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芳
山西省女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差異性分析
付 芳
通過對山西省省城和周邊地區(qū)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女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對數據全面統(tǒng)計后,作者對山西省女大學生的城鄉(xiāng)、專業(yè)、就學地域(省城和周邊地區(qū))、群體(非運動群體、準運動群體、運動群體)分類在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上進行差異性分析。
女大學生;體育健康測試;差異;分析
我國于2002年8月頒布了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其中提出了新的課程目標體系,由舊的《綱要》的增強體質、傳授“三基”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任務拓展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大領域。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但是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繼續(xù)提高,營養(yǎng)狀況繼續(xù)改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包括肺活量水平繼續(xù)呈下降趨勢,速度、爆發(fā)力、力量耐力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肥胖檢出率繼續(xù)上升,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這些局面表明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
作為一名女性體育教師,尤其關注女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她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國知識女性身體健康的側影。
本研究通過對山西省省城和周邊地區(qū)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女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對數據全面統(tǒng)計后,作者對山西省女大學生的城鄉(xiāng)、專業(yè)、就學地域(省城和周邊地區(qū))、群體(非運動群體、準運動群體、運動群體)分類在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上進行差異分析。
表1 體質健康測試總分等級分布
從表1表現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體質健康測試總分不及格的學生占20.2%,及格的女大學生占29.3%,良好的占48.3%,而優(yōu)秀的學生僅占2.2%。2006年9月,山西晚報登載山西省教育廳向社會公布了山西省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優(yōu)秀率為5.39%,學生的體質有所下降。從體質健康的層面上來看山西省高校的女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有下滑趨勢,高校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亟待改善。
從表2中可以看出,城市和農村的女大學生在體質健康測試總分和各分項得分情況上存在不同的差異,城鄉(xiāng)學生在速度、靈巧類項目得分上存在差異(P<0.05),在速度、靈巧類項目得分上,城市的女大學生的成績好于農村的女大學生。城鄉(xiāng)學生在柔韌、力量類項目得分上存在明顯顯著差異(P﹤0.001),在柔韌、力量類項目得分上,城市的女大學生的成績明顯好于農村的女大學生。在其他幾個項目得分和總分上,城鄉(xiāng)女大學生不存在差異(P﹥0.05),但是比較身高、體重、肺活量體重分數、耐力類項目分數、測試總分的平均分可以看出,城市女大學生的成績均高于農村的女大學生。
表2 城市和農村女大學生在體質測試總分和各分項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城市和農村女大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教育歷程、生活方式、父母的文化素養(yǎng)、父母的理想情操等都有很大不同。城市女生的生存環(huán)境較優(yōu)越,父母一般會投入更多精力財力去培養(yǎng)孩子綜合能力,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相對優(yōu)越,家庭和學校對學生身體健康方面更加關注。而農村的女生在很多方面無法與城市的女生比較,物質條件有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兩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條件享受與城市女生同樣質量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理念過于傳統(tǒng)實際,對于孩子的健康問題是被很多家長忽略了,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要負擔很多家庭勞動,勞動不同于鍛煉,反而使其動作僵硬不協(xié)調[2]。
表3 文科和理科的女大學生在體質測試總分和各分項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從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文科女大學生和理科女大學生在肺活量體重分數上存在差異(P﹤0.05),文科的女大學生肺活量體重指數好于理科的女大學生。在柔韌、力量類項目得分上,文科女大學生和理科女大學生存在差異(P﹤0.05),理科女大學生在分數上好于文科女大學生。在耐力類項目分數上文科女大學生和理科女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理科女大學生耐力類項目分數上明顯好于文科女大學生。在速度、靈巧類項目分數上,文科女大學生和理科女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理科女大學生在分數上明顯好于文科女大學生。在身高、體重、測試總分幾個指標上文科女大學生和理科女大學生在得分上不存在差異(P﹥0.05),看平均數的比較,體重一項中理科女大學生比文科女大學生輕些,身高和測試總分兩項是理科女大學生好于文科女大學生。
表4 省城和周邊地區(qū)高校女大學生在體質測試總分和各分項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我們把調查的學校按地區(qū)分成省城高校和周邊地區(qū)高校,我們把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歸類為省城高校,把陽泉學院、大同大學和運城學院歸類為周邊地區(qū)高校。仍然以體質測試總分和各分項調查不同地區(qū)高校是否存在差異。如表4中所示,省城高校和周邊地區(qū)高校的女大學生在身高和體重兩個指標上不存在差異。在肺活量體重分數、耐力類項目分數、柔韌力量類項目分數、速度靈巧類項目分數和測試總分上兩個不同地區(qū)的高校之間都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1),省城地區(qū)高校的成績明顯好于周邊地區(qū)高校的成績。
省城高校的校園環(huán)境明顯要好于周邊地區(qū)高校,就體育場地一項來說,省城高校的體育場館環(huán)境優(yōu)雅,可供學生進行鍛煉的專用場地較多,特別是一些新興的體育項目:跆拳道、搏擊、網球、瑜伽、臺球、保齡球、游泳、滑冰等場地,學生在課余時間有更多選擇鍛煉的余地,各類運動場地都進行了綠化和硬化,比較干凈,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鍛煉的積極性,一般情況省城高校的體育場地的利用率較高,這種狀況有利于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在對學校的體育設施進行滿意度調查時,對體育設施不滿意的占10.7%,對生活環(huán)境不滿意的占13%,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校園衛(wèi)生狀況差,我們調查的省城高校的校園基本上不存在上述問題,這種狀況應該存在于周邊地區(qū)高校,體育場地衛(wèi)生狀況差是阻礙學生自主進行身體鍛煉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把運動群體定義為:除體育課之外,每周參加運動的頻次為2次或2次以上、每次運動時間為30min以上的學生群體定義為運動群體。滿足其中一個條件的學生群體定義為準運動群體,兩個條件均不滿足的即定義為非運動群體[3]。此處群體分類的界定參考了殷恒嬋對運動群體的定義,同時根據對學生的調查增加了準運動群體這個概念。
