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平 劉云鳳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共產黨史 (社會主義部分)中,“文化大革命”轉向改革開放的歷史是一段重大的歷史,這段歷史吸引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以來,專題研究“文化大革命”至改革開放“大轉折”歷史的著作已有20余部。而新近出版的程中原等編寫的圖文版“歷史轉折三部曲”:《前奏——鄧小平與一九七五年整頓》(以下簡稱“《前奏》”)、 《決戰(zhàn)——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以下簡稱“《決戰(zhàn)》”)、《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以下簡稱“《新路》”)(河北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2010年出版,以下簡稱“三部曲”),是“大轉折”歷史研究中唯一的一部三卷本著作,而且在“大轉折”歷史研究中頗有特色和價值?!叭壳弊髡叨际钱敶袊芯克难芯咳藛T,長期從事中國當代史研究,在“大轉折”歷史研究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相關論著已出版過數種。而“三部曲”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追求:“讓學術研究的成果為大眾所共享”, “力求義理、考據、辭章兼?zhèn)?,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三者統一,寫出有新材料、新觀點,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歷史著作”①程中原等: 《前奏——鄧小平與一九七五年整頓》,河北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第310頁。。即編寫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歷史著作,以利于對廣大干部、群眾和青年進行國史教育,提高國民素質②程中原等: 《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河北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第268—269頁。。也就是說思想理論價值、學術價值、社會普及價值、宣傳教育價值兼?zhèn)?。這不僅為作者自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標準,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共黨史研究指明了新世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
“三部曲”在可讀性普及性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一是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形象資料豐富,可從中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如書中采用的“1974年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在一起”(《前奏》第4頁)、“1974年11月12日毛澤東與鄧小平握手”(《前奏》第24頁)、“1975年毛澤東、鄧小平、汪東興在毛澤東住處客廳里”(《前奏》第112頁)等照片,可以呈現“文化大革命”后期、鄧小平復出初期幾位偉人的面貌及關系。又如“1976年10月24日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首都百萬軍民慶祝大會上”(《決戰(zhàn)》第263頁)、“胡耀邦、胡喬木在一起商量工作”(《新路》第50頁)等照片,亦可表現當時這些歷史人物在非常時期的精神風貌。
二是描寫了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情節(jié)、場景,引人入勝。如記述1976年1月15日周恩來追悼大會,學術著作一般只是簡單介紹時間、地點、鄧小平致悼詞及悼詞主要內容,而《決戰(zhàn)》對追悼大會進行了細節(jié)、場景的描寫,對鄧小平的情感進行了細節(jié)的刻畫,感染力一下子就從紙上迸發(fā)出來。
“三部曲”的每一卷都寫了很多細節(jié)、情節(jié)、場景,這自然使“三部曲”可讀性強,吸引人。比如一打開《決戰(zhàn)》,很多地方都能抓住人心,有叫人非一口氣讀完的吸引力。細節(jié)、情節(jié)、場景描寫是一種文學手法,可以加強藝術感染力,用于史學著作也能增強歷史感染力。而且史學論著中注重細節(jié),不僅可增加文學色彩,增強論著的可讀性,也有助于披露歷史真相,增加學術價值,甚至增加思想理論價值。
三是文采飛揚。同樣記述一件事,文字生動與否、有沒有文采,會使作品的感染力、吸引力大相徑庭。古人云“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奔吹莱隽藳]有文采的作品是不會有吸引力,無法傳世的。而“三部曲”在“言之有文”方面作了可喜的努力。
“三部曲”在思想理論方面作了不少努力,設了一些專門章節(jié)進行理論問題的研究。如《前奏》第20章“1975年整頓中斷的歷史必然性”,第21章“1975年整頓的歷史評價”;《決戰(zhàn)》第11章“兩種中國命運決戰(zhàn)的歷史總結”等,這就使“三部曲”彰顯了理論研究、學術研究的本色。
“三部曲”對鄧小平在大轉折中的歷史作用進行了充分肯定。指出:“從1975年整頓的歷史,已經可以看出,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歷史轉折關頭產生的世紀偉人鄧小平,既是毛澤東事業(yè)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人,又是毛澤東事業(yè)和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者的特征?!雹俪讨性龋骸肚白唷囆∑脚c一九七五年整頓》,第308頁。“鄧小平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結論。這個基本結論,表現在理論上,就是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鄧小平理論;表現在實踐上,就是打開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雹诔讨性龋?《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第266—267頁?!叭壳睂θ藗兞私庵袊厣鐣髁x理論形成、發(fā)展的歷程,對人們全面掌握、正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有積極作用的。
