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秋 宋淑文 趙大梅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強度降低,骨折危險性增加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患者骨強度下降,輕微的意外創(chuàng)傷,即可發(fā)生骨折。該病女性多與男性,常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發(fā)病與年齡有很密切的關系。通過對我院住院的100例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觀察,本次觀察的患者年齡50~89歲。其中骨質疏松合并骨折的患者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85%。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率處于上升趨勢,在我國乃至全球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
骨質疏松癥的病理機制,主要是由于機體的各種原因,導致骨組織代謝異常、骨重建失衡。骨重建:指形成新骨的過程,是成熟骨組織的一種代謝、替換機制。骨形成的過程簡單概括起來,應該是破骨細胞通過骨吸收、成骨細胞形成新骨。
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飲食營養(yǎng)失衡,是一個主要的方面。所謂的飲食營養(yǎng)失衡,主要指膳食中,可能存在導致骨量減少的不良飲食習慣。如蛋白質、鈣、鉀、微量元素(鋅、銅、錳)、維生素(C、D、K)補充不足,或者是蛋白質、磷、鈉補充過多,或者存在一些不良的飲食嗜好。如長期過量飲酒、咖啡、濃茶,吸煙等。從而導致機體存在“潛在饑餓”(hidden hunger)狀態(tài),意思就是人雖然沒有饑餓感,但在微量元素方面,身體處于缺乏的“饑餓”狀態(tài)。機體營養(yǎng)失衡,發(fā)生骨質疏松癥。
4.1 蛋白質補充 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全天熱能根據患者病情、個體身體狀況、代謝特點等而定。供給含優(yōu)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植物蛋白中的堅果類、大豆蛋白等,動物蛋白中的牛奶、雞蛋、魚類、蝦類、禽肉類、瘦畜肉類等。
4.2 礦物質營養(yǎng) 細胞外鈣離子濃度增高能抑制破骨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導致破骨細胞收縮并加速凋亡,骨吸收明顯下降。同時,成骨細胞膜上有鈣感受器,細胞外液鈣離子濃度增加時,能促進成骨細胞的增殖能力。增加膳食中磷的攝入量可以降低鈣的腸道吸收,特別是高磷低鈣的膳食對處于骨質增長期的患者,可能會妨礙骨質正常生長修復。因此,在骨質疏松癥合并骨折康復期的患者,膳食營養(yǎng)中應該注意補充鈣。給予高鈣飲食,即在患者每日飲食中含鈣應該≥2 g。但是,不能認為補鈣越多越好,過多的鈣也會產生副作用。比如患者會出現(xiàn)便秘、結石,并影響鐵的吸收。飲食補充鈣,可以酌選以下富含鈣豐富的食物:黃豆(又名大豆,其中含的大豆異黃酮,具有很明顯的抗氧化、抗骨質疏松作用)。
4.3 適當增加維生素D的供給 維生素D對骨質疏松癥的患者的鈣平衡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促進小腸鈣吸收和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并減少尿鈣排出。同時又是骨骼更新和礦化所必需的微量營養(yǎng)素。人類可以從皮膚和膳食兩個途徑獲得維生素D,如果患者臥床或者日照少,加之飲食攝取維生素D不足,適當補充維生素D。多食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如海產品、動物肝臟、蔬菜、菌萜類、魚肝油、蛋黃、奶油或奶酪類、豆制品類等。此外,應該鼓勵康復期的患者多進行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
4.4 注意鈣磷比例 骨是體內鈣和磷的儲存庫、成年人全身鈣重量平均為1000~1500 g。其中99%儲存在骨骼和牙齒中。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患者,還應該限制高磷食物的攝入量,如牛羊肉及骨頭湯等。
4.5 鎂是促進骨生長、維護骨細胞結構與功能的重要礦物質 當機體缺鎂時,盡管攝入和吸收了的足夠的鈣,仍可出現(xiàn)低血鈣與低血磷。若骨質疏松癥患者合并骨折后,長期低鎂,勢必可造成骨質缺鈣而延遲愈合。因此,對于進食不佳或者手術后的患者,適量給予靜脈補充鎂。
4.6 盡量少給含草酸高的食物 草酸鹽、植酸鹽、膳食纖維,比如蔬菜中的草酸、谷類中的植酸、過高的膳食纖維等,都能影響腸道對鈣的吸收,使機體對鈣需要量加大。充足的纖維素攝入有助于食物消化和預防一些慢性疾病如結腸癌和心臟病,但纖維素也可能減少鈣吸收,尤其是小麥麩皮。典型含草酸鹽過多的食品是粉絲、粉皮、涼粉、藕粉、菠菜、空心菜、莧菜、竹筍等。菠菜雖然含鈣量較高,但是鈣與草酸結合而不能被吸收)。但是像菠菜、空心菜含鐵豐富,老年人一般還需要補充鐵。因此,這一類蔬菜,可以先在沸水中燙一下,除去部分草酸再烹調食用。對于含草酸高的谷類,可以通過采用發(fā)酵的方法,以減少植酸含量。
總之,骨質疏松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過程中,除了藥物和手法治療外,給予平衡膳食,飲食營養(yǎng)及健康飲食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可見合理的飲食營養(yǎng)治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