻去繞裴郎’”?。這里的“踏歌”顯然是挽歌,是人死了繞著他的棺材邊唱邊跳。
宋以后的很多文獻(xiàn)都記載了“踏歌”在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流行情況,如范致明的《岳陽風(fēng)土記》:“荊湖民俗,歲時會集或禱祠,多擊鼓,令男女踏歌,謂之歌場”?。這是范致明謫居岳州,以宣德郎監(jiān)岳州酒稅時所作。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記辰、沅、靖一帶土著風(fēng)俗:“飲酒以鼻,一飲至數(shù)升,名鉤藤酒,不知何物。醉則男女聚而踏歌。農(nóng)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shù)人吹笙在前導(dǎo)之。貯缸酒于樹蔭,饑不復(fù)食,唯就缸取酒恣飲,已而復(fù)歌。夜疲則野宿。至三日未厭,則五日,或七日方散歸。上元則入城市觀燈。呼郡縣官曰大官,欲人謂己為足下,否則怒。其歌有曰‘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 ’。蓋《竹枝》之類也”?。辰、沅、靖,即今湖南沅陵、芷江、靖州一帶,書中記述了當(dāng)?shù)孛缱?、瑤族等少?shù)民族“踏歌”飲酒的狂歡場面,也明確記述了“踏歌”中所唱之歌為《竹枝詞》一類的民歌。元代的姚燧在《浪淘沙·競渡》一詞中也寫道:“楚俗至今朝,服艾盈腰。喧講鐃鼓節(jié)蘭橈。士女踏歌巫覡舞,魚腹魂招;去古既云遙,讒毀言消。修名立與日昭昭。免向重華敷衽跪,來直皋陶”?。這里記述的楚俗“踏歌”由來已久,似是招魂曲,也許是從楚辭一脈相傳的。
以上這些歷史文獻(xiàn)和詩詞作品都明確無誤地記載了中國古代“踏歌”這種舞蹈形式的一時興盛。
至于沒有使用“踏歌”二字,實際上卻是記載描述“踏歌”這種舞蹈形式的古典文獻(xiàn),那就更早更多了。我們對此判斷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該記載描述的舞蹈必須具有“踏地為節(jié),聯(lián)袂而歌”的形式。在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對“踏歌”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至《呂氏春秋·古樂》,書中記道:“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信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葛天氏是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lǐng),年代大約在伏羲氏與神農(nóng)氏之間,傳說他是“葛天”草廬、葛的食用、葛纖維使用的發(fā)明者,也是中國舞樂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華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當(dāng)時的舞者手操牛尾,投足以歌。所謂“投足以歌”,就是踏地而歌,這應(yīng)是對“踏歌”的第一次文字記載。到了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道:“又說在宮內(nèi)時,嘗以弦管歌舞相歡娛,競為妖服,以趣良時。十月十五日,共入靈女廟,以豚黍樂神,吹笛擊筑,歌《上靈》之曲,既而相與連臂,踏地為節(jié),歌《赤鳳凰來》”?。這里的“相與連臂,踏地為節(jié),歌《赤鳳凰來》”就是對“踏歌”的準(zhǔn)確描述?!顿Y治通鑒》也記載,北魏時期的將領(lǐng)爾朱榮“及酒酣耳熱,必自匡坐唱虜歌,日暮罷歸,與左右連手踏地唱《回波樂》而出”??!赌鲜贰ね跎衲顐鳌穭t記載了一件宮廷單相思的故事:北魏胡太后逼幸楊白花,白花懼禍,南奔梁,“胡太后追思不已,為作《楊白花歌辭》,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蹄歌之,聲甚凄斷”?。楊白花是北魏將領(lǐng)楊大眼的兒子,長得容貌雄偉,孔武有力,也在軍中供職。年輕孀居的胡太后看上了他,多次遣人傳他入宮。楊白花深知此事的兇險,為避禍上身最后投奔南梁,并把名字改為楊華。胡太后思念不已,竟令人作歌,使宮女“連臂蹋蹄歌之”,歌聲凄婉動人。“蹋蹄”就是踏腳,也就是“踏歌”。后人無名氏曾作歌嘲諷此事,“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fēng)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窠里”?。爾朱榮是契胡族,胡太后是鮮卑族,上述兩節(jié)記錄了西北少數(shù)民族當(dāng)時流行踏歌的事實。