“三部曲”也有一些新的理論思考。如以往有些研究“大轉折”的著作從粉碎“四人幫”以后開始寫,有的從1978年開始寫,而“三部曲”從“文化大革命”時期鄧小平復出領導全面整頓開始寫,強調:“1975年整頓是改革的實驗。社會主義要擺脫貧窮,就要通過改革”,“較之‘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探索,應該說,1975年整頓所作的探索,為新時期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作了更為直接的準備”③程中原等:《前奏——鄧小平與一九七五年整頓》,第307—308頁。。這樣寫,就把改革開放思想和實踐的由來說清楚了,把中國轉向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說清楚了。這不僅體現了歷史邏輯的嚴謹,政治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一,也突出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時代主題。這反映了作者理論思考的深度和歷史研究的深度。
又如,四五運動是不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fā)生的?這是“大轉折”歷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三部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四五運動是廣大干部群眾接受黨的長期教育包括‘文化大革命’正反兩方面教育和在大風大浪中鍛煉的結果;是黨的理想信念,黨提出的奮斗目標,深入人心的結果;是黨的領袖人物周恩來、鄧小平得到干部群眾擁護愛戴的表現。而一些黨的基層組織、許多黨員,在這場運動中發(fā)揮了骨干作用。可以說,四五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長期教育下發(fā)生的偉大革命運動?!雹艹讨性龋?《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第272頁。這些關于四五運動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關系的歷史解說,是作者的新思考,對于理解黨的領導作用顯然有積極作用。
這樣的理論思考在“三部曲”中有不少,當然有些理論分析還可以更深入。如分析粉碎“四人幫”的啟示,《決戰(zhàn)》歸納了三點:(1)歷史的潮流不可抗拒。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民主是兩股不可缺一的、無法抗拒的歷史潮流;(2)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執(zhí)政黨一定要緊密地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想方設法為群眾謀福利;(3)要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緊緊掌握手中的槍桿子和筆桿子。①程中原等:《決戰(zhàn)——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河北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第274—275頁。這里的理論分析如果再深入一點,還可以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去分析。即執(zhí)政黨不僅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還必須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還可以強調不僅要進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也要進行政治文明建設;不僅要進行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也要進行政治現代化建設。
“三部曲”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
1.資料價值
書中運用了不少檔案資料。如:《毛澤東會見越南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的談話 (1975年9月24日)》(《前奏》第12頁),《鄧小平1975年3月5日在工業(yè)書記會議上的講話 (記錄稿)》(《前奏》第37—38頁),等等。
書中也有一些采訪資料、口述史料,如:《訪問鐵瑛談話 (1994年5月25日)》 (訪問者:程中原、劉志男)(《前奏》第 35、167頁),《訪問耿飚談話》(訪問者:有林、程中原)(《決戰(zhàn)》第184頁),《訪問廖漢生談話記錄》(訪問者:程中原、劉志男)(《決戰(zhàn)》第173頁),等等。
在豐富的資料中,有不少是“獨家資料”,即這些資料在其他人的書中是未見用過的。如《前奏》中披露的1974年10月20日下午毛澤東與鄧小平的談話內容,就是首次發(fā)表。而且這條資料非常重要,因為“這一兩分鐘的交談非同尋常。不單是把四屆人大‘組閣’的重任明確地交給周恩來,而且促使毛澤東更加信任鄧小平”②程中原等:《前奏——鄧小平與一九七五年整頓》,第21頁。?!叭壳边€引用了不少地方檔案資料。
“三部曲”不僅引用檔案資料,而且有相應的研究和考證,足見其資料工作的扎實。遺憾的是,“三部曲”引用的檔案資料有些沒有注明出處,或沒有進行規(guī)范的注釋。
2.披露了更多史實真相
正因為搜集掌握了大量的資料,“三部曲”寫出了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披露了更多的史實真相。如《前奏》詳細描述了鄧小平帶領政研室負責人以“讀文件”的形式集體討論毛澤東文稿的情況(《前奏》第119頁)。這里寫到的一些細節(jié),一可以了解《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是怎樣編的;二可以了解政研室的工作情況細節(jié);三可以了解“文化大革命”時期高層人物的工作生活情況。這些內容是其他很多書中沒有的。
