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黑哨”是近年來出現(xiàn)在體育競賽中的具有判罰權利的國家公職人員利用職權謀取個人私利的職務犯罪。它與其它類型的公職人員職務犯罪一樣,其致罪原因眾多,但在復雜的犯罪原因系統(tǒng)中直接引起、促成其犯罪行為的是隱藏在個體內部的不為外人感覺的心理因素,像個體的犯罪意識、犯罪需要和犯罪動機等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與外界環(huán)境的誘惑一拍即合,最終導致了“黑哨”職務犯罪。
“黑哨”職務犯罪是指裁判員收受賄賂或受人指使違背公平、公正執(zhí)法的裁判原則,在比賽中通過有意的誤判、錯判、漏判等個人行為來主導比賽結果。盡管“黑哨”這一違法行為并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犯罪行為,但從行為人的行為過程來看,裁判員由于利益的驅動而違背原則出現(xiàn)的各種傾向性判罰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屬于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行為。無論何種意義上的犯罪行為,“黑哨”職務犯罪行為是一種有意識的故意行為,犯罪學的罪因分析理論認為,行為人的主觀心理因素是其行為的原動力, “黑哨”職務犯罪行為人或者受相關部門領導授意而吹的“官哨”,或者單純追求金錢而吹的“錢哨”,或者受場外賭球之約而吹的“賭哨”,這些都是行為人事先有計劃、有意識的行為,本文通過對行為主體的意識因素、心理需要、心理動機的分析,揭示“黑哨”職務犯罪行為人的個體心理原因。
“黑哨”職務犯罪是基于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基礎上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的產生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犯罪社會心理與犯罪個體心理是犯罪原因體系中引發(fā)行為人犯罪心理因素,但從行為人角度來講,“黑哨”行為是由每個個體的行為所構成的,它是個人有意違背競賽規(guī)則、利用判罰權利滿足其利益關系方需要的一種個人的職務犯罪行為,所以,研究行為人的個體心理因素在犯罪行為形成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心理學把意識界定為“人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xiàn)實的高級心理反映形式”,是人自覺的心理活動。意識作為人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是包括感覺、知覺、思維在內的、借助于第二信號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人腦對客觀世界或客觀事物的最高級認識活動,當正常人在清醒的時侯,他的意識是清晰的,他能正確地識別和理解自身狀況,能對周圍環(huán)境作出相應的、合適的、有目的的、能動的反應。從意識與行為之間的關系來看,意識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作用過程為,人的意識對行為的作用是通過自然界的各種信息對感官的不同刺激作用,形成對信息感覺、知覺并通過人腦對信息的思維加工處理后,進行相應的行為活動,由此可見,行為主體的意識因素是主體行為的直接成因。
“黑哨”職務犯罪主體作為具有正常思維的一般犯罪人,其行為也會受主體的意識支配,意識是行為的必要前提條件?!昂谏凇甭殑辗缸镄袨橹黧w如果沒有違法犯罪意識,也就不會有違法犯罪行為,犯罪主體的意識因素是犯罪行為形成的直接原因?!昂谏凇甭殑辗缸镏黧w不論是迫于權力的壓力還是出于錢欲的膨脹,在吹“黑哨”之前,他對自己即將進行的行為活動或行為后果等信息都是經(jīng)過人腦思維加工的,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是有明確目的的有意識的故意行為,他的行為是受意識直接支配的。
1.犯罪價值觀念與“黑哨”職務犯罪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 (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個體意識的核心,并對其全部的意識活動起支配、調節(jié)作用。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社會化過程中,經(jīng)歷了“認知——自我評估——選擇——強化——內化”的過程后,隨著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會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這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或者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同,或者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異,或者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形成了主流價值觀、亞價值觀和犯罪價值觀,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行為,其中犯罪價值觀是違法犯罪的思想基礎。
每個體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其價值觀念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價值觀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又是可以改變的。已形成的價值觀會受到復雜多變的社會因素不斷影響,會受到社會不良意識和行為的影響,致使那些抗誘惑能力較弱者便會改變以往的價值觀念,從而出現(xiàn)了由主流價值觀念或亞價值觀念向犯罪價值觀念的轉化。