唐朝劉禹錫在夔州任上時,也曾寫詩記載當(dāng)?shù)仫L(fēng)情。他寫的《踏歌行》詩句中,雖然沒有“踏歌”二字,但確是對民間“踏歌”的生動描述。如大家都熟知的“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巴蜀、湖廣間瑤族風(fēng)俗云:“十月朔日,各以聚落祭都貝大王。男女各成列,連袂相攜而舞,謂之踏瑤。意相得,則男咿嗚,躍之女群,負(fù)所愛去,遂為夫婦,不由父母。……樂有盧沙、銃鼓、胡盧笙、竹笛之屬。其合樂時,眾音競哄,擊竹筒以為節(jié),團圞跳躍叫詠以相之”?。這里的“踏瑤”、“團圞跳躍叫詠以相之”明顯就是“踏歌”。
宋代陳旸在《樂書》中也寫道:“圣朝至道初,藩酋龍漢墝遣使率牂牁諸蠻入貢。太宗問其風(fēng)俗,令作本國樂,于是吹瓢笙,數(shù)十輩聯(lián)袂起舞,以足頓地為節(jié),其曲為水曲也。太宗因厚賜賚之。其笙聲高下亦不可傳矣”?。這一段記載宋太宗至道年間,今貴州六枝一帶少數(shù)民族來貢,當(dāng)堂“踏歌”展現(xiàn)其風(fēng)俗的場景。
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廣東香山 (即今中山市)風(fēng)俗:“發(fā)引之日,役夫蹋路歌以娛尸,曰踏鷓鴣”?。這里的“踏路歌以娛尸”、“踏鷓鴣”毫無疑問也是指“踏歌”。
文字的記載是如此,其實舞蹈作為人類重要的藝術(shù)活動和感情宣泄方式,它的產(chǎn)生要遠(yuǎn)遠(yuǎn)早于文字。在遠(yuǎn)古人類尚未產(chǎn)生語言之前,人們就開始運用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來傳達(dá)各種信息,進(jìn)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這種肢體語言一旦有了節(jié)奏,原始的舞蹈也就產(chǎn)生了。稍后,才有了語言和聲調(diào),于是產(chǎn)生了詩歌和音樂。勞動使手變得更加靈巧,于是產(chǎn)生了繪畫和雕刻??梢哉f,在所有藝術(shù)形式中,舞蹈是產(chǎn)生得最早的。關(guān)于以圖畫形式記載的“踏歌”的歷史文物和遺跡主要有:
在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保存著約 5萬余幅巖畫,這是距今大約 1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套人留下的文化遺跡。狼山巖畫中的內(nèi)容包括狩獵、乘騎、放牧、征戰(zhàn)、舞蹈、交媾以及動物、飛禽器物、日月星辰等。其中有一組踏歌的場面,上畫有 4人連臂而舞,有的舞者系有尾飾。4人中兩側(cè)人小,中間兩人大,好像圍成一個弧形跳舞,頗有立體感。這大概是中國關(guān)于“踏歌”的最早最形象的歷史線索。
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了一件彩陶盆,距今約 5000年左右,屬馬家窯文化。該彩陶盆口沿內(nèi)壁上用黑彩繪有舞蹈人物 3組,每組 5人。其中兩組畫面完整,另一組有殘損。5個舞人面向一致,相互拉手,身體略傾斜,正在歡快地跳舞。舞人腦后有一下垂的“發(fā)辮”,胯部斜出一短線,像是尾飾。畫面簡潔生動,線條明快,正是一幅遠(yuǎn)古人類擊節(jié)踏歌連手而舞的舞蹈圖。
1991年,在甘肅武威市南面新華鄉(xiāng)磨嘴子遺址采集到一批殘破的彩陶片,經(jīng)考古人員復(fù)原,發(fā)現(xiàn)竟是一件舞蹈紋彩陶盆。盆的內(nèi)壁繪有兩組手拉手的舞蹈人物,每組 9人,舞者頭部腹部用圓球形表示,下肢繪成長短一致的三股豎線,腦后沒有“發(fā)辮”。
1995年在青海省同德縣宗日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一件繪有舞蹈圖案的彩陶盆,上面繪有兩組舞蹈人物,一組 11人,一組 13人,其造型和上孫家寨和磨嘴子遺址的彩陶盆十分接近,只是腦后沒有“發(fā)辮”,胯部沒有“尾飾”,頭部橢圓,胯部繪成圓圈狀,像是圍了一圈“草裙”。雙腿或并或分,手拉手,正在踏地而舞。
南宋畫家馬遠(yuǎn)曾以王安石《秋興有感》的詩意創(chuàng)作了《踏歌行》一畫。畫中描寫了京郊雨過天晴的迷人景色,有 4個老農(nóng)在隴上醉意朦朧地歡歌踏舞,遠(yuǎn)處有奇峰聳立,宮闕隱隱。近處是田壟溪橋,禾苗佳樹,一片人樂年豐的和美景象。此畫無可辯駁地表明“踏歌”在民間是一種隨興而至的娛樂形式,是真正的人民的藝術(shù)。