當然,因資料沒有公布、沒有搜集到,書中有些史實記述還不到位或者說還不夠。如關于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新路》就沒寫會議的醞釀和籌備等。于光遠在《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臺前幕后》一書中曾指出:“追記這個中央工作會議,最好能夠介紹這個會議的醞釀和籌備過程。但是我不能根據自己的回憶做這件事。這倒并非因為時間隔了這么久記不起來了,而是我當時就不知道有關情節(jié)?!钡浇裉煳胰匀徊恢馈乙蚕M宄@樣的史實。”③于光遠:《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臺前幕后》,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第6頁。但于光遠想知道的史實,《新路》也沒有披露,大概也是資料搜集還不夠,論述還無法到位。
3.提出了一些新觀點
很多著作都認為,粉碎“四人幫”后,華國鋒阻止鄧小平出來工作。程中原等稍早出版的《轉折年代》就指出:華國鋒“是不想讓鄧小平出來工作”①程中原等: 《轉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39頁。。而《新路》則提出了進一步的看法,強調華國鋒不是阻止鄧小平出來工作,而是拖延了鄧小平出來工作;并首次公開了華國鋒1977年1月6日的講話,披露了華國鋒當時認為“小平同志的問題,要解決,但不要急”的態(tài)度及其考慮的原因②詳見程中原等:《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第17—18頁。。在當時,服從同“四人幫”斗爭的大局,“毛主席處理的問題還算不算數?”、要不要“繼承毛主席遺志”,確實是華國鋒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也是他面臨的一個難題。如果處理不當,就不利于大局穩(wěn)定。華國鋒這一講話表明,1977年1月,粉碎“四人幫”三個月后,他已在考慮鄧小平復出的問題。
《新路》進一步記述了華國鋒在1977年3月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在適當的時機讓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的表態(tài)和陳云的贊成③參見程中原等:《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第20—21頁。,進一步說明華國鋒不是不讓鄧小平出來工作,而是認為要等時機成熟后讓鄧小平出來工作?!叭壳边€記述了一些其他的細節(jié),說明華國鋒處理鄧小平問題是慎重的,考慮的是大局。④參見程中原等:《決戰(zhàn)——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第209頁;《新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十二大》第4頁、第17頁。這些細節(jié)記述應該離客觀事實、歷史真相更近了。
4.注意寫眾人、寫群眾
例如對四五運動,不僅詳細記述北京群眾的抗議情況,也描述全國各地群眾的抗議情況。說明“四人幫”已失去人心,其自取滅亡是必然的?!稕Q戰(zhàn)》詳細記述了解決“四人幫”的過程,特別將執(zhí)行任務的五個行動小組的人名一一列出⑤參見程中原等:《決戰(zhàn)——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第181頁。。
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寫歷史要寫人民群眾,國史、黨史應該是人民群眾,而不能只是領袖人物的歷史,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要求,但要做到并不容易。美國學者S.C.皮爾森 (Samuel C.Pearson)2000年說過:不明白為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研究不注意研究“人民”的歷史、“人民”的思想⑥轉引自周鞏固:《關于中國高校史學理論教學的思考》,《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1期。。而“三部曲”在寫群眾史、人民史方面作了一點努力,值得肯定,這樣的努力應該繼續(xù),應該更深入。
“三部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記述有誤。關于李先念遵華國鋒之囑,上西山見葉劍英的時間,《決戰(zhàn)》有兩處記述:一處為:“李先念受華國鋒之托,深感責任重大。9月13日,李先念前往西山去看望葉劍英”,沒有加注釋說明依據⑦程中原等: 《決戰(zhàn)——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第163頁。。另一處為:“9月24日下午,李先念遵華國鋒之囑,秘密上西山見葉劍英,轉告華國鋒的決心和重托”,并加注釋:“據:《李先念文選》注釋第157條,見該書,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518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 《葉劍英年譜 (1897—198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111頁。”⑧程中原等: 《決戰(zhàn)——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第170頁。這兩處記載同一事件,時間卻不一致。關于李先念遵華國鋒之囑,上西山見葉劍英的時間,《李先念傳》編寫組已在《一則重要考訂——有關華國鋒、李先念、葉劍英商談解決“四人幫”問題的兩個關鍵時間》⑨《黨的文獻》2001年第3期。一文中考證清楚,準確的時間應該是9月14日。很多書都采用了這一研究成果,但《決戰(zhàn)》不知為什么沒有采用,并出現了前后不一的記述。
其他不足如回避人,即不寫明人名情況也不少,也有一些重復記述,嚴格遵守學術規(guī)范也做得不夠。希望在修訂時能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