體育賽事的裁判作為一個具有專業(yè)性強的職務活動群體,在其社會化或社會變革過程中也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也有主次、善惡之別,價值觀一旦在這個群體的內心建構、確立起來,就會影響到每個裁判員的思想模式與行為方式,就會影響整個裁判隊伍的整體素質,就會直接影響我國的體育事業(yè)成與敗和在國際上的聲譽。已被判刑的“黑哨”職務犯罪行為主體原本都是國家級的頂級裁判,是為國家體育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的領軍人物,他們之所以會從國家“金哨”淪落為“黑哨”,從國家裁判隊伍的頂梁柱淪落為罪犯,關鍵還在于其價值觀念的迷失。一個裁判,本來應該是公平和正義的守護神,其個人價值觀應該是積極向上的,然而,在面對個人利益時,迷失了方向,喪失了原本具有的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念,視比賽規(guī)則和公平原則為個人利益的籌碼,在其職務活動中徇私枉法,在錯誤的甚至是犯罪的價值觀念指引下實施了“黑哨”職務犯罪行為。
2.負道德觀念與“黑哨”職務犯罪
道德觀念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tǒng)認識和看法。它是人們的一種良知、一種內心的倫理評價和取向,并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榮與辱等觀念,是道德意識的最基本形式,它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起指導作用。首先,建立在道德層面的善與惡的觀念,是人們通過對客觀事物是非曲直的評判和認知,通過揚善棄惡來維持良好的社會運行秩序;其次,建立在道德層面的正義與非正義觀念,是通過把人們思想、行為是否能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否能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shù)人最大利益的需要作為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來區(qū)分公正與非公正、公平與非公平、正義與非正義,促使人們建立起公正、公平、正義的道德理念,建立起有序的社會秩序;第三,建立在道德層面的榮與辱的觀念,是社會通過對個人是否履行社會義務及此過程中個人產生的心理體驗進行評判,通過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的行為予以褒揚和贊許,從而使個體形成自我肯定心理體驗,促進社會健康、有序的發(fā)展。如果社會個體能正確判斷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榮與辱,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就能在其在行為活動中自覺遵從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
“黑哨”職務犯罪就是其行為主體在利益的驅動下,在負道德觀念的影響下,背離了公認的體育倫理道德意識,在職務活動中扭曲了對客觀事物的是非評判,違背了公平、公正和正義的裁判原則,不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行為。
3.無法制觀念與“黑哨”職務犯罪
所謂法制觀念是指公民遵守法律的意識。我國的法律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合法權益、制裁違法犯罪、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是全體公民都必須普遍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把自己的行為納入社會主義法制的軌道,否則,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黑哨”職務犯罪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偏離了社會主義法治的軌道,為了一己私利而無視法律的強制性甚至踐踏法律,把自己的職務的服務性職能變成獲取個人私利的獲利性職能,如犯罪嫌疑人周偉新為了滿足個人的錢欲而錯判點球以“關照”沈陽金德隊。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不平衡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有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的一種穩(wěn)定的要求并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它是個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它常以一種“缺乏感”體驗著,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最終演變?yōu)橥苿尤诉M行行為活動的動機。正如蘇聯(lián)心理學家波果斯洛夫斯基指出:“需要-這是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fā)展條件的必要性,需要反映有機體內部環(huán)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穩(wěn)定的要求。……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毙枰闹赶蚴敲鞔_的、具體的、具有周期性。需要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促使個體為了滿足需要積極向上,不懈努力;另一方面當個體需要不斷膨脹并與社會需要處于對立時也會需要變?yōu)榉缸锏膭訖C從而轉化為犯罪行為。每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強弱程度也有所不同。比較弱的需要,不會很快產生行為動機,而強烈的欲求常常喚起人的行為動機。強烈的欲求分正當欲求和非正當欲求,強烈的正當欲求,可以激發(fā)人奮發(fā)努力并以合法手段予以滿足;而非正當欲求會把人推向犯罪的深淵。