云南大理巍山縣巍寶山文昌宮文龍亭西面的橋墩壁上,至今還保存著一幅清代乾隆年間繪制的《松下踏歌圖》壁畫,圖中描繪了清代彝族群眾圍成一圈踏歌起舞的場面,其中一人吹笙,一人吹笛,一人起舞,周遭數(shù)十人圍成一圈,或唱或跳,姿態(tài)各異。這種畫面恰和乾隆年間書法家桂馥的《滇游續(xù)筆》的記載幾乎一致。書中寫道:“夷俗,男女相會,一人吹笛,一人吹蘆笙,數(shù)十人環(huán)繞,蹋地而歌,謂之蹋歌”?。桂馥曾做過云南永平縣知縣,永平、巍山乃是鄰縣,所以桂馥的記述相當(dāng)真實,二者可互為印證。
以上所舉關(guān)于“踏歌”的文獻(xiàn)及歷史遺跡時間跨度大約在 1萬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演化中,“踏歌”的舞蹈形式幾乎無大的變化,那就是“踏地為節(jié),聯(lián)袂而舞”,而這也是我們將如此多的文獻(xiàn)記載歸納在一起的基本依據(jù)。仔細(xì)研究這些史料,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察“踏歌”發(fā)展流變的基本脈絡(luò)和特點。
1、“踏歌”的流變
正如上面所說,有據(jù)可證的“踏歌”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它以內(nèi)蒙古狼山巖畫和葛天氏創(chuàng)制樂舞為起點,然后與馬家窯文化相連接。在進(jìn)入文明社會以后,歷經(jīng)夏商周而沒有斷裂,于漢代進(jìn)入第一個高峰期。此時的“踏歌”不僅活躍于民間,而且進(jìn)入宮廷,成為上流社會的主流舞蹈之一。南北朝時經(jīng)歷社會動亂而沒有消失,又在大統(tǒng)一后的唐朝得到極大的發(fā)展,進(jìn)入“踏歌”發(fā)展的最輝煌的時期。那時無論宮廷還是鄉(xiāng)野,無論節(jié)假日還是平時,無論歡聚還是悲離,都可以成為“踏歌”的絕好理由。到了宋朝,“踏歌”的興盛依舊,但是已呈現(xiàn)衰落的跡象。隨后的元明清時期,“踏歌”更見衰落,倒是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偏遠(yuǎn)地區(qū)“踏歌”的舞蹈形式才得以保留。
分析“踏歌”在漢民族中消亡的原因,一是元朝蒙古人和清朝滿人的入侵,造成漢族人口大量被殺,舊有社會體系和文化傳統(tǒng)遭到破壞,“踏歌”這種聚會性質(zhì)的社交活動必定受到限制和壓抑。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女人的纏足陋習(xí)。關(guān)于纏足陋習(xí)始于五代還是北宋等等有眾多說法,此處不作界定,但是至遲在北宋,纏足已經(jīng)流行。蘇東坡有一首《菩薩蠻·詠足》大概是歌頌纏足陋習(xí)的最早的詩詞,“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fēng),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wěn),病立雙趺困。纖妙說應(yīng)難,須從掌上看”?。大概宋代纏足還大,還可以“舞回風(fēng)”。賀鑄《換追風(fēng)》云:“掌上香羅六寸弓”?,證明當(dāng)時纏足確實較大。秦觀《浣溪沙》云:“腳上鞋兒四寸羅”?,即便四寸,那也比后來的三寸金蓮大。明朝時纏足之風(fēng)興盛,到了清朝則達(dá)到頂點,腳越纏越小,女人越來越被囿限于房中,跳舞踏歌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更有甚者,一些富家女纏足之后,就成了不能走路的“抱小姐”、“抱夫人”了。所以纏足之風(fēng)的興起,不僅把漢民族婦女健康浪漫的“踏歌”銷蝕于無形,而且從根本上懦弱了漢民族的體質(zhì),萎靡了漢民族的精神。這不僅是“踏歌”的悲劇,而且也是一段漢民族整體、尤其是漢民族婦女的精神被摧殘和肉體被折磨的歷史悲劇。
2、“踏歌”的場合
從上述文獻(xiàn)記載可以看出,“踏歌”的適應(yīng)性非常強,各種場合各個季節(jié)都可以“踏歌”。從遠(yuǎn)古時期帶有巫祝色彩的祭祀性質(zhì)的“踏歌”,到廟堂之上的宮廷“踏歌”,到刀槍鮮明的軍旅“踏歌”,到桑間濮上的兒女歡娛的“踏歌”,到田間隴上的農(nóng)余“踏歌”,到愁情離緒的送別“踏歌”。簡單場合一個人就可以“踏歌”起舞,表達(dá)自己的悲喜歡愁。熱鬧時幾百人幾千人歡歌徹夜達(dá)旦,甚至接連幾天“踏歌”不散,盡興盡歡。在各個節(jié)日里,包括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寒食節(jié),“踏歌”也是節(jié)日歡慶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元宵節(jié)和中秋節(jié),更是狂歡不羈的日子,火樹銀花以及溶溶月色,成為“踏歌”的自然背景,使“踏歌”更具有奪人魂魄的藝術(shù)魅力和浪漫神韻。