表5 不同群體在體質測試總分和各分項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如表5中所示,運動群體、準運動群體和非運動群體在體質健康測試總分和各分項得分不存在差異(P﹥0.05)。比較不同群體之間的平均數可以看出,運動群體比非運動群體和準運動群體的體重低,其他幾項均顯示運動群體得分均高于其他兩個群體。
在看到數據分析時,作者感到很不可思議,按照對這三個群體的界定,結果應該是有差異的,查閱的許多資料也顯示這三個群體在體質上存在差異,但調查的事實是三個群體之間在體質測試的各項指標沒有差異,但是從平均數上分析,發(fā)現運動群體的成績均高于其他兩個群體。既然運動群體在鍛煉頻次和持續(xù)時間上是達到了分類的條件,那就應該在鍛煉效果上有區(qū)別,但是結果恰恰不是,說明她們的鍛煉沒有達到效果。眾所周知合理的體育鍛煉一定會使身體機能有明顯的改善,但是筆者的調查顯示運動群體與準運動群體、非運動群體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上沒有差異,一定另有原因。
我們知道科學的體育鍛煉一定是要合理的控制鍛煉的時間和強度,這是鍛煉的技術核心問題[4]。我們看看女大學生的表現如何?問卷中我們對學生關于科學的鍛煉身體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結果發(fā)現79.3%的女生不了解科學鍛煉方法,只有22%的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經??刂棋憻挄r間和強度。
從統(tǒng)計結果看,女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有較積極的行為表現,但是鍛煉量不夠充足,鍛煉的質量不高。應在提高女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參與率的基礎上,更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是設法增加女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強度,也就是說要增加體育鍛煉的質量問題[5]。把體育鍛煉提到日程上,增加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每次鍛煉強度保持在中等強度(運動時保持心率110次 -130次/min)為宜,每次鍛煉時間不低于30min,準備活動要充分,減少運動中的損傷情況,提高自己體育鍛煉的能力,以此改善健康狀況。
經過數理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1)從體質測試成績看,體質優(yōu)秀和良好的總共占比例的50.5%,所以山西高校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亟待改善;2)城市女大學生的體質狀況要比農村的稍好;3)文理科學生從體質測試成績看大部分指標上不存在差異;4)省城高校的女大學生在體質健康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都要比周邊地區(qū)的表現得好;5)運動群體、準運動群體、非運動群體在體質測試幾項成績中不存在差異(P﹥0.05),比較平均數看出運動群體在各項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兩項,說明運動群體的體質狀況比其他兩個群體稍好。
針對調查的結果,我們對相關部門提出一些建議:1)各級各類院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更要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2)建議承擔體質健康測試的工作部門及時對學生進行數據通報,建立體質健康咨詢網絡工作平臺;3)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時積極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利用高校體育課的時間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教授他們科學鍛煉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檢驗體育鍛煉效果的方法,灌輸終身體育的理念。4)有意識的加強體育鍛煉對女大學生個人氣質、體格健美、體質健康、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教育,向學生提供積極的,鼓勵性的正面評價,幫助學生制定可實現的,易操作的與個人特點相符合的體育鍛煉目標。5)對待體育“差生”或“肥胖”學生給予公正的待遇,不要從運動水平的高低來評價他們的體育鍛煉活動,要讓他們體會到鍛煉的樂趣,積極參與鍛煉,把培養(yǎng)興趣放在首位。6)應該高度重視農村孩子的體育教育問題。
[1]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徐葉彤,張亞平.體育鍛煉與城鄉(xiāng)大學生身心健康差異研究[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8(3):65 -66.
[3]殷恒嬋,盧 敏,等.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27(5):41 -56.
[4]楊建雄,蔣立旗.高等師范學生體育鍛煉人群與非鍛煉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對比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5):613-614.
[5]段黔冰,王濤.對普通高校學生體質現狀、成因及健康對策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2):109 -111.
Analysis of Data Diversity on Physical Fitness Test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xi
FU Fang
(Sports and Art Institute,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030051)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fitness status in capital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typical regions in Shanxi Province,and carries out th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ir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ul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rthplace,major,school location(in the capital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and group classification including non-sports group,quasisports group,and sports grou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fitness test;diversity;analysis
G804.21
A
1003-983X(2011)05-0525-03
2011-05-13
付 芳(1978-),女,山西太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北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51