“黑哨”職務犯罪行為人的不正當需要與需要滿足之間矛盾的加劇,是“黑哨”職務犯罪行為形成的內在動力?!昂谏凇甭殑辗缸镏黧w的需要內容表現(xiàn)為對得到上級肯定的權力需要和對金錢的無限需要。
需要內容的無窮性特點加速了“黑哨”職務犯罪主體的需要膨脹。從心理學的個體需要滿足平衡理論來講,需要一旦產生,就成為一種刺激,行為主體便會想方設法采取某種行為以尋求滿足,消除不平衡狀態(tài)。當“黑哨”職務犯罪主體首次扭曲的需要被滿足后呈現(xiàn)出了個體需要滿足狀態(tài)的暫時平衡態(tài),他們在享受這種付出與收益巨大差距的同時,其需要欲望便會急速的膨脹,追求更大利益的滿足成為他們更加具有迫切的需要,這時暫時的滿足狀態(tài)就會就會被打破,出現(xiàn)新的失衡,個體不斷增加的非正當需求欲望促使其通過非正當手段甚至是犯罪手段實現(xiàn)需要滿足態(tài)的平衡,這樣,一次次的失衡、一次次的又歸平衡,一次次膨脹欲望的非正常滿足,就產生了犯罪和罪犯。“黑哨”職務犯罪行為便是行為主體非正當需要外化的行為表現(xiàn)。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部動因。動機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它是一種內部心理現(xiàn)象。從動機本身來看,動機是一個內在心理過程,這種內部的心理變化是看不見的,通常只能從動機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來分析動機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從動機的產生來看,動機受內外兩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個體內在的某種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根本原因,而外界環(huán)境則作為誘因,引導個體趨向于特定的目標。當代組織行為學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模式為: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指向目標,隨著目標的實現(xiàn),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在此行為模式中,動機作為一個中介變量,在行為產生以前就已存在,它以隱蔽的、內在的方式支配著行為的方向性和強度。一般來講,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正當、合理的需要引起的動機支配的行為也是合理、合法的行為,反之,違背社會行為規(guī)范甚至同現(xiàn)行法律發(fā)生沖突的個人需要 (行為人明知這種需要的滿足要通過非法的手段卻不放棄這種需要),所引起的動機便是違法犯罪動機,這種動機支配的行為就是違法犯罪行為。
在現(xiàn)實社會中,個人的需要多種多樣,不僅有生物性的和社會性的,還有物質性的和精神性的,并且還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產生新的需要。不論那種需要,都會受到社會條件和個體自身限制不可能都得到滿足,而當人的需要不能滿足時,犯罪動機就會借機形成,“黑哨”職務犯罪行為的便是由犯罪動機支配的為滿足個人需要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行為。
犯罪心理學認為,當犯罪主體的某種內在需要或欲求被其明確意識到,或者外在誘因的出現(xiàn)激活了犯罪的某種需要時,犯罪動機開始形成并激發(fā)犯罪行為?!昂谏凇甭殑辗缸镄袨閯訖C是為了滿足行為主體需要而產生的心理現(xiàn)象,是“黑哨”職務犯罪行為的推動者,一方面“黑哨”職務犯罪主體無限膨脹的需求成為“黑哨”職務犯罪行為的直接推動力和基礎力量;另一方面,為滿足個人需要,外在環(huán)境的誘惑決定了行為人的行為朝向。如犯罪嫌疑人黃俊杰在交代自己的行為時說,“我希望俱樂部不要再誘惑,因為這些東西就像毒品一樣,希望俱樂部以后管理好俱樂部,管理好球員,別再誘惑裁判員……,但是誰讓我伸手了呢?”。個人內在的對金錢的需要與外在俱樂部的金錢誘惑一拍即合,促成了“黑哨”職務犯罪,讓昔日的“金哨”淪為今日的“黑哨”。
[1]柯永祥.論犯罪動機 [J].襄樊學院學報,2002,(5):32-35.
[2]陳和華.犯罪動機的本源、性質和形成 [J].政法論叢,2010,(4):21-27.
[3]林黃鸝.論犯罪需要和犯罪動機[J].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6):29-32.
[4]黃曉亮.犯罪目的的心理學分析 [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1):18-21.
[5]朱志勇.“人的需要”與需要異化——馬克思《巴黎手稿》需要理論探析 [J].河北學刊,2008,(11):29-33.
[6]封德平.論個體道德觀念的生成路徑 [J].四川經(jīng)濟管理學院學報,2010,(9):77-80.
[7]馬忠臣.足球裁判員受賄行為的犯罪心理學分析[J].上海體育科研,2003,(5):22-24.
[8]陳俊敏.簡論黑哨犯罪的定性及其應對建議 [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