3、“踏歌”的歌曲
“踏歌”,顧名思義就是邊唱邊跳。據(jù)以上文獻(xiàn),“踏歌”時所唱的歌大概有如下曲子。
漢時有《赤鳳凰來》,這是一首巫祝之歌,是在“靈女廟,以豚黍樂神,吹笛擊筑”,唱罷《上靈》之曲以后,“相與連臂踏地為節(jié),歌《赤鳳凰來》”?!冻帏P凰來》曲調(diào)已不可考。
南北朝時,有《回波樂》曲子興起?!稓J定詞譜》載:“唐劉肅《大唐新話》:景龍中,中宗嘗游興慶池,侍宴者遞起鼓舞,并唱回波詞。給事中李景伯亦起舞,歌詞云云?!稑犯娂?回波,商調(diào)曲,唐中宗時造,蓋出于曲水引流泛觴也。后亦為舞曲,教坊記,謂之軟舞”?。《欽定詞譜》言《回波樂》始于唐中宗不確,前文提到,南北朝時的爾朱榮就已經(jīng)唱《回波樂》了。爾朱榮所唱《回波樂》歌詞已佚,現(xiàn)已無可查考。現(xiàn)存唐人《回波樂》均為六言絕句體,起句例用“回波爾時”四字。如李景伯用以規(guī)勸的《回波樂》:“回波爾時酒卮,微臣職在箴規(guī)。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議”?。沈佺期因罪謫官,后被赦復(fù)官,但是未還朱衣,遂于內(nèi)宴時歌《回波樂》要求恢復(fù)待遇:“回波爾時佺期,流向嶺外生歸。身名已蒙齒錄,袍笏未復(fù)牙緋”?。
唐時閻知微和突厥人唱《萬歲樂》“踏歌”,《萬歲樂》詞曲今已不可考。
唐時流行的“踏歌”曲子還有《竹枝詞》?!吨裰υ~》原是巴蜀民歌,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受到啟發(fā),然后作《竹枝詞》九篇,對后世影響巨大。劉禹錫還做《疙瘩曲》,或叫《紇那曲》,曰:“踏歌樂無窮,調(diào)同詞不同”?。
和《竹枝詞》類似的還有《楊柳枝》?!稐盍Α繁緸闈h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至唐易名《楊柳枝》。
另外還有《山鷓鴣》。唐代詩人顧況有《聽山鷓鴣》詩:“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野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說明《山鷓鴣》也是踏歌曲子。
其他曲子還有《踏謠娘》、《蘇幕遮》、《談蓉娘》、《臨江仙》、《桂枝香》、《金縷曲》等,但其由來多已不可考。
[注釋 ]
①③(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 129頁,第 102頁。
②(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六零,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 6533頁。
④(唐)李白:《贈汪倫》,見《全唐詩》卷一八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 013首。
⑤(唐)儲光羲:《薔薇》,見《全唐詩》卷一三八,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 023首。
⑥(唐)劉禹錫:《竹枝詞二首》,見《全唐詩》卷三六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 004首。
⑦(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 136頁。
⑧(唐)河中鬼:《踏歌》,見《全唐詩》卷八六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 018首。
⑨(南唐)沈汾:《續(xù)仙傳》,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 586頁。
⑩(五代)徐鉉:《寒食成判官垂訪因贈》,見《全唐詩》卷七五三,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 010首。
?(宋)王安石:《秋興有感》,見《全宋詩》第十冊,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第 6679頁。
?(宋)蘇軾:《贈梁道人》,見《蘇軾詩集》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 1294頁。
?桂弟子譯注:《宣和書譜》卷五,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0年版。
?伊永文:《東京夢華錄箋注》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 835頁。
?(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 23頁。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見《范石湖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 372頁。
?(宋)劉辰翁:《金縷曲·壽繆守》,見《全宋詞》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 3241頁。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三三五,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 2658頁。
?(宋)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 119頁。
?(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 124頁。
?(元)姚燧:《浪淘沙·競渡》,見《全金元詞》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 753頁。
?關(guān)賢柱等譯:《呂氏春秋全譯》上冊,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126頁。
?《古今逸史精編·西京雜記》卷三,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版,第 120頁。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五二,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 4748頁。
?《南史·王神念傳》,見《二十五史》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 169頁。
?譚國清校:《樂府詩集》第三冊,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 207、208頁。
?(唐)劉禹錫:《踏歌詞四首》,見《全唐詩》卷三六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 006首。
?孔凡禮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桂海虞衡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 142頁。
?(宋)陳旸:《樂書》卷一七四,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 801頁。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 340頁。
?(清)桂馥:《滇游續(xù)筆》,見《西南民俗文獻(xiàn)》第五卷,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版,第 336頁。
?(宋)蘇軾:《菩薩蠻·詠足》,見《全宋詞》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 321頁。
?(宋)賀鑄:《換追風(fēng)》,見《全宋詞》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 508頁。
?(宋)秦觀:《浣溪沙》,見《全宋詞》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 462頁。
? ? ?《欽定詞譜》卷一,北京:中國書店 1983年影印版,第 27頁,第 27頁,第 28頁。
?(唐)劉禹錫:《紇那曲》,見《劉禹錫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 364頁。
?(唐)顧況:《聽山鷓鴣》,見《全唐詩》卷二六七,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 006首。
J7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8353(2011)04-0080-05
岳音 (1962-),女,山東師范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副教授。
[責(zé)任編輯:曹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